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习有关的名言经典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
3)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4)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5)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
6) 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7)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
8)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9)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0) 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11)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唐杜甫
12)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13)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14) 惜时专心苦读是做学问的一个好方法。
15) 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16) 学习有如母亲一般慈爱,它用纯洁和温柔的欢乐来哺育孩子,如果向它要求额外的报酬,也许就是罪过。
17) 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
18)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9) 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
20) 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
和学习有关的名言推荐
1) 智者的梦再美,也不如愚人实干的脚印。
2) 现在,我怕的并不是那艰苦严峻的生活,而是不能再学习和认识我迫切想了解的世界。对我来说,不学习,毋宁死。
3)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4)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5)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6)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7) 古之立大志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
8) 不为模糊不清的未来担忧,只为清清楚楚的现在努力。
9) 让刻苦成为习惯,用汗水浇灌未来。
10)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11)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古训
12) 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佚名
13) 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利希顿堡
14)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15) 学和行本来是有机联着的,学了必须要想,想通了就要行,要在行的当中才能看出自己是否真正学到了手。否则读书虽多,只是成为一座死书库。
16) 根儿向纵深处延伸一寸,小树被狂风推倒的危险就减弱了一分。
17) 当你懈怠的时候,请想一下你父母期待的`眼神。
18) 岸边的奇花异草,是留不住奔腾向前的江水的。
19)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
20) 只要是辛勤的蜜蜂,在生活的广阔原野里,到处都可以找到蜜源。
和学习有关的名言精选
1) 治学有三大原则:广见闻,多阅读,勤实验。
2)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
3) 没有一个大学,是比拥有我们从未使用过的能力的大自我和人类意志与理智所创造的现实,更能包罗万象的了。
4) 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的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再往前走。
5)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
6) 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
7)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8) 如果把生活比喻为创作的意境,那么阅读就像阳光。
9)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蒲松龄
10)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11)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
12) 如果刀刃怕伤了自己而不与磨刀石接触,就永远不会锋利。
13) 在懒汉的眼里,汗是苦的,脏的;在勤者的心上,汗是甜的,美的。
14) 愚蠢的人总是为昨天悔恨,为明天祈祷,可惜的是少了今天的努力。
15) 一份信心,一份努力,一份成功;十分信心,十分努力,十分成功。
16) 付出,不一定会有收获;不付出,却一定不会有收获,不要奢望出现奇迹。
17) 做自己的决定。然后准备好承担后果。从一开始就提醒自己,世上没有后悔药吃。
18) 马行软地易失蹄,人贪安逸易失志。
19) 遇到困难时不要抱怨,既然改变不了过去,那么就努力改变未来。
20) 在你内心深处,还有无穷的潜力,有一天当你回首看时,你就会知道这绝对是真的。
各位同学,古文翻译一直是我们的难题,我们看看下面的诸葛亮家训全文译文吧!
诸葛亮家训全文译文
原文: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②无以明志,非宁静③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④,险躁则不能治性⑤。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⑥,多不接世⑦,悲守穷庐⑧,将复何及!
【注释】
①行:行为作风。
②淡泊:恬静寡欲,不图功名富贵;生活简朴,不追求享受。
③宁静:心情安静,专心致志。
④淫慢:放纵轻浮。励精:振奋精神,精益求精。
⑤险躁:浮躁,不冷静;治性:陶冶情操。
⑥枯落:干枯衰落,此指年老力衰,学无所成。
⑦接世:接触社会。
⑧穷庐:简陋的房屋。
释义:一个德才兼备者的操行,以静心来修炼性情,以恭俭来涵养品德。做不到恬淡寡欲就不能表明志向,做不到平和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学习需要心静,成材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不可能学有所成。年龄会同时光一起逝去,意志会随岁月一天天消磨,最后精力衰竭而学识无成,大多不被社会所用,到那时悲哀地守着没有前途的家,即使后悔也来不及了。
解读: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全文短短八十六字,阐述敬业奉献、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
诸葛亮写此书,以古代贤者所应具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素质要求谆谆告诫他的儿子。他以政治家的胸襟和眼光,结合切身经验,要求子孙从修身养德做起,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教育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诸葛裔孙们宁静务实,积极进取,自强不息。明清两代,诸葛村出进士5人,举人11人,官吏50多人,其中,仅正七品以上的官员就有知县13人,京官及州府道官员10人,《兰溪县志》上列传的有16人,列入人物传略的23人。他们继承先祖遗风,公而明察,廉而生威,勤于职守,廉于自律,不受不污,甘守清贫,留下难得的官声和政绩,赢得了后人的景仰和赞颂。从历史
