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老祖宗八大饮食名言 正文

老祖宗八大饮食名言

时间:2025-05-02 04:32:42

教学目标:

一、了解各地的饮食、民俗

二、品味作者平淡如水又妙趣横生的语言

三、学习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感受人生

教学难点:品味平淡如水又妙趣横生的语言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纵观中国历史,民饱则天下太平,民饥则天下动荡。我们老祖宗深明这个道理,不知同学有没有注意到我们中国的所有传统节日都和“吃”有关,大家能举几例吗?[同学自由发言]

吃,在中国

这节课我们要完成三个学习内容:

一识饮食、民俗

二品食物滋味

三思生活滋味

二、研读课文

(一)一识饮食、民俗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各地的饮食、民俗

1.解题

大家都预习过这篇文章了,知道文章写了哪几种味道?

[出示表格,边讲便填“味道”栏。]

追问:明明写了六种味道,题目为什么叫五味呢?

明确:“五”是个虚数,在这里指多种味道。

2.整体感知:了解饮食、产地、民俗

(1)了解饮食、产地

写到每种味道的时候,作者都列举了各地典型的饮食,课前发给大家的表格填好了吗?下面请同学来讲一讲。[出示表格“饮食”“产地”栏。抽查一位同学讲“酸味”,其他几种味道若没问题就不一一讲。]

(2)谈谈民俗:同学们,作者带领我们走南闯北品尝各地饮食之余,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幕幕

同学自由发言

(二)二品食物滋味

逛了一圈该坐下来细细品品味道了。各种味道中,同学们觉得哪种味道写得最有意思或给你的印象最深刻?[臭味写得最有意思,也最有特点,所以重点品臭味。]

1.读课文,谈感受

为什么汪老笔下的臭味能盖过其他味道,这段文字到底有什么地方吸引同学们的呢?能说一说吗?

学生自由讲,老师总结如下:

有趣

有味

有生活(气息)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适时点拨引导,重点体会作者如话家常却又妙趣横生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感受字里行间的生活乐趣:

有趣:登不上大雅之堂的臭豆腐竟然引发了最高领导人的最高指示(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实在令人捧腹。

一个同志听从老婆嘱咐,千方百计带了一点臭豆腐,却引起一车厢人的强烈抗议,这该有多臭呀!

这些事例看似信手拈来,却又妙趣横生。

有生活气息:做臭菜的情景、小贩沿街叫卖情景。

有味:再来品品味道吧,如果在“臭”前面词加个程度副词来形容它,你要加什么词? 从哪里看出来这种臭堪称世界之最啊?

明确:我在美国吃过最臭的“气死”(干酪),洋人多闻之掩鼻,对我说起来实在没有什么,比臭豆腐差远了。

这里有个词很有意思,干酪——cheese,

像这样风趣的语言,文章中还有很多,同学们能举一例吗?

例子:“番

为什么不用“好啊!”?

请同学朗读,读出味道来。

延庆山里夏天爱吃酸饭,把好好的饭

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

几个山西人在北京下饭馆,坐定之后,还没有点菜,先把醋瓶子拿过来,每人喝了三调羹醋。邻座的客人直瞪眼。

形态多么逼真。

小结:都是平淡如话的语言,却又妙趣横生,写尽滋味。

2.比较阅读

特别是作者把令人倒胃口的“臭”写得如此富有吸引力,仿佛具有了食物的灵魂。我们来欣赏这段:用投影打出原文,同学齐读:

除豆腐干外,面筋、百叶(千张)皆可臭。蔬菜里的

再跟下文比较阅读

著名的水乡绍兴,几乎家家爱吃“臭苋菜梗”。绍兴人选用大拇指粗的主梗,洗净切成20—25厘米长短,先让它发霉长毛,再放进臭卤坛中浸泡两三天,吸足臭味后捞出洗净加盐隔水蒸熟,吃的时候,可别直接放在大牙间咀嚼,应用门牙挤出梗内的肉,这时,你会觉得,有股奇异的鲜味入得齿间,那是一种让人回味悠长的强烈鲜味,清咸爽口的滋味,使人食欲为之一振。

提问:同样是写臭苋菜梗,你更欣赏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1)原文更有趣:“皆可臭”“皆可臭”“随手”,平常日子很有趣,充满生活气息。

(2)做法:原文语言简洁富节奏感,更加活泼生动,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

(3)吃法:原文写得有形有声,虽然没有直接讲味道如何,却更能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勾起了强烈的食欲。

