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棋的名言
1、下围棋,落子无悔;叹人生,覆水难收。人生没有回头路,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生关键的选择上一定要谋定而后行。
2、在广阔的世界里谋求和谐。 --吴清源
3、围棋中,每一枚棋子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但是一枚棋子何时出场,在什么位置出场,价值绝不相同。社会中的人,又何尝不是这样?
4、舍弃是围棋取胜的秘诀;舍得是人生成功的智慧。有舍才有得,会舍才会得。舍得之道,乾坤奥妙。
5、围棋并不是想赢就能赢的,胜利的要素是在其他方面。 --武宫正树
6、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宋·苏轼
7、棋虽小道,品德最尊。 --陈毅
8、输棋并非赢棋的对立面而作为赢棋的一部分永存。 --村上春树
9、围棋应充满创造性的喜悦。 --大竹英雄
10、暂时和局部的胜利不等于最终的胜利;暂时和局部的失败不等于最终的失败。人生也是如此。
11、大家都知道,下围棋分开盘布局、中盘实战和尾盘收官三大阶段,对于棋手来讲,每一阶段都很重要。人生何不如此?30岁以前开盘布局,30岁到60岁中盘实战,60岁到90岁尾盘收官,对于真正成功的人生,每一阶段都意义非凡。
12、围棋需要一步一步下,人生需要一步一步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13、行一棋不足以见智,弹一弦不足以见悲。 --淮南子
14、棋盘象征宇宙。天体由三百六十部分组成,所以棋盘纵十九道,横十九道。棋盘共三百六十一目,那多出的一目就是天元,即黑星,意为‘太极’,表示宇宙的本体。三百六十一是古代日历全年的天数,四个角分别为春夏秋冬,白子和黑子分别表示白昼和黑夜。棋盘和棋子就这样象征着天地。 --唐?玄奘
15、棋法阴阳,道为经纬。 --汉·李龙
16、下士下棋为吃子,中士下棋为占地,上士下棋为悟道;下士人生为趋利,中士人生为避害,上士人生为智慧。君子问凶不问吉,高手看盘先看险,胜败原是寻常事,阴阳幻变存玄机。
17、酒以不劝为饮,棋以不争为胜。 --明·洪自诚
18、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名利似纸张张轻,世事如棋局局新。
19、对下棋人来说,围棋是一生的朋友。 --吴清源
20、围棋中,有时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人生中,有时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21、独收万虑心,于此一枰竞。--宋·欧阳修
22、围棋与人生的博弈,游戏规则相同,实力决定胜负;游戏规则相同,实力相当,则意志决定胜负;游戏规则相同,实力相当,意志相等,心态决定胜负。
23、围棋是严谨的思想锻炼、推理锻炼,是"头脑体操". --金庸
24、观棋不语真君子。 --明·冯梦龙
25、我的眼里没有所谓的条条框框,我是凭借自由的想象和精确的计算来控制棋局的。 --李世石
【围棋格言】记住就能快速提升你的棋力!
1.能曲则曲、可立则立
在实战中,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残子的作用,是爱好者们感到棘手的问题。有一种利用残子的棋谚:"能曲则曲,能立则立".
