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单田芳评书的一些名言 正文

单田芳评书的一些名言

时间:2025-04-30 09:20:28

惊闻一代评书大师单田芳先生病逝,甚是感慨。先生的评书曾经陪伴了几代人。作为一名70后,小的时候没有别的什么娱乐玩具。没有随身听,没有录音机,更无缘结识电脑手机,半导体收音机便是我的.最爱。记得当年每到中午十二点十分就开始评书联播节目。我边吃饭边听评书,那个时候我的个子刚好跟饭橱一般高,收音机就放在饭橱上。我听的正上瘾,坐下都没有空儿,一直站半个小时。

那个时代评书名家辈出。袁阔成,单田芳,刘兰芳,田连元。乡下没有那么多课外书,这几位评书名家,就在收音机里给我们普及了古典文学知识以及历史知识。

其中我听得最多的就是单田芳先生讲的评书。他是个勤快的人,不仅说书,而且写书。记得当年他最有名的评书是《三侠五义》,《白眉大侠》。单先生用方言,学蒋平说话,学徐良说话,幽默,俏皮,让人忍俊不禁。先生还擅长模仿兵器互相撞击的声音,马蹄声马叫声,惟妙惟肖,令人神往。

老一代评书名家,陆续去世。评书事业后继乏人。加上现在的孩子们,听歌的多,听评书的也越来越少了。我真希望老先生一生挚爱的评书事业,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淡出历史舞台,尤其能借着互联网东风让评书事业满地开花。

1、 思想(且不论好坏与否)行为习惯,这就是人生的规律。——特赖因

2、 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威?詹姆斯

3、 不良的习惯会随时阻碍你走向成名、获利和享乐的路上去。——莎士比亚

4、 习惯是社会的巨大的飞轮和最可贵的维护者。——威?詹姆斯

5、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6、 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它下楼。——马克?吐温

7、 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8、 懦弱的人只会裹足不前,莽撞的人只能引火烧身,只有真正勇敢的人才能所向披靡。

9、 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威?詹姆斯

10、 习惯十倍于自然。——威灵顿

11、 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中。——佩利

12、 如果惧怕前面跌宕的山岩,生命就永远只能是死水一潭。

13、 习惯不加以抑制,不久它就会变成你生活上的必需品了。——奥古斯丁

14、 习惯是我们强有力的偶像,我们都得臣服于它。——亚兰

15、 人喜欢习惯,因为造它的就是自己。——萧伯纳

16、 平时没有跑发卫千米,战时就难以进行一百米的冲刺。

17、 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培根

18、 习惯能造就第二天性。——西塞罗

19、 大事使我们惊讶,小事使我们沮丧,久而久之,我们对这二者都会习以为常。——拉布吕耶尔

20、 习惯就是一切,甚至在爱情中也是如此。——沃维纳格

21、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会给一个伤心的落伍者颁发奖牌。

22、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养成一种做好事的习惯。——亚里士多德

23、 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美)约?凯恩斯

24、 在日常事物的自理中,一盎司习惯抵得上一磅智慧。——托?布?里德

25、 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巴金

26、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古罗马政治家西塞罗

27、 习惯使社会阶层自行分开,不相混杂。——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威詹姆斯

28、 所谓的性格是一种习惯,那不加熟虑的自然而然从灵魂流露出来的一定的行为。——伊卜恩斯依恩那

29、 起先是我们造成习惯,后来是习惯造成我们。——英国作家王尔德

30、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

31、 有秩序才会有习惯,有杂乱才会有生活。——亨亚当斯

32、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教育漫话》

33、 假如你想做事,就得养成做事的习惯;假如你不想做事,就别去沾边。——古罗马哲学家爱比克泰德

34、 一个人的习惯往往是别人都知道,而自己却是唯一不知道的人。——武侠小说家古龙《圆月弯刀》

35、 心灵应该习惯于从自身中吸取快乐。——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

36、 习惯是智者的祸患蠢货的偶像。——英国历史学家托马斯富勒

37、 习惯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坏的主人。——美国作家爱默生

38、 (说人睡觉习惯不好)翻身,咬牙,放屁,叭嗒嘴。——评书表演艺术大师单田芳

39、 任何事物都不及习惯那么神通广大。——古罗马诗人奥维德

40、 一个人的后半辈子均由习惯组成,而他的习惯却是在前半辈子养成的。——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

