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荒石园的名人名言 正文

关于荒石园的名人名言

时间:2025-04-29 14:32:39

相信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

以淡泊为话题的作文1

现在的我们,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有所追求。有追求是可以的,但是过度的追求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失去方向的我们,做任何事情就只会看到名与利,孰不知,淡泊才是一种真正的人生态度。诸葛亮曾经说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拥有淡泊的人生态度之后,我们仍然可以有高远的志向。我只希望,在我们追求的同时,不要忘了我们应该有的那一份淡泊。

自古以来淡泊之人甚多,晋朝诗人陶渊明堪称典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闲适让后人充分感受到他的洒脱。我们不是古人,不是圣人,不要求做到“山衔夕晖之时,行至水穷,坐看云起”。现在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点点放下,我想这一点点的放下会使我们豁然开朗。

既然说到了淡泊,那自然离不开生命与自然。生命是淡泊的基础,而自然是淡泊的条件,二者相辅相成。林清玄说过“让生命柔软,为生命留白。”“留白”的那一部分是什么?答案却不是唯一的,我认为“生命的留白”指的是大自然。在我看来,每天忙着生活的同时,有一种时间正悠悠地流淌,这可以称为“悠久的大自然”,这与“生命的留白”不谋而合。

万物各有其迷人的韵律,但终究是在以不同的方式在演算一道相同的定理,每张证明的纸上都写着同样的答案:一个最初以及一个最后的坐标点,都是线段,只不过有的人只需两三笔便推出了结果,而有的人不肯停止,希望算成射线。生命就如同这道题目,就算结果相同,过程也是有极大差别的。在生命与时间的长河中,做人做事的态度十分重要,即使现阶段遇到了难关,我们仍然需要勇敢地攻克,在困境中越挫越勇。“非洲圣人”阿尔贝特。史怀泽说“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然满怀美好的希望”。这句话是我们应该借鉴的,要对未来有担忧,不能无所为有,无所为无,但同时还要对其怀有希望。

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淡泊明志,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世浮沉,繁华竞逐。万象纷纭以深深被浮华所附,我不愿累于这物欲横流的世界,试着追寻我的宁静与淡泊。梦影雾花,尽是虚空。

以淡泊为话题的作文2

不争,是说不要争名夺利。古往今来,无论是商场还是官场,很多人为名利争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身体的伤倒无妨,可怕的是良心也千疮百孔。和珅便是典型,他聚积的不义之财比国库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身份地位,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是,他最后得到了什么?千夫指,万人骂,满门抄斩,遗臭万年。而那用了一辈子时间争夺的财富和权势也瞬间消失。且不说这些,和珅拥有一刻真正的快乐吗?皇帝面前忙着阿谀奉承,同僚背后又忙着算计谋害。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像和珅这样的小人,怕是要一生戚戚了。

不争,是说不要互相攀比。如果我们总是比谁穿得更时尚,谁的生日过得更气派,那永远没有人能挂上“最”的标签。前些日子看湖南卫视的《变形计》,一个深圳的富家公子去大山里跟一群朴实的孩子生活了一周后,满怀真情地说,在深圳的学校里,同学们只会比穿名牌,可是在这里,他感受到了真正的友情和发自内心的快乐。去山里之前,他叛逆顽劣,或许是校园里那些毫无意义的攀比所致。其实,光鲜亮丽的外表能带来什么?吸引无数倾羡的目光?但这目光又有几分是针对人的`呢?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不能随波逐流陷进形形色色的物质泥沼,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提升自己的内在修养,用实实在在的知识来充实自己。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比气质,比内涵,用内在的光彩去赢得最真挚的目光。

不争,是说不要过分注重结果。如同读《红楼梦》,我们应该细细品读每段文字的精妙,而不应只为那凄惨的结局而悲伤。凡事都有过程,结局总会到来,在结局到来之前,我们不妨学学愚公,享受过程。移山,听起来像个笑话,可愚公却想:我搬一点儿就少一点儿,而且有妻子儿女,甚至邻居帮我,何况我“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山,定然是能移走的!于是心里轻松了,身体上的劳累也算不得什么了。试问,有几个人能让自己每天都快乐?可见要珍惜过程,如果结局注定失败,也不要悲春伤秋,因为还有那些努力拼搏的日子值得珍藏,我们已经学到了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

“不争”二字,蕴涵了无数伟人处世的真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以淡泊为话题的作文3

淡泊者,不慕名,不求利,执着内心所求,看淡浮华之欲。

有一天,庄子正在河边垂钓,楚王忽然派来两位大臣来请他出山,并许诺重金。庄子得知两人的来意后,淡淡地说道:“我听闻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有三千多年,楚王用最高的规格将他珍藏在宗庙之中,可谓荣耀至极了。那么我问你们,这只龟是宁愿死去后留下尸体让人们珍藏供奉呢,还是情愿活在烂泥里摇尾巴呢?”

