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2、前军夜战洮河北,巳报生擒吐谷浑。
3、闺中少妇不曾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5、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6、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7、答武陵太守仗剑行千里,微躯敢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8、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8、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9、莫道弦歌愁远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10、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1、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12、一片冰心在玉壶。
13、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4、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15、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16、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17、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8、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1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0、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21、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2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3、青山明月梦中看。
24、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25、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6、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27、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28、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29、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30、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31、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所写的《从军行》是非常出色的边塞诗,那么,在《从军行》中,有着非常经典的诗句广泛流传着。
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青海:地名,在今青海湖.
雪山:指祁连山,常年积雪.
玉门关:在今甘肃玉门,是唐代的边疆重镇.
破:击败.
楼兰:汉代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鄯善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勾结匈奴,多次杀害汉朝使臣.这里借指侵扰唐朝西北地区的敌人.
古诗今译
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站在孤城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塞外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不打败西部的敌人誓不回还.
名句赏析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两句描写了青海的阴云滚滚,遮天蔽日,连绵千里的雪山也因此而暗淡无光了.这里用了一个“暗”字十分准确地表现了云块的广大、云层的厚重,从而隐喻着边疆生活的艰苦和战场拼杀的凶险.守卫边疆的将士挺立在孤城上,警惕地遥望着四周.一个“孤”字衬托出形势的严峻和将士的英勇.后两句具体地写出战士们的.险恶处境,仅仅战场的风沙已经足以穿透将士的铠甲,而无数次战斗中,敌人刀剑不是更严重地威胁着他们的生命吗?但是,为了国宝,他们早已奋不顾身,实践着不破顽敌、决不回师的誓言.诗中从西部边疆的自然风光写起,以守边将士的豪迈气概结尾,情景交融,并且巧妙地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达到了十分动人的艺术境界.
充满蓬勃高昂气势的战争题材的诗歌,要数唐朝前期的边塞诗了.这些诗气势宏伟,乐观激昂.以上两首是这些诗中的名作,而尤以后一首为高,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前一首借雪山孤城作背景,有力地显示出战士们誓扫楼兰的决心,至今读来,犹有黄沙扑面之感.后一首起笔不凡,引起人们对秦汉以来边塞征战年年,无数将士战死沙场的无限沉思;因有前两句,所以后两句所表达的愿望就更加含蓄深沉,耐人反复寻味.
赏析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
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王昌龄资料: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王昌龄诗绪密而思清,与高适、王之涣齐名,时谓王江宁。集六卷,今编诗四卷。
王昌龄的名句:
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长歌行》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从军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塞下曲四首》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明发不能寐,徒盈江上尊。
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仗剑行千里,微躯感一言,曾为大梁客,不负信陵恩。 《答武陵田太守》 —— 王昌龄名言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代扶风主人答》
青山明月梦中看。
莫道弦歌愁远滴,青山明月不曾空。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 王昌龄经典语录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芙蓉楼送辛渐》
当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寄驩州》
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从军行七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从军行七首》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采莲曲》
一片冰心在玉壶。 《芙蓉楼送辛渐》
前军夜战洮河北,巳报生擒吐谷浑。 《从军行》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怨》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柴侍御》
功多翻下狱,士卒但心伤。 《塞上曲》
所见同袍者,相逢尽衰老。 《长歌行》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魏二》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西宫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