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名言 正文

当代著名画家吴冠中名言

时间:2025-05-02 04:03:33

《父爱之舟》教学反思1

《父爱之舟》是属于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舐犊情深”为主题的精读课文。这篇文章是回忆性散文,作者以梦的形式呈现往事,描写作者和父亲在一起的一个个生活场景,表现父亲对作者无微不至的爱,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对父亲的无限思念。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反反复复钻研教材。我在思考,课堂时间只有30分钟,而我选取的教学内容又是《父爱之舟》篇幅很长,那在教学时我要如何取舍,教什么怎么教呢?最后我确定了教学目标,围绕教学目标我设计五个板块。每一个板块都紧扣主题围绕目标进行教学。在初步拟订好教学设计后,我进行了试教。在试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教师语言碎,问题提的不够明确,教学内容多,孩子们在有限课堂上不能很好的与文本进行深度的对话。对教材理解不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没有碰撞出智慧的火花。面对出现的问题,我又陷入了沉思。究竟要怎么去引导学生,采用怎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滔滔不绝呢?于是又请教了年级组教师,请教了向主任。大家共同出谋划策,我再次理顺自己的教学思路。于是再到另一个班试教,这次试教面对不同的个体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学生不仅理解不透甚至课堂气氛沉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都不那么积极。那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情,又该如何去引导激发。于是再次钻研教材,再次修改教学计划。最后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决定制定课前学习单,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孩子们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力求在课堂中落实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终于迎来了乾元小学第一届“龙马杯赛课”。在整堂课中,我把学习的时间归还给学生。由课后的结尾导入新课,先请学生读读文章的结尾,再请同学们说说读了结尾有什么想说的,问题的抛出让孩子们沉静的思维荡起了点点涟漪,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思考与学习兴趣。在学生各抒己见后,我过渡到下一个问题,父亲做了那些事让作者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这样巧妙的引导学生进入了下一个关键的学习环节。当学生都回忆起父亲为吴冠中做的点点滴滴后,彻底把课堂时间交给孩子们,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交流给自己留下印象深刻的场景,并抓关键字词谈理解与感受,让彼此之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体会父爱的深沉、父爱的细腻、父爱的伟大。小组长在带领组员交流后,又指名同学在班级汇报交流。由点到面层层上升。学生交流汇报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归纳与引导,写法的归纳与引导。在课堂中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归纳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学习的方法读、找、画、写,习作的方法抓住细节,表达真情。当学生感动于文本中的父爱时,我又把孩子们从文本中拉了出来。出示自己父亲的照片,讲述七十多岁老父亲爬楼为我搬东西的场景。让孩子们在我的讲述中再次体会父爱、感受父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父爱银绕着孩子们。由此及彼,学生的脑海中也浮现出父爱的种种场景,表达欲望势不可挡。老师话锋一转,孩子们请拿起你们的笔让父爱流淌在指尖,流淌在心间吧!伴随着筷子兄弟《父亲》感人的旋律,孩子们激情澎湃的书写着一个个充满父爱的场景。音乐结束,孩子的作品也纷纷出炉,在分享中孩子们再次感受到了原来天下的父亲都一样都给予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爱,有些孩子听的泪水涟涟。时间总是有限的,几个孩子分享后。整堂课接近尾声,老师对父爱进行了总结,在推荐有关表达父爱文章朱自清的《背影》,马德《温暖我一生的冰灯》、《手指尖的爱》中结束教学。

教学后,对整堂课我进行了反思。教学目标明确、重难得把握准确。教学流程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也非常关注学情,但是课无完课。在课堂中还有一些有待努力改进的地方。一、教师有点急于走流程,对于学生的引导不够,在小组交流学习环节没有给予足够的时间,学生交流的不够深透,没有碰撞出激烈的火花。二、教师对于学生的汇报交流没有给予非常有激励的评价,在聆听评价方面需要加强继续做好功课。三、基于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同学没有得到交流与分享。四、学生在分享自己写的父爱场景,老师没有做到及时指导与点评,以学定教还需进行深刻的反思。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努力的地方异常诸多。我将继续努力学习,研读课本、课标。把握好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

《父爱之舟》教学反思2

《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

成功之处:

一、读题释题,激发情感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引领学生认真读课题,把题意引向文意,让课题成为导引学生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我在“舟”字下做了着重号,向学生提问“舟”是什么?题目为什么是“父爱之舟”?“父爱”和“舟”有什么必然联系呢?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读课文。

二、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标中指出:要保证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全篇采用倒叙的手法,从梦境开始,引入对往事的回忆;以从梦中醒来、泪湿枕边结束,首尾圆合。往事潜入梦中,说明往事难忘,更深刻地表现出父爱在“我”心中留下的印记难以磨灭。让学生去读,去思考、去体验感悟;学生读懂了语言文字背后的内容,体会到了父爱的伟大,也感悟到了作者对父亲的那份敬重。

三、品词斟句,深情感激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感悟父亲的慈祥与善良、伟大与无私,体会父亲对儿子的深情,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在这节课上我的引导起了重大作用,尤其是对“他平时节省到极点”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等语句的引导,让学生发自内心的领悟和感动,学生情动而辞发,受到感染并与作者吴冠中产生共鸣,对自己父亲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父爱之舟》教学反思3

《父爱之舟》是作者——吴冠中所写的散文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一般人的笔下,母爱如水般温柔,父爱如山般厚重,而著名画家吴冠中记忆中的父爱,却能载于小舟之中,飘入他的`梦境。在为数不多的以父爱为题材的文章中,《父爱之舟》这篇回忆性散文可算是精品之一。它不是以斐然的文采见长,而是以情取胜,平白如话的语言里,蕴含着深厚的父子之情,细细咀嚼,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感动不已。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训练重点和难点设计教学流程,切实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现总结如下:

1、名言赏析,走进生活。

赏析歌颂父爱的名言,引导学生聊一聊对父爱的看法?把生活中父亲爱你的场景复述复述。这一环节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大部分孩子在交流中坦言,父亲几乎不管,比较严厉,很忙。只有一小部分同学能从细节中发现爱的体现。其实这也揭示了一个社会问题,怎样透过本文引导孩子们去发现爱也变成了课堂的教学要点。

2、自读自悟,感知场景。

首先,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接着在小组内交流,争取将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为阅读教学扫清朗读障碍。接着引导观察文章开头和结尾,从整体上把握前后照应的写法,并知道本文是以梦境呈现的形式来回忆父亲的点点滴滴来抒发情感的。接着抛出问题:默读课文,说说梦境中出现了几个难忘的情景?在你感触最深的地方写下批注。学生在此与文本对话,课文选取的场景逐渐明朗,感受也越来越深。

3、聚焦场景,感受情深。

通过交流归纳,我相机板书:买枇杷糖 买玩具 住旅店 交学费 摇船送我

在理清了文章的主要场景之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体会当时那个年代作者的小幸福:比如第一个场景,你平时的零食如何获得?数量及口味如何?从而感受今天的自己是多么的幸福,这都源于一个家庭收入后的付出,即爸爸妈妈的辛苦换来的。依此类推,有哪些玩具?住宿条件如何?交学费困难吗?阴雨天气如何去上学?等等的问题都与作者的经历反差很大,从对比中去让孩子们震撼,去进行心灵的碰撞,从而学会感恩,也为理解父亲的伟大和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合作交流,探究感悟。

文章为什么以“父爱之舟”做题目,从文章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谈一谈。学生的阅读一下子又深入了一步,交流中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感受能力可窥见一斑。

二、成功之处

本文教学的一大特色便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真正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在引导理解时更是再现生活场景,在对比中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感恩情怀!

三、不足之处

文章有很多细节描写没能创设积累背诵环节,有点遗憾。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重新学习,我会增加课堂容量,如加大背诵力度,小练笔等,让教学更圆满,语文味更浓!

