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评论逆向思维的格言 正文

评论逆向思维的格言

时间:2025-05-06 03:16:32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初步学习“举例子”和“讲道理”两种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了解“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并联系自己的实际,用敬业与乐业的态度对待生活。

2、理解这篇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

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切领悟与质疑问难。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课文录音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梁启超的有关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者。

1、精心导入

同学们,请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在你的学习过程中,是否能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怎样才能把学习当一件乐事呢?为此,梁启超先生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七十多年前,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七十多年了,但梁启超先生所讲的内容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梁启超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

梁启超……

二、检查预习

给加粗的字注音:

旁骛亵渎强聒不舍佝偻承蜩

三、整体感知

[过渡]《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说理深刻结构层次清晰的文章,听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组:

①本文的论点是什么?在文章的哪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在文章中先后谈了哪几个问题?

(这两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思路,帮助学生进行第一次感知,为此后进一步理解文章做铺垫。)

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然后讨论,全班交流,学生互相评论补充,明确问题要点: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群’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它在文章的开头部分提出来的。

②、作者先后谈了“有业之必要”、“要敬业”“要乐业”三个问题。

四、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1—7段,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1、试解释中心论点的含义。

2、作者在论证“有业之必要”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找出来,试做具体的分析说明。

3、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的论证“敬业的重要性”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略。

2、一是举例论证。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例子,说明有业的必要性。一是道理论证。引用儒门和佛门的话,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

3、先解释什么是敬。引用朱熹的“主一无适便是敬”,解释“敬业”的含义就是专心至志、心无旁骛;接着,用设问句提出“业有什么可敬的,为什么要敬业”;最后用设问句“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过渡并引导,再次回到“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是敬”。

在这部分中,作者主要运用了道理论证和事例论证的方法。引用朱子的话解释什么是敬,是道理论证;举拉黄包车和当大总统的例子;举佝偻丈人承蜩的例子,论证忠实才能做到敬业:引用曾文正的话,孔子的话和庄子的话,都是为了强调一个道理:“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

五、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别的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其他同学补充,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敬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两次运用了设问句,有什么好处?

六、研读揣摩

学生自读课文8—9段,并思考。

(多媒体投影出示问题组)

1、理清作者论证“乐业的重要性”的结构。

2、在这一部分中,作者运用了哪几种论证方法?

3、文中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用自己的话说说“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学生思考,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由中心发言人代表本组发言,全班交流。最后明确答案要点:

1、作者先摆出司空见惯的反面的现象,进行批驳分析,指出人生在世,做任何事情都要淘神费力,与其“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不如寻找出乐趣;然后运用设问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为什么呢”,转入论述为什么要乐业,列出了四个理由。

2、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3、首先是有一份正当的职业,不能“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对于所做的事,要生出敬意,从而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忠实地把它做好;要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达到“乐以忘忧”的境界。

七、质疑问难

1、学生发问。学生自由提出问题,鼓励其他同学按自己的理解解答,教师可做适当引导。

2、教师发问。在论证乐业的重要性时,作者为什么从反面的现象谈起,可不可去掉?

鼓励学生讨论,踊跃做答,教师做适当点拨。

八、体验反思(多媒体出示)

课文中说:“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又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然而,有人却引用拿破仑的话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讨论一下,对这个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

此问题意在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能力,能辨证的理解人生问题。所讨论的问题比较复杂,应根据学生的理解水平来把握讨论的深度。

本环节采用学生辩论的形式进行,教师作适当发问、引导、点评。

九、探讨文章的语言特色

[过渡]本文是一篇演讲词,语言通俗,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特色。试从文中举出例子,并做说明。

可以先让学生各抒己见,并举出文中相应的例子。教师做适当补充,最后多媒体出示:

1、引用古籍名言时,用通俗的口语进行解释。例如对孔子的两句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惠,难矣哉!”做了生动而饶有趣味的讲解:“孔子……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

2、语言通俗,如话家常。例如提到百丈禅师的故事时,说“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的不肯吃饭”。

3、结合演讲时的情境,注意和听众现场交流。例如,“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演讲最后,“盼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更是对听众直接的心灵诉求。

