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硬笔行书警示格言 正文

硬笔行书警示格言

时间:2025-05-06 13:22:37

兰亭集序原文

作者:王羲之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寸寸山河寸寸金;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下文是一些毛笔书法爱国诗句,欢迎大家阅读与了解。

爱国诗句毛笔书法篇1:

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2、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4、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6、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7、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9、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0、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1、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12、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臣残阳。——宋·李纲《病牛》

13、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

1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5、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16、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宋·杨万里《竹枝词》

17、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19、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三国·曹操《蒿里行》

20、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21、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2、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爱国诗句毛笔书法篇2:

1.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范成大《州桥》:“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林升《题临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陆游《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仍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7.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8.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9.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0.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搜索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唐李贺

未收天子河湟地,不拟回头望故乡.——令狐楚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清·郑成功

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清·龚自珍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徐锡麟

爱国名言警句

1、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之心。——(法)拿破仑

2、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3、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4、谁若认为自己是圣人,是埋没了的天才,谁若与集体脱离,谁的就要悲哀。集体什么时候都能提高你,并且使你两脚站得稳。——《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

5、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诗选》

6、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

7、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威克裴牧师传》

8、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

9、我们法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居里夫人

10、科学不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11、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

12、爱祖国高于一切。——(波兰)肖邦

13、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大仲马

14、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5、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巴甫洛夫

16、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

17、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寄南征诸将》

18、我有我的人格、良心,不是钱能买的。我的音乐,要献给祖国,献给劳动人民大众,为挽救民族危机服务。——冼星海

19、我好象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血。——鲁迅

20、28.爱国应该和爱自己的家一样。为了国家,不仅在牺牲财产,就是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这就是报国的大义。——福泽谕吉,日本思想家

21、多听,少说,接受每一个人的责难,但是保留你的最后裁决。——莎士比亚

22、只有热爱祖国,痛心祖国所受的严重苦难,憎恨敌人,这才给了我们参加斗争和取得胜利的力量。——阿?托尔斯泰

23、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24、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1)九年,岁在癸gui(三声)丑,暮春(2)之初,会于会(kuài)稽(3)山阴之兰亭,修禊(xì)(4)事也。群贤(5)毕至(6),少长(zhǎng)(7)咸(8)集。此地有崇山峻岭(9),茂林修竹(10),又有清流激湍(11),映带(12)左右,引以为流觞(shāng)曲水(13),列坐其次(14)。虽无丝竹管弦之盛(15),一觞一咏(16),亦足以畅叙幽情(17)。

是日也(18),天朗气清,惠风(19)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20),所以(21)游目骋(22)怀,足以极(23)视听之娱,信(24)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5)。或取诸(26)怀抱,晤言(27)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8)。虽趣舍万殊(29),静躁(30)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31)自足,不知老之将至(32);及其所之既倦(33),情随事迁(34),感慨系之(35)矣。向(36)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37),犹不能不以之兴怀(38),况修短随化(39),终期(40)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41),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42),未尝不临文嗟悼(jiē dào)(43),不能喻(44)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shāng)为妄作(45)。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46),录其所述(47),虽世殊事异(4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49)。后之览者(50),亦将有感于斯文(51)。

《兰亭集序》创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兰亭集序》简介

《兰亭集序》文字灿烂,字字玑珠,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它打破成规,自辟径蹊,不落窠臼,隽妙雅逸,不论绘景抒情,还是评史述志,都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前后心态矛盾,但总体看,还是积极向上的,特别是在当时谈玄成风的东晋时代气氛中,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尤为可贵。《兰亭集序》的更大成就在于它的书法艺术。通篇气息淡和空灵、潇洒自然;用笔遒媚飘逸;手法既平和又奇崛,大小参差 ,既有精心安排艺术匠心,又没有做作雕琢的痕迹,自然天成。其中,凡是相同的字, 写法各不相同,如“之”、“以”、“为”等字,各有变化,特别是“之”字,达到了 艺术上多样与统一的效果。《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是中国书法艺术 史上的一座高峰,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书法家。

在结构和章法上以情感为线索,叙中有情,以情说理。第一段在清丽的境界中,着重写一“乐”字,由乐而转入沉思,引出第二段的“痛”字,在经过一番痛苦的思考后,不觉感到无限的悲哀,最后以一“悲”字作结。情感色彩迥乎不同,前后过渡却妥帖自然。

作者以其精妙绝伦的书法书写这篇文章,真迹据说被李世民置其墓中,但从唐人的摹本中,仍可见其“龙跳虎卧”的神采。《禊帖》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章法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带而生,或大或小,随手所如,皆入法则。”

现在陈列在兰亭王右军祠内的冯承素摹本(复制品),真本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上面钤有“神龙”(唐中宗年号)小印,是断为唐摹的一个铁证。“神龙本”是现存最接近王羲之真迹的摹本。因其钩摹细心,故而线条的使转惟妙惟肖,不但墨色燥润浓淡相当自然,而且下笔的锋芒、破笔的分叉和使转间的游丝也十分逼真,从中可窥王羲之书写时的用笔的徐疾、顿挫、一波三折的.绝妙笔意。

《兰亭集序》是世人公认的瑰宝,始终珍藏在王氏家族之中,一直传到他的七世孙智永,智永少年时即出家在绍兴永欣寺为僧,临习王羲之真迹达三十余年。智永临终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辩才。辩才擅长书画,对《兰亭集序》极其珍爱,将其密藏在阁房梁上,从不示人。后被唐太宗派去的监察史萧翼骗走。唐太宗得到《兰亭集序》后,如获至宝。并命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临写。以冯承素为首的弘文馆拓书人,也奉命将原迹双钩填廓摹成数副本,分赐皇子近臣。唐太宗死后,侍臣们遵照他的遗诏将《兰亭集序》真迹作为殉葬品埋藏在昭陵。

东晋穆帝(司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名士孙绰、谢安和释支遁等四十一人,为禊事活动,在兰亭宴集。与会的人士都有诗作,事后把这些诗篇汇编成集,《兰亭集序》就是王羲之为这个诗集所写的序言。序,文体名,是对书籍和文章举其纲要、论其大旨的一种文字,相当于引言。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