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人,不忘韩公恩泽,他们将一州的山川土地都慷慨赠给了他:山是韩山,江是韩江,木是韩木,路是昌黎路,庙是韩文公庙。
韩愈与潮州
从旧城东门出来,走过湘子桥就来到韩江的东岸。在沿江岸往北走一小段路,就来到韩山脚下,韩文公祠依着山势而上。在高处的一座主体建筑内,供奉着一尊比例比真人大了近一半的韩愈塑像。
就像杭州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苏轼,把西湖上的两条堤分别称为白堤、苏堤一样,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也用他的姓来命名一些重要的地方。
潮州对韩愈的纪念来得更加的隆重,城市东边的河流恶溪是潮州最重要的河流被改名为“韩江”,韩江以东的山原为“笔架山”“东山”,也改名为韩山。潮州人称这是“江山改姓”。
韩文公祠规模宏大,屋顶白色的嵌瓷花草装饰精细而雅致。韩愈的塑像就在这个建筑里坐着,穿过大门正好对着潮州城。韩文公祠始建于宋代,在明清有过大修。建设者们似乎希望,潮州人能这样一直活在“韩文公”的`注视下。然而韩愈在潮州任职仅有7个来月。
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和官员,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代文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同代的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还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名。这些表明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但在潮州,韩愈的故事更具体更饱满。
公元819年,韩愈51岁了,在唐宪宗李纯的朝廷内,他官至刑部侍郎。这一年,唐宪宗下旨打开皇家寺院法门寺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长安供奉。指骨先在皇宫供奉,再送至各大寺院。从百姓到贵族,竞相礼佛,唯恐在后,“有的百姓倾家荡产以供奉佛祖真身”。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力劝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谏佛”令宪宗震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潮州的7个多月内,治理了水灾,在很大程度上除掉了韩江上的鳄鱼灾害。史料记载,韩愈刚到潮州就听百姓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决心除掉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篇散文提到,韩愈派遣部下把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恶溪给鳄鱼吃,并劝鳄鱼离开潮州前往大海,七天内不离开就将其全部杀尽。
潮州当地著名文史专家曾楚楠认为,韩愈带给后代潮州人最大的影响是振兴了潮州的教育。“潮州人为什么崇拜韩文公,从他来了,振兴当地教育,文化素质相对大大的提高。”
韩愈在潮州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资料介绍,韩愈找来了潮州有名的秀才和他一起办学,并将自己在潮州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
一个被贬至边疆的士大夫,却未因为远离庙堂而颓丧,而是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使得潮州的好学崇文之风尚开始形成,并且延绵千年至今。因此也有“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
曾楚楠说,唐之后,潮州文化素养相对比较高。潮州元代《三阳志》记载,潮州在南宋时曾有两座书院,这在当时非常罕见,所谓“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也成了潮州人的格言,古代潮州文风之盛令人惊叹。曾楚楠从史志中发现,在南宋末年潮州人参加科举的考生超过万人。而当时潮州人大概7万户。“以一户5口人计,整个潮州40万人。半边天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去掉一半,剩20万人。上岁数的老人、小孩去掉,青壮年才剩多少。这种文化氛围如何?”
