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降临》经典台词
1. 我是唯一一个对外星人这个词敏感的人吗?
2. 还没有任何的进行多维第一类接触的迹象,为什么它们会选择停在这些地点,他们想要什么,从何而来,为什么来这里,它们怎么交流
3.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公认的领导者,我们没办法孤身作战
4. 我要求每一个人都着手这件事,我觉得好像发生的一切事情都落在我们两身上
5. 它们降落在世界更多不同的地方,还有二十四小时它们就要发动世界战争了
6. 他们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必须和他们沟通
7. 有这种经历的机会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8. 你是最佳的人选,任何人一想到翻译就会找你
9. 中国威胁极摧毁该区星船,他们怎么做,法国和南韩都会跟进。我们将面对全球混战。
10. 我们要忙找出答案,它们想要什么,从哪里来。
11. 它们长什么样?很快你就会看到,它们必须看到我
拓展阅读
剧情简介
外星人的飞船降临地球之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语言学家(艾米·亚当斯饰),被政府派遣,前去与外星人进行沟通。但在这一过程中,她的眼前浮现出了她未来女儿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的景象,即便是未知的未来竟然也尽收眼底。物理教授(杰瑞米·雷纳饰)与语言学家是工作搭档,两人在探索外星人秘密的过程中,形成了强大的友谊。
角色介绍
露易丝·班克
演员 艾米·亚当斯
一位离异的语言学家,大学教授,自从12岁的女儿死于罕见的癌症后,就一直独居。由于外星人飞船来到地球,露易丝受政府雇用,与外星人沟通并了解它们来的目的。
伊恩·唐纳利
演员 杰瑞米·雷纳
理论数学家,物理教授,他将与露易丝·班克一起为政府工作,带领他们的团队破译飞船中的生物所发出的噪音。研究它们制造噪音时是否正在说话,更重要的是外星飞船来到地球有何意图。
韦伯
演员 福里斯特·惠特克
一位军队上校,外星人在地球上降落了十二艘外星飞船,引起了政府广泛的警惕,韦伯想到曾为军方翻译过波斯语机密文件的露易丝,并委托露易丝和伊恩·唐纳利试图与飞船上的来客建立联系。
哈尔普恩
演员 迈克尔·斯图巴
中情局探员,是露易丝和伊恩他们主要跟政府联络的人。由于事件重大,全球都进入紧急状态,哈尔普恩更加不敢轻易掉心,希望想要尽快得到答案。
相关资讯>>学者谈科幻片《降临》:比《长城》有文化多了
1月19日,好莱坞科幻片《降临》在北京提前试映。映后宣传方邀请了影评人\编剧张小北、科幻作家陈楸帆、科幻评论研究者\学院老师吴岩、学者李峥、学者杨庆祥共聊对这部电影的观感。
除了吴岩表示把一本好小说改编地让人非常不满意外,其他四位均对这部作品给予了好评。比如杨庆祥就说:“这是比较好的电影,最近烂片太多了,我看完之后说果然比张艺谋的片子有文化多了。”
电影改编自华裔科幻作家姜峯楠的获奖小说《你一生的故事》。由拍过《焦土之城》、《囚徒》、《边境杀手》等片的加拿大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艾米-亚当斯、杰瑞米-雷纳、福里斯特-惠特克主演,讲了一个语言学家因试图和来到地球的不明外星人交流而能看到自己一生的故事。1月20日起国内正式上映。
张小北:非常精彩的电影
《降临》是根据《你一生的故事》改编的,这个小说在好莱坞绿灯系统走了好几年了。我们最早看小说的时候讨论过,这样一个小说怎么可能被改成电影,用外星语言文字的方式视觉化,非常挑战。我个人认为是非常精彩的电影。我听说制作成本4000多万美元,导演是丹尼斯-维伦纽瓦,之前拍过《囚徒》和《边境杀手》,下部是《银翼杀手2049》,到一线了。
陈楸帆:改编超出了我的想象
我来之前刚把小说重温了一遍,小说很短,在路上看完了。这个改编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是一部非常抽象的,很多哲学层面探讨的小说,里面很多东西很难用视角化的语言表现。这个导演非常有特点,对于氛围的营造非常成功,在原作里有一种非常残酷的类似于希腊悲剧的宿命感的东西,是一种诗意,在作品里我们能够感受到这种非常残酷的诗意。
从文本到电影,做出了非常多的选择。小说里面提到的一些定律,一些非常多的语言学上的解释去掉了,是对的。现在这个版本对于普通观众可能有一些地方需要仔细想一下,还有一定的接受难度。但电影的戏剧冲突,包括高潮的解决……因为原作里不存在戏剧性高潮,改编到这个份上……包括几个演员的表现,已经非常优秀了。在看的时候就想好多年没有看到真正的科幻片,非常激动。
吴岩:把一个好作品变成了流行元素的东西