此棋谚阐明的棋理是:如果可以通过"立"的手段达到以下的目的:一、留有余味。二、收气得利。能曲的前提是:一、曲后能长气。二、曲后可以多加利用。
2.矩形补断虎输飞
在对局中,攻击和防守是相互依存的。防守是如何补住己方的断点也是很有讲究的。遇到矩形补断,最好的方法是用"飞",因为飞可不受对方刺的利用。普通棋形的补断规律是:一、厚势宜粘。二、成形易飞。三、安定必虎。
3.中央开花三十目
这是有关基础的棋谚:"中央开花三十目"说的是:在布局阶段,中央提子的价值很大。提子时,盘面子数越少,则对今后的影响就越大。"三十目"是形容提子后所产生的巨大威力。
4.实尖、虚镇
这是有关棋形的一条谚语。"实尖、虚镇"阐述的棋理是:在对方比较坚实的情况下,己方要用"尖"来对敌方进行攻击;而"镇"能虚张声势,在盘上比较空阔的地方,对敌子进行宽攻,使对方不易腾挪。如果对方舍弃,己方就最大限度地收进。
在实战中,"尖",往往注重局部利益。"镇",常常需要全局配合。
5.双单形见定*单
这条谚语是关于手筋方面的。对局中,双方都为充分发挥每个棋子的效率殚思竭虑,而理想的棋形必然会带来理想的效率。同样,将对方走成愚形和自己走出好形有着同工异曲的作用。
"双单形见定*单就是破坏对方棋形的战术之一。"*单"意指在单子里面*住,其目的是将对方走重形成凝形,这样就可以使它的子的效率降低。
6.攻击是最好的防御
这也常见于一些武侠小说之中。它是有关攻防的棋谚。在实战中,当对方侵入己方模样时,当作战中对方企图先手得利时,一味按照对方意图行事多半是要失败的。因此,要通过判断和分析发现作战的时机,以便在关键时对攻击或防守作出正确的抉择。
7.二子头必扳
这是关于棋形的棋谚,它是众所周知的名句。它说明的棋理是:在双方短兵相接的作战中,为了使己方立于不败之地,对待对方的"二子头"应该毫不迟疑的扳住。只要自己能控制住大势,即使实地上有所损失也应扳头。此棋谚解起来较为容易,落实到行动上却不是很简单的。
8.拆三拆四分势 自补关腹为良
这也是关于棋形的一句谚语。它描述的是:实战中,己方的拆三,拆四阵势,在对方两边逼住的情况下,为使模样立体化或避免对方打入后将形成以少战多的不利局面,可考虑自补。补的方向是相对薄弱的一边,补的手段是向中央跳补,能照顾中央和他处。
9.腾挪自*始
此谚有关攻防。腾挪,是指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处理己方孤子的一种手段。应注意的是:腾挪的一方是在逆境中作战,正面硬拼必然会遭受较大的损失,而东碰西*往往能求得较好的行棋步调。在有些情况下,为了及时转身弃掉一些棋子也不足为惜。爱好者若能恰如其分地掌握腾挪技巧,做到弃取自如,棋艺将得到明显的提高。
10.两番收腹成尤小
围棋界有这么一种说法:"下手抢边角,高手占中腹".因此,可以看出经营中腹需要相当的技巧。围中腹的空稍有不慎,就容易落空。"与其勉强去围腹空,还不如在边角的目数上多花些功夫,以求得一些实惠。
11.逼孤多占地一二 拆三利敌角犹虚
此谚有关攻防方面。说明的棋理是:实战中,为了攻逼对方的孤棋或弱棋,可以按常规下法在边上,中腹多占一,二路,对方的孤棋或弱棋因自顾不暇而无法进行反击。这样,己方的子力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在边线上不按常规走拆二而拆三的前提是:对方的角地空虚。即使对方打入己方的拆三时,我方也有回旋的余地。另外,点角转换也是一种策略。
12.势分入腹路皆公
此谚说明的棋理是:进入收官阶段,在中腹双方都有子力的情况下,假如不存在攻防或双方消长等必争之处,轻易不要在中腹行棋。因为中央的空是双方的,实际价值较小。不要贪图一时之愉快,在中央耗费较多的手数。这样常常会所得甚微。
13.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
实战中,各种棋形都有其特定的要点。发现要点主要是凭借一定的实力和良好的感觉。但是,对于一些爱好者来说,则必须算清各种变化,从中领悟到要点之所在。若能正确运用"敌之要点即我之要点"这条棋谚,就等于为发现要点找到了一条捷径。
14.棋从宽处拦 入腹争正面
"棋从宽处拦"叙述的是:当对方在己方阵营里分投侵入,或点自己的"三三"时,为了使自己有更大的发展潜力,避免己方的子里重复,应从宽的方向将对方拦住。
"入腹争正面"说的是:对局中,当双方随着对局的过程进入中原时,己方应争先占据宽广的正面,迫使对方旁行小路,使其在有限的范围内活动,从而获得成功。而敌方也应争夺次类制高点,走畅自己棋形,以防被对方牵制住。
15.并二腹中堪拆二 七子延边活也输
"并二腹中勘拆二"说明的棋理是:在中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棋子并排时,为加快向中央行棋的速度,应该采用大跳的手段出头。但是,要防止对方的*断反击。
"七子沿边活也输"指的'是:布局阶段,被对方三线压迫,自己在二线爬行七个子,即使这块棋做活了,也可能因为失去了外势而导致败北。有时,由于要攻杀对方一块棋等,不得不在二线爬行,仍然要考虑其得失,看看是否合算。
16.出头关胜长 挖断须预防
对局中,双方竞向中央行棋的局面是屡见不鲜的。出头,当然是步伐越快越好。可是,任何事情都是利弊并存的,"关" 在行棋速度上优越于"长".但是必须对敌方的挖断有具体的防范措施。
17.对付跨断软扳硬冲
在对局中,短兵相接是在所难免的事情,而跨断的运用在作战中更是屡见不鲜。于是,便有了"对付跨断软扳硬冲"这一棋谚。那么,何时软扳?何时硬冲呢?有一个判断标准:一是在己方正面作战不利时,用软扳来灵巧的转身进行迂回作战。二是当己方正面作战无后顾之忧时,就要用强硬的冲断来获取较大的利益。