41、 习惯支配着那些不善于思考的.人们。——英国诗人华兹华斯

42、 我们在坚持工作之外,还必须养成坚持休息的习惯。——京剧大师梅兰芳

43、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英国经济学家约凯恩斯

44、 习惯是一条巨缆——我们每天编结其中一根线,到最后我们最终无法弄断它。——世纪英国法律史学家梅茵

45、 性格只不过是长期形成的习惯而已。——希腊哲学家海拉里特斯

46、 所有的习惯以不可见的程度积聚起来,如百溪汇于川,百川流于海。——英国古戏剧家德莱顿

47、 好的习惯比法律还正确。——希腊悲剧作家欧里庇德斯

48、 好习惯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场中所能穿着的最佳服饰。——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

49、 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们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卢梭

50、 不要屈服于忧愁,要坚定地抗拒它,否则忧愁这习惯就会得寸进尺。——英国地质学家史密斯

51、 习惯比天性更顽固。——罗马共和国时代作家,罗马

52、 良好的习惯,如同一束鲜花。——派登花特

53、 成功的人很早就养成成功的习惯。——管理培训专家余世维

54、 生活是我们在自己喜欢的环境中所遵循的一种习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

55、 习闲成懒,习懒成病。——南北朝教育家和文学家颜之推

56、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英国作家萨克雷

评书,或许它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会印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温暖的、深沉的,并在某一时刻,昔日热血奔涌而出化作泪盈于睫。

田连元,第一位将评书引入电视的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近日因推出《田连元自传》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使评书这门传统艺术再次走进人们视线,并对它的发展与未来充满担忧,尽管有人说,在娱乐多元化的今天,评书正在成为人们的一种记忆,沦为边缘的娱乐形式,但不可否认的是,评书曾是那样的兴盛,那样的万人空巷,当年在《中国文化报》评出的20世纪中国十大娱乐事件中,刘兰芳的《岳飞传》与费城交响乐、卡拉OK、样板戏同样的富有深意和影响。而在许多人的记忆中,评书已不仅仅是评书,它还是庸常岁月里的生动、青涩记忆里的美好、已逝青春的咏叹。

田连元说,人不可能不听故事,只要有人类存在,评书就存在。也有人说,听众虽然会老,但喜爱不老,感动不老,曾经的追随不老。

我是个60后,在我童年的记忆里,乡下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甚至可以说寒酸。公社的放映员一年里只能光顾我们生产队一次,会乐得大人孩子像过年似的,高兴上好几天。在那个生活拮据的岁月里,如果听说谁买了一本小人书,大家都会排号等着借阅,听评书更是那时常见的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文化生活方式,不管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也不管是大人孩子有文化的没文化的,都以听评书为乐,那时候,诞生了很多铁杆“评书迷”,而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吧,那段有评书相伴的日子也随着岁月流逝成为我记忆里最温馨的印迹……

【一】

儿时常听身边的大人讲故事,所讲的那些经典历史故事和民间故事,其实都应该属于评书的范畴。

冬季里,母亲每晚都编席子到很晚,在我睡觉前,母亲常常一边编席子一边给我“说书”,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母亲没有读过书,讲的时候也不具备评书演员的那种表演才能,但总能让我听得很入迷,伴随着母亲讲的故事,我便在那寒冷的冬夜,进入甜美的梦乡。

有一年初夏,也就是刚种完地的农闲时候,我跟着父亲去集上买东西回来,路过一个屯子时,发现路边有一家开着窗户,窗外围了一些人。

我凑过去问怎么回事,有人回头告诉我:“里边在说书。”