拿来比较的这篇文章尽管也有味,却少了“有趣”,少了生活气息。

3.小结:我们刚才品读“臭味”的'时候,品到了它的滋味、趣味和生活气息,也品到了汪老平白如话却又妙趣横生、活泼生动的语言。还有五中味道,每种味道都写得有味、有趣、有生活气息,同学们回去也像刚才品“臭味”一样,好好品一品。

【“二品食物滋味”这部分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步骤。】

(三)三思生活滋味

讲了这么多,我们该来认识一下汪老先生了。

简介汪老:汪老的五味人生

ppt: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傍晚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父亲汪菊生聪明绝顶, 多才多艺, 棋琴书画, 甚至体育, 样样精通。生母姓杨,在汪曾祺三岁的时候因肺病去世;第一个继母姓张,后也死于肺病;第二个继母姓任,是她伴随汪曾祺的父亲度过漫长而艰苦的沧桑岁月,汪曾祺对她很尊重。

抗战时期,勉强读完高中,随祖父、父亲到离高邮城稍远的一个村庄的小庵里避难半年。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1958年,因单位右派指标未满,他被“补划”,连降三级,下放塞外农村, 劈柴, 抬煤,起猪圈, 刨冻粪,扛一百七十斤重的麻袋,进行三年的劳动改造。1960年10月摘帽,原单位不肯接收,仍留农科所。1968年6月被“解放”而“控制使用”,因江青要把京剧《芦荡火种》加工为“样板戏”,需他出力。“四人帮”垮台后,作为“样板团”有功人员,汪曾祺接受审查两年,写了大量检查,一度畏惧、委屈至极,欲剁去手指,以明清白。1977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才再次“解放”。

汪曾棋二十岁开始写作, 二十九岁被评为“ 最有前途的青年作家” , 六十岁才重返文坛, 其中辛酸委屈唯有自知。

汪老的人生可谓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正因为这样曲折的生活经历,使得他的作品处处体现出对生活的深刻体察和关怀,所以,我们读汪老的文章,还得更深入些,就如这篇文章,看似在谈饮食滋味,可我们却能处处读出生活滋味。

提问:同学们从哪些段落读出了饮食背后的生活滋味、人生态度呢?

请同学自由发言。

投影展示语段:

(1)北京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我家曾有老保姆,正定乡下人,60多岁了,她还有个婆婆,八十几了。她有一次要回乡探亲,临行称了二斤白糖,说她的婆婆就爱喝个白糖水。

既写了食物的滋味,也写了生活的滋味:清贫的生活之中温暖的人情味。

(2)我们吃辣是在昆明练出来的,曾跟几个贵州同学在一起用青辣

把饮食口味与人生的回忆紧密连在一起:如此艰苦的条件虚假,仍然自得齐了,真是殊胜意气,挥斥方遒!

(3)北京人说的臭豆腐指臭豆腐乳。过去是小贩沿街叫卖的: “臭豆腐,酱豆腐,王致和的臭豆腐。” 臭豆腐就贴饼子,熬一锅虾米皮白菜汤,好饭!现在王致和的臭豆腐用很大的

饮食之中饱含生活的满足感和对民生的关怀。

三、总结

同学们,汪曾祺先生就是这样细细地去品味平凡生活的滋味,用他平淡如水的语言记录下了生活中的点滴温暖,记录下了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记录下了他自己对生活的态度。他对生活的热爱就表现在他对五味的态度上。六种味道中有他喜欢的,如辣味、臭味;也有他不怎么喜欢的,比如甜味、苦味,但不管喜欢不喜欢,他都是宽容地去接受,并且勇敢地去尝试,就像尝试鱼腥草。同样的,我们对待生活也该如此,不管酸甜苦辣都要接受,都不要逃避,因为任何一种味道都能让我们得到成长!

所以,同学们学这篇文章,不仅是了解各地饮食民俗,不仅是品尝各地风味,更重要的是希望同学们学到作者的人生态度,学会感恩生活,拥抱生活,热爱生活!

