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是名言警句的作文 篇1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它一直鼓励着我.
记得那时我才读二年级,刚开始我很喜欢英语,就一直问:“老师,什么时候才考试啊!”老师回答道:“过几天。”考试的`那天我自信满满的,以为自己一定会考好的。结果很快出来了,我竟然才考了七十多分,当时我真是又气又伤心。回到家,我失望的把考试结果告诉了爸爸妈妈,可是他们并没有生气,而是温和的对我说:“孩子,不要气馁,失败是成功之母,人难免会有失败的时候,你应该要把失败的原因找出来。”听了爸爸妈妈说了一些意味深长的话,我才平静下来,回忆考试经过。原来在考试的时候,我把老师说的都弄错了,叫我们写A.B的,我却写成1.2,在加上紧张的心情,使我的脑子变得迟钝了,一时没反应过来。我找到了失败的原因。因此在以后的各种考试中,无论是语文考试,还是数学考试,我都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不要紧张,要认真听老是讲考试规则。在期中考试中,我放下了紧张的心情,取得了更好的成绩。我高兴极了。
是啊,“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说的很不错,失败后认真反思,找出失败的原因,再去克服它。
开头是名言警句的作文 篇2
“胜不骄,败不馁”。这句话的出处是战国的《商君书·战法》,原句为“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后来说成“胜不骄,败不馁”,意思是说胜利了不骄傲,失败了不气馁。当我真正体会到它的深刻含义时,还是从那件事以后——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去上围棋小课,我和宋青雨比赛下棋,规则是五局三胜。
我们铺开棋盘,大战开始了。一开局,我就明显地占了优势,我以各种招术杀得他无路可逃,节节退,“啪,啪,啪”下到中盘时,他已明显落败,无法力挽狂澜,只好投子认输。第二盘也是这样,我一下子连胜两盘。
第三盘开始了,我脸上明显露出了骄气,看看对手气乎乎的样子,心里别提多高兴,我得意洋洋,不把对手放在眼里,不再像前两盘一样,深思熟虑了,我想都不想,就“啪”地下去,臭招、昏招、随手棋连连下出,自己地盘破绽百出,被他直捣黄龙府,惨败。第四盘,我不服气,贪吃对方的棋,可也许是求胜心切,操之过急,又输了。这时,一句名言在我脑海里回荡,“胜不骄,败不馁”,“胜不骄,败不馁”,我总结了总结,反省了反省,我应该以平常心对待每一盘棋,而不能曾经胜利过就可以掉以轻心。
第五盘开始了,这是决胜盘,于是,我稳稳神,定定心,想好策略,有目的地向对方进攻,从开局到中盘,大家平分秋色,后来我用双飞燕枷住了他的棋筋,导致他认输了,最后我以三比二胜了他。
虽然这场比赛我胜了,但我意识到,我和他的水平其实旗鼓相当,只要稍有闪失,也会败在对方手里。同时,我更深刻体会到“胜不骄,败不馁”的含义。下棋是这样,学习也应该是这样。
那些我妈妈说过的“名言”
很久以前就萌生了记录妈妈言语风格的念头,一如我的其他事情一样,一直心念无动。妈妈说我形容人太苛刻,嘻嘻…唯有这样才能一语中的,就像您让我明白很多道理那样深刻、简洁明了。