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着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以下是人教版初中文学常识分享,欢迎阅读。

七上册

1.《在山的那边》:作者王家新。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美国作家莫顿·亨特。

3.《贝壳》:作者台湾女作家席慕蓉。

4.《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

5.《童趣》: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作者清代文学家沈复。

6.《行道树》:作者张晓风。

7.《白兔和月亮》:《落难的王子》:作者周国平,体裁是寓言。

8.《我的信念》:作者玛丽·居里,即居里夫人,波兰人,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9.《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10.《春》:作者朱自清。

11.《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老舍,原名舒庆春。

12.《秋天》:的作者何其芳。

13.《观沧海》:作者曹操,东汉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次北固山下》:作者唐朝诗人王湾。《钱塘湖春行》:作者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天净沙秋思》:作者元朝著名戏曲作家马致远,体裁小令。

14.《绿色蝈蝈》:作者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代表作《昆虫记》:

15.《山市》:《狼》:作者清代文学家蒲松龄,选自《聊斋志异》:蒲松龄世称聊斋先生。

16.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社戏》:选自《鲁迅全集》:散文诗《雪》:《风筝》:选自《野草》:小说《故乡》:《孔乙己》:选自小说集《呐喊》: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

17.《散步》:作者莫怀戚。

18.《金色花》: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印度文学家泰戈尔。

19.《荷叶母亲》《观舞记》《谈生命》是现代诗人、作家冰心的作品。冰心,原名谢婉莹,代表作《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

20.《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南朝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咏雪》中的才女叫谢道韫。

21. 《皇帝的新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作品。其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

22.《天上的街市》:《静夜》:是诗人、学者郭沫若的作品。其代表作《女神》《星空》

他的《雷电颂》:选自历史剧《屈原》:塑造了一个爱国者屈原的形象。

23.《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作者金波,体裁童话。

24.寓言《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古希腊人。

25.寓言《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寓言《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编著。

七下册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著名诗作《自由颂》《致大海》

2.《最后一课》:作者法国作家都德。

3.《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代表作《项链》《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选自《羊脂球》:

4.《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这是由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5.《伟大的悲剧》:《列夫·托尔斯泰》:作者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6.《马》:是法国博物学家、作家布封的作品。布封的代表作《自然史》

7..《口技》:《核舟记》:作者是林嗣环,选自《虞初新志》:他是清代张潮编的笔记小说。

8.《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9.《竹影》:作者是丰子恺,浙江崇德人,现代画家,散文家。

10.《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作者是湖北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臧克家。

11.《夸父逐日》:选自《山海经》:《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

12.《猫》:作者是郑振铎,《斑羚飞渡》:作者是沈石溪,《华南虎》:的作者是牛汉。

13.《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作家。

14.《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

15.《在沙漠中心》:作者是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他的代表作有《小王子》

16《.真正的英雄》:作者是前任美国总统里根。

17.《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18.《邓稼先》:作者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八上册

1.《芦花荡》:作者孙犁。他的另一部小说《荷花淀》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的作家是法国的雨果。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3.《春》:《背影》:作者是散文家、诗人、学者朱自清。

4.《信客》:的作者是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代表作《文化苦旅》

5.《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作者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阿西莫夫。

6.《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作者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

7.《三峡》:作者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选自《水经注》:这是我国古代最系统、最全面的综合性的地理著作。

8.《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

9.《湖心亭看雪》:作者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

10.《新闻两则》:《沁园春雪》:作者毛泽东。

11.《老王》:作者杨绛,杨绛的丈夫是钱钟书,字默存,著有小说《围城》

12.《中国石拱桥》:作者茅以升,中国桥梁专家、教育家。江苏镇江人。

13.《桥之美》:作者是吴冠中。

14.《苏州园林》:作者是叶圣陶,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

15《大自然的语言》:作者是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家,地理学家。

16.《陋室铭》:作者是唐朝的刘禹锡,选自《全唐文》:《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选自《周元公集》

八下册

1、《再塑生命》: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

2、《海燕》:作者是苏联作家高尔基。它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3、《浪之歌》:《雨之歌》:作者黎巴嫩诗人、画家纪伯伦。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

4、《喂——出来》:作者是日本现代科幻小说作家星新一。

5、《云南的歌会》:作者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沈从文。著有《边城》

6、《我的母亲》:作者胡适

7、《短文两篇:日月》:作者巴金散文随笔集《龙·虎·狗》

8、《春酒》:台湾作家琦君

9、《俗世奇人》:作者冯骥才

10、《与朱元思书》:作者南朝梁文学家吴均

11、《马说》:唐代文学家韩愈

12、《送东阳马生序》:明初文学家宋濂

13、刘禹锡唐杜牧唐文天祥宋苏轼宋张养浩元

14、《小石潭记》:作者唐代文学家柳宗元选自《柳河东集》: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韩愈,柳宗元,三苏,欧阳修,王安石)

