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名句“寸寸山河寸寸金”出自晚清诗人黄遵宪的《题梁任父同年》
题梁任父同年
作者:黄遵宪 年代:清
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
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3、名句“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白马篇》
白马篇
作者:曹植 年代:三国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赏析: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4、名句“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出自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国殇》
国殇
作者:屈原 年代:战国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赏析:
这首诗歌是祭祀保卫国土战死的将士的祭歌。诗中不仅歌颂了他们的英雄气概和壮烈的精神,而且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
《九歌》从《东皇太一》到《山鬼》,九篇所祭奠的都是自然界中的神灵,独最后这一篇《国殇》是祭奠人间为国牺牲的将士的。许多学者认为,这和战国时期秦楚战争有关,楚怀王时楚国多次和秦国交战,几乎每次都遭到惨重的失败。楚国人民为了保卫国家,抗击强秦,英勇杀敌,前赴后继。屈原写这篇作品就是为了歌颂楚国将士为保卫国家不惜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豪迈精神。
本诗的写作从敌胜我败着笔,反映了楚国当时的政治和军事形势。清人蒋骥在《山带阁注楚辞》中论及此篇是指出:“怀襄之世,任谗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怨神怒,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极痛之。”
全诗分三节。第一节描绘车战的激烈场面。先写楚方士兵的武器和铠甲,后写两军相接,再写敌人的蜂拥和疯狂,最后写楚方士兵的英勇顽强。这一节写得层次分明,具体形象,突出了战斗的残酷、士兵的无畏和豪壮的感情。
第二节写楚方寡不敌众,全部战死的悲壮场面。敌人疯狂而且残酷,楚方受创惨重,然而士兵们却英勇无畏,宁死不屈。“援玉袍兮击鸣鼓”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第三节是对为国战死者的赞颂。先讴歌战士们远离家乡、誓死报国、义无反顾的决心,然后赞美战士们刚强勇武、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精神。感情是凝重、真诚而沉痛的。
在此诗中,屈原将动态过程的描述和静态雕像的刻画紧密结合。在动态过程中的描述中将大场面的鸟瞰同局部特写紧密结合,在静态雕像的刻画中将外形描绘同精神赞美紧密结合,而这种结合过程有同战争的步步展开、诗人感情的层层发展协调一致。
5、名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
出塞
作者:王昌龄 年代:唐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
6、名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泊秦淮》
泊秦淮
作者:杜牧 年代:唐
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赏析: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游秦淮,在上听见歌女唱《玉树后庭花》,绮艳轻荡,男女之间互相唱和,歌声哀伤,是亡国之音。当年陈后主长期沉迷于这种萎靡的生活,视国政为儿戏,终于丢了江山。陈朝虽亡,这种靡靡的音乐却留传下来,还在秦淮歌女中传唱,这使杜牧非常感慨。他的诗说:这些无知歌女连亡国恨都不懂,还唱这种亡国之音!其实这是借题发挥,他讥讽的实际是晚唐政治:群臣们又沉湎于酒色,快步陈后主的后尘了。秦淮一隅,寄托如此深沉的兴亡感,足见金陵在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已经移向长安的情况下,影响仍然很大。
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好些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这首诗是作者借陈后主(陈叔宝)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不从中汲取教训,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
秦淮,即秦淮河,发源于江苏溧水东北,横贯金陵(今江苏南京)入长江。六朝至唐代,金陵秦淮河一带一直是权贵富豪游宴取乐之地。这首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于六代兴亡之地的感叹中,寓含忧念现世之情怀。
这诗在语言运用方面,也颇见工夫。首句写景,“烟”、“水”、“月”、“沙”由两个“笼”字联系起来,融合成一幅朦胧冷清的水色夜景。次句点题,并以“近酒家”的丰富内涵启动思古之幽情,秦淮一带在六朝时是著名的游乐场所,酒家林立,因此昔日那种歌舞游宴的无尽繁华实已包含在诗人此时的思绪之中。后二句由一曲《后庭花》引发无限感慨,“不知”抒发了诗人对“商女”的愤慨,也间接讽刺不以国事为重,纸醉金迷的达官贵人,即醉生梦死的统治者。“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巧妙地联为一体,伤时之痛,委婉深沉。清代评论家沈德潜推崇此诗为“绝唱”,管世铭甚至称其为唐人七绝压卷之作。题解] 秦淮河是六朝旧都金陵的歌舞繁华之地,诗人深夜泊舟河畔,隔江传来商女《后庭花》的歌声,听着这亡国之音,不禁激起时代兴衰之感,后两句对只知征歌征舞、买笑逐欢,而不以历景为鉴的统治者,给以深深的谴责。本诗情景交融,朦胧的景色与诗人心中淡淡的哀愁非常和谐统一。
