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格言大全 > 咏牛的诗词或格言 正文

咏牛的诗词或格言

时间:2025-05-03 18:41:57

引导语:《题西林壁》是一首哲理诗,表达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历年来一直都是我们语文学习必学的诗篇,读完这首诗,你觉得你学到了什么?

《题西林壁》读书笔记

1.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长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高的山峰。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景象。为什么不能完整地看清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你就在山里面,眼界受到了局限的缘故。

我游览乐山大佛时,首先坐船顺江而下,从侧面看到的是一座普通的山,当船行至山的正面时,大山变成了一座卧佛。

任何事情都具有多样性,我们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俗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从正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人不清楚庐山本来的面目,只因为自己在庐山中。说明了一个道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在众多的歌咏庐山的作品中,苏轼的西林寺题壁诗与李白《望庐山瀑布》同样著名。但两首诗的艺术构思却大不一样:李白通过香炉峰瀑布一处景色的描写,烘托庐山的磅礴气势,激发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苏轼则没有描写具体景特,而是概括抒写浏览庐山的总印象,从中揭发一种生活哲理来启发读者的思考和领悟。这首绝句的长处不在于形象或感情,而在于富有理趣。面对雄伟壮丽的庐山,诗人不胜感叹地说:从正面看庐山,它是一道横长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它是一座高耸的山峰。你再从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现在你眼前的庐山,都是各种互不相同的'形象。我们为什么不能确切完整地把握庐山的真实面貌呢?只因为人在此山里面,眼界受到局限的缘故埃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道诗人所说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庐山一座山吗?普天下山山岭岭,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势互不一样?宇宙间事事物物,又何尝不是立脚之点有别,观察结果各殊呢!对于一切事情,如果隐在它的圈子里面,就会不见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观地研究它的各个方面,才能取得正确的认识。这就是一句格言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诗写得巧妙别致,深入浅出,充满智慧,我们读过以后,仿佛自己也聪明了一些。

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元丰七年(1084)春末夏初,苏轼畅游庐山十余日,被庐山雄奇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挥毫写下十余首赞美庐山的诗,这是其中的一首。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中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这两句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哲理,并成为人们广为传诵的警句。

位于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长江南岸、鄱阳湖之滨的庐山,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 ”的美称。这里不仅冈峦环列,山峰多达九十余座,而且长年云雾缭绕,烟雨弥漫。她那瞬息万变、瑰丽奇迷的山色,为历代文人骚客讴歌不已。唐朝诗人钱起这样写道:

咫尺愁风雨,匡庐不可登。

只疑云雾里,犹有六朝僧。

庐山的风雨云雾使诗人感到惊异骇怪。庐山如此神奇莫测,似乎在于云烟雾霭的作用。然而北宋大诗人苏轼却以他独特的感受,翻出新的意境,这便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的西林寺时的作品。其实,十几天前他刚入庐山的时候,曾写过一首五言小诗:“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他很风趣地说,第一次见到庐山,好象遇到一位高傲的陌生人;要想和他混熟,今后就得常来常往。于是他 “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最后写出这篇歌咏庐山的名篇。

在这里,诗人透过云雾的迷纱打算直接体认庐山本体。你看,他从横里看观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岭;再从侧面端详,则是座座奇峰。无论是从远处望,近处看,还是高处俯视,低处仰观,所见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苏轼并没有象其他诗人那样仅仅止于惊叹和迷惘,而是进一步地思索:人们所看到的万千异态毕竟是局部景致,而并非庐山的本来面目。原因就在于游人未能超然庐山之外统观全貌,一味山间留连,“见木不见林”,自然难见其本象。

结尾二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难道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吗?小而言之,我们研讨某个问题时,不是也有因为钻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吗?我们从事某项工作时,不是有时也由于纠缠一些枝节而难以自拔吗?大而言之,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不是常常也有限于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见而未能着眼于全局,把握不住客观事物本质吗?…… 这一切不都是由于当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庐山真面目”的结果吗?这种种人生境遇与游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多少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诗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拓展

庐山

庐山 ,又名匡山、匡庐,是中华十大名山、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地处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市境内,山体呈椭圆形,典型的地垒式块段山。