15、《岳阳楼记》:宋代文学家范仲淹选自《范文正公集》:

16、《醉翁亭记》: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17、《满井游记》:明代文学家袁宏道与其兄袁宗道,其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

九上册

1、《谈读书》:作者英国哲学家、作家培根,著有《随笔》:

2、《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主人公杨志。

3、《杨修之死》:选自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

4、《隆中对》: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作者晋朝史学家陈寿。

5、《范进中举》:选自我国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作者清代小说家吴敬梓。

6、《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作者清代小说家曹雪芹。

7、《陈涉世家》:选自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作者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8、《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西汉末年刘向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 战国策 》:

9、《雨说》:台湾诗人郑愁予

10、《蝈蝈与蛐蛐》:英国诗人济慈《夜》:俄罗斯诗人叶赛宁

11、《敬业与乐业》:作者梁启超,与康有为一起领导了著名的“戊戌变法”著有饮冰室合集。

12、《致女儿的信》:作者苏联苏霍姆林斯基

13、《不求甚解》:作者当代作家马南邨,是邓拓的笔名,著有《燕山夜话》

14、《出师表》:作者三国诸葛亮

15、温庭筠唐范仲淹宋苏轼宋李清照宋辛弃疾宋

九下册

1、《乡愁》:作者台湾诗人余光中。

2、《我爱这土地》:作者诗人艾青。

3、《黑人谈河流》:作者美国诗人休斯。

4、《变色龙》:作者俄国作家契诃夫,主人公:警官奥楚蔑洛夫。代表作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

5、《威尼斯商人》:作者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塑造了一个吝啬鬼形象——夏洛克。

6、《音乐之声》:的作者是美国剧作家勒曼,主人公玛丽亚。

7、《曹刿论战》:选自《左传》:这是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

8、《关雎》:《蒹葭》:选自《诗经》:是我国最早的

9、《我爱这土地》:作者是浙江金华人艾青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0、《我用残损的手掌》:作者戴望舒,生于杭州,诗人。

11、《祖国》:俄国诗人莱蒙托夫《黑人谈河流》:美国诗人休斯

12、《蒲柳人家》:当代作家刘绍棠。

13、《热爱生命》: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

14、《那树》:作家王鼎钧

1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作者孟子,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

16、《公输》:选自《墨子》: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创始人。

17、《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选自《庄子》

18、《邹忌讽秦王纳谏》:选自《战国策》

19、《愚公移山》:选自《列子》

公开课教案1

知识目标

1.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能力目标

1.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2.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逐步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3.揣摩本文充满诗意的描写文字和带有说明性的文字,体味语言的个性色彩,培养良好的语感。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用“美”的眼睛去欣赏,用“美”的心灵去感受,最终成为一个有品位的人。

教学重点

1.理解桥美在何处。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反复朗读,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所描述的情境中,悉心体会,反复揣摩,和作者产生共鸣,接受美的熏陶。

2.讨论法。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讨论的质量,通过生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3.比较阅读法。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同样写桥,但表现手法不同,给人的感受也不同。可把两文比较,体会它们的相异之处。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教授,是当代著名的画家,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在中国乃至世界画坛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他也是出色的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三、整体感知

1、吴冠中先生在文中说“美术工作者大都喜欢桥,”他自己对桥当然也是情有独钟,他对桥的喜爱是否有其独特的视角呢?请同学们找出作者的眼中桥之美在何处?

明确:“桥的美并不着眼于桥自身的结构美,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2、本文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桥之美?

