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不会尊敬别人,不知道照顾别人,不是真正的学佛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你希望别人如何对待你,你就要如何对待别人。
3、有和就有安乐,就有幸福,一个家庭和睦,这个家庭就幸福美满,一个单位和谐,这个单位就稳定发展,一个国家和谐,这个民族就强大昌盛,整个宇宙和谐,就会充满和平、安乐、祥和。
4、把一切众生都放在自己的头顶上,实际上你是在最高处,大家都喜欢你,拥护你,信任你。
5、让别人一步,实际上是让自己一步。
6、没有发心,就没有修行,发什么心呢?发出离心、慈悲心、菩提心,没有这些最基础的,永远也解脱不了。
7、为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恶,为众生无论做什么都是善。
8、要把修行同生活结合起来,修身体健康,修家庭平安,修工作顺利,但一切的前提都是为了众生,只要是为众生,修什么都能得到,一切为自己,求什么也求不到。
9、不为他人着想,永远得不到你想要的东西。
10、伤害别人,就是伤害自己,不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
11、争什么、比什么、计较什么?没有善心,谁都帮不了你,争也争不到,比也比不上,计较也没有用。去掉自私、自利、自爱,你就会自在。
12、只有开发内心的慈悲和智慧,才能达到生死自在。
13、帮助我们修心的方法,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叫佛法。
14、修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坚持,尤其是在面临诸多障碍和干扰时,更要坚持。
15、佛法越修越简单,越修离你越近,你真正的修进去了,学进去了,佛心自现,自然光明。
16、你的身体是坛城,你要爱护你的坛城、庄严你的坛城,让众生能生起欢喜心。
17、修习大乘佛法,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要在生活,工作、家庭中修,对境练性,对人练心。
18、解脱是彻底明白,是大智慧,是会解决、处理家庭、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19、要容纳,好坏都能容纳,要圆融,凡事都能圆融。
20、什么是吉祥圆满?身心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和睦就是吉祥圆满。
21、不能欠别人,只能还别人,多干点有什么?少说一句能怎样?
22、不让别人起烦恼、自己也不起烦恼,这叫有修行了。
23、遇到违缘障碍,可以历炼你的心性,提高你的层次,增长你的智慧,有什么不好?
24、不能只顾自己,谁也不管,那不是放下,是放弃,那样会失去众生,伤害众生。
25、财福不是真正的福,法福才是真正的福。
26、有缘躲不开,无缘遇不到,珍惜缘份吧!
27、业障不是本性,可以去掉。如同天上的云,可以散掉。
28、所有的一切都是佛字的含义,弄明白了佛字,一切都是那么清净、平等。
29、你所需要的都在你自己的心中,追求不来!越追跑得越快,越求越不理你。
30、除了你的心,到哪里去找佛?
31、放下,是放下妄想和执着,并不是放弃责任和义务。
32、现代人只知外求,是外道,不是修行。
33、念观世音菩萨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慈悲;念地藏菩萨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愿力;念文殊菩萨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智慧;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佛,念一切佛就是念一尊佛。
34、年龄大,没文化这些都不是问题,信心不足才是最大的问题。
35、不发心,怎么修都是白修,怎么念都是白念。
36、不要认为,我是我,佛是佛,这都是分别,就会离开佛,我们和佛是没有距离的,佛即是我,我即是佛。
37、观照自己的心,就是要知道自己在想什么,做什么,要随时将恶的念头转换为善的念头。
38、修什么法都一样,念什么佛都一样,不能有分别。
39、不要总想改变别人,自己要先管好自己,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信任你,拥护你。
40、佛法就是如意宝,有佛法才有光明,有佛法才有一切。
41、信佛是信因果,如果你真的信因果,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
42、真正能够修持佛法的人身才是暇满人身,这是生生世世修来的,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错后以后再也没有这样的机会了,不要轻易的放弃。
43、菩提心是一切大乘佛法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根本就没有进入大乘法门。
44、慈悲心是菩提心的基础,如果凡事只想自己,不替别人考虑,慈悲心就发不出来,更谈不上发菩提心了。
45、好和坏都是自己的心,如果不执着了,一切都是好的,坏的也会变好,如果执着了,看什么都不好,好的也会变坏了。
46、如果你有智慧,就不会有烦恼,如果你还有烦恼,那你还是愚者。
47、慈悲心发出来了,心胸自然就能打开,烦恼、业障自然而然地就会消失,心胸打不开,永远活得累。
48、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有什么可高兴的?有什么可悲伤的?什么时候都是一个状态。
49、心情好了,你的身体、工作、家庭都会好。
50、好好地发慈悲心,看每个众生都那么可亲可爱,然后你才会轻松自在。
1、世人误将假我当真我,以无常当永恒,不知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活得很累。
2、好好地发慈悲心,看每个众生都那么可亲可爱,然后你才会轻松自在。
3、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
4、无论做什么事,不要忘了正知正念,一切功夫下到心地上。形式上表面上的东西都不是修行,除了修心,别的哪有什么可修的?