四、作业

请同学们以“味道”作为一个话题,写一篇小短文,字数300左右。希望也能写得“有味、有趣、有生活气息” 。

板书设计:

五味

汪曾祺

一识饮食、民俗 有趣

二品食物滋味 (极)臭 有味

三思生活滋味 有生活

天上不会掉馅饼

这句话几千年来对中国人的影响是骨子里的是根深蒂固的。只要你能够深刻理解他的含义,相信你就不会再上当受骗。那些贪小便宜抱着侥幸投机心理的人,那些自以为得到运气眷顾的人还需要深深的体会。这里面可是包涵着血与泪,爱与仇。

奉劝那些未深谙世事的少年,不要等到头破血流才知道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狗改不了吃了屎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狼行千里吃肉,狗行千里吃了屎。那些冥顽不化屡教不改的人就应该付出代价。

以德报怨也改不了一些人固执到疯狂的偏见与傲慢。这样的人从古至今什么时候会少了?仿佛这样一句话里暗含着人性善恶与环境塑造人的复杂矛盾。反反复复的小人是圣人也无法教化的么?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有多少人以身试法,就有多少人深刻的体悟其中蕴含的至理。

叛逆期的我们总是听不进老一辈,比如爷爷奶奶父母的.劝告,总以为他们把我们管得太严,总想挣脱他们的束缚,总感觉他们罗罗嗦嗦爱讲一堆大道理。等到我们长大了以后才明白他们的苦口婆心,还是为了我们好,为了我们进入社会少走一些弯路,面对现实少碰几次壁。

老人的话虽然看似守旧落后,其实是他们走过的路多,经历的事多,接受的历练多,对这个世界认识的更深刻。他们的一些处世经验,对后辈而言等于是苦口良药,等到你明白了,只怕已经满身伤痕。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这句话在自然界其他种族之间适用,在人类中更是如此。

它告诉我们人不是生而平等的,它把我们分成三六九等。不管是兄弟朋友还是亲情爱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彼此的成长,我们都会被自然而然的划成一个个专属于自己的圈子。

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以及对彼此的认可都可以用这句话来总结。叫花子不会羡慕百万富翁,只会嫉妒比他混得好的叫花子。这注定了小圈子类的人们思想注定是有局限性的,王子娶了灰姑娘的故事完全是童话,梁山伯与祝英台门不当户不对注定了是悲剧,像托尔斯泰那样的博爱者,屈原杜甫鲁迅这样的有几人?上位者如政权执掌者们注定体会不到下位者的艰辛与痛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于人生的影响是不可逆的是重大的。关于这类至理名言老祖宗们也是有深刻体会,所以传下来的特别多。比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橘生淮南则为橘,而于淮北则为枳等等。

一个人生于不同的家庭,接受不同的教育拥有不同的资源,这就注定了人与人之间客观存在的巨大鸿沟。这句至理名言可以用到方方面面,大到国与国之间,小到人的面部五官,据说两个人在一起相处久了就会越长越像。从宏观到微观,环境对于人的影响简直就是不可思议。人们常说想要了解一个人看看他身边都有什么样的朋友就知道了。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在这个充满欲望的物质世界,善良坚忍的人们反而相信有鬼神的存在,反而是那些大奸大恶者,对鬼神却不存在一丝丝的敬畏。表面上烧香拜佛,实际上是纸醉金迷肉的欲横流。当婊还要立牌坊,笑贫不笑娼。殊不知,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那些做了亏心事的恶人迟早会受到报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若生前积德行善,轮回转世也不会堕入三恶道。生前堂堂正正充满浩然正气,哪怕是恶鬼也会对你退避三舍!

吃一堑,长一智

意思是说受到一次挫折,便得到一次教训,增长一分才智。

这个道理会伴随我们的一生,就像活到老学到老一样。在人生的际遇中,挫折与不如意之事是常伴左右的。成功的人都是从失败中汲取教训走出来的人,那些经受不住挫折的人,注定无法走到金字塔的顶端而成为那庞大基石的一部分。如果人人都能够吃一堑长一智,那么吃万堑就能长万智,成功就在脚下了。

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在生活当中的表现是不处处显示自己的聪明,做人低调,从来不向人夸耀自己抬高自己,做人原则是厚积薄发宁静致远,注重自身修为、层次和素质的提高,对于很多事情持大度开放的态度,有着海纳百川的境界和强者求己的心态,从来没有太多的抱怨,能够真心实在的踏实做事,对于很多事情要求不高,只求自己能够不断得到积累。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句话不知从何时起,便成了一句让人有深刻体味的至理。

我们看到手足残缺的乞丐,我们看到被人痛打的小三,我们听到小偷逃跑时不慎被撞看死的新闻,我们看到被丈夫抛弃拖着幼儿的女人,我们遇到碰瓷的老人,到底是要怪肇事者?还是当事人或者是怨这个社会畸形了病了?见义勇为反而成了死不足惜,让好心人变得心寒,让想伸出援手的人变得冷漠麻木,不知道是那可怜之人的“推波助澜”,还是这同情之人的被污之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天道酬勤

这是一个被无数人验证的真理,是金子总会发光,付出总会得到回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皇天不负有心人;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古往今来,能够被历史铭记之人都离不开勤奋刻苦这一点,想功成名就想变得伟大,首先就要脚踏实地不断拼搏奋斗,或许我们没有天才走得远,但是我们绝对会缩短与天才的距离。天才都如此勤奋不缀,皮平庸的我们更应该加倍努力!天道酬勤,吾辈不孤!