小的时候,我和弟弟是在疯玩中长大的,快乐、有趣并幸运地有一位可以斗智斗勇的老妈,妈妈是典型的六十年代初识文化农村妇女,通情达理但我们那时是还没有资格和她讲道理的,嘿嘿…我们姐弟两的很多玩法都是在她的三令五申中“死不悔改”,每次妈妈都会在愤怒后笃定地说“老娘说的话做不得药,也做得药引子”,说来也怪,我们两的单独行动桩桩件件都践行在她的警告上,比如无数次地踩翻洗脚水、不信邪地上水缸冰面滑冰掉进缸里、心不在焉地拖凉鞋过河鞋被冲走、自以为是地玩花式镰刀割伤手、心存侥幸地蒙混过关…果真是“做不得药也做得药引子!”实践证明,老妈的话还是要听滴,弯路走多了,人也就变乖了,呵呵。
关于弟弟,嘻嘻…他从小就玩得很专注,两耳不闻雷霆,沉浸在自己的各种车车船船里,一把鼻涕一把汗的,兴趣酣至干脆一屁股坐下来,或者是躺卧坐,妈妈年轻时体弱多病,洗衣服也个大体力活儿, 无奈弟弟刚换上的干净衣服又弄脏,她只有放弃式地怨一句“哎呀,穿龙袍也得是这点样子呀!”弟弟一脸憨笑,埋头继续…换来妈妈的下半句“还好意思笑,小钢炮轰在脸上热都不热。”传说中的妙语连珠呃,多一个字儿都是浪费。
在妈妈的言传里懵懂长大,回忆里都是调皮的欢笑声,一转眼我就大学毕业了,那一年我宅在家里备战公务员考试,书山字海哪有径呀?!无法在题海里乘风破浪,我决定出来走走,随波逐流一下,当时我住楼上,妈妈和朋友们在楼下聊天,我坐下来就站不起来了,真的真的彻底不想回房间去读啊、写啊、读不动了还要唱唱教材…这里有吃有喝、谈笑风生…不知过了多久,妈妈说“你给是烂板凳了?!”我懵了,不知道什么是烂板凳,后来才知道是形容那些坐下去就站不起来做事的人的说法,(⊙o⊙)…随后还奉送一句“好好的做你的事克,砍柴的不要尾着放羊的混”,尽管脑子有点转数,我也是在多年后的工作中才明白了这两活儿的本质区别,为此,我至今都深知自己还是个“砍柴人”。
要说入木三分,一语中的这些都不算狠,每当我和弟弟没有定力,不明白自己该干什么时,镇压这种盲目必须来个狠的“想好掉!安心地做自己的事,哪泡屎好吃都认不得”么么,如雷贯耳瞬间清醒,对付眼高手低、浅尝辄止,她的大招也是信手拈来“看着人家解手么你嗓喉噎都痒完,你给知道自己有自己的角色和任务!”怎么样?任你再作,生生是让你明白了这些“药引子”,让你顿悟,比那些拐弯抹角的大道理来得干脆、有效。当时的被批狗血淋头,后来的清醒,甚至是自觉地学会反省和总结,现在,常年脱离了父母的生活,我为自己的小家奔波很久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我的父母,想想她(他)们应该也没有安享晚年、享上天伦…妈妈蔓延的皱纹和下垂的眼袋,想想就揪着我的心,相对现在的安详和蔼我倒是希望她还是我印象里的那样犀利…而我、我们姐弟妹、一个个都还没能让她放心,也永远不会让她放心的,哪怕有一天我们都衣食无忧、开心的过自己的'小日子了,也许她还有很多担心的…谁知道呢?!况且还有我的、我们的一个个陆续来报道的小朋友…就算电话里说的“我很好,都好好的……”是真的,估计她也习惯性地不相信了吧,她肯定觉得我们不会好好在家做饭吃、每天赶不完的时间点、不知道怎么喂养孩子、不知道和伴侣说“对不起”、不知道礼待同事、不知道开车别打电话…
真的,有的时候会想“老妈,我此时此事困惑、冥顽不灵…你可有什么”药引子“治一下我,”小钢炮“轰一下我,我到底是”砍柴的“还是“放羊的”…?!请明示。
妈妈说过的话是我永恒的勇气,够我享用一生,铿锵温暖,我们爱你!
