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古建筑保护的格言 正文

古建筑保护的格言

时间:2025-05-19 05:33:18

导语: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籍贯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下面是梁思成有关建筑的经典

1、中国的建筑千篇一律,你看都是千篇一律,同时千变万化。

2、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3、在较保守的城镇里,新潮激发了少数人的奇思异想,努力对某个‘老式的’建筑进行所谓的‘现代化’,原先的杰作随之毁于愚妄。最先蒙受如此无情蹂躏的,总是精致的窗牖,雕工俊极的门屏等物件。我们罕有机会心满意足地找到一件真正的珍品,宁静美丽,未经自然和人类的损伤。一炷香上飞溅的火星,也会把整座寺宇化为灰烬。

4、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5、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

6、桥是那么伟大,但也能娇小妩媚。秦少游为“秋千外绿水桥平;东风里,朱门映柳”的绚丽景色所动,李肩吾爱看“直下小桥流水,门前一树桃花”,欧阳修更痛快,他偏喜欢“独立小桥风满袖”,多么潇洒!

7、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8、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9、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三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

10、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着我们文化衰落,至于消灭的现象。

11、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12、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无余。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13、在较保守的城镇里,新潮激发了少数人的奇思异想,努力对某个“老式的”建筑进行所谓的“现代化”,原先的杰作随之毁于愚妄。最先蒙受如此无情蹂躏的,总是精致的窗牖,雕工俊极的门屏等物件。我们罕有机会心满意足地找到一件真正的珍品,宁静美丽,未经自然和人类的损伤。一炷香上飞溅的火星,也会把整座寺宇化为灰烬。

大凡以姓氏为名的村庄,多与居住于此的村民相关,朱家峪,就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以朱姓为主的小山村。藏于大山中间的朱家峪也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江北的聚落标本”。

朱家峪地处山东章丘,自明代以来,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据资料介绍:朱家峪曾叫过城角峪,富山峪。缘于明朝洪武二年间,一支从河北枣强迁入的朱姓人就此定居,从此世代繁衍生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地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这个沉静了六个多世纪的小山村,终于走进了越来越多人的视线,象是一个藏在深闺中的女子,终于迈出了闰房中的脚步,演绎了它的传奇色彩和神秘,传播出它的靓丽色彩。

古村北依平原,南达胡山与圣水灵泉,东面是临长流泉,西面连着半山龙泉。抬头望,又见山山相拥,这山山就是由九山组成。即坤山、杏山、鼻山、康山、米山、面山、金山、艮山和文峰山,九山偎依的村庄,被称之谓“九山不露头”。村民们把这九山视为镇村之宝。村的柳树沟边,有一龙眼泉,从古至今从未于枯。朱家峪的山石也为朱家峪人提供了便利,石路,石臼,石碾,石缸,石井,拴马石,石凳,石屋,眼见之处都是石头,长的,方的,圆的,在年月的更替里,无声的陪伴着朱家峪一代又一代人走过来,在朱家峪人的心里,石头必是充满生命力的载体,它们垒起了由远及近有形和无形的精神和文化。

村里有大小古建筑近二百处,大小石桥三十余座,井泉二十余处,庙宇十余处。村里还有康熙立交桥、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朱氏家祠、双轨古道、坛井七桥,东领朝霞,古柏亭立、团山瀑布,碧塘倒影,狮子洞、云雾洞、朝阳洞、仙人桌、仙人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数不胜数。

走进朱家峪的古门,一条布满青苔的青石板路古朴而深沉,已被岁月磨去的石头棱角,闪发着油亮亮的光彩。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乡人和陌生的脚板曾经从上面走过,石板路上嵌入了众多历史的脚印,记录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春秋。古村有自己的特色,这和江南的一些古镇,徽州的一些古村落不同,朱家峪显得有些破败,古老的房屋看似剥蚀了昔日的光环,但它的骨子里沉寂着历史的渊源。古村落内大多留守着老年长者,很多房屋倒塌后靠木柱支撑着,从一些存留的建筑物上,依旧可以看到他们当年的闪亮风貌。

