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我们的民族小学经典语录 正文

我们的民族小学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18 00:16:19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2、吸收孔子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的部分。

3、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本课拟用两课时教读。

【教学步骤】

一、激趣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老人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一起争辩。他就走过去问他们争辩什么。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中午时就距离人远了。另一个小孩则认为正好相反。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伞盖,到了中午就只有盘子和饭钵那样大了,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近的显得大吗?”第二个小孩则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的,到了中午,热得像把手伸在热水中一样,这不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对这个问题,老人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地说不知道。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

对。他就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生培养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文化伟人的孔圣人──孔子。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孔子思想的博大与精深吧!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掌握以下字词:

愠曾子三省罔殆女凋

2、朗读成诵:

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各自练读。

⑵检查背诵情况。

3、从文章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说出其大体意思,并说出喜欢的原因。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逐章逐句翻译,品味探究。每小组派1—2名代表参与全班交流。

例1:“人不知而不愠”这句话讲的是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告诉我们对人要懂得宽容和理解。

例2:第四则讲的是学习方法,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辨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思考能使学习更深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提出翻译上或内容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在黑板上汇总,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则讲的是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温故”是复习巩固旧知识,是手段,“知新”则是获取新知识,是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而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不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新发现的人,是不可以为师的。

五、拓展延伸

1、再次检查背诵情况。

2、教师读《论语》中的部分章节,学生从中找出常见的成语、格言和警句来。

⑴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不忍则乱大谋)

⑵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⑶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

⑷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习相远)

⑸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以文会友)

⑹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道听途说)

⑺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举一反三)

⑼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不正,言不顺)

⑽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发愤忘食)

其他,如:当仁不让;三思而后行;言必信,信必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

六、布置作业

1、能熟练背诵全文,并把有关成语、格言、警句摘抄在笔记本上。

2、看注释,查工具书,书面翻译全文。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认读字词。

2、理解各则语录。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4、学习和继承中国古代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初步了解中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辉煌成就。

【教学思路】

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教学重点】

诵读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习惯用语,以养成语感。

【教学难点】

读懂《论语》,掌握其中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深入感受《论语》精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宋臣赵普曾经告诉宋太宗说:臣有论语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致太平。的确,我国两千年来,不论立身处世以及政治社会,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而论语便是最精粹最可靠的儒书,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便是这个意思。宋代大儒朱熹,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子书,并分別为大学、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朱注四书,后来历代朝廷都定为官书,是科举考试的标准本,所以流传极广,影响也最大。我们课本上的就是朱熹的集注。(第45页)

二、认读课文(15分钟左右)

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则朗读课文,每读一则,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三、析读课文(12分钟左右)

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则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运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与学习习惯有关,又如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4、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四、理读课文(20分钟左右)

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了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

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⑴用于学习态度:

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厌敏而好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⑵用于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⑶用于思想修养:

人不知而不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⑷用于思想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⑸用于人生感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用于日常生活: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难句翻译类练习:

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⑶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⑷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⑸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课外收集其他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格言警句。

【创意说明】

此教学设计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学生实践活动的问题,是新大纲最为着重强调的内容之一。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中这样陈述道: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这是在告诉我们,学生应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进行充分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这一点,现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了。

三年级上册语文习题1

《槐乡的孩子》

一、照样子,把课文中的词再写十个。

槐树、花苞、仔细、树丛、染料、勤劳

耷拉、翅膀、黎明、飞舞、觅食、晴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形近字组词。

槐( )苞( )淡( )飘( )换( )钩( )

愧( )包( )谈( )漂( )唤( )沟( )

炊( )载( )梢( )篮( )辫( )粮( )

吹( )裁( )悄( )蓝( )辩( )娘( )

粒( )丛( )青( )捡( )投( )蜜( )

立( )从( )清( )脸( )没( )密( )

三、填合适的词语。

( )的孩子

( )的清香

( )的歌声

( )的微笑

四、填合适的字。

( )人( )意、( )( )炊烟、( )人( )目、满( )而( )

( )风( )动、月( )柳( )、( )上( )下、( )丽多( )

五、在文中找两旬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淡淡的( )长长的( )蜻蜓的( )

快乐的( )甜蜜的( )火热的( )

七、把下面的句子按顺序排列好。

( )到了那里,老师给我们分了工,我们就干起来了。

( )不到两个小时,三十五棵小树就挺立在公路两旁了。

( )李强扛树苗,亮亮挖树坑,我和老师抬水,大家忙个不停。

( )星期天,老师带我们到东郊公路旁种树。

( )望着一棵棵小树,同学们蹦呀,跳呀,别提多高兴了。

八、按原文填空。

( ),( )一天的孩子们带着( )进入( )。孩子们的小床下放着( )的长钩刀、( )。明天,只要是( ),孩子们又将( )到( )的劳动中……

三年级上册语文习题2

《爬天都峰》

(1)同音字:

爬( )扒( )耙( )峰( )风( )疯( )

似( )寺( )饲( )仰( )养( )痒( )

辫( )辨( )辩( )遍( )苍( )仓( )

奋( )愤( )粪( )居( )拘( )鞠( )

勇( )永( )

(2)形近字:

峰( )蜂( )逢( )顶( )领( )项( )

苍( )舱( )抢( )仰( )迎( )柳( )

勇( )通( )涌( )居( )据( )锯( )

似( )拟( )

(3)选词填空:

似乎、忽然、终于、居然

①他平时成绩不太好,可是这次考试( )考了全班第一。

②我们正在操场上踢足球,( )下起了大雨。

③爸爸看了一眼就走了,( )不太喜欢这幅画。

④你( )来了!我们已经等了很久了。

(4)“勇”字的部首是( ),可以组成( )( )。

表示“看”的词语有( )( )( )( )。

(5)填空:

引人( )、一本( )、白发( )、千( )万( )

争( )斗( )、欢( )乱( )、绚丽( )、惹人( )

我站在( )脚下( )头望:啊,( )这么高,在( )上面哩!我( )得上去吗?再看看( )的( ),石级边上的( ),( )是从天上( )来的,真叫人发颤!