18.托二宜其边已固 局定飞边地欲足
前者说的是:对局中,为了使自己的孤棋生根,在对方已经坚实的地方,就可以在二路下托,使它坚实之处走得重复。然而,如果对方还不是很完整的实地时,就不要轻易地去下托,只能在必要时酌情使用了。
后者阐述的棋理是:在大局已定时,用"飞"的手法及时地侵入对方的边角,可使己方的实空更加充实。
19.攻紧宜宽攻宽宜紧
棋谚"攻紧宜宽 攻宽宜紧"说明的棋理是:在攻击对方具有反弹力的孤棋时,不要急于强攻,应以宽攻为宜,只要能制孤即可;但若在己方的势力圈内,对待敌方尚未安定的棋,就要连续不断地对其进行严厉的攻击,以期获得最大的收益。上面说的"实尖 虚镇"叙述的是应掌握的具体手法。而"攻紧宜宽 攻宽宜紧"说的是攻击中应掌握的节奏。
20.逼敌近坚垒
此棋谚讲的是:对局中,当对方在己方的阵势内行棋时,一般情况下,都是将对方棋子逼向己方较厚实的地方,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厚势的威力。否则,厚势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将使己方的形势受损。迫使对方走出低价值的棋,等于己方走了价值高的棋。坚垒指坚实并已经做活的棋。
21.后先有变宜从紧 彼此均先路必争
这两句都是有关攻防的棋谚。前者说明了行棋次序的重要性。若疏忽大意将次序走错,将会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变化。后者说的是下棋时,对于双方的先手,如压长,扳头等使自己舒畅,对方困苦的棋,都要全力拼抢。这样的地方若被对方占去,则本来可我畅敌窄的棋就变成敌畅我窄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学弈》教学设计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小组合作,对话交流,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文学的结晶,也是让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熏陶、浸染的良好载体。《学弈》是一篇叙事说理性的文言文,言简意赅,用辞贴切,叙事有趣,阐理精微;诵若吟诗,品若章乐,似涓涓清泉,沁人心脾,启人悟理,是很适合小学生初学古文的启蒙篇。因此,我在设计教学时尽量体现以下理念:一、以读为本,结合语言文字的品读与欣赏,感悟文章的内涵。二、始终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对话交流。三、运用八环节语文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分层优化。
教学过程:
一、逐层铺垫,设境激趣
1、交流中国古代名言
有收集的古代的名言警句的同学请朝老师挥挥手!
2、谈话:简介文言文,导入《学弈》
同学们收集的这些名言警句虽然内容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它们都是文言文。文言,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文言文,古色古香,意韵悠长。《学弈》就是一篇优秀的文言文。
3、释题
4、了解作者
二、身临其境,人文合一
说起历史,总是让人浮想联翩!同学们。如果时光能够倒流,你想不想做一回古人呢?好,就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吧!
1、引出故事情景
投影出示告示:
弈秋棋社今日招徒
一朝学成终身不俗
广纳天下贤人雅士
齐聚书卷路143号
2、寻访棋社,择师交友
在弈秋棋社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学弈》这篇课文。
3、检查交流
(1)学生读,谈感受
(2)教师范读
归纳文言文朗读要领:
a、速度比较慢
b、句中停顿比较多
4、接力读
小组读,同桌互读,男女生轮读等。
三、化整为零,沐浴书香
1、小组故事会
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以故事会的形式来讲讲《学弈》这个故事。在故事会之前,老师有四个特别的行动指令要发到各小组。
一组:
(1)说说弈秋是个怎样的人?找出相关的'句子。
(2)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试着读一读。
二组;
(1)说一说第一个徒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找出相关的句子。
(2)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试着读一读。
三组:
(1)看看第二个徒弟学习的怎样?文中是怎样描述的?
(2)想一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3)这句话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试着读一读。
四组:
(1)在3—5句中,哪一句点明了学弈的结果?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读读想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3)你是怎样理解文中最后两句话的?