依山而建的古村是十分美丽的,错落有致的设计格局,是朱家峪在讲述着自己岁月沧桑的故事。据考证,村里的文昌阁建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她蕴含着许多美丽的故事。这阁还十分神奇,每逢盛夏连雨之日,阁前背后会云雾缭绕,浓云低垂,在阁四周悠悠飘浮大有蓬莱仙境之妙趣;每逢七月初七鹊桥相会的日子,阁前阁后总是在雨后透一条彩虹。“文阁揽胜广聚日月之精华,慧眼识英大开天地之文章”,文昌阁的正门楹联,气魄中蕴涵深远,不只是去念它朗朗上口,更觉得是朱家峪人的心境之幽深。

礼门,义路,文昌阁,魁星楼,文峰山,笔架山,坛桥七折,女子学堂,无一不透出朱家峪的儒雅之风。始建于明朝时的双轨古道,由两条宽约三十公分的双轨石道组成,从村外面一直沿伸至村里,双轨的路明显有左右之分,这是为了让村里人走路有靠右行的习惯,试想,在几百年之前的小山村就有如此文明之行,实在令人赞叹。

朱氏家祠,则是朱家峪人治家有道的具体体现之一,祠共分内外两院,里院古雅壮观,祠堂大堂里的`墙上写着朱氏治家格言,被朱家峪人奉为远祖的朱熹的话“耕读传家”,一直是村里人为人持家的恪守,成为朱家峪的村民世世代代以读书勤劳为荣的良好传统。堂前名木四株,现仍有高大桧树一棵;外院属空地,东墙内有方碑两块,门外系石狮相守,显得古朴庄重。

顺着文昌阁的台阶走下,是一所畅亮的四合院建筑,过去曾是学校,现在已是朱家峪村的民俗博物馆。一个村有自己的博物馆,这实在是少见的,可见村子的人文历史的底蕴有多厚。院中,一株株比屋顶还高的大树枝繁叶茂,默默的见证着走过的年月。被清末被皇帝钦命为“明经进士”的朱逢寅居住的屋子虽然已是大门紧闭,但能从透出的光线中可以想象出当年“文气”十足的进士居室,想象出当书香和墨香盈满的书屋的情景。

村头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中终年不息、汩汩流淌的山泉水养育着一代又代朱家峪人,聚焦着古村落的文化与灵魂。在朱家峪游览,如果饿了,村里的土特产会让你大开眼界,小巷边上,各种野菜的美味散发着可人的清香扑鼻而来,让人再也不想随便移动脚步。这里有一种用野菜制作的饼,香口好食,卖野菜饼的村民都很和气,常常会让你咬一口先试着品味,当悠悠清香从喉头升起,就犹如一股清风,吹开了久居城市的浮躁,在这样的一份恬淡里,浓浓的自然味道总是是一份诱惑。

夏日的村里,小桥流水,青石古墙,爬山虎缠缠绕饶布满了所有的古的和现代的墙头,像一幔幔绿色的纱帐,布面了一丛灿烂的灵气。贴近它们,会在你的不经意中滤却世间的所有烦恼;你将会陪伴着山涧的野草,绿树和红花,在山谷间回荡着盎然的生机。

一个古老的村庄,用她的古朴和韵涵,在花香鸟语中,在山高林静里,在岁月变迁中奏着不败的乐章。如果我是诗人,当有绝妙的诗句会脱口吟出;如果我是散文家,当有美丽的句子从笔端流淌;如果我是小说家,当有奇妙的故事在我的文字里成章成篇,打动人心……

啊,前有古人,后有来者,从历史的沿革挖掘出来的朱家峪,等待着去看她和读懂她的人。

天一阁是国内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之一。古籍浩瀚,历史悠久,距今已有430多年的历史,看看下面的宁波天一阁导游词。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讲解1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内的月湖西岸,这里坐落着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天一阁。它是明朝嘉靖年间(1561—1566年)卸任官员范钦所建的藏书处,楼中摆放着古籍与书案,处处弥漫着厚重的书香气息。

博物馆是座江南园林,园区内的东园和南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假山、池塘、亭台等景致,走在古朴的砖木长廊内,感受清幽的环境。园内建有明州碑林,数百通石碑记载了古代官方的教育史。还有书画馆,时常会展出天一阁所藏历代书画精品和名人雅士的书画佳作。