我向父亲摆了摆手,示意他过来。

这时只听屋子里“啪”的一声:“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父亲刚要过来,这边的人们已经开始散去,我和父亲都很失望。走出很远了,我还非常遗憾地回头看了几眼那家的房子。

12岁那年的寒假里,我去很远的姑姑家串门。正赶上姑姑家的屯子里来了说“大鼓书”的,大鼓书以弹唱为主,但与说书十分相似。

吃完晚饭,表哥领着我早早来到生产队的喂马站,说大鼓书的是两位艺人,一位弹弦一位说唱,记得其中那个说唱的还是位盲人。有人说盲人因为什么都看不到,也就不分心,所以记忆力就更好。

说唱的盲人左手敲钢板,右手握鼓槌,“咚咚咚”的几声鼓响之后,便开始说唱,那天晚上我听到的是《白求恩》。

这是我第一次听大鼓书,说心里话,那固定的鼓声韵律并不是很好听,白求恩的故事我在课本里也学过,但那唱词还是深深地吸引了我。

遗憾的是那天晚上是最后一场,第二天就没有了。

【二】

有那么一年风调雨顺,我们生产队粮食产量获得了大丰收,据说已经跨过了“纲要”,也就是亩产超过了400斤。于是,集体和各家的收入也就多了。当进入清闲的猫冬时节,生产队便找来个说书先生,一直给大家说了半个月的书。

每天暮色降临时,家家户户便开始扶老携幼,欢欢喜喜地叫喊着前去听说书。

书场也是设在生产队的喂马站里,棚杆子上挂着一个灯钩,钩下挂着一盏马灯,说书先生坐在桌子后,桌子上有折扇,有惊堂木,还有一个水壶和一只大茶缸子。

等听书的人们来得差不多了,说书先生征求了一下队长的意见后,便干咳一声站起身来,惊堂木“啪”地一拍,说书先生开始扯起开场序白,也叫“定场诗”。此时还在赶赴书场的人,听到那边惊堂木响了,便加快脚步一溜小跑。

说书的内容一般以长篇大书为主,说书先生语言通俗流畅,时而还夹杂着很多本地的方言,让大家听得明白透彻。

书场里鸦雀无声,我们听得神情专注,如痴如醉。武书里每到高潮处会使人心惊肉跳、热血沸腾;文书里如泣如诉的儿女情长,爱恨情仇,使人心碎神伤、肝肠寸断。每到精彩处,说书先生便手舞足蹈神采飞扬,声高时如电闪雷鸣、声柔处如绵绵细雨。到了扣人心弦的情节时,说书先生就会一摔惊堂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说书先生开始喝水歇息,人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绪舒展一下筋骨,有人就趁机挤到说书先生身边,打探着书中情节的.发展变化或主人公的命运,侍弄局子的这时就会来到书场中间给说书先生续上茶水。

几段说下来,小孩子早已在大人的怀抱里进入了梦乡,大人也开始打哈欠,却还央求说书先生再往下送一段。

我们屯子里有个“赵半拉子”,特别喜欢听说书。

我们那里把干活时干整劳力的一半、刚刚下地学农活的年轻人叫作“半拉子”,他们挣的工分也只有整劳力的一半。

别看“赵半拉子”干活不行,听书却要凑到最前边。由于他担心说书先生到关键的时候停下,就偷偷地将惊堂木揣到自己的兜里。结果说书先生要摔惊堂木的时候,找不到了。

“赵半拉子”说:“你接着讲吧,散场时我给你找。”说书先生只好硬着头皮又讲一会儿,到了又要停一下的时候,只好一巴掌拍在桌子上:“欲知后事如何,等我找到惊堂木再接着说。”逗得大家哄堂大笑。

还有一个故事不能不在这里说。

那一年,有个年龄不太大的说书先生,在我们邻屯说了半个月的书,结账那天晚上他就连夜走了。按说,评书说完了走就走吧,然而就在这一夜,屯子里还失踪了一个大姑娘。那大姑娘二十好几了,本来听完书回家睡下,却在半夜里背着父母跑了。父母觉得这事挺没脸见人的,也就没有报案,后来还把家搬到很远的地方。

