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下面是关于佛家经典语录50句的内容,欢迎阅读!
1、学佛就是学做人,真正学佛的慈悲、学佛的智慧。
2、佛法就是我们生活的方法,轻松、自在、完美的活法叫佛法。
3、真正的修行是修心,是修正自己,而不是修正别人,放下我执我爱,慈悲一切众生,才是佛法的真谛。
4、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5、要放下,但不是放弃,不舍弃一个众生,这叫慈悲,放下一切众生,这叫智慧。
6、当你把自己放在最低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当把自己放在最高处时,实际上你是在最低处。
7、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8、念佛、持咒,嘴上念,心里不念,有什么用呢?修行的圆满不在于表相的改变,不在于形式,主要是心的改变。
9、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10、要把修行放在第一位,没有什么事比修行更重要的事了,除非你不想解脱。
11、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己的修行不够,别人的毛病都是你挑出来的,你不挑哪有那么多毛病。
12、不要总是牵挂,放不下,各有各的因缘,各有各的福报,尽到你的责任和义务就行了。
13、别人伤害你,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14、看人是好人,看事是好事,看境是好境,一切都是自己的心。
15、什么是善恶?一切为自己就是恶,处处为别人就是善。
16、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7、心的转变是最重要的,每个人都想解脱,希望活得快乐,死的安心,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心上,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念时念心,观时观心,这就是修行。
18、智慧是没有烦恼的,慈悲是没有敌人的。
19、佛法是成佛的方法,有了真正的.佛法,就有了办法。只要认真修,坚持修,就一定会解脱,一定能成佛。
20、只有得到暇满的人身才能解脱,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千万不要虚度此生。
21、真正的快乐不是你拥有的多,而是你计较的少。
22、欲望越高,失望越大。不要怕失去,真正地放下了就什么都有了,一切如梦如幻,有什么可执着的。
23、一切境都是由内心呈现的,不要跟着跑,跟着境转就是奴才,没有自由,把握住自己的心,让一切境随心转,这叫大自在。
24、如理如法的好好修行,这才是真正地供养上师三宝,布施父母众生。
25、一切痛苦的根源是自私自利,我执我爱。饶益一切众生,承办众生的利益才是快乐的源泉。
26、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27、寂静处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只要有一颗清静的心,到处都有寂静处,到处都是净土。
28、真正想修行,在家修,在社会上修,修怎样做人,怎样处事,怎样对境。想逃避现实是不可能的,智慧是历炼出来的。
29、能看到自己的缺点最殊胜,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才能解脱。
30、除了你自己的心,哪里有净土呀!心净土净,不要向外找,什么也找不到,心就是土,土就是心。
31、内心的快乐是真正的快乐,精神的享受是最大的享受。
32、弄明白自己的心叫明心,见到了自己的本性叫见性。
33、一切随缘就叫解脱。不执着、不攀缘,苦乐完全取决于自己。
34、自性就是一个完全自然的状态,完全放松,没有任何所求,来也自然,去也自然,顺其自然,不取不舍,无求无欲,保持一种安祥的状态。
35、佛法就是解脱的方法。佛法是和生活融合在一起的,在哪都能修,行、住、坐、卧都是修行,工作、学习都是修行,时时刻刻观照自己的心,老老实实地认真修。
36、不依止善知识,就不能成就,没有上师就没有佛,一切诸佛都是依止上师而成佛的。
37、不知什么是佛,没有目标,盲目地念佛,念了好几年,还照样分别、执着。真正的佛在哪?清静心就是佛,清静心是什么?用智慧放下一切。
38、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39、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