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作文篇一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食,大若天地。我们生存的基本要素就是从食物中获取的,大地万物的生灵全部都要靠食物来补充能量,获取营养,维持生命。再看这部《闲话中国人》,开头第一炮便是在大谈“饮食”。中国的饮食文化早有上千年的历史,可算得上是传统文化了。由此可看出,饮食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所占地位之重。

外国人重于情趣,中国人则重于饮食。中国人既然能以食为天,则“悠悠万事,唯此为大”,世界上还有比天大的吗?答案是肯定的。所以,中国人甚至认为“普天之下,莫非一吃”,认为不管任何事都能用“吃”来解决。这就是现代中国人对千百万年前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饮食文化的认识,这也是书中所说的“泛食主义”。

说到这“泛食主义”,它也包含在饮食文化内,只不过是口语上通过文字来表达的。就像是说人就叫“人口”;谋生就叫“糊口”;职业和工作就叫“饭碗”。干什么工作就吃什么饭,就像书中所说的:“修鞋补锅是吃手艺饭;说书卖唱是吃开口饭;当教书匠是吃粉笔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儿。”总而言之就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切都与“吃”扯得上边。

饮食,说白了也就是吃饭。但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我终于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人的“吃饭”文化。

何为“吃饭”文化,我想这也只能在中国才寻找得出答案。在中国人看来,食物乃生命之源。因此给人食物,请人吃饭,是一种很重的礼仪;而接受他人的食物,则是受了很大的恩惠,必须加以回报。这,便是中国文化中“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但在这一来一往,你一席我一顿的过程中,这“吃饭”文化渐渐的变了味儿。中国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渐丰满的腰包也闲不住了,开始流行起“请客吃饭”,而“吃饭”文化的基本准则也渐渐成为中国人请客吃饭的正当理由。大家也习惯起这新一代的“吃饭”文化。像这逢年过节,红白喜事,老人做寿诞,小孩过生日,谁家不请,哪个不吃?如果升了职位,涨了工资,搬了新居,走出国门,三朋四友七大姑八大姨也都会堂而皇之地要求你请客吃饭。有人来了要“接风”,送人走了要“饯行”,有事要“撮一撮”,没事也要“聚一聚”。用书上的话总结:中国人恐怕是世界上最爱请客吃饭的民族。

这饮食饮食,说完了“食”,接着得说“饮”了。

既然说到“饮”,那么“茶”,便是不折不扣的中国文化。

中国人爱喝茶,西方人爱喝酒。“西人饮酒而取其汁,国人饮茶乃取其气”,这是书上的原话。西方人喝酒是为了身体,中国人品茶则是为了意境。

自古以来,茶就是文人雅士所热衷的“至清至雅之物”,它也往往用于陪衬一些山水美景,文雅之趣。所以,这喝茶不叫“喝茶”,得叫“品茶”,从这品茶中还能品出人生哲理,事物的启迪,从而自古产生那么多的'伟大诗人来“颂”茶。就连这品茶中,还品出了茶术之道。

不单“食”能请,这“茶”也能请。比如这“吃早茶”,则是如今商场上用来谈生意的办法之一。吃早茶不过于排场,但也不过于寒酸,几叠小食,一杯清茶,既能解决早餐问题,也可以享受其中的一点“意境”。它也确实比请客吃饭少了一点铜臭味,少了一点利益和关系。

柴米油盐酱醋茶,厨房中的繁杂琐事,生活中的切切察察;

悠悠上下五千年,时代中的巨大变迁,历史中的中国文化。

这本书可谓笼万物于形内,把生活中最繁杂却又最简单的事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人读完此书,必定能领悟到中国文化中饮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深远影响。

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作文篇二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也源远流长。如果你去到任何一个中国人的家里或是在中国餐厅就餐,你会发现他们的餐桌礼仪十分特别,而且充满着深意及乐趣。