2、交流感悟,美文美读。
让我们分享一下彼此的阅读收获,从一组开始吧!组长主持汇报。
在教师指导下交流、汇报、美读。
3、回顾全文,讲讲读读。
(1)解疑。
(2)指名讲这个故事。
(3)有感情朗读全文,全身心地感受文言诵读的快意与韵味。
四、升华感悟,思绪绵延
读了《学弈》这个故事,你想说点什么?(对自己、老师、同学、孟子、文中人都可以。)
五、拓展延伸
运用本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寓言故事《矛与盾》。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学弈》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熟读成诵。
2、从课文中体会到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3、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能根据译文理解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1、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2、体会文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出示“名言启迪”。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学弈》这篇文言文。
(1)读题,解题。
(2)认识作者。本文选自《孟子》的《告子篇》,作者是孟子。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自己搜集到的有关孟子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
2、说说读文言文的方法。
3、根据自学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4、交流自读情况:
(1)交流难读的句子,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2)指名读全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呢?
三、深入探究,理解课文
1、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一样吗?书中用的是哪句话呀?
2、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出示插图)
(1)仔细看图,说说两人的不同表现。
(2)找出文中描写二人的句子。
a、学生读相关的句子。
b、请用恰当的成语评价弈秋的两个弟子。(根据弈秋的这两个弟子的`表现,先给他俩分别取个名字,再写出至少两个成语。)
3、你喜欢哪一个,从二人身上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5、课堂小结:围棋也是一项体育运动,孟子用这样一个故事诠释了体育精神,说明无论学习什么,都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
四、朗读成诵
古人读书讲究吟诵,读得入情后还要摇头晃脑,甚至身子也跟着节奏晃动。你们也试一试,看看能读出滋味来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表演《学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学弈》教学设计3
一、导入新课
出示常见的文言文警句:
三人行,必有我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温故而知新。
学而时习之。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些警句,再把你理解的意思讲一讲。
2、跟我们平时所用的书面语言比较一下,这些警句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文言文的一般特点:有些字与现代的读音、意义不同;言简意赅,语意深远……)
3、这些警句就是用文言文写成的。用文言写出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它是古代的书面语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诵读文言文,能提高语言的感悟能力、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
今天我们学习的《学弈》这篇文言文,仅有5句话,70个字,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其中蕴含着警示世人的道理。
二、读通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1、师范读课文。
2、总结老师读文言文的特点:一是速度比较慢,二是句中停顿较多。
3、学生小声跟老师读两遍。
4、学生自由练读,读通为止。
5、学生边读边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句话。
6、讨论交流。(只要能说出每句话的大致意思就行。)
三、读熟课文,读懂故事
1、学生自由反复诵读,重点指导读好“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前一句读出疑问的语气,后一句读出肯定的语气。
2、再联系前后句子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
3、同座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四、读书明理
1、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总结出一个什么道理?(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
2、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联系实际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专心致志对学习、工作的重要性。)
五、练习背诵
六、课后扩展
教师把以前学过的“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等文言成语故事,印发给学生,练习读文言文,还可以试着背诵一篇。
内容预览:
《孔孟论学习》
阅读能力目标
1)熟悉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感知古今语言的不同。
2)感知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
写作能力目标
能够对读书生活中的人和事发表见解。
思想教育
了解古今对读书的认识,树立良好的读书观。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作者、作品简介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二十篇。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
孟子(公元前372——约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今山东邹县)人。他是儒家学派中思(子思)孟(孟轲)学派的主要代表,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是孟子的弟子们整理的孟子言论,其间杂有弟子的话语。《孟子》现仅存“内书”七篇。《孟子》一书,除了阐述儒家的“仁”的主张外,还提出了“义”的观念,提出了“性本善”、“养浩然之气”等一系列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大影响的命题。
三、
(一)生字: 论语 lún 不亦说乎yu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wǎnɡ dài 不悱不发fěi 举一隅yú 奕之为数yì 辟若掘井(pì) 流杵也chǔ
(二)翻译课文。《孔孟论学习》参考译文:
第一则:学过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第二则:温习旧的知识,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或“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
第三则:学习却不思考就不能解决疑难问题。只思考却不学习也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第四则: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聪明。
第五则:聪敏而又热爱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
第六则:对于一件事,了解它不如热爱它,热爱它不如发自内心地喜欢研究它。
第七则:不到他苦苦思索而仍然领会不了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他一个方面,他不能推知其它三个方面,就不再教他。
第八则:接受教育,注重请教,怎么会不顺利成功?