第一篇:功夫不负有心人
俗话说得好:“功夫不负有心人”。
纵观千百年来古今中外的著名人物,都是寒窗苦读,付出毕生的心血,才换来荣誉与美名。
大家也许知道,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大学时成绩太差而被退学。如果换做我们,就一定会放弃学习,而托尔斯泰没有放弃,坚持学习,用了比别人多十倍的时间来学习,练就了所谓的“功夫”,成为著名的作家。
我国的大文学家也不逊色。汉代的司马迁就是在苦难中写了《史记》。司马迁为了完成父亲临终前的遗愿写一部史书,开始创作《史记》,公元前99年,司马迁为向匈奴投降的李陵辩护,被汉武帝打入大牢,受以“腐刑”,司马迁曾想过自杀,可后来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依然活了下来,虽然痛苦到极点,但是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史记》完成。司马迁在狱中忍辱负重,历经13年,创作出著名的《史记》。
关于“功夫”,著名的还有编写《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他为了完成《本草纲目》亲自寻找各种草药,不管毒性大不大,都要尝试。他几乎走遍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等地。历时29年编成了巨作《本草纲目》。
托尔斯泰、司马迁、李时珍都是付出了心血,才换来了成功。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什么职业都要下功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论干什么,只要下工夫,用心去对待。就一定会成功。
当然,功夫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有人说“坚持就是胜利”。如果说,这胜利属于谁,他只能属于那些坚持的人,给那些下功夫的人,给那些用心对待的人。
第二篇:功夫不负有心人
人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的人只是极少数。为什么呢?不是大家缺少目标,而是不愿为目标付出辛苦。只要你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并向着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功夫定不负有心人,成功花自然在你面前开放。
古时不少事都印证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尽人皆知的
说起奋斗成功的例子,我又想起了著名导演张艺谋。也许,大家看到的只是他手捧奖杯站在领奖台上的辉煌,听到的只是鲜花簇拥下的掌声,但正像冰心所说的,成功的花,人们只看到了她绽放时的娇艳,谁知道她背后经历的风雨。张艺谋曾是一家棉纺织厂的工人,每天都要将原料一袋一袋扛进车间,但他不甘心这样的生活。工作之余,张艺谋为工厂的墙报出力。终于,有一天领导发现了他的.艺术天赋,把他调入艺术部。在这里,张艺谋对摄影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为了买相机,他就咸菜啃馒头,省吃俭用,终于换来一台相机。张艺谋带着相机,跋山涉水,拍风景拍人物,作品终于敲开了摄影大赛一等奖的大门。在电影《老井》中,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在拍“舍身护井”这个镜头时,他真跳,摔得浑身酸痛。在拍“村落械头”时,他真打了,打得鼻青脸肿。为了拍井下那场戏,为了找到奄奄一息的的感觉,他几天滴水不粘,粒米未进,连滚带爬拍完了所有镜头。靠着努力,他成功了,成名了。他领衔策划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那气势恢弘的艺术表演让他闻名世界。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一句歌词,唱出了成功的真谛。让我们记住“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句老话,用自己的付出和汗水浇开胜利之花。让这句名言,给我们挂起远航的风帆,披波斩浪,驶向成功的彼岸。
第三篇:功夫不负有心人
读完《鲁班学艺》这篇带有传奇的色彩的民间故事,我深深地被鲁班那种刻苦学习、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动。这篇课文通过记叙鲁班学艺、辞别父母、千里迢迢、历尽千辛万苦在终南山拜师学艺的过程,教育人们只有勤奋好学、不怕困难、吃苦耐劳才能学到真正的本领。
我读了这篇课文,觉得鲁班有两个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是鲁班学习的时候,非常的刻苦,当师傅收他做徒弟以后,他一学起来就全神贯注、废寝忘食。我是小学毕业生,通过
二是要学习鲁班那种不怕困难、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很喜欢像哈尔威船长一样,做一名航海家,于是参加了校园的航海模型小组,开始学造小船。起初,我兴致勃勃,以为造艘小船模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可是一经做起来就跟原来想得不一样了。一艘小船,我就做了一个月,辅导员老师还说我的产品不合格,当时我就泄气了,再也不学了!唉,比起鲁班那般韧劲来,我心里感到多么的惭愧啊!这件事至今还没有忘记!如果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就应当迎着困难上:“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以后在学习上,我再也不害怕困难,一遇到问题将想办法去解决它、改变它!