学生回答,老师明确。

明确:作者列举了乌镇苇丛中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以及《清明上河图》中的桥、人造索桥,南京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

小结:作者就是借助对这些桥的具体说明详尽的阐述了他所认为的桥之美,即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四、研读与赏析

重点研读第④小节。让学生学习观赏四幅桥之画面,理解桥要与周围环境既对照又和谐才能构成美景。

芦苇石桥:密密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柳枝的动、细弱、年年发芽和石块的静、厚重坚硬、历久不变形成对比。令人销魂。

长桥卧龙:在宽阔的水面上的长桥,打破了单调的背景,整个环境充满了灵气和生命。宛如史诗。

风雨廊桥:廊和厅的安闲自在和亭下水流的湍急、山峰的险峻又形成对照。形式独特。

五、拓展延伸

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

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

由一般到特殊,先概括后具体

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

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

桥之美

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

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

总—分—总

举例子

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在画家吴冠中的带领下,一起领略了桥的风采,生活中有多少美不胜收的景致,或纤弱或雄壮或含蓄……让我们练就一双慧眼去发现、去鉴赏这大干世界吧!

七、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芦苇石桥—感觉舒畅

细柳拂桥—令人销魂

桥在不同的环境中

桥之美

长桥卧龙—宛如史诗

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风雨廊桥—形式独特

公开课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2、通过讨论,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走近海燕。

1、导入

在20世纪初的俄国,革命斗争蓬勃兴起,伟大的作家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以讴歌像海燕一样的革命先驱。如今,革命的风暴渐行渐远,但人生的风暴常至常新。让我们一起来走进《海燕》,一起来感受经典对现代生活的启迪。

[说明:明示阅读的角度。阅读教学的起点应是“学生的心灵”。我认为主要还应从作品的文学性进行审美欣赏,从当代人的角度进行解读,我认为这才真正激发起对作家及作品的热爱,才能真正披文及人,指导人生。]

2、假如提供3种背景音乐——欢快的、优伤的、激昂的,选择最适合本文的。

3、在背景音乐中,读课文。

[说明:在音乐中走进课文,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二、细读文本,探究海燕

1、感受环境

①划出海燕活动的.环境。

②通过声音再现这一环境。齐读。

③写海燕为什么要写环境?

[说明:从环境入手,先渲染好氛围,让学生明确写环境对于表现海燕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对海燕的把握,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溶入课文。]

2、认识海燕

①在这样的环境下,海燕有怎样的表现?用括号标出。

②作者对它有怎样的情感?

哪些词语最能体现这一情感?

[说明:对课文的认识是产生情感的前提。这里将重点揣摩“高傲”一词。讨论明确“高傲”,写出了海燕的藐视一切、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特点。作者要反复地强化海燕这一高傲、勇敢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扎下深根。所以不惜反复出现4次]

揣摩“高傲”,思考海燕为什么会高傲以解读其他海鸟。

写海鸟的目的是什么?

其他海鸟的特点是什么?体味作家用词的精妙。

通过阅读来表现这种情感。

[说明: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紧扣朗读与揣摩二法。例:同样是飞和叫。这里却用了“飞窜”和“呻吟”。“窜”是乱逃、乱跳的意思,写出了暴风雨来临前海鸥的惊恐;“呻吟”写出了海鸭的痛苦与无助。同时明确对比的写法,衬托海燕的勇敢无畏]

③用一个词或一个句子表达你对海燕的情感?

④选其中的一节,自由读出这种情感。展示。交流。

⑤把自己想像成海燕,齐读直接写海燕的内容。

[说明:通过反复朗读,认识海燕的形象,体悟海燕的豪情]

3、由文及人

①你是海燕,你会对这乌云、狂风、雷电说什么?

②作为读者,你想对海燕说什么?

[说明:从鸟到人,从阅读到生活,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

4、再次深化

教师在音乐声中背诵

[说明:引导学生养成背诵的良好习习惯。同时再一次感染学生,在朗诵声中再次反刍所感悟的内容。]

三、融入自我,感悟海燕

你认为海燕应该献(送)给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为什么?

(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海燕精神吗?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的亲朋好友中就有这样的海燕吗?)

愿你就是人生暴风雨中的海燕!

