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文学以及成就有受到家庭的影响,郑氏家训就是一篇很好的例子。
郑氏简介
郑氏,欧阳观的妻子。宋真宗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欧阳观考中进士,做过州府主管刑狱的推官,五十九岁就去世了,当时欧阳修年仅四岁。
欧阳修还有一兄一姐,生活全靠母亲郑氏夫人一手维持。欧阳观在世时为官清正廉洁,无半点积蓄,所以他死后,全家人饭不饱肚,衣不蔽体。由于家贫,欧阳修读书买不起纸笔,郑氏夫人便以芦荻杆为笔,以大地当纸,教儿子读书写字。欧阳修毕生在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都与他母亲郑氏夫人的谆谆教诲分不开。
郑氏夫人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培养儿子,勉励儿子。
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好家训。今特加以诠释和整理,以飨读者。
继承你父清廉自守的素志
【原文】
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1],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曰:
“毋[2]以是为我累。”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3],一垅之植[4],以庇而为生[5]。
吾何恃[6]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以有待于汝也。
汝父为吏,尝夜烛治官书[7],屡废而叹[8]。吾问之,则曰:“此死狱也,我求其生不得尔[9]!”吾曰:“生可求乎?”曰:“求其生而不得,则死者与我皆无恨也;矧求而有得耶[10]?以其有得,则知不求而死者有恨也。
夫常求其生,犹失之死;而世常求其死也。”回顾乳者[11],抱汝而立于旁,因指而叹曰:“术者谓我岁行在戌将死[12]。使其言然,吾不及见儿之立也,后当以我语告之。”其平居教他子弟[13],常用此语,吾耳熟焉[14],故能详也。其施于外事,吾不能知;其居于家,无所矜饰[15],而所为如此。是真发于中者耶[16]?呜呼!其心厚于仁者耶!此吾知汝父之必将有后也,汝其勉之。夫养不必丰,要于孝[17];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
———节录自欧阳修《泷冈阡表》
【注释】
[1]施与:帮助别人。
[2]毋:不要;切莫。
[3]无一瓦之覆:没有留下一间盖瓦的房。
[4]一垅之植:一块田地。
[5]以庇而生:可以靠着它维持生活。
[6]恃:依靠;凭借。
[7]治官书:批阅案卷。
[8]屡废:屡屡停下来;多次停下来。
[9]尔:如此;这样。
[10]矧:况;亦。
[11]乳者:奶妈。
[12]术者:算命先生。谓我岁行在戌将死:说我岁星行经戌年的时候就要死去。
[13]平居:平时。
[14]耳熟:听得多。
[15]无所矜饰:没有虚假做作的地方。
[16]发于中者:发自内心深处。
[17]要于孝:重要的是孝顺。
【译文】
你父亲身为朝廷官吏,清廉而又喜欢帮助别人,又好宾客。他的俸禄虽少,但他平时并不去千方百计积聚钱财。他说:“不要因积财损害我清廉自守的素志。”所以他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一间盖瓦的房屋和一块可以耕种的田地,让我们可以靠着它们来维持生活。我靠着什么来守节呢?我对于你父亲,有所了解,因此对你有所期待。
你父亲身为朝廷官吏,常常夜间点烛批阅案卷,我曾见他多次停下来叹息。我问他,他就说:“这是个死刑案件,我想给他一条生路却做不到啊!”我说:“生路可求吗?”他又说:“想给他一条生路却不可能,死者和我都没什么可怨恨的了。更况且有时还真能使罪犯得到一条生路呢?因为能得到生路,就知道如果轻率处死一个人,死者是有怨恨的。我常常为死囚求生路,还是难免有失误被处死的,何况有的人却总是想方设法把人处死呢!”他回头见奶妈抱着你站在旁边,于是指着你叹息说:“算命先生说我岁星行经戌年的时候,就要死去,如果真是如此,我将看不到儿子成人自立了。以后要把我的话告诉他。”他平时教育其他后辈,也常用这些话,我听得多了,所以能了解得详细。他处理外面的事,我不能知道;他平时居家,没有一点虚假做作的地方,所作所为就是这样。这些话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的。唉!他有着一颗深厚的仁爱之心。这就是我知道他必定能有好的后代的'原因。希望你以这些来勉励自己。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对于别人有利的事虽然不能遍及到每一个人,但重要的是有一颗敦厚仁爱的心。我没有什么可教你的,上面这些都是你父亲的意愿和对你的期望。
【评析】
在此篇中,欧母郑氏夫人启迪和告诫儿子:第一,他父亲为官清廉而不积钱财,因为积钱财会损伤他的清廉自守的素志;第二,他父亲死时,既没留下一间房子,又没留下一块田地,自己靠着对儿子的期待和希望支撑下来;第三,他父亲处世为人没有一点虚假和故意做作的地方,更可贵的是有颗深厚的仁爱之心。因此,希望儿子今后好好向父亲学习,并以这些来时刻勉励自己。
阳修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他为人刚直敢言,虽屡遭贬谪,也不改初衷;他为官清廉,奖掖后进,为世所称。欧母以荻画地教子的故事也成为历史上流传的佳话。
家训家风家规手抄报
家训家风家规手抄报
家训家风家规手抄报
诸葛亮《诫子书》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戒子书》全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怠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岁去,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颜氏家训
《颜氏家训》是汉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作者颜之推,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该书成书于隋文帝灭陈国以后,隋炀帝即位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