十、课文小结

本文是一篇演讲词,主旨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俗,文短意长。

课文结构层次清晰。开头就开宗明义地提出了“敬业乐业”的主旨。接下来,分别谈论了“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最后,总结全文旨意。

本文在论证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引用经典、格言。

在语言上,充分体现了口语和演讲的巧妙结合。

十一、布置作业

领悟作者的精神旨意,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体验,谈谈自己在学习中感受到的乐趣。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特意设置了关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探讨。在发言中,有的学生只谈理论,忽略了结合自身实际。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从而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如何把握自己现在的青春年华,有很深的实际教育意义。

我设置的关于立足本职工作和树立远大理想的辩论,激发了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效果很好。在辩论中,大多数学生更赞成应有远大理想,认为二者相矛盾。我做了点拨纠正,启发他们,如果不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远大理想就会成为空谈,启发学生要全面具体的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批评质疑的能力。在辩论中,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条理清楚说理有力,还有同学联系了自身实际,从而加强了本文的实际教育意义。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1

《敬业与乐业》是梁启超先生于70年代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为学生所作的演讲,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启蒙教育,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篇文章,既是议论文,又是演讲词。第二单元的课文设置中有三篇演讲词,所以教学时,我兼顾了议论文知识的复习和演讲词知识的初步学习,为后面的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目标,分别是:

1、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2、摘录并积累大量经典语句、格言。

3、分析本文结构,学习论证方法。

4、仔细体会演讲和口语特色的巧妙结合。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首先,通过复习议论文知识,明确议论文的结构思路。然后,在整体感知的环节中,我对学生朗读课文时提出了:“试概括每一段落论述的主要内容,并找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要求。这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时候也就逐步明确了文章层次的划分,再经过交流归结,文章的结构就清晰的体现出来了。朗读是的第二个要求是“逐一抄录课文中引用的古代典籍中的论述,认真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学生很容易从文章中划出这些语句,它们的出处和语句含义在课文的注释中,再加上文章中也有多处语句作者引用后作出解释,所以学生理解语句的含义也就没有困难了。不过,在要求学生积累背诵这些语句时,却有了一些难度。

为了引导学生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我在分析时设计了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思想上也会受到触动。

在第一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结合着课后练习向学生提问:“‘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依据作者的这一标准来衡量,你能从身边也发现一两位这样“天地间第一等人”吗?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我们中学生该如何去做。”

学生分小组探讨对于“天地间第一等人”的理解。在交流中,有的学生只谈了课文中的一些理论,而忽视了问题中结合中学生实际的要求。对此,我及时地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的学习生活谈感受,多列举事例,这样更好的认清自己现在应该如何去做,从而具有积极的实际教育意义。在学生的发言中,我发现学生对新时期爱岗敬业的事迹知之甚少,那么在课后就要扩充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以增强他们敬业乐业、敬学了学的意识。

在第二课时的拓展延伸设计上,我将梁启超的观点和拿破仑的名言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展开辩论。从而调动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逆向思维,提高质疑能力,也探讨了理解人生的问题,加强了文章的实际教育意义,效果较好。

为降低目标4的难度,教学中,我先对演讲词的知识做了简介,然后通过出示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找出例句进行分析体味。

总之,在教学中,我尽可能的让学生多读,多思,多发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尽量的少讲,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同时,结合着课文分析,给予学生写作的指导,并通过课后练笔进行巩固,把写作和阅读有机的结合起来。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2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中学生的习作在测试中要占到50分。可以说,是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为了能使学生习作水平取得提高,我在平时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生的作文修改,以期能提高班内学生的习作能力。在我们学校都运行的是作文修改三步法。

一、自评

一篇作文写成之后,我要求学生首先自评。教师首先要把习作目标要求条理成文,讲给学生。然后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自评。自评一般要达到的要求如下:1、文从字顺2、段落清晰,结构条理3、自查错别字,并用红笔修改。

这样经过学生本人修改之后,他的作文基本上能达到语句通顺,句意明晰,且错别字数量降低了。能从整体上提高作文的视觉流畅感。

二、组评

在我们学校积极倡导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班里四人一小组已经划分开了,我要求学生自评完之后在组内互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作文再上一个台阶。组内成员互相交换修改作文,可以起到互补的作用。在同一个命题要求之下,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参考比较一下,自己的作文和别人的作文在选材方面,哪个更好?在主题的表现上哪个同学更明确?在别人的作文里发现多少好词好句?我们以后写作文应注意什么?