【老舍我的母亲名句】
1、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老舍《我的母亲》
2、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老舍《我的母亲》
3、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去了根的花草。——老舍《我的母亲》
4、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多少还有点孩子气——老舍《我的母亲》
【课文赏析】
老舍,1899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小羊圈胡同的一个贫困家庭。母亲在41岁的时候生下了他,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在老舍一岁半的时候,阵亡在八国联军进北京的巷战中。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母亲一个人的肩上,母亲柔弱的双肩是怎样支撑的呢?老舍笔下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是他遇到的“真正的老师”,因为她给老舍的是“生命的教育”。沿着这条线索,老舍塑造了一个感人的母亲形象。
母亲勤劳朴实而且做事总是那么仔细认真。母亲帮人家洗衣服挣钱养家,手常年浸泡在水里,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简单的一句话,一个不断在搓洗衣服的母亲的身影就如在眼前。这一细节描写,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读来令人心酸。“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母亲的勤劳于此表现得淋漓尽致,母亲不仅勤劳养家,让孩子们有饭吃;母亲更是勤俭持家,让孩子们生活得体面些。在如此窘迫的家境中,她保持着爱清洁,照顾花草的好性情。而老舍爱花,爱清洁,守秩序的品性正是得益于母亲。母亲热情好客。“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穷,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 自小耳濡目染,老舍也养成了好客的习性,一生从未因为生活的清苦而改过。母亲乐于助人,总不怕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绞脸……凡是她能做的,都有求必应。”
在“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的环境下,母亲又是那么的坚强,她咬牙挑起当家的重担,保护自己的儿女。“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忙,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很难想象一个无助的妇人怎么承担得起那么大的生活压力。“我偷偷地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母亲的泪是苦涩的,是酸楚的,是不舍的,它包含着慈母对老儿子初次离家的依恋,更洋溢着一位肯于为儿女牺牲一切的慈母因不能为儿子谋划更多而产生的自我愧疚,同时这眼泪也充满了母亲对儿子全部的爱和希望。“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母亲的泪是欣慰的、幸福的、欣喜的,百感交集的。“除夕,我请了两个小时的假。由拥挤不堪的街市回到清炉冷灶的家中。母亲笑了。及至听说我还须回校,她愣住了。半天,她才叹出一口气来。到我该走的时候,她递给我一些花生,‘去吧,小子!’街上是那么热闹,我却什么也没看见,泪遮迷了我的眼。”这一“笑”,一“愣”,“一叹”,一“递”以及一句短短的话,传神地表现了母亲的感情变化。儿子的到来,母亲兴奋地笑了;儿子要走,母亲又失望了。可母亲强忍悲痛平静地送儿子离开,这其中有理解有无奈,更包含有对儿子的无尽的爱。言语不多,但她对儿女的爱却已十分令人感动。
《我的母亲》是一篇叫人落泪的挚情之作,文章语言既朴素平实,流畅生动,又凝练含蓄隽永,抒发了对母亲的敬仰感念追怀和永世不忘的深情。读后不禁令人流泪,它没有普希金的波澜壮阔,也没有闻一多的特殊见解。有的,只是对母亲一颗真切的心。老舍“絮叨”起母亲的家长里短,是不吝笔墨的,他那么细微的描写,只为传达一个朴素的道理:“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这言简意深的情语,分明是由母亲用血汗灌养生命的景语结晶成的。“她一生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从中读到的分明是一个游子的丧母之痛,感受到的是撕心裂肺的哀凉。文章以“心痛!心痛!”结束,读文之人却落泪!落泪!这难道不正是老舍文章的伟大之处吗?
【拓展延伸】
老舍在《我的母亲》一文中充分体现了母亲对子女的舐犊之情,子女对母亲的感激、怀念和赞颂之情。老舍笔下的母亲形象非常感人:她勤劳诚实,做事认真;她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有着这么好的母亲,身为她的子女,老舍是幸运的。文中交代老舍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大外甥女还长老舍一岁,老舍自己是“老”儿子。父亲呢?在老舍一岁半时就死了,是什么力量让母亲这样一位寡妇撑起一个家庭的重担呢?
