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是一篇
一、开门见山亮观点
这种开头方法,单刀直入,起笔直奔题意,能很快把阅卷老师的注意力引入主题。给人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的感觉。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其形式有:引用题目,直奔中心;揭示主旨,确定基调;概括内容,总领全文;提出论点,表明立场;等等。
例:挥手自兹去,一半是洒脱,一半是留念。(2015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微博)满分作文《挥手自兹去》开头)
文章直接用命题作文《挥手自兹去》的题目“挥手自兹去”来开头,将十五岁分为两种情境:一半是洒脱,即成熟;一半是青涩,即留念,干脆利落,不拖泥带 水,直接点明中心。然后以“青涩一半”、“激情满怀”两个小标题分层展开正文。结尾以“嗨,挥手十五岁,伴着火焰燃烧的季节自兹而去!”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紧凑而又圆润。
二、形象描绘抓特征
这种开头方法,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把要写的主要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先呈现在读者面前,能感染人,引起阅读兴趣。
例:照片上臭美的丫头是谁?瞧瞧,本小姐。一个挺有个性的女孩。每天都用蓝头绳扎着马尾辫,辫子长得都快碰到屁股了,穿着随意但又不凌乱,白白胖胖的 瓜子脸上嵌着一双不大但炯炯有神的眼睛,弯弯的眉毛又宽又淡,不怎么好看,小巧玲珑的嘴巴能说会道,难怪外婆说我可以去当律师,脸颊两侧的小耳朵可灵了, 一有什么动静,便马上汇报。左邻右舍都夸我聪明。(2015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满分文《我呀,属猴的》开头)
小作者开头抓住自己独特的外貌进行描写,生动形象,给人留下印象,引发读者浓浓的阅读兴趣。且采用第一人称,娓娓道来,使人感到亲切。
三、巧引妙改凸主题
由于诗词、
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是一方美丽的土地,一方让人无法割舍的土地。我把生命的根留在那里,那里,有一种声音, 如微风,清清凉凉,滋润心田;有一种声音,如阳光,飘飘洒洒,洒满温情。那是海的洗礼浪的张扬,时时触碰着我瓢忽不定的心扉。(2015年山东省济南市中 考满分作文《那声音,常在我心田》开头)
四、设置悬疑激兴趣
就是在开头就陈述要点,提出问题;或把事件的结尾放在开头,吸引人寻根问底;或是让某关键环节藏头露尾,给人“雾里看花”之感;或用求异思维,反向立意,别出心裁,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例:这天,汤姆从本市晚报上看到一则广告:“人体配件更换厂——还你一个崭新的'自己!”汤姆很好奇,人体配件还能更换?是医院吧?太不可思议,人体部件难道能像汽车配件一样随意更换?(2015年江西省中考满分作文《丢》开头)
考生将命题作文《丢》巧妙构思成一篇童话,故事情节离奇而生动。文章寓说理于童话故事中,让人读来感到诙谐有趣,文中蕴含的道理也易于被人们接受。文 中的主人公汤姆为了追求完美,竟然把整个身体一点点换成了仿真材料。最后,他成了一名机器人,彻底丢弃了真我。当他最后一点电量耗尽,濒临死亡时,他十分 后悔。虽然是童话,但主人公的心理完全符合普通人的想法。而这篇文章的开头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抓住了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精心设计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效果很好,无疑也为本文评为满分作文增添了亮点。
五、烘云托月造氛围
这种开头方法,先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环境,然后再引出主题,能起到制造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和中心的作用,抒情味道浓。或借用某一情景作为媒介,从中引出要写的人或事,委婉舒展,引人遐想,并为下文叙述开拓思路。
例:屋外的桂花树开满了花,轻风一吹,桂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落在树下的小人头上、肩上。那个人就是我。见桂花飘落下来,我会挥舞着短短的手臂在风中自嗨。
哇,好香的花朵呀,那种清香的感觉真是太美太美。(2015年重庆市中考满分作文《我们携手走进童年》开头)
这是一篇追忆童年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对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可这篇文章在组织选材上,小作者却有很明显的用心,下了一番工夫。童年可写的东西很多,作 者只选了一个场景,即桂花树下,这个场景写得十分优美动人,颇有画意诗韵,让人产生无边的遐思。然后作者写了在桂花树下玩水枪,等爸爸回家,与伙伴们数星 星与吃玉米等生动的情景景,表达了对童年深深的怀念之情。
六、巧用修辞展文采
修辞是文章的衣衫,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巧妙而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能使文章的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考场作文中,考生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扮 靓语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打造“凤头”最妙的方法是灵活运用修辞。如:运用比喻,能给人形象美和文采美之感;运用拟人,能给人以生动亲切之感;运用 排比,能增强文章语言气势,显得感情充沛激荡,又能彰显出作者的语文功底;运用设问,能引人思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等等。
例: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就如缕缕阳光,悠然洒下,合成光束,照进心间,驱开不散的阴霾;又如丝丝细雨,翩然落下,汇成小河,流入心房,滋润原本干涸的心田;还如房檐的水滴,一滴一滴地坠落,最终滴穿了磐石坚硬的隔阂。(2015年北京市中考满分作文《对话》开头)
这篇命题作文《对话》,思路相当开阔,开篇用排比、比喻,形象生动,以丰富的想象,设置了不同的意象,引出写作的中心。主体部分用“对话,在于心与心 的沟通”、“对话,在于情感的表达”、“对话,在于彼此间的理解”三个提示性语句,总领写作角度,分三个层次,展示出清晰的写作思路。文章主体部分中列举 了钟子期与俞伯牙的故事、高适的名言、焦仲卿与刘兰芝的爱情故事、雨果的名言,表达了对话题的理解,使整篇文章内容充实,十分耐读。作者丰厚的积累可见一 斑。