40、很多人因得不到而痛苦。得到了,又失去,还是痛苦。痛苦的原因,害怕得不到,害怕失去。你想得到就能得到吗?你不想失去就不失去吗?不攀任何缘,就能顺其自然,放下了不是没有,放下了才有。
41、为什么活得累?是因为你的心四处漂泊,没有归处,找不到家,没有休息的地方,所以心累。把他带回自己的家,让他好好休息,就轻松自在了。
42、整个宇宙是我家,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的家人。
43、慈悲心是拔出一切众生的痛苦,给予一切众生安乐。
44、菩提心是为度化一切众生而修持成佛。
45、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46、慈悲心、菩提心发出来了,无论做什么都有功德,都是为众生,说话和念咒没有区别,说什么都是咒语,都是智慧。你自己就是佛。一切都是你,你就是一切。
47、发自内心的去为众生着想,为众生服务,所求的自然就有,否则,你什么也得不到。
48、缘分不同,所以看法不同,有的人喜欢你,有的人不喜欢你,这都是正常的。你能左右别人吗?把自己的心管好,不要执着这些。
49、只有自己的心障碍自己,别的没有什么障碍。不相信不可思议的东西,就见不到宇宙人生的真相。
50、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1、【人心与佛性】心与性是一样的,于佛称为「性」,于人叫做「心」。譬如一杯白开水叫「水」,加上茶叶就叫「茶」,加上咖啡则叫「咖啡」。其实同样是一杯水,但咖啡与茶都是水「以外的东西」。
2、【爱心是福种】佛教谈因果福报,但并非有钱才能造福;若能时体念佛心、观照自己,并以一分亲切爱心去关怀别人,这分爱心便是造福的种子。
3、【保护心念】心净则国土净,我们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被贪瞋痴等毒害侵袭;更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暴力充斥社会,让灾难破坏家园、污染大地。
4、【不毁谤同道】时时刻刻培养善根(智慧)、慈悲(福德),绝对不侵犯、毁谤他人,尤其不侵犯、毁谤同道者。
5、【不求回报】决无希求回报的心念。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乾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纯净真爱。
6、【不要执着小爱】有些人的爱只执着于自己的眷属,倘若眷属不能符合自己的要求,就容易产生怨恨。
7、【道心不可断】学佛者,道心不可断。道心断,明灯暗;明灯暗,智慧失,就会招来障碍道业的因。修行人当看好心念,莫让外境灭了心中的明灯。
8、【多造善因福果】人在健康时,应多做善事、利益人群,多造善因福果,为自己铺好人生健康之道。否则一旦病障现前,身心不得自在时,则
9、【佛性是宝藏】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遗失了内心的宝藏却还无知觉;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佛性,只因烦恼无明而庶厂了珍贵的宝藏。
10、【何谓功德无量?】佛教徒常说「功德无量」,是指对该做的事从不计较,无限量地做、及时地做,而且不求回报,此即真正无量的大福报,亦即所谓的功德无量。
11、【化瞋恨为爱】佛陀一再教诫我们:要好好调节自心,把瞋恨、怨嫌之心转化为爱心、宽心,时时刻刻宽恕别人,发挥爱念。
12、【及时行善】要好好利用我们的身体,趁能自由说话、走动的时候,赶快多做利益人群、宣扬佛法和导人向善的事。
13、【理财四分法】佛陀曾教我们理财四分法:一、四分之一奉养父母,二、四分之一教育子女,三、四分之一用于家庭,四、四分之一投入社会公益事业。
14、【菩萨行者】菩萨行者心怀慈悲,常起利益众生的念头,无论到任何地方,心都无畏惧。因此,若能做到以爱待人、以慈对人,则不惹人怨,亦能结好缘。
15、【普爱天下】以佛陀普爱天下众生之心为己心。佛陀能为一切众生牺牲,我们也能为济助众生的志业不惜辛劳付出。
16、【清水之爱】菩萨的爱像一杯清水,可以从上透视到底,没有一点色彩,此即「清水之爱」。
17、【去除三毒】佛法很简单,只要去除贪、瞋、痴三毒,就可以明心见性。众生烦恼多,所以佛陀才开啟八万四千法门,对治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
18、【缺爱症】现今社会有一种通病--「缺爱症」。大家若能先由自我做起,充足自己的爱心,然后互相付出,将这分爱充足于社会,社会能祥和。
19、【人群磨练】人的习性不同,各如其面。修行必须走入人群,和不同习性的人互相磨练、适应,并圆融共处、和睦相待。
