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流下幸福,专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2、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
3、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尚书·周官》
财富可以修饰房子,道德可以滋润人身,使人心宽体胖。
5、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尊敬我的长辈,继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我的子女,继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子女。
6、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先顾礼义后求利益才算光荣,先求利益而不顾礼义便是耻辱。
7、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战国策·魏四》
别人对我有恩德,不应该忘怀;我对别人有恩德,不应该不忘怀。
8、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礼记·曲礼上》
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9、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与朋友相交往,说话要守信用。
10、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
君子以文章来交朋友,以朋友的帮助来培养自己的仁德。
1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
12、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
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这就是仁。
13、德者事业之基。《菜根潭》
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14、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过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宋·宋轼《晁错论》
古代创立大业之人,不仅有超世之才,而且必有坚忍不拔之意志。
15、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阳明《教条场诸生·立志》
志向不确立、犹如无舵之船,无绳之马,飘荡放纵,到何处去呢?
16、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语·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别人办事没有尽心吗?同朋友交往不诚实吗?老师传授的学业没有复习吗?”(责任编辑:技术中心)
17、在上不娇,在下不谄,此进退之中道也。宋·王安石《上龚舍人书》
处在上位不骄慢,处在下位不谄媚,这是进退的正确态度。
18、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清·朱柏庐《治家格言》
做了好事就希望别人看到,这便不是真正做好事;做了坏事唯恐人道,这便是做了大坏事。
19、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富贵不能迷乱心意,贫贱不能改变志气,威武不能屈节,这才叫大丈夫。
20、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君子心地宽阔,小人经常忧愁。
21、为世忧乐者,君子之志也;不为世忧乐者,小人之志也。《申鉴·杂言上》
为国而忧、为国而乐,这是君子的志向;只考虑个人得失,这是小人的志向。
2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美。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不学就不能增加才智,无志向就不能成学业。
23、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之九》
大丈夫志在四方,岂能害怕吃苦?
2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自己作风正派,不发命令政教也能顺利实行;自己的作风不正,即使三申五令,别人也不听从。
25、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儒行》
广泛地学习永不满足,身体力行永不懈怠。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2、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丘
3、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宋·刘过
4、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
5、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6、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
8、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9、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清·金缨
10、胸无大志,枉活一世。——佚名
11、工作随着志向走,成功随着工作来。——巴斯德
12、一人立志,万夫莫敌。——明·冯梦龙
13、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宋·苏轼
14、志,气之帅也。——孟子
15、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明·王守仁
16、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宋·陆九渊
17、志之所向,金石为开,谁能御之?——清·曾国藩
18、雄心志四海,万里望风尘。——晋·傅玄
19、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
20、有志者,事意成。
21、无所求则无所获。
22、胸无大志,枉活一世。
23、不怕路远,就怕志短。
24、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25、人生的价值不能与商品的价值混为一谈。
26、贫穷是一切艺术职业的母亲。
27、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翼。
28、以天下为己任。
29、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30、有志登山顶,无志站山脚。
31、谁不向前看,谁就会面临许多困难。
32、在年轻人的颈项上,没有什么东西能比事业心这颗灿烂的.宝珠更迷人的了。
33、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34、一个人的理想越崇高,生活越纯洁。
35、生活不能没有理想。应当有健康的理想,发自内心的理想,来自本国人民的理想。
36、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7、立志没有所谓过迟。——波多维斯
38、志高山峰矮,路从脚下伸。
39、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40、毫无理想而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41、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42、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
