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孔子名言发愤图强 正文

孔子名言发愤图强

时间:2025-05-02 20:34:37

1、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爱默生

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3、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美国)富兰克林

4、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美国)富兰克林

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6、水滴集多成大海,读书集多成学问。——佚名

7、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8、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李欣

9、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0、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1、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12、索取,只有在一个场合才能越多越好,那就是读书。——佚名

13、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4、读书对于智慧,就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英国)谚语

15、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6、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波尔克

1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8、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佚名

19、我们读书越多,就越发现我们是无知的'。——雪莱

20、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清诗铎·趁早歌》

21、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2、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23、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周恩来

24、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5、劳于读书,逸于

26、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27、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8、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29、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0、交一个读书破万卷的邪士,不如交一个不识一字的端人。——《格言联璧》

31、造烛求明,读书求理。——佚名

32、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3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3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

35、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3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7、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 《清诗铎·读书》

3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40、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1、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4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3、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清·朱舜水《答野节问》

44、读书是我惟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美国)富兰克林

4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6、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狄德罗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49、

50、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 《增广贤文》

51、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5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5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4、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选自:读书名言

5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5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5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58、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5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60、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61、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颢

62、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

63、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爱迪生

64、当一个人只有很有限的时间供自己支配时,他自然会花在最需要的地方。不管我怎么忙、怎么累、怎么不舒服,我总要抽出一些时间和我的儿子一块玩,一块读书。——甘地夫人

内容预览: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l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l“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l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原文

舜发(1)于畎(2)亩(3)之中,傅说举(4)于版筑(5)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6),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7)。

故(8)天将降大任(9)于是(10)人也,必(11)先苦(12)其心(13)志(14),劳(15)其筋骨,饿(16)其体肤(17),空乏(18)其身,行拂(19)乱(20)其所为,所以(21)动(22)心忍(23)性,曾(24)益(25)其所不能。

人恒(26)过(27),然后(28)能改;困于(29)心,衡(30)于虑,而后作(31);征(32)于色,发(33)于声,而后喻(34)。入(35)则无法家(36)拂(37)士,出(38)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三、注释

(1) 发:被起用。(2) 畎:田间水沟。(3) 畎亩:田间。

(4) 举:被举用。(5) 版筑:筑墙时,两边用木板夹住,中间填土,用杵捣实。

筑:捣土用的杵。(6) 举于士:从狱中释放出来并被任用。士:狱官。

(7) 市:市场。(8) 故:所以。(9) 任:担子,责任。

(10) 是:这样。(11) 必:一定。(12) 苦:使……苦恼。

(13) 心:心意。(14) 志:志向。(15) 劳:使……劳累。

(16) 饿:使……忍饥挨饿。(17) 体肤:身体。(18) 空乏:穷困缺乏。

(19) 拂:违反,阻挠。(20) 乱:扰乱。(21) 所以:用这些来……

(22) 动:使……惊动,使……震撼。(23) 忍:使……坚忍。(24) 曾:通“增”,增加。

(25) 曾益:增加。(26) 恒:常常。(27) 过:过失。这里是犯错误的意思。

(28) 然后:这样以后。(29) 于:在。(30) 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31) 作:奋起。(32) 征:征验,表现。(33) 发:吐发。

(34) 喻:了解,明白。(35) 入:在里面,指国内。(36) 法家:有法度的世族大臣。

(37) 拂:辅弼,辅佐。(38) 出:在外面,指国外。

四、译文

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任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任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任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样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穷困缺乏,使他做事受到阻挠干扰。用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身上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国家常常灭亡。

这样就知道忧愁祸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五、字词、句式

1.字音、字形

畎(quǎn)亩 傅说(yuè) 胶鬲(gé) 孙叔敖(áo) 百里奚(xī) 筋(jīn)骨 行拂(fú)乱其所为 衡(héng) 拂(bì)士

2.通假字

① 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

② 衡于虑。衡:通“横”,阻塞,不顺畅。

③ 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弼,辅佐。

3.词类活用

① 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空乏其身。空乏:使……穷困缺乏。

动心忍性。动:使……惊动。

② 名词用作形容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4.一词多义

拂行拂乱其所为(违反,阻挠) 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辅佐)发舜发于畎亩之中(被起用) 发于声(表现)

5.特殊句式:困于心:状语后置,“于心困”。

六、理解性默写

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而言。

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七、简答题

1.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6.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汉字书写】:后生可畏

【汉语注音】:hòu shēng kě wèi

【成语出处】: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用于称赞年轻人。

【后生可畏的意思】:后生:后辈,指年轻的一代人;畏:敬畏,佩服。指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前人,他们是令人敬畏的。后多用于称赞有志气有作为的青年人。

【后生可畏的近义词】:少年老成、后来居上、后起之秀、长江后浪推前浪;

【后生可畏的反义词】:老大无成、少不更事、乳臭未干、望尘莫及、一代不如一代、不可企及、每况愈下;

【后生可畏的故事】

春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经常外出游历呕心沥血地宣扬他的政治思想,有一天,孔子外出乘车的路上,看见有一个小孩儿站在一旁观看其他几个孩子玩耍。孔子很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玩。小孩很认真地回答孔子说:“因为他们在一起玩就是厮打在一起搞得汗流浃背,这样身体很容易受到伤害,如果撕破了衣服也没有一点好处。因此我不愿意和他们在一起玩。”说完以后这个孩子便一个人去玩沙堆了,过了一会儿,他就把一个城堡堆好了。孔子又好奇的问他:“我的车子路过这里,你却在这里用沙筑造城堡,为什么不避开我的车子呢?”小孩回答他说:“我从来没有听说城堡要避开车子,只听说过车子要绕着城走!”孔子感到非常惊讶,他觉得这么小的'孩子说这样的话非常了不起,于是他夸奖小孩说:“你懂的道理很多呀,尽管你是个小孩子。”这孩子又说:“我听说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鱼出生三天就会游泳、马儿出生三天就能跟着老马走,我懂得这点儿道理有什么可以说的呢?”孔不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侯不能因为自已学富五车经验丰富而因此小看年轻人。

【后生可畏例句】

宋.苏轼《次韵子由五月一日同转对》:“后生可畏吾衰矣,刀笔从来错料尧。”

清.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二回:“继翁,你是向来讲究笔墨的,你请到他,这是一定高明的了,真是后生可畏!”

苏曼殊《惨世界》第十回:“你们青春年少,正是后生可畏之时,还望努力自重才好。”

【后生可畏造句】

先生可敬,后生可畏,人们乐此不疲将它作为人类社会进化提升的至理名言,道德经典。

当几代发愤图强的创业英雄并肩而立时,尹明善、柳传志们一定欣喜于马云们的后生可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