庐山位于东经115°52′~116°8′,北纬29°26′~29°41′。东偎婺源、鄱阳湖,南靠滕王阁,西邻京九铁路大通脉,北枕滔滔长江。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绵延的90余座山峰,犹如九叠屏风,屏蔽着江西的北大门,主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庐山自古命名的山峰便有171座。群峰间散布冈岭26座,壑谷20条,岩洞16个,怪石22处。水流在河谷发育裂点,形成许多急流与瀑布,瀑布22处,溪涧18条,湖潭14处。最为著名的三叠泉瀑布,落差达155米,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之美句。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旅游观赏价值,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与鸡公山、北戴河、莫干山并称“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庐山入选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华十大名山、中国最美十大名山、中国四大避暑胜地、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含鄱口、三叠泉、芦林湖、五老峰、黄龙潭、好汉坡、三宝树等均为庐山著名的风景点.

神话传说

一种传说,早在商初,也有说在周威烈王时候,有一位匡俗先生,在庐山学道求仙。据说匡俗字君孝,有的书称匡裕,字子孝,也有称为匡续的。从中国传统的名与字的联义看,其名为裕,是较为合理的,俗字是误传,俗、续二字罔音,也是传闻之悦。但普遍流传的名字是称他匡俗,匡裕很少有人知道了。为了方便,这里依照人们熟悉的称呼。此外,还有称匡俗为庐俗,这种传说乃是因名山而臆想其人,以地名为氏,以氏为姓,倒还符合古代的惯例。至于他确切的姓氏,自然毋庸予以追究,要追究也无从着手。据说,匡俗在庐山寻道求仙的事迹,为朝廷所获悉。于是,周天子屡次请他出山相助,匡俗也屡次回避,潜入深山之中。后来,匡俗其人无影无踪。有人说他成仙去了,这自然是无稽之谈。后来人们美化这件事把匡俗求仙的地方称为“神仙之庐”。并说庐山这一名称,就是这样出现的。因为“成仙”的人姓匡,所以又称‘匡山’,或称为‘匡庐’。到了宋朝,为了避宋太祖赵匡胤脱匡字的讳,而改称‘庐山’。

另一种传说,在周武王时候,有一位方辅先生。同老子李耳一道, 骑着白色驴子,入山炼丹,二人也都“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又称为“辅山”。但是老子与武王并不同时,这同样是神话故事。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母音越洋

病榻中接母慈自美来电,谓念儿太甚,一如儿之念母。话毕,悲喜成韵,正向为母念儿,反向儿念母。

(正向)

星夜半参风动帆,

几船寒露漂苍岩。

宁思忽现容慈蔼,

静绪倾翻味苦咸。

萍远泛流追伟岸,

泪横垂染湿青衫。

龄长伴日儿痴母,

母作难为孰圣凡。

(反向)

凡圣孰为难作母,

母痴儿日伴长龄。

衫青湿染垂横泪,

岸伟追流泛远萍。

咸苦味翻倾绪静,

蔼慈容现忽思宁。

岩苍漂露寒船几,

帆动风参半夜星。

1. 漂:漂白,仄声。 ----梁小萍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与昔日《澳洲新报》同仁挚友晚聚

(正向)

天风散彩叠空明,

阔步同跨溯远征。

眠石卧云游浩淼,

舞蜂旋蝶醉新晴。

妍峰秀日餐丰色,

碧水潺流嚼落英。

翩鸟逝踪谁忆旧,

牵魂梦逐半吟清。

(反向)

清吟半逐梦魂牵,

旧忆谁踪逝鸟翩。

英落嚼流潺水碧,

色丰餐日秀峰妍。

晴新醉蝶旋蜂舞,

淼浩游云卧石眠。

征远溯跨同步阔,

明空叠彩散风天。 ----梁小萍

●字诗

月缺月圆月高悬,

月暗月明月似盘。

月亏月盈月有信,

月清月淡月中天。

同头同心诗

独守一方土,

独耕一亩田。

独居一斗室,

独享一朝闲。

回文诗

(其一)

四时花影上窗纱,

影上窗纱笼晚霞。

纱笼晚霞烟照暖,

霞烟照暖四时花。

回文诗

(其二)