5、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有的人不念心,念相。不观心观相。追求形式,执着表相,不信真佛,不拜真佛,不供奉真佛,那你永远也成不了佛。
6、面对任何人任何事任何境,不起烦恼,这叫看破。你要知道,没有恒常,没有长久。顺境,要安心,逆境还是要安心。
7、众生是累生累世的父母,我们怎能念父母的过错?
8、修行不在表面,就在心上,每个起心动念都是修行,真正有修行,谁也障碍不了你。
9、认认真真学佛,老老实实修行,这就是最殊胜,最圆满的供养和布施。
10、放下,是放下妄想和执着,并不是放弃责任和义务。
11、福报不是求来的,是修来的。痛苦烦恼不是别人给你的,是你自己找来的。
12、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13、不要总想改变别人,自己要先管好自己,别人自然会尊重你,喜欢你,信任你,拥护你。
14、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5、心情好了,你的身体工作家庭都会好。
16、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17、念观世音菩萨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慈悲;念地藏菩萨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愿力;念文殊菩萨是念一切诸佛菩萨的智慧;念一尊佛就是念一切佛,念一切佛就是念一尊佛。
18、有分别心念佛是杂修杂念,无分别心念佛是专修专念。
19、有和就有安乐,就有幸福,一个家庭和睦,这个家庭就幸福美满,一个单位和谐,这个单位就稳定发展,一个国家和谐,这个民族就强大昌盛,整个宇宙和谐,就会充满和平安乐祥和。
20、只有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2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22、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23、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24、帮助我们修心的方法,帮助我们离苦得乐的方法叫佛法。
25、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26、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27、年龄大,没文化这些都不是问题,信心不足才是最大的问题。
28、佛力加持不可思议,找到了解脱的方向,继续坚持修,认真修,老老实实地修,不能退转,时时刻刻祈
29、修行要有正知正念,不能盲修瞎炼,正知正念就是调整心态,心善一切善,心恶一切恶,善恶在心地,不在表面,一切看发心,看动机,动机善就是善,动机恶就是恶。
30、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31、修习大乘佛法,不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要在生活,工作家庭中修,对境练性,对人练心。
32、别人伤害你,愉快的承受,无怨无恨,才能了结怨恨,不再继续结怨。
33、修行修什么?修心,念佛念什么?念心。
34、好和坏都是自己的心,如果不执着了,一切都是好的,坏的也会变好,如果执着了,看什么都不好,好的也会变坏了。
35、认识到我们的所见所闻都是假象,认识到此生都是虚幻,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佛法的真相。
36、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37、解脱是彻底明白,是大智慧,是会解决处理家庭工作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38、不能欠别人,只能还别人,多干点有什么?少说一句能怎样?