小结:

时代需要张扬坚忍不拔的刚性精神,社会期盼洋溢奋力前行的硬派之风。

当阴柔之风甚嚣尘上,当阳刚之气荡然无存。我们需要这熠熠生辉的硬汉形象,需要这震撼人心的阳刚力量。

一个忘记血性的民族,必是精神弱化的民族;一个失去血性的民族,必是失去竞争力的民族。

[说明:目的是对学生健康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认识在当下学习海燕的意义]

布置作业:

1、背诵《海燕》

2、阅读相关材料,了解作者高尔基及其《海燕》的创作背景和象征意义

课堂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承担起社会赋予的责任,接受生活的苦难与磨练,顶天立地,豪情四溢。

公开课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靠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财富。

3、畅谈梦想,祝愿梦想成真。

课前谈话:

同学们,我们平时积累了很多名言,你最喜欢哪句名言,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同学们知道的名言可真不少。从名言中,我们不仅获得了很多知识,而且懂得了不少道理。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会懂得更多。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2课,一起读。22、金子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彼得的梦想是?板书:梦想

3、过渡:那么,他的梦想到底有没有实现呢?

二、整体感知,学生质疑

1、轻声读读4-7自然段,想:他的梦想有没有实现?

2、交流,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出示“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初读彼得的话)

(1)轻声读这句话。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3)读着读着,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4)小结:同学们真爱动脑筋,提出了很多有价值、有水平的问题。老师想了想,其实你们的问题都可归纳为这样一个问题:这里的“真金”指什么,他是怎么找到“真金”的?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了,那其他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就让我们从书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突出重点,读议课文。

1、自读自悟,学习4。

(1)轻声读读4,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出示4)

(3)指导读好第一句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

(4)师描述:同学们瞧,坑坑洼洼的地方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了一层绿茸茸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

(5)想象:看到这些生机勃勃的小草,你会想些什么呢?

(6)过渡:彼得又是怎么想的,一起来看看5。

2、感情朗读,感悟彼得的想法。

(1)哪位小彼得来读读?

(2)赛读:哪位小彼得敢于挑战,再来读一读?

(3)从彼得的想法中,你听出了什么?

(4)小彼得们,让我们随着优美的音乐再来想一想。

(5)过渡:信心和希望,使彼得留下来。

3、理解“真金”,懂得道理。

(1)出示前半句:谁来读读这句话?

(2)听了他的朗读,你仿佛看见了什么?(体会:全部精力)

(3)齐读前半句话:彼得留了下来,他把全部精力都用来培育花苗。

(4)过渡:彼得的辛勤付出换来了什么?

(5)出示后半句:不久田地里长满了美丽娇艳的鲜花。齐读。

(6)瞧,鲜花盛开了。(出示鲜花图)

(7)亲爱的小彼得们,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鲜花,你想告诉大家什么?学到这儿,你认为“真金”是什么?

过渡:是呀,彼得找到了“真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板:梦想

4、再读彼得的话

所以他不无骄傲地说:“我是惟一找到真金的人!我的金子就在这块土地里。”(生接)

5、故事学完了,老师很受启发,你有启发吗?

四、畅谈梦想,愿梦想成真。

1、其实,不仅彼得有梦想,老师也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自己活到一百岁,在100岁的生日时你们都来祝我生日快乐。

2、那你们的梦想是什么?你准备怎样实现自己的梦想?愿意跟大家说说吗?

五、作业:

同学们的梦想都很美好。愿意把自己的梦想告诉更多的人吗?那就请你用手中的笔把你的梦想写下来,好吗?

附板书:

22、金子

梦想――→实现

若有所悟――→真金

全部精力

公开课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学习小碎步走、跑、跳等动作技能,发展动作的灵活性和身体的协调性。

2、通过花样玩横幅,丰富身体运动体验,激发创新能力。

重点:通过花样玩横幅学习走、跑、跳等动作技能。

难点:通过游戏,体验与同伴友好合作游戏的乐趣,发展交往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横幅若干(幼儿人数一半)、一条稍大师用横幅

2、宽大的场地

3、一个配合扮演大鲨鱼的教师

三、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花样玩横幅

1、教师:今天的天气真正好,正是我们结伴外出游玩的好时机。现在就让我们用横幅变成小船,去玩一玩、乐一乐!(小朋友按自己的理解方式两个两个一组,用横幅模仿成小船状,绕场一周。)