石山染痕苔青青,

绿水春荫柳啼莺。

池荷生叶红莲碧,

溪流泛舟轻拂风。

注:顺着读,倒着读,都可。

风拂轻舟泛流溪,

碧莲红叶生荷池。

莺啼柳荫春水绿,

青青苔痕染山石。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回文诗) ----苏轼《记梦》

●我将一而再、再而三的死去,从而了解生是无穷无尽的'。 ----泰戈尔《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正向)

安得不归思似流,

月明常忆浅沙洲。

漫漫水映虚青稻,

切切蛩吟抚壮牛。

寒露避花滋广野,

绿松惊鹤钓新钩。1

观涛此日今非昨,

共处天潮慰语鸥。

(反向)

鸥语慰潮天处共,

昨非今日此涛观。

钩新钓鹤惊松绿,

野广滋花避露寒。

牛壮抚吟蛩切切,

稻青虚映水漫漫。

洲沙浅忆常明月,

流似思归不得安。

1. 新钩:新月。 ----梁小萍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获前辈苗子郁风书赠《陌上花》及

(正向)

陌上飞花动婉情,2

烟尘半纪逐空明。3

迹留艺海痴云逸,4

英落凄风听雨惊。5

奕奕文诗凝喜怒,

缓缓韵律伴枯荣。6

碧萝绿泛幽春梦,7

夕照萍踪抚晚晴。8

(反向)

晴晚抚踪萍照夕,

梦春幽泛绿萝碧。

荣枯伴律韵缓缓,

怒喜凝诗文奕奕。

惊雨听风凄落英,

逸云痴海艺留迹。

明空逐纪半尘烟,

情婉动花飞上陌。 ----梁小萍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教授诸生书法大字并感念其一路相随相助

(正向)

茫茫雪野走惊风,1

管问参天裂碧穹。

荒涌大川三叠韵,2

岭延晴际一飞鸿。3

芳华共岁英挥武,

暖日同心壮振雄。

狂放並缓舒慢节,

长情作墨饮长虹。

(反向)

虹长饮墨作情长,

节慢舒缓並放狂。

雄振壮心同日暖,

武挥英岁共华芳。

鸿飞一际晴延岭,

韵叠三川大涌荒。

穹碧裂天参问管,

风惊走野雪茫茫。

1. “茫茫雪野”形容宣纸之洁白;“走惊风” 形容行笔之疾速。

2. 形容书写大字之韵律和气势

3. 飞鸿:书写时大笔之飞舞。 ----梁小萍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梦在韶年

(正向)

韶年一志揽青天,

愿驾长风枕石眠。

邀月共吟歌斗北,

挟云同醉把牛牵。

箫横岳岭雄挥管,

韵寄芝兰翠写笺。

消散夜多秋露冷,

宵檠映梦舞翩翩。

(反向)

翩翩舞梦映檠宵,

冷露秋多夜散消。

笺写翠兰芝寄韵,

管挥雄岭岳横箫。

牵牛把醉同云挟,

北斗歌吟共月邀。

眠石枕风长驾愿,

天青揽志一年韶。 ----梁小萍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梦在暮年

(正向)

朝恋春兰餐坠露,

夕欢秋菊佩柔鬟。

飘衣彩动扬宽带,

舞鬓繁辉映素颜。

娆柳碧萦烟淡淡,

逸流清咏水潺潺。

箫悠伴杖随风步,

傲寄云高梦远山。

(反向)

山远梦高云寄傲,

步风随杖策悠箫。

潺潺水咏清流逸,

淡淡烟萦碧柳娆。

颜素映辉繁鬓舞,

带宽扬动彩衣飘。

鬟柔佩菊秋欢夕,

露坠餐兰春恋朝。 ----梁小萍

●我眼前什么也看不见,我不知道你所走的道路在哪儿! ----泰戈尔《泰戈尔散文诗全集》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教授生公( 梁羽生)

书写大字並感发其它

(正向)

星流野牧伴潜龙,1, 2

逸放毫端注趣浓。

鸣镝逝云风漫际,3

絮烟瀰漠塞传烽。4

京华斗虎征新域,5

草莽游蛇蛰岭冬。6

灵剑舞旗辉幻变,7

惊雷挟侠逐萍踪。8

(反向)9

踪萍逐侠挟雷惊,

变幻辉旗舞剑灵。

冬岭蛰蛇游莽草,

域新征虎斗华京。

烽传塞漠瀰烟絮,

际漫风云逝镝鸣。

浓趣注端毫放逸,

龙潜伴牧野流星。

诗中八句分别嵌了梁羽生八部武侠小说书名或部份书名。其中

1.“潜龙”暗指从书坛上隐退的梁羽生,同时指其武侠小说《飞凤潜龙》。

...... ----梁小萍

●清波荡桨把君邀,

碧水停舟泊岸桥。

明月思乡心逸梦,

莹珠滚落雨荷摇。

回读:

摇荷雨落滚珠莹,

梦逸心乡思月明。

桥岸泊舟停水碧,

邀君把桨荡波清。

荷塘掩翠露凝香,

月上初逢流水长。

坡草留萤思若梦,

和风入夜伫环廊。

回读:

廊环伫夜入风和,

梦若思萤留草坡。

长水流逢初上月,

香凝露翠掩塘荷。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新南威尔斯州议会大厦订购作品《虹》竣工感懐

(正向)

谁晓昔时来策马,

远天跨堑闯西洋。

追风楚奏幽玄曲,1

举盏庄吟显赫章。2

枝叠翠茵含滴露,

路归晴约赴晞阳。

辞新醉舞虹飞宇,3

梦锁幽帘挂月霜。4

(反向) ----梁小萍

●梁小萍 澳洲书法家

七律回文诗

梦在童年

(正向)

晴晚绛霞栖碧穹,

梦回南逐复雏童。

迎逢喜柳迷新岁,

检点斜阳醉远鸿。

清岸海沙留印足,

静园花荫蔽鸣虫。

惊看一路嚣尘旅,

险曲曾添几大风。

(反向)

风大几添曾曲险,

旅尘嚣路一看惊。

虫鸣蔽荫花园静,

足印留沙海岸清。

鸿远醉阳斜点检,

岁新迷柳喜逢迎。

童雏复逐南回梦,

穹碧栖霞绛晚晴。 ----梁小萍

爱国格言诗句1

1、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____屈原《国殇》

2、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____屈原《国殇》

3、使君宏放,谈笑洗尽古今愁。____陆游《水调歌头·多景楼》

4、伤心庾开府,老作北朝臣。____司空曙《金陵怀古》

5、借钱塘潮汐,为君洗尽,岳将军泪!____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6、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但令人饱我愁无。____苏轼《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

7、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____杨继盛《就义诗》

8、一去隔绝国,思归但长嗟。____李白《千里思》

9、况复烦促倦,激烈思时康。____杜甫《夏夜叹》

10、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____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

爱国格言诗句2

1、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____秋瑾《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2、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____曹松《己亥岁二首·僖宗广明元年》

3、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____岑参《送人赴安西》

4、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____陆游《金错刀行》

5、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____岳飞《满江红·写怀》

6、归来报名主,恢复旧神州。____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

7、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____纳兰性德《秣陵怀古·山色江声共寂寥》

8、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____吴潜《满江红·送李御带珙》

9、堂上谋臣尊俎,边头将士干戈。____辛弃疾《西江月·堂上谋臣尊俎》

10、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____李白《太原早秋》

爱国格言诗句3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2、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革命烈士诗抄·陈辉诗》

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5、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鲁迅

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7、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8、报国寸心坚似铁。——宋·陆游《大雪歌》

9、轻生本为国,重气不关私。——南朝·江晖《雨雪曲》

10、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

爱国格言诗句4

1、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宋.陆游《病起书怀》)

2、寸寸山河寸寸金,瓜离分裂力谁任。(清.黄遵宪《题梁任父同年》)

3、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白马篇》)

4、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战国.屈原《国殇》)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王昌龄《出塞》)

6、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唐.杜牧《泊秦淮》)

7、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唐.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8、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明.于谦《咏煤炭》)

9、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0、归老宁无五亩田,读书本意在元元。(宋.陆游《读书》)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宋.陆游《示儿》)

12、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宋.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3、楚虽三户能亡秦,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宋.陆游《金错刀行》)

14、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竞陆沉?(宋.郑思肖《二砺》)

15、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屈原《离骚》)

16、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汉.曹操《蒿里行》)

17、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李绅《悯农》)

18、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19、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春望》)

20、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唐.聂夷中《咏田家》)

2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唐.杜甫《屋为秋风所破歌》)

22、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23、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宋.李纲《病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