39、真正的慈悲在于爱别人,不是爱自己。
40、愚者为自己,因此烦恼痛苦。智者为别人,因此幸福快乐。
41、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希阿荣博堪布经典禅语精选
1. 我们无法避免生活中一切的不善,而内心清净则能减少伤害。
2. 安乐是自心的感受。当我们慈悲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坚守住内心的善良,并且不期待对方立即回馈同样的善心时,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开阔.坚强,这便是安乐的源泉。
3. 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变化起伏,有得有失,这是普遍的,也是自然的。假使你坦然接受无常是生命的规律,你会放松下来。
4. 痛苦是轮回生命的常态, 如果对痛苦没有正确.深入的认识,就不会有动力寻求解脱。
5. 菩提心平凡朴实到常被人忽视,但它是大乘佛法一切修为的基础。有人问我:菩提心的修持需要多久?我的答案是:“生生世世”。
6. 佛陀宣演的八万四千法门,正是相应不同根机而传讲的实修之道。闻思修当中,修行最为关键。闻思是为实修做准备的,只有实际去修才能真正解脱烦恼。
7. 诚如佛经所云,带着虔敬的心来朝拜五台山,一定可以见到文殊菩萨。而文殊菩萨不一定是以手持宝剑与经函的报身佛的形象示现,他会以异彩纷呈的和众生心相应的形式显现,以此来加持度化众生。
8. 根据此生修行的程度和发心,往生极乐世界后成佛有快慢,所以希求往生净土者应该精进修行。
9. 人在轮回中总有委屈和不得已,所以佛法的一项重要修行即是忍辱,在困境中,在窘迫之境,依然保持内心的开放与柔和,依然对众生怀着善意。
10. 佛法是很务实的,建立正确的见地,调整态度和方式,不是为了单纯地满足求知欲,以及获得认同和赞许,我们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止息烦恼,获得安乐。
11. 向善向恶主要取决于一个人烦恼轻重的程度。若降服了自己的烦恼,在哪里都能自在,良善。
12. 烦恼怎么来的?简单一点说,主要是欲望太多,心胸太小,眼界太窄,这叫贪.嗔.痴。降伏贪嗔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得靠串习。先慢慢扭转观念,再逐步养成新的行为习惯
希阿荣博堪布经典禅语欣赏
1. 今生今世修行的努力一定不会白费, 只有精进修行的人才能不惧死亡,才能得到解脱的安乐。
2. 学佛不是要让你的洞察力和行动力越来越弱,相反,佛法的闻思修使你能更敏锐深刻地看到问题,只是你不再像象以前那样轻易就随之陷入憎恶.愤怒.怀疑.失望.爱贪等狭隘.极端而肤浅的情绪中。你的视角更宽广了,所以理解.宽容.悲悯。
3. 人在世间走一遭,是来消受以前持戒修福的果报。虽说人这一生,福祸相倚.苦乐参半,福报.恶报都有显现,但总的说来,在轮回中能有苦乐参半.罪福同受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福报,因为如果投生饿鬼道.地狱道,连一刹那感受乐的机会都难得。
4. 佛陀根据众生不同的禀赋.性情.因缘,开示与之相应的法门,因材施教,善巧地引导众生解脱烦恼,获得安乐。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陀便教以八万四千法门。众生的愿望诉求各不相同,而都能在佛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5. 当你决心敞开心胸,毫无成见地向佛陀学习解脱之法后,需要在一位具有教法传承的修行者面前通过身体和语言的行为把自己的决心庄重表达出来。这不是形式主义。修行的过程涵盖身.语.意三个方面,所以在修行的起点,身.语.意皈依具足才是圆满的缘起。
6. 佛说因果就像种子在条件具足时一定会结果。行住坐卧.言谈举止无不是因果,无不在取舍。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带来改变。
7. 概念是我们思想的符号,并非事物本身。问题是,天长日久的,我们逐渐忘记了它是符号,以为概念就是事物本身甚至是全部。
8. 成长的每一天里,不忘初心,单纯清澈,有着如孩童般的自在喜乐!
9. 人对物质很容易厌倦,没得到时不甘心,千方百计去争取,一旦满足却又立即生厌。一个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生活很容易就陷入这种不甘和厌倦的循环,导致内心越来越浮躁.越来越空虚。真正的信仰能帮助排遣负面情绪,保持生活的平衡喜乐。
10. 什么是做人的根本?就是凭良心做事,不伤天害理,不损人利己。这个不复杂,也没有什么可商量的。若做到了,你尽可以在世间履行自己的本分,该怎样工作就怎样工作,凭正当进取.诚实劳动获得尊重.认可,以及财富.受用。佛法也没有禁止这个。佛法不要求所有人一沾上学佛的边,就必须放弃正在过的生活。
11. 所有的修行不离皈依,皈依是修行的开始,皈依是修行的过程,皈依是修行的结果。
12. 不失正知正念,善待众生,宽容他人,努力做一个善良快乐的人。
13. 人生充满起伏变化,很多时候自己的想法.计划都无法实现,但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提醒自己:暇满难得,今已得;人寿无常,死期不定,务必要精进修行,才不辜负这珍宝人生。
14. 很多时候,麻烦.担忧.焦虑的产生,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只装得下自己...想到自己的誓愿,想到生活的目标,眼前便开朗了...慈悲是安乐之源,也是智慧所在。 它让短暂而无法重来的人生有了意义。