43、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清·郑燮《竹石》
44、没有奋争,人生便寂寞难忍。
45、丈夫志不大,何以佐乾坤。
46、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于谦《石头吟》
47、强行者有志。
48、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
49、无志愁压头,有志能搬山。
50、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51、东风吹落战尘沙,梦想西湖处士家。
52、三十功名尘与土,八百里路云和月。
53、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54、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55、云路鹏程九万里,雪窗萤火二十年。
56、悲吟雨雪动林木,放书辍剑思高堂。
57、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58、酒逢知己干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59、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60、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礼仪制度源远流长。秦始皇焚书坑儒,礼不得传。西汉大儒戴德、戴圣叔侄广泛搜集那些记录和阐述先秦礼仪制度的文章,分别著成《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小戴礼记》经东汉郑玄注释后盛行不衰,成为通行本《礼记》,被列为儒家必读的五经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礼记》中有许多
礼记中的名言警句
1、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译文】骄傲不可滋长,欲望不可放纵,意志不可自满,欢乐不可以走向极端。
2、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 (《礼记·曲礼上》)
【译文】遇见财物,不要随意占有;遇到危难,不要随意逃避。
3、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礼记·曲礼上》)
【译文】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还是走兽。
4、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译文】礼所崇尚的是有往有来。得到恩惠而不予报答,不合乎礼的要求;得到报答而不予恩惠,也不合乎礼的要求。
5、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礼记·曲礼上》)
【译文】到一个地方时要问清当地的禁忌,到一个国家时要问清当地的习俗,到别人的家里要问清这家的避讳。
6、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礼记·檀弓上》)
【译文】曾子说:“君子爱人是使之有德行,小人爱人则是姑息迁就。”
7、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译文】生前要做有益于人的事,死了以后也不要危害别人。(这是成子高说的话,接着他还说,我死后,找一块不能耕种的土地葬了我。)
8、夫子曰:“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译文】孔夫子说:“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比老虎还厉害啊!”
9、苟无礼义、忠信、诚悫(què)之心以莅之,虽固结之,民其不解乎?(《礼记·檀弓下》)
【译文】如果不用礼义、忠信及诚实之心对待百姓,即使百姓勉强结合,难道他们就不会离散了吗?
10、孔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礼记·礼运》)
【译文】孔子说:“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拔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究信用,推行和睦。”
1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玉不雕琢,不会成为好的器物;人不学习,不会懂得道理。
1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礼记·学记》)
【译文】虽有美食,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美味;虽有极高明的道理,不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
1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译文】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授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相长。
14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礼记·学记》)
【译文】凡是
15、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礼记·学记》)
【译文】一个人单独学习而没有朋友一起切磋,就会学识短浅,见闻不广。
16、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政以一其行, 刑以防其奸。(《礼记·乐记》)
【译文】礼仪用来引导人们的志向,音乐用来调和人们的声音,政令用来统一人们的行动,刑罚用来防止人们的奸邪。
17、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礼记·乐记》)
【译文】一切音乐,都产生于人们的内心;情感在心中激荡,便通过声音表现出来;声音组合成条理,就叫做音乐。
18、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礼记·乐记》)
【译文】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使民心向善,深刻地感动人心,使民风习俗改变。
19、张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张,文武弗为也;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礼记·杂记下》)
【译文】只紧张而不松弛,即使周文王、周武王也做不到;只松弛而不紧张,则周文王、周武王不会这样做;有紧张有松弛,这才是周文王、周武王治理民众的办法。
20、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译文】恶意的语言不从口中说出来,就不会招致别人用忿恨的语言回击你。
21、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礼记·坊记》)
【译文】有道德的人注重干实事而并不多说话,品德低下的人总是抢先说大话,而不注重干实事。
22、子云:“善则称人,过则称己,则怨益亡。” (《礼记·坊记》)
【译文】孔子说:“有好事就称是别人的功劳,有过失就称是自己的过失,这样百姓对你的怨恨便逐渐消失了。”
23、子曰:“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礼记·中庸》)
【译文】孔子说:“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掌握过与不及这两端的意见,而采纳适中的用于百姓。”