这样经过组评之后,接受同学的建议再加工自己的作文,进行大幅度的修改。

三、师评

经过前面两次的修改,学生的作文交过来后再进行批阅。教师纵观学生的作文以及自评和组评的意见,给学生一个更为全面的评语。主要教会学生勤于动手,勤于动脑,勤于积累,勤于写作。在这一次评改中主要从大的方面,比如:主题的确立,材料的精选,构思的新颖方面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要告诉学生如何开好头,结好尾。再则要多鼓励学生写作,增强他们的信心。在评语里,我们可以更好地师生互动,进行贴心的交流。帮助初中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3

快期中考试了,学生在努力学习,老师们也在拼命工作,都很紧张,但学生一直在周记里喊累,呼吁老师减少作业量,听到学生的心声,作为老师的我也很无奈。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有两种原因:一是很多学生不自觉学习,老师不得不布置作业来约束他;二是从客观上来说作业的确太多,学生们没有时间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学校的学生都会面对的难题,乃至全国,这些矛盾的确不好解决。布置作业的度不好掌握,我真的担心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不堪作业的重负而厌学,这是一个很坏的结果。

高效课堂,我们一直在呼吁,也一直在努力,但现在来说还没有多大的改善,我想,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到底是哪个环节没有落实到位,哪个环节出现了差错。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多的看表面成绩,我们应该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心理,正如作战一样“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我们的课堂改革也一样,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找出合理的适合我们自己的课改之路。我们学校课改正在进行,小问题小矛盾也有,这都属于正常现象,我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领导下,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切都会好转的,上面所提出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4

九年级语文教学和复习,我个人认为应着眼以下几点:

1、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主性。

2、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应明确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即使在最为紧张的总复习阶段,也不能因为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而忽视人文教育和情感教育。

3、有针对性的短期效益训练,可以弥补语文学习和复习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4、反馈应该及时迅速。

5、以阅读和写作为中心组织教学,以关注思考人生为学习的外延。防止一味陷入呆板僵硬的考试教学。

最后,要让同学们关注社会、人生,用自己的心灵和敏感的笔触时刻接受来自生活、来自大自然的美好信息,时刻与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交流沟通,时刻聆听来自人类历史最深远最悠扬的文化语言,并让自己和它们融为一体,才是真正的语文,才是终身的语文,也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5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力的故事。也就是看谁有办法使行人把大衣脱掉。北风不假思索首先来了一阵冷风,凛凛刺骨。这样、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便把大衣裹得严严实实、毫无脱意。而南风则不然,它徐徐吹动,使人暖意渐生。行人在不知不觉中先解开了钮扣,继而脱掉了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它带给我们的教育教学(此文来自)启示是:

1、教师在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时,要让学生感到温暖。教师对学生冷漠甚至冷酷必然会造成师生间的情感对立,而这种对立的情绪是教学管理最严重的障碍。

2、教育教学要讲究方式方法。北风和南风都要使行人把大衣脱掉,但由于方法不一样,结果大相径庭。教师在处理已出现的问题时,应尽量采取柔和、暗示的方法。

有位英语教师在上课时发现一位学生戴着耳机听音乐。这时教师的处理方法可能有以下几种:

①不予理睬,只管自己上课。课后再找学生进行教育。

②当场指出该生不对、要求其收起耳机专心听课,并警告再不收起要没收。

③目视该生、不指名地要求全班同学都要注意听课、不做与本课无关的事情。

④和颜悦色地走近该生问道:“你是不是在听英语歌曲?下课再听好吗?”结果这位教师选择了最后一种方法。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反思6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2、整合之功不容小视。在整合中教师提升自己分析处理教材的能力,在整合中简化教学头绪,再整合中扩大教学的容量,在整合中丰富学生的思维次。

3、对话之美,当然美在自然率真,但是我们应改摒弃漫无边际的对话。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预设不等于预置,巧妙地设计并不是为了作秀。

课因简洁而美丽,因速度而美,因深入而美,因灵动而美。“一剑喉”、“一矢中的”确实应该是教学的一种神奇绝美的境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