两个大臣想了一会儿,回答道:“当然是活在烂泥里了。”庄子这才笑了,慢悠悠地收起钓竿,说道:“那就请回吧,我也只想在烂泥里打滚罢了。”

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眼前不能只得意于功名富贵,我们需要不被这些诱惑,需要不为所动,不被功名富贵占了去。

同样淡泊的人还有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前半生家境贫寒,后半生离群索居。在后半生中,法布尔没有选择在充满诱惑的城市里生活,而是选择了“荒石园”作为自己专心论著的场所。由于法布尔的认真观察及淡泊的精神,最终成就了“昆虫的史诗”《昆虫记》。

陶渊明,东晋时期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他是中国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隐逸”这个词说明了陶渊明一直在山林中隐居的生活状态,他的生活状态也对他的诗词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淡泊”这个词最适合形容陶渊明。陶渊明放弃了烟火尘世中的荣华富贵,转而到山林中过着优哉游哉的生活。我们可以不学习他的行为,但是他淡泊的精神品质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并且学习的。

于谦,明朝人,世人称之“于少保”。于谦的淡泊大家肯定或多或少也知道一些。于谦虽说没有告别尘世,却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官员。于谦被冤死后,他的家里贫穷的只剩下了一张桌子一张床,联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明明可以拥有无穷无尽的荣华富贵,可是于谦并没有迈进这一行列,还留下了千古流传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淡泊者,不受富贵之诱惑,一如既往地坚守着初心,这才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淡泊者,不畏浮云遮望眼,但求心性简而坚。

以淡泊为话题的作文4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诫子书》中的至理

人生,能够做到视名利为粪土的,定是非常的大气无私,因为,淡泊是定能守得住寂寞,远离尘世,将一切的功名利禄抛洒脑后的心态。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一首“好了歌”,写出了世事功利不过是眼闭时的一场梦罢了;东晋的陶渊明,更是以淡泊的生活方式完成了一生的夙愿,其田园诗让人感到诗韵十足,清新可人,但田园诗背后更是一种淡泊的色彩;还有那唐代“药王”孙思邈,丢下好好的官位去到乡间诊医看病,那种淡泊的境界难道是常人能够做到的吗?所谓“宠辱不惊”,就是淡泊的一种本色。其实,很多时候,人本身就存有自私的载体,自古“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道出功名利禄的诱惑之大,也更衬托出那些淡泊贤士品德高尚而无人企及的境界。

《老子》曰:“恬淡为止,胜而不美。”这种淡泊的经典境界,就像大自然中平静透明的湖水,淡泊之中飘荡着一种娴静舒适的生活态度,比起视财如命,为功名致死的芸芸众生,淡泊就是常人难以触摸的梵天净土。与现实世界里的虚伪媚俗相比,淡泊拥有高贵的气质,不凡的魅力,足也动人心魄。

有人说:“淡泊是一种本色,是一种选择,是一种风范。淡泊与虚伪、媚俗、轻浮、猥琐、懦弱相悖,与正义、忠诚、拼搏、奋斗、奉献为伍。淡泊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宠辱不惊、不计得失、洗尽奢华。”尤其活在当下的时代,很多时候,可以拥有金钱、权力,爵位,但是却拥有不了淡泊,拥有不了闲适安宁的心境。

淡泊,可以演绎经典人生;淡泊,可以铸就经典文明。若可以,宁愿展翅在天空飞翔,遨游于广袤的天际,眺望浩渺无边的大海。畅想于陶渊明的淡泊清贫却怡然自乐,憧憬于孙思邈的乡间漫步,药香四溢。更愿驻足淡泊的土壤,变成一棵默默无闻的小草,栖身自然,真正“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