尊重为先

在餐桌上,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尊重”二字。对于那些长者,老师或者贵客,通常都要做到谦虚礼让。

中国人非常注重孝道。他们往往会先把最好的菜第一个送给自己家庭里的长辈品尝,因为长辈们为了这个家付出最多。在古时候,虽然人们生活拮据,但是善待自己的长辈并尽力照顾好他们是必须尽到的义务。

尽管中国的主人都很友好,但作为客人也要向主人表示敬意。在晚餐开始前,主人往往会寒暄一番,客人只有在听到“请用,随意”等类似的话语后才能开始用餐。否则,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主人一般会把主菜放在餐桌的中央,其余的菜围绕摆放。通常主菜会面向贵宾或者年长者,这也显示出尊重的美意。

筷子文化

中国人都用筷子吃饭,筷子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现在,筷子的使用也已经深入到其他许多地方,如:越南,韩国,朝鲜等等。筷子的诞生象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这一对筷子虽然看似简单,但是他可以夹,绕,戳住食物。同时,在一些重大的场合中,例如婚礼喜宴,赠送筷子作为礼品也寓意幸福,吉祥。   重要时刻

生日是每一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在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在生日前要吃一碗面,寓意长寿;在生日当天则吃蛋糕庆祝。等人到了中年,这时候的生日更为重要,除了吃面和蛋糕之外,大家还会送上蟠桃祝福长寿安康。

在结婚的大喜日子,中国人往往会吃花生,龙眼等食品,祝福新人能马上有爱情的结晶。   在端午节,尽管不是所有人都能亲眼欣赏到赛龙舟的精彩比赛。但是,他们都会吃粽子,用糯米,鲜肉以及竹叶等原材料包出来的特别食物。这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人物屈原而制作的,人们害怕他吃不饱,就会给他做各种样式和形状的粽子。

在中国农历最后一个月的第八天,中国人都会吃“腊八粥”,来纪念和分享大家的成果,至今这个传统没有改变。

对于中国家庭,如果有孩子出生了,父母们会为邻居送上红鸡蛋庆祝这件喜事,有时候会在红鸡蛋上点上黑点,表示孩子的出生日期,或者暗示孩子是男孩还是女孩。

而在新年的时候,大部分中国人都会聚在一起,享用鸡鸭鱼肉,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食物也寓意来年的繁华与丰收。

中华传统美食文化作文篇三

保留传统美食,发扬传统文化

在20XX年的元旦,厚街镇富民商业步行街举行了厚街镇首届美食节。

在富民商业街里,摆了很多档位。厚街有许多传统美食,如:南瓜饼、马蹄糕、客家糖环、松糕、粽子、糖不甩、寿司、香蕉芋角、笑口枣等等。在这些传统美食中,有些食品五颜六色形状各异,如南瓜饼是黄澄澄的,上面还印了一些图案;马蹄糕是透明的,里面有一些“马蹄”;寿司的颜色有绿的、红的、黄的、紫的等等。它们的配料和味道也各不相同:马蹄糕是冰凉的;糖环由白糖、糯米、鸡蛋混合做成的;松糕由白糖、糯米、花生等混合做成的;粽子是由艾叶、猪肉、糖(盐)、草、糯米等混合一起做成的;糖不甩里面有糯米粉和片糖;寿司里面有黄瓜、香肠、肉丝、鸡蛋、紫菜;香蕉芋角里则有香蕉和芋头……。

一位做马蹄糕的阿姨向我们介绍了马蹄糕的做法:第一步:把马蹄去皮洗干净并切成小粒。第二步:把水和糖以10:9放进锅里,煮成浓的糖水,再用水和马蹄粉以重量2:1混合成生浆糊。第三步:倒生浆糊到糖水里,边倒边搅均匀,做成半生半熟浆糊。第四步:把马蹄粒倒进半生半熟浆糊,并搅均匀,然后用盆装好,大火蒸三十分钟即可。

在谈到举办美食节的意义时,镇教办王剑雄主任说:“我很赞同举办美食节,这样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厚街的美食,有利于保留厚街的传统美食,也利于发扬厚街传统的文化,在生产、制作这些美食的传统工艺过程中,也体现了厚街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同时希望年轻一代能继续发扬厚街人民的优良传统美德,为厚街乃至全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是的,举办美食节,既能保留传统的美食,又能发扬传统的文化!让我们共同努力吧!把厚街建设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