20、【人人都有菩萨心】人人本具一颗菩萨心,也具有和菩萨同等的精神与力量,此力量即慈悲与智慧的力量,它恒藏在人人内心的本性。
21、【人痛如已痛】要突破小范围的爱,将爱心普及一切众生,视众生的苦痛如自己的苦痛,这才是佛教所倡导的爱。
22、【如何成就道业】欲成就菩萨道业,必须拥有不畏心劳、不惧身苦的精神毅力,勇往直前,方能达成。
23、【拾己为人】佛教的真正精神在于不为自己,一切只为众生求安乐,宁可拾己,以自己的牺牲使他人得到安乐。
24、【四重德行】修行者为完成「德行」,日常生活不可离「四重」,即「言重、行重、貌重、厚重」。
25、【贪之祸害】人生会遭受天灾人祸的痛苦,无不是从贪而来。「贪」不但带来痛苦,也使人堕落;除了今生此世身败名裂,也会招致未来的业报。
26、【无条件地奉献】爱不是要求对方,而是要由自身付出,无条件地奉献,做到事事圆满。
27、【心贼害人害己】极凶大恶,莫过于自我心中的烦恼贼;它常在我们毫无防备之下,毁了自己,也毁了别人。
28、【行善要及时】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如烧开水一般,未烧开之前千万不要停熄火候,否则重来就太费事了。
29、【行重】即行仪庄重,举止有节;是故「行重」则「有德」。
30、【修德】修德--是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累积而成,并抱持恒久心,于平常的言行举止中不离佛法教育;如此,才是真正的学佛修德。
31、【学习大无畏】行菩萨道,要经常接受考验。遇到困难与危险时,要学佛陀大无畏、大勇猛的精进精神,心无怖畏、志不退缩,不断向前迈进。
32、【言重】即所说的每一句话,都能鼓励人心向上,并解开众生的心结;所以「言重」则「有法」。
33、【以众人为重】学佛要注重道与理,关心人及事。能以众人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在日常人事中自我磨练,以毅力、勇气突破障碍,才是真正学佛的精神。
34、【用慈施悲】把贪念转为满足,把满足化作慈悲;如此,不但能自我满足,还可发挥「用慈施悲」的爱心。
35、【用佛心看人】学佛的修养,是要每个人保持平等心,看见任何人都能起欢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36、【愿力并行】佛教提倡「愿」、「力」并行,若仅是空口谈愿,却不以实际行动表现,永远都无法满「愿」。
37、【运动家精神】佛教徒应具足运动家的精神,只要肯精进,一定可以到达终点--佛的境界。
38、【真菩萨】菩萨不是土塑木刻的形象,真正的菩萨能做事、能说话、能吃饭,能寻声救苦随处现身。
39、【真善无贪】人之所以虚偽,只因贪欲心起。若能弃除贪欲烦恼,也无杂念,无欲无为,才能得到真「善」和快乐。
40、【真正的灵感】寺院中木刻、石雕的佛菩萨像,只是供我们摄心,真正灵感的佛菩萨在每个人的心中。
41、【真正的普度】真正的普度是发大心、立大愿,普爱一切众生。
42、【真正的洒脱】人生难得洒脱,要洒脱必须拥有宗教精神及人生目标,才能得到真正有意义的洒脱!
43、【众生与人生】人若能发挥功能,才是「人生」;若没有发挥功能,就是「众生」。「众生」才需要「佛」救济,「人生」就能自救救人。
44、【重业轻受】过去宿业所带来的业障,如能以欢喜心去接受,就可以重业轻受。
45、【注重礼仪】真正的佛教家庭注重礼仪,礼仪是人生最至真最美的形态。
46、【自杀的罪业】自杀所犯的罪有三:一、杀害父母所赐的身体,犯不孝罪。二、造自杀罪业。三、犯遗弃父母、先生(或太太)和孩子的罪。
47、【宗教的力量】宗教的力量,不仅能鼓舞人们的身心,并能带来心灵的净化。
48、【宝藏的琢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处宝藏,与佛陀无异。只是佛陀的矿山宝藏经过长期挖掘,已得宝石且不断提炼琢磨,成就了很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物。
49、【彼此感恩、行善】社会是群体的,只有一个人好或只有一个人向善还不够;希望拥有一个好家庭、好社会,就必须人人行善、彼此感恩。
50、【别让良知睡着了】人自身的烦恼,比身外的冤家更厉害!因此,应该常常警惕自己,莫让良知睡着了。良知一旦睡着,则杀、盗、淫、妄等种种罪业都会侵袭你的思想。
01、 无论你愿不愿意,身体像有时间性的东西一样,随著年岁的增长,而逐渐衰老,被我们当成真正生命的东西,将慢慢枯萎消失,而真正的、不断成长的、不朽的生命往往到最后才觉醒。既然如此,倒不如从一开始,就认清这样的生命,过充实的精神生活。
02、 愿我如日普照一切,不求恩报,众生有恶悉能容受,终不以此舍誓愿。
03、 当一切都显得不可靠,短暂并且反覆无常的时候,只有德行—在深深地往下扎根,而且任何力量都无法拔除它或摧毁它。