诸葛亮晚年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诸葛村上至古稀老人下至幼稚孩童都能熟记于心。它是当地诸葛小学的必修课,村民们家贴的
一、教材分析:
《诫子书》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澹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焦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体会情感,从中获得精神的力量: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联系学生实际考虑不宜往深处难处开掘,所以文章结构特点及哲学辩证思想不列为教学目标,当然这是主观意见,还有待同仁智者商榷。
二、教学目标:
1、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2、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3、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
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
三、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积累警句; 理解主旨: 勤学
四、教法、学法设想: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在教学中要达成目标,掌握重点,突破难点,采用的首要方法就是以“读”贯穿课堂始终: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作业设置结合单元后面的综合性学习进一步拓展延伸,丰富学生积累的同时感受浓浓的亲情、乡情、友情和爱国情。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初读,读熟课文:
1、解题:
《诫子书》,告诫儿子的一封家书。
2、播放录音,学生听读,完成下列任务:
(1)标记生字注音。
(2)注意词句停顿。
3、师范读,提示长句停顿。
示例: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指定学生诵读,余生纠正,后齐读)
4、学生自由朗读,互读。
5、指定优、中、困学生各一名朗读,听者点评(从字音、停顿两方面)。
6、再次播放录音,学生轻声跟读,注意体味语调、语速的变化,揣摩作者情感。
7、学生自由散读。
(三)精读,疏通文意:
1、自主学习:
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自主译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圈画疑难问题。 师巡回指导。
2、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解决个人疑难问题。探究不成的,小组代表上台板书。
师参与讨论。
(1)难点预见:
A、词语: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以明志以致远;广才;励精;治性;驰;去;非志无以成学遂成枯落
(提醒学生注意加横线的词类活用及一词多义字)
B、句子:
a、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2)处理措施:
A、让学生联系实虚词的日常积累(如“以”的常见用法),迁移联想,猜读翻译,合作交流,取长补短,后总结成型。
B、师提醒学生翻译课文时不能直译的便意译,无论哪种译都要保留原句的句式特征(如a的双重否定)和原文的风格特点(如本文的简洁精警)
以b句的翻译为例:年华随着时光飞驰,意志随着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无益
3、总结交流:
(1)四人一组互相翻译课文,交流指正;
(2)典型代表两名译文,师阐述自己观点,供参考。
(四)研读,赏析文章:
故事引子: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躬耕陇亩时“苟全姓名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注意结交名士,研读古籍,留心时政,常以管仲、乐毅自励。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做军师之后就提出著名的《隆中对》,策动孙、刘联盟,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蜀汉建立,拜为丞相。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他效忠先主,辅佐后主,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先后五次北伐魏国,终因积劳成疾而逝世,享年54岁,临终遗嘱“掘棺材之地,穿平常服饰,不配器物”,留给子孙的财产只有桑800株,薄田15公顷。他以自身言行感染激励自己的子孙,“善政嘉事”,“美声溢誉”,其子诸葛瞻、诸葛尚均义无返顾,为国捐躯,一家三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深为后人传诵。
由此引申:
1、集体探究: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学生举手发言)
(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淡泊、立志、惜时)其原句分别用《逻辑学》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双重否定句式)来强调其重要性,找出这几个句子,再次加以品读,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感受体会。
A、淡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请按照议
{提示板书:提出论点--正(静)反(躁)两方面论证(治学、修身)--劝戒惜时,有所为}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
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
D、惜时:(见上,略)
(4)按照板书提示思路,引导学生背诵原文。
自背。互背。齐背。
(5)问题引申:联系现实人世,充满诱惑的滚滚红尘,品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重要意义。
(五)朗读,积累词句:
学生再次放声朗读课文,圈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思考完成下列任务:
(1)你最喜欢文章哪个警句?谈谈你的理解和受到的启发,由此你联想到了那些名人名言?推荐给大家,并结合自己的体验送给大家一句你最喜欢的话。
警句推荐:
A、淡泊: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陶渊明);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白居易);心闲天地本来宽。(陆游)
B、立志: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李白);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C、惜时: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时间有三种步伐,未来的时间踟蹰接近,现在的时间似矢飞去,过去的时间永远静止。(席勒)
(2)积累文章或与之相关的名言警句于
(六)作业设置:
1、背诵全文,积累警句。
2、请同学们查找历代歌咏人间真情的诗词,分门别类加以整理,一周后在班内开展一次“人间自有真情在”为主题的诗词诵读活动。
七、板书设计:
《诫子书》
诸葛亮
淡 修身 宁
泊 静
名 治学 致
志 惜时 远
《诫子书》教学反思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时间就讨论,这样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确实不值得小组讨论,而我不合时机的运用小组讨论,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讨论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足”,多余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