孙绍振先生曾经在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指出“这是一种字面以外的默契,在无声的、心照不宣中,构成比字面更为丰富的微妙的交流。心照不宣是自动化的,把许多逻辑层次省略掉的,因而,给人一种不言而喻的感觉。但是恰恰在这种心领神会之处,正是可讲性的所在。这里包含着语言和人的精神的奥秘。”
我根据孙老先生解读作品的这一方法,觉得句中“遗留下”、“永远会”就是关键词,很有分析性。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是父亲遗留下的,“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在老舍母亲的眼里,它们不是简单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它们早已成了父亲形象的'化身。“年年夏天开许多花”,我在想,只要每年的夏天一看到它们开花,老舍的母亲眼里定在发光!年年绽开的朵朵花儿就像是父亲对于母亲前一年里所作所为的肯定与赞许,它们早已是老舍母亲的精神支柱,是让母亲这样一位寡妇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精神支柱!作为“未亡人”,母亲睹物思人,望着丈夫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如何才能够停止对亡夫的无限的思念?她只有不停地劳作——“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她终年没有休息”、“她还须自晓至晚的操作”。我想,除了解决整个家庭的经济困难,应当还有这方面的因素。
文中老舍的母亲没有什么豪言壮语,甚至连话语也说得不多,只是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爱着自己的子女,爱着自己的家庭,爱着自己的亲友,爱着自己的邻居……总之,老舍的母亲有着大海一般无私、宽广的胸怀,无时不在为自己所爱的一切默默地奉献着。中年失偶可谓人生的一大悲哀,这是对未亡人说的;而从逝者角度讲:在这悲哀里,如果有人能时时记着他的好,处处念着他的情,那他也算没白来人世走一遭。这样一分析,老舍的父亲虽然走得突然,却也没留下多少遗憾了。
俗话说“爱屋及乌”,正是老舍的母亲对父亲有着这样深沉的爱,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她对“父亲的寡姐”的爱:
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
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们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
这就是人世间的大爱!有了这样的母亲,老舍的父亲在九泉之下也该瞑目了。因为不管姑母闹脾气也好,吸鸦*、摸纸牌也罢,都是老舍儿时的记忆,“我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都是发生在父亲死了之后的事情,可见母亲有多大的委屈无处诉。
因为自父亲死后,家中一切的事情都是母亲和三姐共同撑持的。
按照孙绍振先生所说的“还原”方法,我们可以推论得知老舍的父亲健在时,应当是一位相当称职的丈夫和父亲,是母亲的靠山,是儿女的天空,是家中的顶梁柱。可惜的是这样一位中年人,一名清朝皇宫的护军,在八国联军侵略北京的巷战中不幸阵亡:
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
是什么力量让母亲在血光火焰里、刺刀下、饥荒中面无惧色地保护着儿女?是父亲不屈的英魂!“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这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正是母爱之源泉——生生不息,汩汩流淌。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最好的教材。老舍从小就跟着母亲和三姐:“他们做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对父亲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的“浇灌与爱护”,以及母亲和三姐平日里言谈间关于父亲的话题,儿时的老舍耳濡目染,也就秉承了父亲爱花的习惯。在《养花》一文中,老舍这样写道:“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花开得大小好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满是花草……花虽多,但无奇花异草。珍贵的花草不易养活……因此,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不过,尽管花草自己会奋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灭,它们多数还是会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们,象好朋友似的关切它们。”
中国人历来视石榴为吉祥物,以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夹竹桃可以抗烟雾,抗灰尘,净化空气,保护环境,是名副其实的环保卫士。
老舍为什么在文中要特别谈到父亲遗留下的石榴与夹竹桃,是否另有深意?该不会是父亲的愿望(多子多福)与职业(护军)的象征?老舍呢?“时代使我成为逆子”:二十三岁不要结婚,二十七岁上了英国,七七抗战后,老舍别妻抛子,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像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他只身前往武汉,投入到文艺界的抗日洪流之中。之后,又转到重庆,他以笔为武器,进行多种文艺形式的创作,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彻底胜利。此时的老舍俨然成了父亲遗留下的“夹竹桃”。
在老舍笔下及其身上我们或多或少看到了老舍父亲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