出处:湖北监利县实验中学 作者:胡礼仁
古人说“凤头豹尾”,就是说开头要写得有姿有彩,像凤凰的头那样,有人说:“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这些都说明了开头的重要。同样,好的开头,对于
那么,什么样的开头是好的呢?文无定法,开头无固定的格式,衡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看它是不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能否为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服务,能否吸引读者读下去。
由于时间与篇幅的限制,考场作文的开头讲究简洁、生动、优美,可考虑选用如下开头方法。
1、开门见山式
所谓“开门见山”,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写文章时直截了当入题的一种写法。如《谈骨气》一开头就亮出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白杨礼赞》一开头就触及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种方法在各类文章的写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占有很大的比例。它的表达角度,可以是开头直叙本事,也可以起笔点题;可以开宗明义揭示主旨,也可以单刀直入点明敌论。如此等等。由于这种写法干脆利落,入题快捷,不枝不蔓,所以应为考场作文开头的首选方法。
2、背景渐入式
自然科学告诉我们宇宙是一个大系统,社会科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又是一个大系统。一棵树是在一座森林的系统之内,一片叶又属于这棵树的系统。一个人属于社会这个系统,一根指头又属于这个人的系统。因此,任何单个事物,任何一种现象都离不开它所属的系统,即它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或自然背景。如《孔己已》开头:“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可以随时温酒”。《在烈日和暴雨下》开头:“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了狂!”这些开头或交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节令、气候或阐述论题的背景、环境等。在考场作文时,有些题目乍一看,觉得突兀,不可捉摸,但联系背景一想,便豁然开朗了。如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联系近几年的科技发展,克隆技术的问世了,基因可以移植了,航天技术更是突飞猛进。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联系这些背景,文章的内容可写了,联想与想象也便有了立足点了。
3、设问置疑式
先倒叙事情的结果,设置悬念,或先设问破题,引起说明或议论。如《枣核》的开头:“动身访美之前,……可是却很蹊跷。”又如《万紫千红的花》开头设问:“花为什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这种开头方法,其目的是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关注,激发读者的`兴趣,同时增加文章的曲折,显现文章的布局之美。这种开头技法在
(其实,这种开头的形式是很丰富的,如: ①先提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②先截取一个精彩的事件片断。 ③先交待一个起线索作用的物件。 ④先安排一个引发故事的场景。 ⑤先介绍与故事情节紧密相关的人物。)
4、
开头引用警句、名言、诗句或俗语、谚语等,可以达到吸引读者,帮助突出中心的作用。如《回声》开头引用了艾青的一首诗。《怀疑与学问》开头引用了程颐的话:“学者先要会疑”等。这种开头法,也是一般考生容易掌握和便于使用的方法。试想,哪个考生记不得几首古诗,几句格言,几条名言呢?考场作文,因题而异,相机引用,又何乐而不为?名言警句式开头运用得自如,往往能增强开端的气势,使人感到突兀、峥嵘、高远。当然,引用时要尽量准确,避免出现知识性错误。
5、精辟设喻式
开头设喻,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事物或道理的兴趣。如《中国石拱桥》开头:“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马说》开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以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为喻引出中心论点,精辟设喻式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它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既然是“设喻”,就得注意所言之“他物“与本题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不能牵强附会。
此外,还有抒情议论议式,刻画人物式等开头法,在此不一一赘述。
总之,考场作文怎样开头,这决定考题所规定的内容,文章的性质和考生独特的构思。各位考生拿到题目后,勿必三思而后行,切忌草草了事。
导语: 高考阅卷时间短,任务重,评卷人少,对于阅卷老师来说,电脑评卷下的脑力、视力劳动都很繁重,在此情况下,高考
修辞开篇,展示文采
修辞是语言运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生动而又贴切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常能使语言增添许多风采。在高考作文,你若能熟练运用修辞手法,定能使文章增色添辉。下面举例中,运用比喻、排比,使语言形象生动、气势畅达、音韵和谐。
例:千载风雨兴衰,你,静静地贮立于万千苍生之上,仰天长望,唯有无字碑留下了你的浩叹。抚摸着那凹凹凸凸的碑身, 沧桑而感慨,你,只是略略扬起那时柔时刚的嘴角。此时,风,依旧凛冽;苍穹,依旧浩渺,你无语,碑无字,却完整地记下了你的不凡,青史依旧为你长流,在那 看似空白的无字碑上,却无限延伸着你——那个唐朝女皇的博大与智慧。(福建高考满分作文*点点空白 悠悠情思*)
悬念导入,吸引读者
高考作文在开始写之前,不妨用3-6分钟精心构思,用悬念导入,这样容易抓住人们阅读时的好奇心理,吸引人们阅读,从而达到良好效果。
例:很小很小的时候,总是喜爱看妈妈穿白色的裙子,她那么美,那么快乐,被妈妈牵着小手好幸福好幸福!那时候,妈妈就是我心中的天使。然而妈妈却爱亲昵地叫着我:“安琪,你是天使!”
