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老子》的十大精髓哲理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X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1、善观人者观己,善观己者观心。——曾国藩
2、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耳。我无利于人,谁肯助我?——李鸿章
3、善观敌者,当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岳飞
4、心安理得,海阔天空。——梁启超
5、世人皆曰“尘世苦海”,殊不知世间花迎鸟笑,尘世不尘,海亦不苦,彼自苦其心尔。——洪应明
6、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梁启超
7、浮生若梦,别多会少,不如莫遇。——纳兰容若
8、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谭嗣同
9、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梁启超
10、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曹雪芹
11、与灵魂作伴,让时间对峙荒凉,我无需对任何人交代。——仓央嘉措
12、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13、人之生也,其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梁启超
14、立身之道,内刚外柔;肥家之道,上逊下顺。不和不可以接物,不严不可以驭下。——曾国藩
15、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曾国藩
16、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梁启超
17、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
18、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9、浮生如此,别多会少,不如莫遇。——纳兰容若
20、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曾国藩
21、虚骄自大者败之媒,卑飞使用翼者击之渐。——康有为
22、夜走拉萨逐绮罗,有名荡子是汪波,而今秘密浑无用,一路琼瑶足迹多。——仓央嘉措
23、夫心力最大者,无不可为。——谭嗣同
24、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曾国藩
25、天下地土宽广,河水众多,你们尽可以各自去扩大营盘,征服邦国。——成吉思汗
26、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魏源
27、教育不是别的什么,教育就是教人学做人。——梁启超
28、受不得穷,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曾国藩
29、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曾国藩
30、功不独居,过不推诿!——曾国藩
31、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梁启超
32、身怀利器,杀心自起,慎而重之。——李鸿章
33、南亩耕,东山卧,世态人情经历多。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关汉卿
34、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使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曹雪芹
35、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36、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曹雪芹
37、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洪应明
38、布衣饭菜,可乐终身,不必作远游计矣。——沈复
39、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日月既往,不可复追。——曾国藩
40、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曹雪芹
41、如果落难,骨头越贱越硬,人与人越爱越轻。——仓央嘉措
42、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人才,皆以一傲字致败。——曾国藩
43、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梁启超
44、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x明
45、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仓央嘉措
46、欲任天下之重任,必自其勤问访始。——魏源
47、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曹雪芹
48、以身许国,何时不可为?——岳飞
49、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从烈火中煅来;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须向薄冰上履过。——洪应明
50、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x明
51、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洪应明
52、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王x明
53、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曹雪芹
54、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x明
55、尖酸语称快一时,当之者终身怨恨。——曾国藩
56、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着,琉璃火。——纳兰容若
57、战胜了敌人,我们共同分配获得的财物。——成吉思汗
58、愿朱颜不改常依旧。花中消遣,酒内忘忧。——关汉卿
59、找出敌人的下落,把他连根拔起,再夺走他所有的财产,这是男人最大的快乐。——成吉思汗
60、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
61、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梁启超
62、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王x明
63、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曾国藩
64、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
65、热力愈大,涨力愈大;吸力愈大,生物愈荣。——康有为
66、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魏源
67、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谭嗣同
68、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关汉卿
69、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曹雪芹
70、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魏源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写一份
本书清晰呈现了曾国藩一生坚持进德修业,终成阅遍大清举国之才的识人大师这一非凡历程。
原滋原味的曾氏智慧与深刻透彻的曾氏解读完美结合!
评古论今,小中见大,通俗易懂,幽默睿智,微小细节中明大道理,平实讲述中显大智慧。
曾仕强教授以六大讲题为核心,并辅以易经,开展他对曾国藩在识人、用人之道的观察,所以不仅由故事中了解曾国藩一生,更可从易经卦象中了解其为人处世之道,潜移默化中,也可吸收易经知识。
本书深入浅出,以生动故事,说明曾国藩一生传奇经历。清晰呈现曾国潘由平凡人蜕变为千古完人的进德修业过程。完整说明曾国潘由不懂识人,转变为为大清举国之才的鉴人用人大师的非凡历程。
作者曾仕强教授融会贯通中西管理学精义,揭晓“识人用人”的奥妙真义。
曾国藩一双眼睛,练就高明穿透功夫。
首先看有没有独立之志;看他有没有很好的志向,还要有胆识、有恒心,不能有头没尾,人而无恒是终身一无所成。
其次以自己独特眼光,看出别人看不到之处。能及时抓住有利因素,获得取胜时机。
曾国藩用人有三要:
观志:在大事上有自主判断力,能独当一面,又能聚集众人的力量。
适才适任:依据人才志向大小与才能高低,授以不同职位。
适时交心:满意的人才上缺,可以占用其次,加以教育培养。彼此心照不宣,真心不欺,如水那般淡而绵长,即为交心。
曾国藩重视人才,秉持四大原则:广收、慎用、勤教,严绳。,诚心接纳各方人才;慎用,谨慎安排各种人才;勤教, 用心培养各色人才;严绳, 细心规范务求合理。
曾国藩是蒋介石和毛泽东两位持不同政见的大人物,都相当推崇的伟人,曾仕强教授的解读深刻精辟!他的解读让我们了解曾国藩独特的思想个性,他很中国,很内圣外王!很值得每一个人学习!
通过阅读本书我已获得:增加对易经义理的认识与了解;明白人际互动,阴阳调和的作为;感受大师修身为国的哲学思考;学习学贯中西的管理学新思维。
曾仕强教授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管理理论,学问渊深,世情洞达。他是央视《百家讲坛》最受欢迎的主讲专家之一,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功底和中西贯通的渊博学识在中国管理界独领风骚。
曾仕强教授一生学贯中西,融古通今,著书立说,游学授课,走遍世界各地,大江南北,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成自己终生的使命。他对中华文化有着深情厚谊,他最了解中国人,最懂中国人的内心。
之前听过他讲的《易经的智慧》《长安家风》《曾仕强点评三国之道》…非常精彩,很接地气!他真的是太懂“中国人”了!中国人的忠孝、矜持、隐忍、含蓄、明哲保身、谦虚低调、居安思危、深谋远虑、天人合一、仁义礼智信、积德行善……等等特质,在曾老师这里都有善意的解读和深刻的理解!因为他爱这片土地,他爱生活在这里的`祖祖辈辈的华夏人!因为他是炎黄子孙,和我们有共同的血脉,他有同理心!有共鸣!他有易经的智慧!
从他的书里,我看到了我不曾深入思考的民族思想精华,人生之道,尤其要易知易行,才有实用价值…
曾仕强教授说:读国学,就是要让我们懂得什么叫人生。人的尊严,就在于充分发挥上天所赋予的自主性,尽心尽力做一个自主的人。
曾仕强教授说:人活着,就是要修己,来尽到自己该尽的责任。良心人人皆有,心无外物,心无外理,良心就是道,就是天理。
人一凭良心,正能量就出来了;不凭良心,负能量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