《颜氏家训》经典语句
婚姻勿贪势家。
巧伪不如拙诚。
父不慈则子不孝。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父母威严而有慧,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也。
朱子家训
《朱子家训》又称《治家格言》,作者朱柏庐,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子家训》通篇意在劝人要勤俭持家,安分守己。将中国几千年形成的道德教育思想,以名言警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可以口头传训,也可以写成对联条幅挂在大门、厅堂和居室,作为治理家庭和教育子女的座右铭,因此,自问世以来流传甚广,被历代士大夫尊为“治家之经”,清至民国年间一度成为童蒙必读课本之一。
《朱子家训》经典语句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需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馀地,得意不宜再往。
岳母刺字
宋元帅宗泽病重,以印信交岳飞代管,吐血而死。杜充奉旨代印,抗金不利,岳飞心情郁闷,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营抗敌,并在岳飞背上“精忠报国”四字,使其永以报国为志,终身报效祖国。
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世人称她孟母。孟子小时候,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祭拜之类的事,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他的母亲说:“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于是将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孟子学习会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礼及进退的礼节。孟母说:“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等孟子长大成人后,学成六艺,获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为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结果。
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黄香温席
相传东汉时期有一个叫黄香的孩子,母亲早逝,他和父亲相依为命。夏天天气热,每天晚上他都先给父亲扇枕席,以便父亲安歇;冬天天气寒冷,他每天晚上都要先上床,用自己的体温把被褥焐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黄香的孝行,传遍了左邻右舍,传遍了全县,也传遍了全国。九岁的孩童能这样懂得孝顺父亲,感动了太守刘护,他上书朝廷申报,批准黄香为孝廉,黄香由此成为一位孝敬长辈而名留千古的儿童。当时有“江夏黄香,天下无双”的赞誉。
六尺巷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待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临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六尺巷”的故事告诉今天的我们礼让,和睦,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天下之本在家。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民风社风的根基,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以下是欧阳修家风的故事,欢迎阅读。
提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许多人会首先想到千古传诵的《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那种幽美山景,那份潇洒坦然,皆让人心向往之。
其实,欧阳修不仅是北宋诗文**运动的领袖,而且是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曾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身居高位。他忧国忧民,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竭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他重视传承清廉自守的家风,还写下名篇《诲学说》,教诲后代及世人要勤学上进,做有用之才。
寡母“画荻”自幼苦读
宋仁宗天圣八年(公元1030年),23岁的欧阳修中进士,次年即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欧阳修在洛阳“守”了3年,迈出了步入仕途的第一步。
欧阳修是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其父亲欧阳观也曾在绵州(今四川绵阳)任推官,主管刑狱。欧阳修出生于绵阳,可他4岁时,父亲便患重病去世了。欧阳观为官清正廉洁,没什么积蓄,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只得带着欧阳修到湖北随州去投奔欧阳修的叔叔。
叔叔家不富裕,好在郑氏是受过教育的大家闺秀,用池塘边长的荻(dí)草秆当笔,铺沙当纸,教欧阳修写字,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这便是慈母教子典故“画荻课子”的由来。