读完《鲁班学艺》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以后我要像鲁班那样,迎着困难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耐苦、勤奋,才能在学习上取得丰硕的“果实”!
只有肯吃苦、耐劳,才能取得很好的成就,这就是鲁班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让我久久难忘!
2.人多的地方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争斗,有争斗就有输赢。
3.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4.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5.盖有非常之功,须非常之人。
6.十年养气。养骨气、养义气、养勇气、养和气、养浩然正气
7.刘彻:攘外必先安内 趁着天气好 赶紧晒素草
8.他娘的那些个呆鸡,整天在朕的背后叽叽喳喳,说朕要不遗余力的确立卫青在朝中的威信,他们说了,这么看就对
9.子不类父,你能有什么办法。
10.非常之业,必由非常之人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
11.刘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我们这代人终归是经历了血雨腥风
12.喜怒哀乐皆为国策,爱恨情仇惟我独尊
13.刘彻:新立的单于在国书上有这么一句话:我,汉之外甥,怎敢同汉天子相比。汉天子是我的舅公公。朕打了几十年的匈奴人,总算是打出一句软话来……要是伊稚斜还活着,是他这么亲口跟朕说,那可就是完美之事了!
14.汉武帝:怎么了?人家咳几生你就改变注意拉?像你这种看风使舵的人朕看就要先把你们全都杀了!
15.倾黄河之水,也洗不掉我大汉朝的耻辱!若此生不雪此辱,誓不做男儿!”
16.汉武帝:司马迁,朕快死了,不想戴你的高帽子,朕一生阅历不可谓不广,而你是唯一一位在精神上不肯臣服于朕的人,朕敬重你这一点所以要留下你。
17.子弱母壮,必乱天下!你等不在其位的人,很难明白,什么叫掣肘,什么叫顾忌,什么叫皇帝的不得已。 无上的权威和无边的享乐,世间没有什么人能不为其所动,不为其腐蚀,再贤德的人也难免骄奢淫逸,而骄奢淫逸,又大权在握,又有谁人能够止制她…你认为你就真的理解了朕吗?啊——许多事,最终只有天知道,已经发生的,没有发生的,朕来不及改变,也可能改变了!
18.地面上最柔弱者为水。碰到一点微小的阻碍就会改变其形状跟方向。放在圆的盛器里则圆,放在方的盛器里则方,似乎没有自己的主张。一旦形成洪水,则再大的岩石都难以阻挡。不要总是以硬碰硬。
19.汉武帝:这种局面重今以后必须彻底扭转,朕此战就是要明明白白的告诉世人跟匈奴人,从此以后攻守异形啦。寇可往,我亦可往!
20.刘彻:一切都是天意所定,哪儿会因为人的一句话而改变呢...
21.这把剑传自越王勾践,是一把复仇之剑,我乐见此 剑引血,也了见此剑崩裂,就是不愿全锋再见此剑
22.他刘屈鳌是在找死... 廷尉,给我用最严厉的手段惩治刘屈鳌全族!
23.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 兮,守四方。
24.汉朝的人不爱自己的马,也不爱自己的女人,我大汉朝的男人呢?汉朝的男人都到那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