第九则: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生活在一起;诵读《诗经》《尚书》,就好像与古人一起商讨,交谈。
第十则:君子遵循正确的方法以获得很深的学问,并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自己找到了正确方法,所学的东西就能掌握牢固;知识掌握得牢固了,那么学问积累就多;学问积累得多,就用之不尽,取之不竭。所以,君子都想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第十一则: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如果一会儿晒它,一会儿冰冻它,没有能够生存下去的。……现在,围棋作为一种技能,是小的技能;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也学不会。一位名叫秋的围棋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让他教导两个人学习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从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听从秋的教导,但心里却总是想着天鹅将要飞来,想着拿弓箭来射它,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学习,但不如另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的智力不如另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第十二则:做学问就像挖井,井挖得很深了,还没有泉水,还是一口废井。
第十三则:完全相信《尚书》上所说的道理,还不如没有读过《尚书》这本书。我读《武成》,只是选择读其中的二三页罢了。仁道之君挥无敌于天下,以周武王这样极为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这样极为不仁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槌都漂起来了呢?
〖质询疑点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要遵循什么原则?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作业:
试背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章主旨
孔孟认为,追
二、重点语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解析 孔子讲的学习,包括礼(包括各种仪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孔子讲学习,不是学过了就算,要求按一定时间去实习。在学习中还要有体会,有心得,所以说不也喜悦吗?正因为学了有体会,所以感到喜悦。学习时有朋友来共同切磋,比一个人学习好,所以说有朋友来,不也快乐吗?这样,孔子讲的学习,不光讲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提高品德教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析 这一句讲学和思的辩证关系。正确的知识,如科学一定要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去学习。不学习而光思考,不按照科学知识去思考,容易陷入迷误。只有学习与思考结合,才能学到正确的知识,不致胡思乱想,陷于迷误。思而不学,只是空想,不知道自己想的问题是否前人已经解决,倘前人已经解决了,那再去想不是白费了?倘前人没有解决,不知道从前人已经研究过处继续前进,再从头开始,是再走前人已经走过的路,也是浪费。所以一定要学与思结合才行。
三、文章思路
(1)要有好的求知态度
好学——谦虚老实——以学习为乐
(2)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按时复习——总结复习,发现新知——学思结合——注重启发
(3)要有好的学习原则
居之安,则资之深——积累重要——坚持不懈
(4)要有好的学习原则——修养身心
四、写作特点
论学的这几则也能充分地体现《论语》的文学特点。首先,它们全是用当时的规范性口语写成的,可以说是明白如话。其次,语言自然流畅,简约朴实,不事雕琢,不求辞采,却能表达出深刻的道理。再次,它们有一种从容不迫、多方启发的风格,体现出所谓“文如其人”的文章规律,使读者如同亲眼目睹那位被学生们誉为“循循善诱”的师长。最后,《论语》不以善譬称;但偶尔也有生动确切的比喻,使读者耳目一新。
关于《孟子》的语言特色,一般认为与《论语》基本相同,属
五、课后练习解答
第一题
(从学习方法、态度、原则、意义四方面谈:也可细分为十方面。自得之、启发式与今主动学习最有关)
从以下十个方面谈了读书之道: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其议论方式主要是两种。其一是直截了当提出观点(直接下结论),如第五、七则。这第二种议论方式为第一、二、三、四、六则。这和《论语》的语言精练有关,同样属于事理例证的,《孟子》成为格言式句子的就较少。此外,第八、九两则分别属于第二、第一种。课文中《孟子》的论证方式的总特点是:一是因长于类比,多层次层层推进,显得逻辑性强。二是善作形象类比,常用故事、寓言、比喻作为其论据。这是孟子的突出特点,为孔子所不及。其议论方式也是两种。其一是事理论证,即第十则,此则层层推进特别明显。其二是事实论证,即例证法,形象类比,即第十一、十二、十三则。长于事实例证是《孟子》议论的一大特点,这样的议论往往有较强的说服力。
板书:
1. 温习的重要(第一,二则)。
2. 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 (第三则)。
3. 虚心好学(第四、五、八则)。
4. 情感、态度于学习具有更重要的作用(第六则)。
5. 启发式教学原则,学习主体的第一性原则(第七则)。
6. 学习经典是与大师、先贤对话、交流(第九则)。
7. 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是依靠自己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第十则)。
8. 学习的关键在于专心致志(第十一则)。
9. 做学问要有成就必须持之以恒,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第十二则)。
10. 读书、学习要有怀疑精神(第十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