园区内另有天一阁建成之前的藏书处“东明草堂”、展示宁波民居建筑特色的“秦氏支祠”、以及范氏故居等建筑。而在麻将陈列馆中则可看到形形色色的麻将牌,让你了解到麻将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讲解2

天一阁位于浙江宁波市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 天一阁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建于明朝中期,由当时退隐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书阁为木构的二层硬山顶建筑,通高8。5米。底层面阔、进深各六间,前后有廊。二层除楼梯间外为一大通间,以书橱间隔。

此外,还在楼前凿“天一池”通月湖,既可美化环境,又可蓄水以防火。天一阁的建筑布局后来为其他藏书楼所效仿。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讲解3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

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溪山逸马图系已故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堆塑的力作,八匹骏马在溪边扬鬃踢蹄,甩尾扭头,嬉戏嘶鸣,其形其姿,栩栩如生。画面造型粗看时比例失调,是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绘画技巧,突出了画面重点。

东明草堂系天一阁建成之前范钦的藏书处。范钦(1506—1585),字尧钦,号东明,故题其书室为“东明草堂”,又称“一吾庐”,现东明草堂于1980年重建。

范氏故居原系范宅的东厅,后为范氏后裔居住生活之处。它处于高墙环绕的天一阁藏书楼之外,做到了生活区与藏书区相互隔离,是范钦为保护藏书的精心安排,现建筑为清道光九年重建。

司马第即范钦宅第,环境幽雅,位于月湖深处,林木荫翳,规模丰敞,于1996年恢复司马第台门、耳房。

宝书楼 天一阁又称宝书楼,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561——1566)之间,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藏书处,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私人藏书楼。

范钦取

“天一生水”之说,以水制火之义,建筑书楼。楼上一大间,楼下成六间,并名为天一阁,且在阁前凿池蓄水以防火。

清康熙四年(1665),范钦曾孙范光文又在阁前叠山理水,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范钦原有藏书7万余卷,现尚存1。7万余卷,大部分为明代刻本和钞本,不少已是海内孤本,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为特色,解放后,经文物工作者多年访求和当地藏家的慷慨捐赠,阁藏古籍已达30万卷,其中善本8万余卷,蔚为大观。

尊经阁 中国历代尊崇经学,各省、郡、县学中均建有尊经阁,用以珍藏经籍。此阁原在宁波府学内,系光绪年间重建的重檐歇山顶建筑。1935年宁波地方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移建于此。

明州碑林 共计有碑173通,其中近90通是1935年从宁波府学、县学等处迁来。碑林中保存了自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先后16次重修府学的碑记。还有格言、箴言、学田、学山、进士题名等碑,反映了学校教育的内容、经费来源和人才培养情况。

千晋斋

民国时期,甬上学人马廉藏有晋砖千余枚,颜其藏室曰“千晋斋”。后捐赠天一阁,特辟一室陈列,仍用其名。

东园 位于天一阁东南,占地约6000平方米。自1959年始,平整土地,种植竹木,移迁石亭、铁牛、石虎于此,园林初具雏型。1974年将搜集的69通碑石嵌入围墙。1982年东园扩建,挖土成池,堆土为山,环园建廊,又移建清末建筑两幢,于1986年告竣并对外开放。

百鹅亭 明万历年间遗物,为墓前祭亭,原在祖关山,1959年移建于此。此亭结构精巧,雍容华丽,枋额等处雕有“鱼跃龙门”、“双狮戏球”、“海马跃浪”、“麒麟招宝”等图样。

凝晖堂

为砖木、石柱结构的清代建筑,内陈列收藏的明清帖石,有明代上石的“神龙本”《兰亭序》、文征明小楷《薛文明甫墓志铭》等。书香墨香,相得益彰。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 麻将是中国博弈文化的集大成者,由马吊牌、骰子和宋代三十二张宣和牌化合而成,它的整合、流传、发展都和宁波息息相关。我们利用麻将发明人陈政钥先生(清道光年间的三品官)家族的宗祠,分“麻将的历史和文化”、“麻将与宁波”、“世界各地麻将牌展示”三部分,并配以中式、西式两间和“三缺一”的塑像向观众呈现了麻将的历史和发展,理清了麻将源流的脉络。本陈列重在展示麻将运动的趣味性和益智性,旨在提倡健康文明的竞技麻将运动。目前,是国内唯一一家以麻将为主题的专题性陈列馆