我说点不同意见。我昨天重新看了一遍小说,小说还是非常天才。作者一般来说两年写一个短篇,短篇要把所有的奖都拿到,一共加起来10个上下的作品,每一个短篇要去把一个领域彻底写完,数学的,语言学的,他是非常有布局的。
原著是两个平行的事情,一件事情是外星人来了要跟她对话,对话过程中逐渐发现外星人的语言是有目的性的语言,和我们的因果性的语言是非常不一样的。目的性语言一个字一出来可以把过去、现在、未来全都放进去了。另外一条线是有了这个思维以后,就把自己孩子的生死全部看清楚了,这两个穿插在一块,非常天才,我想这要拍成电影得是多牛的感觉。但是看了电影非常不满意,把一个好的作品变成了一个流行元素的东西。
李峥:若干个瞬间非常温暖我
我对科幻并不怎么了解,但是这部影片从第一句话已经向大家陈述了要说的事情,若干个瞬间非常温暖我。
杨庆祥:比张艺谋的片子有文化多了
我既赞同陈楸帆的观点又赞同吴老师的观点,虽然你们的观点完全不一样。这是比较好的电影,最近烂片太多了,我看完之后说果然比张艺谋的片子有文化多了。西方拍任何的电影,不管多么商业和主旋律,总是能够在既定的框架之内把最大的内涵发掘出来,提供一套让你觉得至少不是那么陈旧的价值的观念,让你有感同身受的地方,这是整个西方电影界整体水平高很多的原因,包括编剧,包括价值观,包括对世界的认知深度。
具体到《降临》,我首先觉得名字改得特别好,《你一生的故事》是从小说家的角度看的,是个人的故事,《降临》有一个空间感在里面,给电影带来纵深的东西,电影的空间感更强,小说的时间感更强,这两者如果能够完全结合起来,将会是杰作。首先是优秀的作品了。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1.
2.热门电影《降临》经典台词
3.
4.
5.
6.
7.
1.AL再工作中有可能进化出个性,工作后又回复并列化,人则相反
2.放心吧,这个路段开车就算打瞌睡也不会有问题
3.替无动机的人们说出他们期盼却无法说出的大声说出的愿望并加以实施的行动者,古往今来他们都有一个名字——英雄。
4.思想诱导的必要性,结果可以使手段正当化。
5.潜水是种什么感觉? 我感到恐惧、不安、孤独、黑暗,或许,还有希望吧。浮出水面的时候,自己似乎也会跟着脱胎换骨;我偶尔会有这种感觉。
6.如果我们的诸神和我们的希望,都已经只是科学性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的爱也只能说是科学性的吧
7.理论一经人民群众的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8.以前,我认识个很喜欢潜水的义体人。
9.虚拟体验也好,梦也罢,这个世上的信息,既现实也虚幻;无论如何,人一生所能接触的事物也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10.作为战斗单位的个体无论多么优秀,只要系统是由同样规格的零件组成,必定会存在某种致命的缺陷;无论组织还是人,过于单一化只会走向毁灭。
11.过分的追求自我反而会失去个性。
12.能够付诸于实施的恐怖才是恐怖。
13.我不和同一个女人睡两次
14.生活在别人的梦想里,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如果说逃避现实叫做浪漫的话,那么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15.个别主义者为追求自我才变成没有差异的集团。
《攻壳机动队》:人类的普遍困境
当片中的那位女博士(抱歉我不记得她的名字了)跟少佐说,“你是唯一一个”(You're one of a kind)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新的《攻壳机动队》将与我们所熟悉的,20多年前押井守所拍摄的那部惊人的动画分道扬镳。
让我们回忆一下原来的少佐。根据漫画的原设定,在未来的科技时代,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人可以将全身所有的设备都更换为机器,少佐就是这样一个隶属于公安九课的全身义体人。她使用的是配发的标准义体,加入了很多她自己的改造;巴特也一样,作为特种部队退役士兵,也是一个全身义体人。少校的确拥有超凡的能力,然而,她的身份和情况并无多少特殊之处,漫画和动画也都对她的身世背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毋宁说,这样的少佐作为《攻壳机动队》的主角,她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但同时也是一个平凡的,在那个疯狂的技术年代中的普通个体。她的地位特殊,也是普遍的;特殊在于她作为一个高性能的,在特殊安全机构工作的义体人;普遍同样也在于她是一个在政府机构工作的义体人。所以,少佐在95版动画中的那些发问才成为了科幻中对于人性,对于自我,对于记忆的哲学思考中最为深邃的部分:她所疑惑的,恰恰是这样一种普遍性。当机器与人再无分隔时,人性本身又代表了什么呢?在95年剧场版中,谣第二次响起的那一长段空镜头,少佐在渡轮上发现另一个她在河边的高楼玻璃里一闪而过,这样一个暗示是极为直接的:她怀疑的是自我作为人类的独特性。正是由于少佐是那个年代中普通大众中境遇特殊而又普遍的这样一个人,她的这种怀疑才有了普遍性的力量:她可以是任何人。