感悟淡泊,承载文明之厚重;感悟淡泊,浸润人生之经典。

以淡泊为话题的作文5

人生的价值,是如马云等为梦想事业奋斗而有所体现还是摒弃杂念,平淡人生?当然,人生的价值应是如禅语所言,人生所求,归隐人生,终淡泊明志。

小草的种子在冬季藏于土壤只为初春染绿大地;幼虫不断吐丝默默忍受蜕变的痛苦只为破茧成蝶;落花无言不拘于泥只为“化作春泥更护花”。正如那句禅语所言:人生本修行,万般皆身外,何必苦苦相争?万物如此,人生的价值何尝不是如此。

三毛,一位不受世俗纷扰的女作家。她远离都市,与丈夫荷西到撒哈拉沙漠定居,开创了浪漫散文。“何必那么劳累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做啊。”是啊,归隐如她,淡泊人生。

淡泊人生,无望繁华,使人生价值崇高致远。

林肯曾言,不要让世俗的喧嚣掩盖灵魂的音乐。面对青春文学,小清新文学的不断流行,他依然忠于本心,于淡泊人生中,在他的小说里阐述着一段又一段饱含人生百态的故事。终于,他的小说被人挖掘。而他,莫言,宁静中沉潜,蓄势待发。

淡泊人生,宁静致远,使人生价值在沉潜中体现。

庄子,不愿当一国之相,人生逍遥是他的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他的追求,“庄公梦蝶”是他对淡泊宁静生活的体现。道法自然,而他,将道家法则不断完善。

淡泊人生,化无为而有为,使人生价值上升到另一境界。是以,诸葛亮所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是为人生百态求得一份安宁;泰戈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精美”是为了在繁华中感悟静美得真谛;雪小禅所说“简洁的生活如禅”是指按照自己的本意生活而获得心灵上的轻松……“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人生的价值,自是如此。

反之,范进一生追求功名利禄却在得知中举后得了“疯病”;商鞅追求荣华富贵担任丞相提出变法,最后却惨遭“车裂”;夸父为实现目标追到太阳而不断向前奔跑,最后渴死在路中。因此,“悠然见南山”之情,简简单单亦是美。

人生,应是淡泊明志,宁静如风,无论归期何处。淡泊人生,应如辛弃疾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论世界喧嚣,我心宁静似海。

创作背景

1823年12月,法布尔出生在法国南方一个贫穷的农民家中。上小学时,他常常跑到乡间野外,兜里装满了蜗牛、蘑菇或其他植物、虫类。法布尔15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谋得初中数学教师职位。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本昆虫学著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靠自修,法布尔取得大学物理数学学士学位,两年后又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

又过一年,31岁的法布尔一举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出版了《天空》、《大地》、《植物》以及《保尔大叔谈害虫》等系列作品后。1875年,法布尔带领家人迁往乡间小镇。整理20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于1879年问世。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钱购得一老旧民宅,他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雅号——荒石园。

年复一年,“荒石园”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尖镐平铲刨刨挖挖,一座百虫乐园建成了。他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1910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法布尔86岁。

主要内容

在《昆虫记》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了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在书中,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应社会人生。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

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作品影响

《昆虫记》一版再版,先后曾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

该作全译本推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和昆虫学家的重视。中国昆虫学会组织昆虫学专家核定译本的昆虫名称,校正译文中的常识性错误,并对因科学发展而成为错误的理论和观点加注说明。

法布尔的《昆虫记》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法布尔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

1911年,法布尔被法国文学界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中国也翻译出版了大量法布尔的作品。

《松树金龟子》(谭常轲译,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99年版,原文有删改)被入选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书第4单元16课。另外,法布尔所写的《蟋蟀的住宅》被选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7课和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第26课。

《昆虫记》被选为中国人教版初二上学期学生必读课外书目。

鉴赏作品

巴金:《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周作人:“羡慕有这样的好书看的别国少年,也希望中国有人来做这翻译编纂的事业”。

鲁迅先生:“这也是一种现在的通病。现在中国屡经介绍的法国昆虫学大家法布尔(Fabre),也颇有这倾向。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但倘无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样精到的观察,因为观察的基础,也还是解剖学;农学家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有些严正的科学者,对于法布尔颇有微词,实也并非无故。但倘若对这两点先加警戒,那么,他的大著作《昆虫记》十卷,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不过在社会上,大概总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既是名人,也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

《昆虫记》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进化论的质疑,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后,进化论在欧洲广为传播,然而,法布尔却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这正是科学界对《昆虫记》提出批评的主要原因。当时的流行理论以自然选择、遗传、生存竞争为依据,认为本能是一种既得的习惯,它在某种对动物有利的偶然行为激发下表现出来。