欧阳修后来在为父母所作墓表(祭文)《泷冈阡表》中,记述了幼时母亲的诸多教导。“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故其亡也,无一瓦之覆、一垅之植……吾何恃而能自守耶?吾于汝父,知其一二,有待于汝也。”“夫养不必丰,要于孝;利虽不得博于物,要其心之厚于仁。吾不能教汝,此汝父之志也。”郑氏常用欧阳观生前的言行教育儿子,要求他清廉自守,奉养长辈不一定要衣食丰厚,重要的是要孝顺,待人处事则要敦厚仁爱。
在母亲的教导下,天资聪颖的欧阳修勤奋好学,叔叔给他留下的书籍很快便读完。他还常从城南李家借书抄读,往往书不待抄完,已能成诵,“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三上”作文清廉做官
欧阳修在洛阳仅3年,却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他遍访民间,将洛阳牡丹的栽培历史、种植技术、品种、花期及赏花习俗等作了详尽总结,撰写出历史上第一部牡丹专著——《洛阳牡丹记》。“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他的千古名句更为后人津津乐道。
从洛阳起步,欧阳修书写了自己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虽然在政治上因支持革新、变法数次被贬,但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倡导诗文**,一生创作散文500多篇,文字简洁凝练、清新自然,开创了一代文风,留下《醉翁亭记》《秋声赋》等名篇。他参与修订《新唐书》、自著《新五代史》,还撰写金石学著作《集古录》,编辑和整理了周代至隋唐的金石器物、铭文碑刻上千件。
对于自己著述颇丰的原因,欧阳修在《归田录》中这样解释:“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唯此尤可以属思尔。”意思是,他所著文章,多是在骑马、睡觉前、如厕时构思完成的。此话反映出他惜时如金的一贯作风,他总是在政务繁忙之余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零星时间进行文学创作。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在《诲学说》中,他更用简练的文字写出深刻的道理,教诲人们只有“学”才能知“道”,才能懂得人生道理,才能成为有德有才的“君子”。
欧阳修不仅勤勉有加,而且为政清廉。他做官多年,一直带着寡母和妻儿借住在衙门大院,还租住过破旧的民房,“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他42岁才在安徽买房置地。
为了避免有人变相**,欧阳修甚至连辖区内出产的东西都不买。侄子十二郎要从南方来看望他,他在家书《与十二侄》中特别嘱托道:“昨书中言欲买朱砂来,吾不缺此物,汝于官下宜守廉,何得买官下物。吾在官所,除饮食物外,不曾买一物,汝可安此为戒也。”
“奖引后进”多举贤才
《新唐书》修成后,按照以往的规矩,史书只署官阶最高者的姓名,欧阳修的官阶比宋祁高,欧阳修却以宋祁“编修费时长,功甚伟大”改了规矩,于是《新唐书》的《纪》《传》部分署名欧阳修,《列传》部分署名宋祁。卓著的成就和美德,使欧阳修成为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以文章道德为一世宗师”,“天下翕然师尊之”。
“取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一头地也。”欧阳修在给好友梅尧臣的信中这样盛赞苏轼,尽显发现贤才后极度欢悦的心情。对有真才实学的后辈贤者,他极力推荐,使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张载、程颢等一大批青年才俊脱颖而出。
公元1041年,当时还默默无闻的曾巩,给欧阳修写了一封自荐信,并献《时务策》,表达政见。欧阳修读后赏识不已,在回信中说:“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曾巩擅长古文策论,轻于应举时文,屡试不第。为此,欧阳修特撰《送曾巩秀才序》为其叫屈,又把曾巩纳入门下。在欧阳修的培养和帮助下,曾巩于公元1057年高中进士,从此一鸣天下知。
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成名,也得益于欧阳修这位伯乐。据北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公元1056年,48岁的苏洵携苏轼、苏辙兄弟以文章为“敲门砖”,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希望得到举荐。张方平写了一封推荐信,让苏氏父子去京城拜访翰林学士欧阳修。之前,欧阳修与张方平曾因政见不同而交怨,但当欧阳修读了苏洵的文章后,并不因为他是政敌推荐的而怠慢,反而击节道:“后来文章当在此!”立即向宋仁宗上《荐布衣苏洵状》,赞其“文章不为空言而期于有用”“辞辩闳伟,博于古而宜于今,实有用之言”,极力举荐,苏洵从此名动京师。
另据《宋史·本传》载,欧阳修“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欧阳修的胸禁、眼光和影响可见一斑。
宝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这段话出自宋代欧阳修所作《诲学说》一文,是用于告诫其子欧阳奕努力学习的家训。其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句出自儒家典籍《礼记》,大意是阐明学习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欧阳修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发:那玉石即便未经打磨,好歹本性还是玉石的本性,不会变烂变坏,但人呢?人要是不好好学习,那么状况就可能十分糟糕了,堕落成小人乃至坏人都有可能!
欧阳修是大文豪,也是北宋有名的政治家,在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更令人称道的是,他还举荐提拔了许多杰出人才,唐宋八大家中竟然有五人都是出自其门下,号为“千古伯乐”,更随之引领开创了一场文化革新运动,让其好学重家的家风,走出一家之门,影响到了一个王朝。
这与他自幼所得到的良好家教密不可分,他也极为重视家教,《诲学说》一文,不仅是他对儿子的家训,也是自己的一番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