04、 若只是施舍一些物质或金钱,这只是一时性的救助方法,短暂的效果消失之后,依旧又要回归到原来的日子。倘若你教导众生永恒的智慧,以及足以让他发奋图强的真理,他将靠自力迈向光明的前程,这是根本性的救助方法。
05、 盲目地尊重不合时宜的传统,认同那些已经毫无意义的种种制度、习俗或法律规章乃至宗教仪式,将比不尊重传统者,造成更大的危害。
06、 就像箭头没有拔出,就在伤口涂上膏药一样,单靠教理而不行持,是徒劳无功的。
07、 一句良言,好比一颗优良的树,其根底是深固的,其枝条是高耸入云。一句恶言,恰似一颗恶劣的树,从大地上连根拔去,绝没有一点安定。
08、 愚痴的人,会把甘露化为毒药,有智慧的人,能把毒药化为甘露。
09、 行善之人,如春园小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作恶之人,若磨刀砺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10、 信仰带给人生力量,也带给生命希望。
11、 我们应当用有限的生命,来孕育无限的慧命。
12、 根源于真理的思想,方能显示其尊贵与永恒。
13、 最真实的伟大在于仁慈,最真切的智慧在于欢喜。
14、 你要超越你自己,才能真正得到知足与安祥。
15、 快乐是因放下而成就的。
16、 安逸的人藐视灾祸,灾祸却常常等待滑跤的人。
17、 切不要因为人所知,或不为人所了解而伤心,因果自有定论。
18、 我承认我是世界上最懦弱的人,因为,我不敢做任何一件坏事。
19、 美德是健康,恶习是疾病。
20、 人生本来就是苦的,咱们别再把它苦上加苦吧!
21、 有些人终身向幻影追逐,所得也只是幻影似的满足。
22、 众生由于分别现在因缘幻化之假相,所以妄念不断。
23、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以淡泊的心态来处理欲望,不要刻意去钻求,任由自己的心念,去攀缘无穷的欲望。
24、 假如,你正为某件外在事物所苦,事实上,使你痛苦的,并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你对这件事物的观感。
25、 佛法使人开智慧,找到真正的生命,找到真实的自我。
26、 入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着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坐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27、 治疗怠惰的唯一方法就是工作;治疗自私的唯一方法就是牺牲;治疗无信仰的唯一方法,就是听从圣贤的吩咐而舍弃猜疑。
28、 引发你所遇到的人内在的「善」。
29、 「无常」、「苦」、「无我」是世间一切的三大真谛。
30、 「友谊」是迈向「慈」的一个阶段,但还不是真正的「慈」,它是出自内心喜爱别人的一个特质,但这其中却也隐藏了它的近敌——「爱染」,也就是所谓的「情感」。
31、 就算我们拥有佛法的知识,而且曾学习和实践佛法,却仍见不到真理,那么我们依旧像流浪汉一样,无家可归。
32、 只要使你的身、口清净无瑕疵,就是功德了。
33、 所谓的真理是:我们无法强迫所有事物听从我们的欲望,他们都必须遵循自然的法则。
34、 一般人通常所指的平静只限于心的安定,而非连杂染也平定下来。
35、 想了生死的人,忙用功;不知道有生死的人,忙辛苦。
36、 「行」指的是身和心。「诸行」的存在来自于无常变异,就如呼与吸必须要交替。
37、 当下的你,内心里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
38、 不要去执着禅坐中的幻相和光芒——光芒有什么了不起?它无法免除我们的苦啊!
39、 你必须尝试,如果你还不能做到,便得更深入去探求。掘取这杂染烦恼,根除它们。
40、 迫使自然去符合我们的愿望,那全都是无明。
41、 无论我们说的、相信的或做的什么,会导致痛苦的,全都是邪见。
42、 只接受他喜欢的事物而拒绝他不喜欢的事物,这并不是佛陀的教导。
43、 存在界没有圆满的存在。
44、 存在界的一切都是不可欲求的。
45、 不去贪瞋痴,无法开智慧。
46、 七识不死,法身焉活。
47、 佛法只要沾到一点边,就受益匪浅。
48、 莫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
49、 欲验临终受生自在不自在,但验平时心行于尘境中自由不自由。
50、 就算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你也无法强迫牠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