法布尔在40年的昆虫学研究生涯中所观察到的事实表明:昆虫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它过去怎样,将来也是怎样。由于观察与实验得到的事实,与理论不相符合,因此,整部《昆虫记》贯穿了对进化论的质疑。达尔文评法布尔:“我觉得在欧洲,没有任何人比我更钦佩您所从事的研究事业。”并援引法布尔的论证来支持进化论。

昆虫记主要内容

在《昆虫记》一书中,作者描述了小小的昆虫恪守自然规则,为生存和繁衍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在书中,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依据其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和成果,以人性化观照虫性,以虫性反应社会人生。用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和散文的笔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他所观察和研究的昆虫的外部形态、生物习性,真实地记录了几种常见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死亡等,既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观察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精神。

创作背景

1823年的12月,法布尔降生在法国南方一个贫穷的农民家中。上小学时,他常跑到乡间野外,兜里装满了蜗牛、蘑菇或其他植物、虫类。法布尔十五岁考入师范学校,毕业后谋得初中数学教师职位。他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到一本昆虫学著作,立志做一个为虫子写历史的人。靠自修,法布尔取得大学物理数学学士学位,两年后又取得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又过一年,31岁的法布尔一举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他出版了《天空》、《大地》、《植物》以及《保尔大叔谈害虫》等系列作品后。1875年,法布尔带领家人迁往乡间小镇。整理20余年资料而写成的《昆虫记》第一卷于1879年问世。1880年,法布尔用积攒下的钱购得一老旧民宅,他用当地普罗旺斯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荒石园”主人穿着农民的粗呢子外套,尖镐平铲刨刨挖挖,一座百虫乐园建成了。他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中。1910年,《昆虫记》第十卷问世,法布尔八十六岁。

作品影响

《昆虫记》一版再版,先后曾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

该作全译本推出后,引起社会各界和昆虫学家的重视。中国昆虫学会组织昆虫学专家核定译本的昆虫名称,校正译文中的常识性错误,并对因科学发展而成为错误的理论和观点加注说明。(沈阳日报)

法布尔的《昆虫记》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一定的地位,用大部分散文的形式记录下法布尔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成果和经历,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

1911年,法布尔被法国文学界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中国也翻译出版了大量法布尔的.作品。

《松树金龟子》(谭常轲译,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99年版,原文有删改)被入选苏教版初一下学期语文书第4单元16课。另外,法布尔所写的《蟋蟀的住宅》被选为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第二单元第7课和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学期第五单元第26课。

《昆虫记》被选为中国人教版初二上学期学生必读课外书目。

作品鉴赏

巴金:《昆虫记》融作者毕生的研究成果和人生感悟于一炉,以人性观察虫性,将昆虫世界化作供人类获取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美文。

周作人:“羡慕有这样的好书看的别国少年,也希望中国有人来做这翻译编纂的事业”。

鲁迅先生:“这也是一种现在的通病。现在中国屡经介绍的法国昆虫学大家法布尔,也颇有这倾向。他的著作还有两种缺点:一是嗤笑解剖学家,二是用人类道德于昆虫界。但倘无解剖,就不能有他那样精到的观察,因为观察的基础,也还是解剖学;农学家根据对于人类的利害,分昆虫为益虫和害虫,是有理可说的,但凭了当时的人类的道德和法律,定昆虫为善虫或坏虫,却是多余了。有些严正的科学者,对于法布尔颇有微词,实也并非无故。但倘若对这两点先加警戒,那么,他的大著作《昆虫记》十卷,读起来也还是一部很有趣,也很有益的书。不过在社会上,大概总以为名人的话就是名言,既是名人,也就无所不通,无所不晓”。

《昆虫记》字里行间都渗透着对进化论的质疑,达尔文于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后,进化论在欧洲广为传播,然而,法布尔却发出了与众不同的声音。这正是科学界对《昆虫记》提出批评的主要原因。当时的流行理论以自然选择、遗传、生存竞争为依据,认为本能是一种既得的习惯,它在某种对动物有利的偶然行为激发下表现出来。法布尔在40年的昆虫学研究生涯中所观察到的事实表明:昆虫的本能是与生俱来的,它过去怎样,将来也是怎样。由于观察与实验得到的事实,与理论不相符合,因此,整部《昆虫记》贯穿了对进化论的质疑。达尔文评法布尔:“我觉得在欧洲,没有任何人比我更钦佩您所从事的研究事业。”并援引法布尔的论证来支持进化论。(东营日报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