秦氏支祠 建于1923年到1925年,系秦氏族人为祭祀祖先而建,时耗20余银元。祠堂以照壁、台门、戏台为中轴线,五间两弄,前后三宸,两侧置配殿、看楼,占地2。6亩,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祠堂建筑融合了木雕、砖雕、石雕、贴金、拷作等民间工艺,是宁波民居建筑艺术集大成之作。

秦氏支祠的戏台汇雕刻、金饰、油漆于一体,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戏台的屋顶由16个斗拱承托,为单檐歇山顶,穹形藻井并由千百块经过雕刻的板榫搭接构成,盘旋而上,牢固巧妙,为宁波小木工艺之绝招。

花轿厅

宁波花轿又称万工轿,以其做工精细而著称。展出的花轿高3米,长1。5米,宽95厘米,木质透雕,漆朱贴金,给人金碧辉煌之感。

传说南宋小康王赵构被金兵追杀,幸得一个宁波村姑相救。脱险后,两人约好来年接村姑入宫,但两人所约暗号泄露,于是赵构下旨浙东女子皆封王,出嫁时可穿戴凤冠霞帔,乘坐龙凤花轿,官员遇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于是从南宋开始,宁波姑娘出嫁坐花轿的民风愈来愈盛,花轿制作也愈来愈考究。

南园

位于天一阁藏书楼之南,占地3400平方米,是天一阁扩建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6年动土,历时二年,园以水为主,水岸聚而不分,池岸迭石玲珑。池畔为临水的主体建筑“水北阁”;池南面建“抱经厅”。整个园林简洁、清晰,给人以闲适、雅逸和平静之感。

银台第(官宅)博物馆 银台第位于月湖北岸,偃月堤边,建于清道光三年(1823),原为嘉庆十年进士、通政司副史童槐的私宅。童家为诗书礼仪世家,童槐之子童华中道光十八年进士,曾以礼部尚书入南书房行走,为光绪皇帝老师;其孙童祥熊,中光绪九年进士;所以童府有“一门三进士”的说法。在1999年的月湖历史文化景区一期建设工程中,银台第得以修复,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陈列布展和管理,成为展示清晚期到民国宁波官宦人家家居艺术的专题性博物馆,并荣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陈列保留了传统的建筑格局,在“如何利用古建筑搞陈列”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探索。通过绳武堂(主厅)、今白华堂(祭祀厅)、书房、议政厅、家塾、宴席厅、雅玩室、沐浴房、绣房、卧室、佛堂、磨房等场景式陈列,全面反映了清朝中晚期宁波官宦学士人家的生活环境、家居艺术和蕴含的社会性与社会关系。

白云庄

位于宁波市西郊的白云庄,原为明末户部主事万泰的庄园,因其子万斯选著有《白云集》,死后葬于此地,故名“白云庄”。我国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黄宗羲先生曾讲学于此,故又称证人书院,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余姚黄竹浦人。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倡导以经学为本,以史学为辅,独创了“经世致用”为宗旨的学风,形成了我国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史学派别——浙东学派。康熙七年(1668)应邀来甬讲学,培养了一大批学术人才,其中就包括“布衣史家”万斯同,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四明学风顿开。清末白云庄逐渐荒废,至1986年得以重修,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管理,主体建筑为五开间三进木结构平屋,四周围墙,环境清幽。

伏跗室 伏跗室位于城西孝闻街91号,坐西向东,为五间两弄三厢房木结构楼房,是浙东著名藏书家、目录学家冯孟颛先生(1886—1962)的藏书楼,现为市级文保单位。“伏跗”源出《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狡兔伏于跗侧”句,意为“伏处乡里不抗显,而致力于学”。

1962年,冯孟颛先生长孙冯孔豫代表家属,遵照冯老的遗嘱,将全部藏书260余箱近10万卷,捐献给国家。伏跗室现由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进行管理。楼内现有《冯孟颛先生平身事迹陈列》,用大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