按说那位大姑娘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跟喜欢的人私奔是无可厚非的,但从这件事上,足见评书在人们心中所产生的影响和诱人的魅力。

【三】

后来,村里条件稍好一些的家庭开始有了收音机,评书自然是最受欢迎的节目,甭管农忙还是什么时候,只要评书开始了,收音机旁边立马围上来一堆人,屏息静气,跟着“说书的掉泪,替古人担忧”。

有一年收音机里播送长篇评书《闪闪的红星》。那时我家还没有收音机,每天放学后我饭也顾不上吃,就借口去同学家写作业,其实就是跑到同学家听评书。我们边写作业边听评书,甚至听得忘了写作业,真可谓走火入魔了。那时每到放学前的最后一节课,最担心老师压堂,一压堂就误了去同学家听评书。所以,如果下课铃响了,老师还不说下课,我就打心里恨老师,那种如坐针毡的滋味就别提了。

那时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自己家里能有一台收音机。

1974年夏天,我家条件稍好一些了,父母也认识到听收音机是了解外界,学习知识的一个好渠道,尤其是可以从听评书中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便商量等上集卖了席子就买一台收音机。我听到后真是心花怒放,于是就盼啊盼啊,觉得那几天慢得度日如年。

赶集那天,是我帮着母亲扛着席子去的。

母亲在集市上将4张炕席卖了42元,钱刚到母亲手里我就一把抢过来,直奔供销社跑去,因为我早已选好了一台“向阳牌”的收音机,价格是40元。收音机是台式的,差不多有一尺长,半尺高,前边是黑底银丝线绣的树叶,十分漂亮。我当时激动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因为这意味着我再也不用去别人家听评书了。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收音机里听到过《大刀记》、《万山红遍》、《敌后武工队》等很多革命题材的评书,那一段段荡气回肠的革命历史,一个个高大伟岸的英雄形象,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在我后来的成长过程中,对我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使我受益匪浅。

通过收听评书,我又喜欢上读长篇小说。我在小学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一大批评书类的古典名著,后来又发展到读长篇小说《林海雪原》、《金光大道》、《暴风骤雨》、《艳阳天》……

可以说,听评书、读小说是我喜欢文学的启蒙。

【四】

改革开放后,最初收听到的是刘兰芳的长篇评书《岳飞传》。岳家父子的英雄事迹,经过刘兰芳洪亮嗓音的述说,真是活灵活现,让人敬仰,而潘人美、秦桧等卖国贼则让人深深地痛恨。记得那时无论人们正在忙什么,只要到了收音机里讲评书的时段,都会停下来,听上半小时的《岳飞传》。如果生产队来了电影,也要等人们收听完《岳飞传》之后,再开始放映。那时候,刘兰芳、单田芳的名字简直如雷贯耳,妇孺皆知,丝毫不逊色于当今最红的影视明星。

后来,评书又从收音机走上了电视,每天全家人边吃晚饭边围着电视听评书,真是一天中最享受的文化时刻,这时的评书记忆,夹杂着昏黄的灯光、满屋的饭香、时不时的争议和妈妈的唠叨,真是温馨极了!

多年过去了,随着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文化生活也不断繁荣,多种媒体让人们目不暇接,电脑、手机、光碟、数码相机、MP3……于是,听收音机再也不是人们不可或缺的选择了,当然,也很少有人听评书了。

现在,虽然每个广播电台都有评书节目,但它的听众群和受到的瞩目已今非昔比,每当行走在城市的街道,偶尔还会从出租车里传出一段评书声,偶尔打车时,也会在出租车里听上一段,当似曾相识的声音响起,总是有一种奇妙的情愫在心中涌动,同时也令我无比怀念小时候听评书的日子。

评书,或许它已经淡出人们的视线,但它会印在许多人的记忆里,温暖的、深沉的,并在某一时刻,昔日热血奔涌而出化作泪盈于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