15. 心的训练可以从觉察开始,尽量清晰地了知自己身心的活动,言语.举动.感受,情绪.心念的生灭变化,久之,心会变得安静而敏锐,并且对苦.无常等生出切身的领悟。
16. 慈悲心具体可分为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中,舍的意思是平等,也就是说,在我们的训练中,慈悲的对象从亲近的人开始,将逐步扩展到认识却不相干的人.陌生人.憎恶的人,及至所有众生。同时我们要记住,无论是分享还是分担,都应以自他平等之心去做,道德上.物质上不要有高高在上的优越感。
17. 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
18. 在佛陀以大悲心,用各种善巧方便为众生宣说的诸多积累资粮的法门中,供曼扎是殊胜而简单的修法。菩萨发心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们修供曼扎时也应以发这样的菩提心为前提。
希阿荣博堪布经典禅语
1. 人一生的经历,概括起来就是:缘会即现,缘灭即散。因缘到了,不想经历也得经历,因缘尽了,想留也留不住。见多识广也好,阅历简单也好,实在都是各人的因缘,谈不上绝对的好与坏。若能把多看世态炎凉得来的那份睿智.简单生活养成的那份单纯安静用在学佛上,就都是觉悟的助缘。
2. 活着,是因为关爱与求知。如果把关爱的范围扩大,由己及人及众生,那就是慈悲了。如果把求知的深度延展,由物及心,那就是智慧了。
3. 修行意味着改变态度,对自己.对其他众生.对世界.对生活的态度。 不用操心外在,真正的改变在内心。
4. 佛法中讲“无我”的见解和修法,即是教我们如何对治烦恼障碍突破自身的局限。这样不仅自己更加自在快乐,也能更好地帮助别人。因为对自我的执著轻了,在对别人考虑时便能更纯粹,客观地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去权衡利弊。
5. 初学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真正在帮助他人呢?发心纯正,真心为对方着想,这一点很关键。结果如何,则有赖于智慧与善巧。
6. 反转无始以来的惯性模式,需要付出极其艰巨的努力,而世事无常.人身难得易失,所以务必要抓住此生的机会奋力修行。
7. 身.语.意之中,最重要的是意皈依,即对佛陀的教诲真心认同,相信佛法一定能帮助自己了悟本心,相信僧宝的护持和引导。
8. 居士五戒,戒的是杀盗淫妄酒。不杀,体现的是仁爱的精神。远离不予取的行为,不是自己理所应得的,不取,这是义。世人所说的不取不义之财便是这个道理。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诚信。饮酒会扰乱神智,让人失去控制力和觉察力,导致行为颠倒,言语失常,这是不智。由此可见,持居士戒也是在修身处世。
9. 无伪的信心可以穿越时间空间,而成就者的加持原本就无所不在。
10. 发达社会的标准不是物质繁荣,而是平等安乐。生活富裕却不快乐,不是幸福的生活。在佛法中,我们学到的便是让今生来世平等安乐的方法。
11. 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以让其他众生感到安适快乐。
12. 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痛苦由执著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著。
13. 慈悲并不是单纯的忍让,首先,它需要有一颗柔和.开放.勇敢的心,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并且愿意去分担和付出。其次,慈悲是心也是行动,给予.帮助.关怀.自律.坚忍......这一切都需要行动的魄力,不是懦弱的人所能做到的。
14. 个人解脱的根源在于净化个人的身语意业,更进一步说,在于息灭个人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执念,而不在于外部的环境。寂天菩萨说过,在整个大地铺上地毯是不可能的,然而只要穿上鞋,我们就能免受荆棘砂砾之苦。同样道理,只要内心没有了贪嗔痴,我们就能免受外界的侵扰,从痛苦中解脱。
15. 放生是遣除违缘.迅速积累福慧资粮的有效方法,不但利益了被解救的众生,也能增加自己现世的福报,获得健康长寿的善果,还是往生极乐世界的重要助缘。
16. 没有既定不变的命运,没有恒常存在的状态,当下身心活动的每一个取舍,都是因是缘,都参与塑造着自与他.现在未来.今生来世。没有理由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7. 放下,是对已有的不贪恋,对没有的不希求。
18. 一般人布施乞丐,多用的是零钱,纵使被骗被利用吧,又能损失到哪儿去?再说人生何处不受骗,何必要跟一个笑脸相向比你弱势的人较量。当我们在伸过来的空手中放下钱物,我们所做的不是布施就是供养,无论哪一种,都是自他安乐之因。
19. 人生充满烦恼,但如果能以烦恼为契机去勘悟世间万象的本质,从烦恼入手去实现止息烦恼的最终目的,那么这样一个充满烦恼的人生就是我们解脱的最好机缘。
20. 佛陀的一生就是为了启发我们.供我们学习.模仿而进行的演示。尽管我们还没有像佛陀那样彻底觉悟,但仍然可以帮助父母.家人了解解脱之道,尽己所能为他们的修行创造助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