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诗词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学过不少了,关于春夏秋冬的.古诗,同学们又有没有去分辨呢?
春的古诗名言绝句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 乐府古辞《长歌行》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 贺知章《咏柳》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南宋 志南和尚《绝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韦应物《滁州西涧》
夏的古诗名言绝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宋·陆游《初夏绝句》
秋的古诗名言绝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冬的古诗名言绝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晋·谢道蕴《咏雪联句》
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 唐·李白《北风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谁将平地万堆雪,剪刻作此连天花 唐·韩愈《李花二首》
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 唐·高骈《对雪》
描写春天的古诗:
1、 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2、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3、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描写夏天的古诗:
1、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
2、所见
(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池上
(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描写秋天的古诗:
1、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描写冬天的古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幕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宋·黄庭坚《次元明韵寄子由》)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唐·李白《春思》)
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邓独自归。(唐·李商隐《春雨》)
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唐·王昌龄《春宫曲》)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宋·姜
燕燕飞来,问春在哪里,惟有池汤自碧。(宋·姜
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唐·王涯《春游曲》)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唐·刘方平《代春怨》)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宋·朱熹《春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唐·韦应物《滁州西涧》)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船撑出绿荫来。(宋·徐俯《春日游湖上》)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宋·王安石《春夜》)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唐·孟浩然《春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唐·王唯《鸟鸣涧》)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唐·白居易《忆江南》)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唐·杜牧《江南春》)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唐·白居易《题大林寺桃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宋·朱熹《春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唐·贺知章《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诗经·小雅·出车》)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南朝·谢灵运《入彭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南朝·谢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谢灵运《登池上楼》)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唐·贺知章《咏柳》)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唐·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唐·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唐·杜甫《远怀舍弟颖观等》)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唐·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唐·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唐·戴叔伦《苏溪亭》)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阳。(《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唐·杜审言《和晋陵路丞早春游望》)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唐·杜甫《春运》)
侵凌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唐·杜甫《腊日》)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其二》)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唐·韩愈《春雪》)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唐·韩愈《游城南晚春》)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唐·杜牧《叹花》)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唐·李商隐《无题》)
桃花春水
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五代·魏承班《玉楼春》)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宋·钱惟演《木兰花》)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宋·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宋·秦观《好事近·梦中作》)
导语:下面是语文迷网为大家整理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上一句及全诗的意思翻译赏析
绝句
志南
古木阴中系短篷,
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
佳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译文:春天杏花绽放,飘飞的雨丝轻轻地沾在衣服上,却不曾把衣服完全湿透;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陶醉。
作者简介:
志南:南宋诗僧,志南是他的法号,生平不详。志南的生活状态已不靠,他在当时的文坛上也没有“中兴四大诗人”以及“二泉先生”诸人的风头那么前。但就这短短的`一首诗,就以其对早春二月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写,把自己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
注释:
1.短篷——小船。篷是船帆。船的代称。
2.杖藜——“藜杖”的倒文。藜是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杆直立,长老了可做拐杖。
译文1:
在参天古树的浓阴下,系了小船,拄着藜仗,慢慢走过桥,向东而去。阳春三月,杏花开放,绵绵细雨像故意要粘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另人陶醉。
译文2:
在岸边参天古木的绿荫下系上了小船,然后,一个人拄着拐仗,慢慢走过小桥,欣赏桥东的春色。在这阳春三月,在这杏花盛开的时节,绵绵的细雨好像故意要打湿我的衣裳似的,下个不停;那扑面而来的徐徐春风,也洋溢着温馨与柔情,还有融融的醉意。
赏析: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在春日和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感受和乐趣。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在这两句诗中,诗人明明是自己拄着拐杖出去春游,却偏说是“杖藜扶我”去桥东观赏春色,个人以为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将“杖藜”人格化了那么简单,此时,从诗人后两句所表现的情趣看,诗人虽然是一个人出行,但并没有点孤独落寞的感觉,“杖藜”仿佛成了一位可以令诗人依赖的和可以与之同赏醉人春色的郊游伴侣,与诗人且游且行,教人读着读着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位老者,手扶拐杖,在古木参天的绿荫之中迷上了短蓬小船,然后欣欣然、慢悠悠地过了小桥,向那春色的深处走去了。还有一点,在这里,“桥东”未必就是诗人要去游赏的春色佳处,但是从古至今,在文人笔下“东” 往往寓有“春”的意思,或者说可以叫“春”的同义词。朱自清《春》之“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东风” 实际就是指的春风。诗人以“杖藜扶我过桥东”来写春游之去向,或许就有此意。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这首诗的精彩之笔,为历代经久传诵而不衰。“杏花雨”,杏花时节的蒙蒙细雨;“杨柳风”,杨柳抽芽吐绿时的和风。这样说比直接说“细雨”、“和风”更显得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感觉。“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吹面不寒”,用春风吹到脸上不绝的寒冷形容春风的和煦、轻柔、温馨,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闹春,杨柳拂风,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春游啊!写出了诗人对春天的由衷赞美和独特的感受。
赏析二: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杖春游的乐趣。
诗人拄杖春游,却说“杖藜扶我”,是将藜杖人格化了,仿佛它是一位可以依赖的游伴,默默无言地扶人前行,给人以亲切感,安全感,使这位老和尚 游兴大涨,欣欣然通过小桥,一路向东。桥东和桥西,风景未必有很大差别,但对春游的诗人来说,向东向西,意境和情趣却颇不相同。“东”,有些时候便是“春”的同义词,譬如春神称作东君,东风专指春风。诗人过桥东行,正好有东风迎面吹来,无论西行、北行、南行,都没有这样的诗意。
诗的后两句尤为精彩: “杏花雨”,早春的雨“杨柳风”,早春的风。这样说比“细雨”、“和风”更有美感,更富于画意。杨柳枝随风荡漾,给人以春风生自杨柳的印象称早春时的雨为 “杏花雨”,与称夏初的雨为“黄梅雨”,道理正好相同。“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南宋初年,大诗人陆游已将杏花和春雨联系起来。“沾衣欲湿”,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得体察之精微,描模之细腻。试想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这是怎样不耐心惬意的春日远足啊!
有人不免要想,老和尚这样兴致勃勃地走下去,游赏下去,到他想起应该归去的时候,怕要体力不支,连藜杖也扶他不动了吧?不必多虑。诗的首句说:“古木阴中系短篷。”短篷不就是小船吗?老和尚原是乘小船沿溪水而来,那小船偏激在溪水边老树下,正待他解缆回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