我不是天使,要不被接进天堂的怎会是妈妈,而不是我呢?(广东高考满分作文*我是天使*)
故事先行,引人入胜
高考作文故事先行,能引人入胜。举例中的“蚌育珍珠”是许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它具体形象,引人入胜,包含着一个经历艰辛困苦获得成功的道理。
作者叙写的这个故事很好地契合“雨燕减肥”这一话题的深刻寓意。标题中的“它”,正是困难、挫折、艰难险阻等的代称,突破它们,人生将变得壮美无比。作者以这故事先行,既能引人入胜,又切合话题。
例:夏日里的炎热炙烤着大地,不知不觉中,海边多起了游泳的人。向远处望去,几个小孩像在搜寻着 什么,带着好奇我走了过去,才知他们是在寻找珍珠……一颗小小的沙砾被蚌无意识地吞噬在嘴里,蚌觉得好痛,似乎有一把尖刀刺向它的喉咙。但一切都无可奈何,只能日日夜夜地把它磨小、磨亮才能将它吐出。终于有一天,蚌被海水冲上了海滩,一个小男孩发现了蚌嘴里的沙砾,把它取了出来,但它不再是粗糙的沙砾, 而是一颗灿烂夺目的珍珠,蚌感觉轻松了许多,重新回到了海洋中。蚌育珍珠从此为人们所知,于是它的故事被人们所传颂,生命从此有了夺目的光彩,每一次去海边,我都带着崇高的敬意注视着蚌的艰辛。(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穿过它,生命从此壮美*)
引用开头,突出主题
引用法是一种很常用的文章开头法,巧妙地借用
例:“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楫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的信心。
意气,生命的支撑,成功的基石。(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设问开头,引人深思
高考作文开头围绕主题设问,有问有答,能引人深思,突出主题。看看下面的例题开头围绕“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这一主题,通过一连串的“问”和“答”,开启了思绪,突出了主题。
例:倘若你是一粒种子,告诉我,你会怎样?是等待春天的召唤,还是迫于与寒冬挣扎?倘若你是一掬清泉,告诉我,你会 怎样?是任凭风儿的吹荡,还是勇于激起浪花?倘若你是沧海桑田中的一颗沙砾,告诉我,你会怎样?是受命于雨打风吹化成一缕尘烟,还是敢于摩擦出晶莹的珍 珠?……大凡成功之士都会选择后者,纵然面对的会是苦涩,但苦涩之后便会是甘甜。(江西高考满分作文*磨炼出与成功的默契*)
破“旧”开篇,反衬主题
所谓破“旧”,就是用逆向思维,从新的角度打破旧有的思想观念,提出新的思想观念。破“旧”开篇,就是先写出旧有的思想观念,然后否定它,并提出新的思想观念,从而反衬主题的正确。
下面例题中先写出刘禹锡的观点“千淘万路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然后否定它,并提出作者新的观点“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从而反衬了主题的正确,令人耳目一新。
例:刘禹锡说:“千淘万路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然而现实生活中真是这样的吗?那可不一定,就算巨轮上的帆任凭它再顽强,再牢固也有被狂风袭卷的时候。人生亦如此,若沿着自己的路走下去,只能说明你的毅志力比较顽强,并不代表你一定能成功。所以有时候选择停止也是好的。(重庆高考满分作文*走与停*)
比兴开篇,烘托主题
“比兴”是我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高考作文也可借他物比兴,作为开篇之法。当然,所用的他物,必须与“所咏之辞”有内在的*。下面的例题从自然界写起,由物及人,明确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这里的“比兴”与“所咏之辞” ——“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是相吻合的,从而烘托了主题。
例:若生为林木,我当欣欣以向荣;若生为幽草,我当萋萋而摇绿。
如果是小草,就不要羡慕大树的伟岸参天,你依然可以长成一片翠绿;如果是麻雀,就不要羡慕雄鹰的搏击飞翔,你依然可以在枝桠间寻找快乐;如果是小溪,就不要羡慕大海的惊涛拍岸,你依然可以在山涧自由流淌。生而为人,就不要羡慕别人的天赐良机,做回自己,给自己一方天空。(全国卷一高考满分作文*给自己一方天空*)
总之,采用怎样的文章开头,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风格来定。总原则是用上好的开篇,能使文章主旨更鲜明,结构更严谨,内容更丰富,材料更新颖,语言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