24、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礼记·中庸》)
【译文】一个人能做到忠恕,就离道不远了;什么是忠恕呢?就是自己不愿意的事,也不要施加给别人。”
25、子曰:“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欺凌下面的人;身居下位,不攀附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抱怨了。遇事上不怨恨老天,下不归咎他人。
26、子曰:“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礼记·中庸》)
【译文】管理政事首先要得到人才,得到人才取决于他自身的品德修养,品德修养取决于是不是遵循正道,遵循正道又取决于有没有仁爱之心。”
27、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中庸》)
【译文】任何事情,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会失败。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中庸》)
【译文】广泛学习,详细询问,周密思考;明确辨别,切实实行。
29、居上不骄,为下不倍。(《礼记·中庸》)
【译文】身居高位不骄傲跋扈,身居低位不自暴自弃。
30、子曰:“君子不失足于人,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 (《礼记·表记》)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人的举动没有不得体的地方,对人的表情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对人的言语也没有失礼的地方。”
31、仁者天下之表也,义者天下之制也,报者天下之利也。(《礼记·表记》)
【译文】仁是天下行为的表率,义是天下行为的准则, 知恩图报是天下互惠互利的交往方式。
32、君以民存,亦以民亡。” (《礼记·缁衣》)
【译文】君主因为有民众而存在,也因为人民的叛离而灭亡。
33、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礼记·缁衣》)
【译文】孔子说:“说话实在而行为有法度,所以活着的时候志向坚定不移,死了以后也不会影响他的好名声。”
34、言必先信,行必中正。 (《礼记·儒行》)
【译文】说话一定先有信用,行为一定合乎正道。
35、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 (《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不看重金玉,而是以忠信为宝贵;不希求土地,而以确立道义为土地;不希求多有积蓄,而以多有学问为富有。”
36、儒有可亲而不可劫也,可近而不可迫也,可杀而不可辱也。(《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可以亲近而不可威胁,可以接近而不可逼迫,可以杀害而不可侮辱。
37、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礼记·儒行》)
【译文】身体可以加害,而意志却不可动摇。
31、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礼记·儒行》)
【译文】以和为贵,以忠信为美,以从容宽厚为法则。
38、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礼记·儒行》)
【译文】荐举人才对内不排除自己的亲属,对外不排除对自己有怨恨的人。”
39、儒有澡身而浴德。(《礼记·儒行》)
【译文】儒者用道德沐浴以使自身保持纯洁。
40、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逊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礼记·儒行》)
【译文】温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谨慎是仁的基础,宽容余裕是仁的体现,谦逊待人是仁的能力,礼貌节义是仁的外表,言谈论说是仁的文采,歌舞音乐是仁的谐和,分财散物是仁的施予。
41、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礼记·大学》)
【译文】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叶,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结束。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42、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大学》)
【译文】只有对事物进行认识、研究后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
43、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礼记·大学》)
【译文】财富可以装饰房屋,道德却可以修养身心。心胸宽广,身心自然舒泰安康,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44、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
【译文】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每天都新,新了还要更新。
45、治国必先齐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礼记·大学》)
【译文】要想治理好国家, 首先要管好自己的家, 若家人尚且不能管教好却能去管教好别人, 这是没有的事啊。
46、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礼记·大学》)
【译文】民众喜欢的他也喜欢,民众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才可以称之为民众的父母了。
47、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礼记·大学》)
【译文】治国的道理是:得到民众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众就会失去国家。
48、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
【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49、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 骄泰以失之。(《礼记·大学》)
【译文】君子治国有条大道理:必须忠诚守信,才能得到它;骄纵奢侈,便会失去它。
50、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礼记·大学》)
【译文】聚集财富需遵循一条大道理:生产的人要多,耗财的人要少,谋财的人要勤奋,用财的人要节俭,这样财富就会经常保持充裕了。
51、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礼记·冠义》)
【译文】人之所以成为人,就在于有礼仪。
52、尊让洁敬也者,君子之所以相接也。君子尊让则不争,洁敬则不慢。不慢不争,则远于斗辩矣,不斗辩,则无之祸矣。(《礼记·乡饮酒义》)
【译文】尊让、清洁、恭敬,君子们以此互相交往。君子能够尊让就不会争斗,洁敬就不会怠慢。不怠慢又不争斗,就会远离争执诉讼,不争执诉讼就没有的灾祸了。
53、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礼记·聘义》
【译文】君子的德操可以和玉相比,温润而有光泽,这便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