2、教师:呀!这里真美!阳光暖暖的,草地绿绿的,就让我们先在这儿歇一歇,用横幅来做会儿游戏吧!想一想,两个小朋友用一条横幅可以怎么玩?(幼儿结伴自由活动,教师可引导幼儿用多种方法游戏,如:跳横幅、拉大锯、翻被子、拔河、抬轿子、划小船、绞麻花、袋鼠跳等动作,鼓励幼儿创新玩法。)

3、教师:横幅还可以作浪花,起风了,吹来了一阵阵小风,风儿慢慢变大了,刮大风了,浪花越打越高,风儿慢慢变小了,风停了。妈妈来教你们游泳的本领吧!踮起小脚丫,踩起小碎步,游啊游啊游。本领学会了,坐到浪花上休息一下吧!

(二)基本部分:鱼儿游来了

1、游戏一:保护好朋友

(1)提出问题:这个池塘的旁边住着一条大鲨鱼,她最喜欢捕小鱼了。如果她来捕鱼,我们要怎么办呢?

(2)教师:嘘!大鲨鱼来了,她想要抓小鱼回去做鱼卷,小鱼赶快想个办法把自己和好朋友藏起来,大鲨鱼来了就抓不到小鱼了。鼓励幼儿两两合作快速地躲到横幅下,尽量缩得小些。

(3)大鲨鱼在幼儿中间转一圈后返回:哈!小鱼真聪明,大鲨鱼一条小鱼也没抓到!(灰溜溜地走了。)反复游戏一次。

2、游戏二:网小鱼

(1)当幼儿坐在全部展开的横幅上时,教师:你们听见大鲨鱼说什么了?这会儿,大鲨鱼终于回家了,小鱼儿可以自由自在地休息一会儿了!

(2)不好!大鲨鱼又换了一张大网(两位教师双手分别抓住横幅的四个角,用横幅做渔网捕鱼)

(3)教师:小鱼儿,我们的朋友们被大鲨鱼抓走了,应该怎么办呢?(幼儿讨论,想办法)等到天黑了,大鲨鱼睡着了,我们一起去把我们的好朋友们救出来。我们要注意什么?轻轻地游过去,要小声说话。

(4)幼儿一边营救,一边说“×××,我来救你了”。

(三)结束部分:放松动作

教师:趁着鱼婆婆还没有醒来,我们要赶快搬家。小鱼们,我带你们再去找一个家吧!

四、活动反思

此活动我选择了幼儿日常生活中废弃物品——横幅来作为活动器具,意在让幼儿感悟到:在我们的身边,每一样东西除了它特定的用途外,还可以挖掘出许多其它功用。整个活动过程,主要以新颖、趣味性强的连环游戏为主线,以一个开放自由的创新活动开始,让幼儿的身体和心理都充分地放开,用轻松、积极、自主的状态逐步过渡到规则性强的活动中来。

不足之处在于本次是借班上课,教师对幼儿不够熟悉,课堂掌控的不到位。教师应该多和幼儿进行沟通和游戏,减少示范的玩法,让孩子们自己去发掘横幅的玩法。另外在开头的和游戏中加入音乐的伴奏会使游戏更有趣,更好的把孩子带动起来。

公开课教案5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激情的时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结着高尔基敏锐艺术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资料助读

简介高尔基

三、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默读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积累字词。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胆怯:胆小;畏缩。翡翠(fěicuì)

精灵:

①鬼怪。

②〈方〉机警聪明;机灵。

蜿蜒(wānán):

①蛇类爬行的样子。

②(山脉、河流、道路等)弯弯曲曲地延伸。

2、教师朗诵,学生认真听读,注意重音、停顿和语速的处理。

3、教师指名学生朗诵,充分想象、体会作品中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请同学们试为课文拟一个简洁恰当的副标题。

4、合作探讨,疏理思路。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四、分析海燕形象

1、学生诵读全文,画出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并体味其表达效果。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提示。

2、思考:文中海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明确。

五、学生诵读全文,体会课文的深刻含意。

高尔基

正面描写(海燕) 英勇无畏(飞翔、叫喊)

侧面描写 海鸥 乐观豪迈(飞舞、号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