纵观赛博朋克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的人物设置几乎是一种默认标准。《雪崩》中的主角“宏·主角”是一个挺普通又不太普通的黑客;《银翼杀手》的主角是个普通侦探,他的对手是个普通的人造人;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和一系列的同世界观的小说中的主角也都是这样在辉煌世界边缘的小人物。正是这样一种“大世界中的小人物”的设定,才能够更好的,更深刻的传达那个“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 Low Life)的世界中大众作为人类的挣扎。
而新攻壳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这种设定。当我记不起名字的那个女博士对少佐说出“你是唯一一个”的时候,这种对于人类的定义本身的思考,对于在那个疯狂技术年代里人性的疑问就已经自然而然的消解了:因为她本来就是特殊的,是one of a kind。片中无处不在的都在强调她是特殊的,所有人都满嘴的ghost(灵魂),shell(躯壳),soul(灵魂),humanity(人性),body(身体),努力做哲学思考的苦大仇深状。但是这样的意图越明显,也就越出戏;这种出戏感跟我们看到一部抗日神剧中临死的主角掏出身上的毛票要交最后一次党费类似。我们无法将她的境遇和我们自己联系起来,她不是一个普遍境遇的代表,这才是95版攻壳,也就是所有赛博朋克的成功之处。还记得95版攻壳一开始的那一段么?陀古萨问少佐为什么网络之中有杂讯,少佐回应:大概是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以及在追逐逃犯的时候跟陀古萨谈论为什么要招他这样一个没有做过改造的人来九课,是因为”一个组织如果过于均质就会导致思维的同一化,这很危险“,这些小细节无时无刻的都在传递:少佐是“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最终新攻壳还是回归了好莱坞传统科幻片的陈词滥调中来:人性与科技的对抗。从这部电影对于旧攻壳的致敬桥段数量之多之细致来看,导演的确是旧攻壳的铁杆粉丝:义体制造,check;跳楼突入;check;思考战车对决,check;分裂的机械手,check;连攻壳2无罪中的那个喜欢抽烟的金发女科学家和她的义眼都原样复制了出来。但是这一切都回归到好莱坞的框架里,邪恶的科技做出了坏事,压迫了人性;主角良心发现,又恢复了人性,皆大欢喜。导演对于攻壳的了解,西方价值体系对于人性和个体价值本身的强调和偏好,对于一般观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妥协,好莱坞科幻片的传统,将来可能有的续集的伏笔,这一切就造就了这样一部新攻壳:它使用了攻壳的名字,努力取悦粉丝,复刻经典场景,但是内在的ghost已经不存在了。
至于这部片子的其他问题,我只提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在电影的最后,一个应该是日本人,母语为日语的中年妇女给自己女儿立的墓碑,写的是罗马音名字。这相当于中国人立一个墓碑写汉语拼音。我想这样一个细节可以很好的说明新攻壳的困境之所在。
《攻壳机动队》是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出品的科幻动作片。下面电影《攻壳机动队》经典
1。AL再工作中有可能进化出个性,工作后又回复并列化,人则相反
电影《攻壳机动队》经典台词
2。放心吧,这个路段开车就算打瞌睡也不会有问题
3。替无动机的人们说出他们期盼却无法说出的大声说出的愿望并加以实施的行动者,古往今来他们都有一个名字——英雄。
4。思想诱导的必要性,结果可以使手段正当化。
5。潜水是种什么感觉? 我感到恐惧、不安、孤独、黑暗,或许,还有希望吧。浮出水面的时候,自己似乎也会跟着脱胎换骨;我偶尔会有这种感觉。
6。如果我们的诸神和我们的希望,都已经只是科学性的东西的话,那么我们的爱也只能说是科学性的吧
7。理论一经人民群众的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8。以前,我认识个很喜欢潜水的义体人。
