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5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4、听其言而观其行。(经典语录)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59、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67、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6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69、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70、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71、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乎?
7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73、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74、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75、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76、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77、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78、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79、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80、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