这段话写了天都峰两个特点:又( )又( )。“我”心里( )。

三年级上册语文习题3

《金色的草地》

一、读一读,用“√”标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蒲公英(pú、pū)

玩耍(shuǎ、suǎ)

哈欠(qiàn、qià)

合拢(lóng、lǒng)

二、看拼音,写词语。

1、我在河边guān chá( )地形,准备diào yú( )。

2、让孩子尽情地wán shuǎ( ),他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lè qù( )。

3、我xǐ huān( )shèng kāi( )的pú gōng yīng( )花。

三、给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耍( )欠( )

要( )人( )

钓( )睡( )

钩( )锤( )

四、根据意思写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造句。

1、原指一部合乎道德规范的经典。后用以形容态度庄重严肃,郑重其事。有时含讽刺意味。( )

2、吸引人们注意。( )

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按要求写句子。

1、多么可爱的草地!多么有趣的蒲公英!(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和我们一起睡觉,和我们一起起床。(用加点词仿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相同的修辞手法仿写句子)

绿色的草地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妹妹快活得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屋子里跑来跑去。

六、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的主要事情是( )。

A、兄弟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

B、“我”和弟弟早晨起床去钓鱼。

C、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种蒲公英。

D、“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颜色的原因。

七、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1、找出文中描写时间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横线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我们可以看出句中把________比作了________。

如何判断比喻句: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不能将“像”、“似”、“仿佛”这类词作为主要依据,主要应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比喻关系,也就是要看句子中有没有用一种事物去比另一种事物,有没有两种事物在打比方,有的,是比喻句;没有的,不是比喻句。

3、草地变成金色,是因为( ),草地变成绿色,是因为( )。

A、草地上蒲公英的花瓣都合拢了

B、草地上蒲公英的花瓣都张开了

八、课外阅读。

奇妙的植物

世界上有许许多多奇妙的植物。

植物能吃虫!夏天,在沼泽地常常可以看到一种淡红色的小草,这就是会捕捉飞虫的毛毡苔。毛毡苔的叶子上的绒毛能分泌一种黏性很强还含有一种很甜的味道和香气的液体,这种黏液小虫一闻到这种气味,就会急急忙忙地飞来。一旦落到它的叶子上,就会被牢牢地粘住。经过一到两个小时,小虫就被叶子消化吸收掉了。

植物还会听音乐呢!一位印度科学家,常常喜欢在花园里拉拉小提琴,放几张交响乐唱片。日子久了,他发现那园中的花木,竟长得格外旺盛。于是他就开始正式试验,他发现听音乐的田里的水稻,比没有听音乐的水稻,要长得更加茂盛茁壮,平均株高要超过30厘米。

世界上还有许多奇妙的植物,有能预报地震的山宇藤,有能净化水体的水葫芦,还有会“咬人”的漆树……

1、短文主要写了两种奇妙的植物,一种会________;另一种能________。

2、毛毡苔是怎样捕捉飞虫的?用“______”在文中画出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习题4

《我们的民族小学》

一、给引号内的字选择正确的拼音:

坪“坝”(bà、bè)、阿“昌”族(chāng、chān)、德“昂”族(āng、áng)

二、同学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其中少数民族有多少个呢?

_______________。

三、填词练习:

( )的民族服装、( )的小鸟、( )的国旗、( )的铜钟

三年级上册语文习题5

《灰雀》

一、看拼音,写词语。

huī què jiāo wài kě xī nán hái

( )( )( )( )

chéng shí fěn bǐ dòng sǐ、huò zhě

( )( )( )( )

二、火眼金睛,用“√”在下面括号里选择正确的生字或词语。

1、寒(冷、拎)的冬风呼呼地吹着,他站在巷口(冻栋)得直发抖。

2、列宁在郊外(养、差)病时,经常到白桦树下看看灰(雀、省)。

3、列宁(非常、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居然”和“果然”的区别:“居然”表示出乎意料,在自己意料之外。“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4.天气预报说要下雨,傍晚(居然、果然)下起雨来。

三、将词语与它的意思连起来。

自言自语 自己对自己讲话。

惹人喜爱 指歌声、鸟鸣声悠扬动听。

婉转 抬着头向上看。

仰望 引起人的喜爱之情。

四、照样子,写一写。

例:那只灰雀在枝头歌唱。

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

1、妈妈在公园里散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跟着老师去春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一读人物对话,猜猜他们当时心里会想什么。选一选。

1、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时,男孩在想( )。

2、列宁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这时,列宁在想( )。

3、“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时,男孩在想( )。

4、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这时,列宁在想( )。

A、我明天就把灰雀送回来。

B、我不能说我把灰雀捉走了。

C、男孩已经把灰雀送回来了,我不能问男孩,那样会伤害他的自尊心。

D、灰雀是男孩捉走的,我要用我的担心与惋惜感染男孩,让他主动送回灰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