9。虚拟体验也好,梦也罢,这个世上的信息,既现实也虚幻;无论如何,人一生所能接触的事物也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10。作为战斗单位的个体无论多么优秀,只要系统是由同样规格的零件组成,必定会存在某种致命的缺陷;无论组织还是人,过于单一化只会走向毁灭。
11。过分的追求自我反而会失去个性。
12。能够付诸于实施的恐怖才是恐怖。
13。我不和同一个女人睡两次
14。生活在别人的梦想里,和死了有什么区别?如果说逃避现实叫做浪漫的话,那么我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实主义者。
15。个别主义者为追求自我才变成没有差异的集团。
《攻壳机动队》:人类的普遍困境
当片中女博士跟少佐说,“你是唯一一个”(You're one of a kind)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新的《攻壳机动队》将与我们所熟悉的,20多年前押井守所拍摄的那部惊人的动画分道扬镳。
让我们回忆一下原来的少佐。根据漫画的原设定,在未来的科技时代,技术已经高度发达,人可以将全身所有的设备都更换为机器,少佐就是这样一个隶属于公安九课的全身义体人。她使用的是配发的标准义体,加入了很多她自己的改造;巴特也一样,作为特种部队退役士兵,也是一个全身义体人。少校的确拥有超凡的能力,然而,她的身份和情况并无多少特殊之处,漫画和动画也都对她的身世背景一笔带过语焉不详。
毋宁说,这样的少佐作为《攻壳机动队》的主角,她是一个特殊的个体,但同时也是一个平凡的,在那个疯狂的技术年代中的普通个体。她的地位特殊,也是普遍的;特殊在于她作为一个高性能的,在特殊安全机构工作的义体人;普遍同样也在于她是一个在政府机构工作的义体人。所以,少佐在95版动画中的那些发问才成为了科幻中对于人性,对于自我,对于记忆的哲学思考中最为深邃的部分:她所疑惑的,恰恰是这样一种普遍性。当机器与人再无分隔时,人性本身又代表了什么呢?在95年剧场版中,谣第二次响起的那一长段空镜头,少佐在渡轮上发现另一个她在河边的高楼玻璃里一闪而过,这样一个暗示是极为直接的:她怀疑的是自我作为人类的独特性。正是由于少佐是那个年代中普通大众中境遇特殊而又普遍的这样一个人,她的这种怀疑才有了普遍性的力量:她可以是任何人。
纵观赛博朋克的经典文学作品,这样的人物设置几乎是一种默认标准。《雪崩》中的主角“宏·主角”是一个挺普通又不太普通的hacker;《银翼杀手》的主角是个普通侦探,他的对手是个普通的人造人;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和一系列的同世界观的小说中的主角也都是这样在辉煌世界边缘的小人物。正是这样一种“大世界中的小人物”的设定,才能够更好的,更深刻的传达那个“高科技低生活”(High Tech Low Life)的世界中大众作为人类的挣扎。
而新攻壳从一开始就偏离了这种设定。当我记不起名字的那个女博士对少佐说出“你是唯一一个”的时候,这种对于人类的定义本身的思考,对于在那个疯狂技术年代里人性的疑问就已经自然而然的消解了:因为她本来就是特殊的,是one of a kind。片中无处不在的都在强调她是特殊的,所有人都满嘴的ghost(灵魂),shell(躯壳),soul(灵魂),humanity(人性),body(身体),努力做哲学思考的苦大仇深状。但是这样的意图越明显,也就越出戏;这种出戏感跟我们看到一部抗日神剧中临死的主角掏出身上的毛票要交最后一次党费类似。我们无法将她的境遇和我们自己联系起来,她不是一个普遍境遇的代表,这才是95版攻壳,也就是所有赛博朋克的成功之处。还记得95版攻壳一开始的那一段么?陀古萨问少佐为什么网络之中有杂讯,少佐回应:大概是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以及在追逐逃犯的时候跟陀古萨谈论为什么要招他这样一个没有做过改造的人来九课,是因为”一个组织如果过于均质就会导致思维的同一化,这很危险“,这些小细节无时无刻的都在传递:少佐是“我们中的一员”。
所以,最终新攻壳还是回归了好莱坞传统科幻片的陈词滥调中来:人性与科技的对抗。邪恶的科技做出了坏事,压迫了人性;主角良心发现,又恢复了人性,皆大欢喜。导演对于攻壳的了解,西方价值体系对于人性和个体价值本身的强调和偏好,对于一般观众的欣赏和理解能力的妥协,好莱坞科幻片的传统,将来可能有的续集的伏笔,这一切就造就了这样一部新攻壳:它使用了攻壳的名字,努力取悦粉丝,复刻经典场景,但是内在的ghost已经不存在了。
至于这部片子的其他问题,我只提一个很有趣的小细节:在电影的最后,一个应该是日本人,母语为日语的中年妇女给自己女儿立的墓碑,写的是罗马音名字。这相当于中国人立一个墓碑写汉语拼音。我想这样一个细节可以很好的说明新攻壳的困境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