至今在潮州,总能看到一些人沉醉于笔墨诗词的世界里。70多岁的曾楚楠有自成一体的书法。我们一起吃饭时,在上菜之前他将自己最近写的一组诗歌递给了我。和很多人一样,与别人交流诗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中书法写得好,对联出得好的人总是受到尊重。潮州人家门口的对联,有楷书、隶书、小篆,一个80多岁的老头还发明了一种八卦体,每个字体看起来都有明显的八卦形。配上家家户户精心种养的兰花等植物,总令人感受到一股悠然自得的文化味。
潮州地处广东东南隅,三面环山,这种地理位置使潮州被本地人习惯称作“省尾国脚”,有趣的是,中华文脉却在这个角落之城传承至今。整整1200年多前,被贬官的韩愈开启了这一切。
春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文赏析
这首《春雪》,构思新巧。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新年即阴历正月初一,这天前后是立春,所以标志着春天的到来。新年都还没有芬芳的鲜花,就使得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人们分外焦急。一个“都”字,流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二月初惊见草芽”,说二月亦无花,但话是从侧面来说的,感情就不是纯粹的叹惜、遗憾。“惊”字最值玩味。它写出了诗人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 的萌芽的惊喜神情。此外,“惊”字状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这一“ 初”字,含有春来过晚、花开太迟的遗憾、惋惜和不满的情绪。韩愈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曾写道:“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诗人对 “草芽”似乎特别多情,也就是因为他从草芽看到了春的消息吧 。从章法上看 ,前句“未有芳华”,一抑;后句“初见草芽”,一扬,跌宕有致,波澜起伏。
三、四两句表面上是说有雪而无花,实际感情却是:人倒还能等待来迟的春色,从二月的草芽中看到春天的身影,但白雪却等不住了,竟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自己装点出了一派春色。真正的春色(百花盛开)未来,固然不免令人感到有些遗憾,但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不也照样给人以春的气息吗!诗人对春雪飞花主要不是惆怅、遗憾,而是充满了欣喜。一个盼望着春天的诗人,如果自然界还没有春色,他就可以幻化出一片春色来。这就是三、四两句的妙处,它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可谓神来之笔。“却嫌”、 “故穿”,把春雪刻画得多么美好而有灵性。诗的构思甚奇。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 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却增加了诗的意趣。“作飞花”三字,翻静态为动态,把初春的冷落翻成仲春的喧闹,一翻再翻,令读者目不暇接。
第三、四段简要赏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嫌”、“穿”把春雪比作人,使雪花仿佛有了人的美好愿望与灵性,同时这穿树飞花的春雪似乎也给人春的气息,为诗歌增添了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渲染了热闹的喜悦气氛。
【知识扩展】
韩愈与潮州
从旧城东门出来,走过湘子桥就来到韩江的东岸。在沿江岸往北走一小段路,就来到韩山脚下,韩文公祠依着山势而上。在高处的一座主体建筑内,供奉着一尊比例比真人大了近一半的韩愈塑像。
就像杭州人为了纪念白居易、苏轼,把西湖上的两条堤分别称为白堤、苏堤一样,潮州人为了纪念韩愈,也用他的姓来命名一些重要的地方。
潮州对韩愈的纪念来得更加的隆重,城市东边的河流恶溪是潮州最重要的河流被改名为“韩江”,韩江以东的`山原为“笔架山”“东山”,也改名为韩山。潮州人称这是“江山改姓”。
韩文公祠规模宏大,屋顶白色的嵌瓷花草装饰精细而雅致。韩愈的塑像就在这个建筑里坐着,穿过大门正好对着潮州城。韩文公祠始建于宋代,在明清有过大修。建设者们似乎希望,潮州人能这样一直活在“韩文公”的注视下。然而韩愈在潮州任职仅有7个来月。
韩愈是唐代的著名文人和官员,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被明代文人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和同代的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还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美名。这些表明他在文学领域的地位。但在潮州,韩愈的故事更具体更饱满。
公元819年,韩愈51岁了,在唐宪宗李纯的朝廷内,他官至刑部侍郎。这一年,唐宪宗下旨打开皇家寺院法门寺供奉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的浮屠塔,接指骨入长安供奉。指骨先在皇宫供奉,再送至各大寺院。从百姓到贵族,竞相礼佛,唯恐在后,“有的百姓倾家荡产以供奉佛祖真身”。韩愈上书《论佛骨表》,力劝皇帝莫迎指骨,而是将其“投诸水火,永绝根本”。“韩愈谏佛”令宪宗震怒,被贬为潮州刺史。
韩愈在潮州的7个多月内,治理了水灾,在很大程度上除掉了韩江上的鳄鱼灾害。史料记载,韩愈刚到潮州就听百姓反映说“恶溪有鳄鱼”,他决心除掉鳄鱼,还写了一篇《祭鳄鱼文》。这篇散文提到,韩愈派遣部下把一只羊、一头猪投入恶溪给鳄鱼吃,并劝鳄鱼离开潮州前往大海,七天内不离开就将其全部杀尽。
潮州当地著名文史专家曾楚楠认为,韩愈带给后代潮州人最大的影响是振兴了潮州的教育。“潮州人为什么崇拜韩文公,从他来了,振兴当地教育,文化素质相对大大的提高。”
韩愈在潮州建立了一批学堂,大兴文化教育。资料介绍,韩愈找来了潮州有名的秀才和他一起办学,并将自己在潮州的所有俸禄几乎全部投入办学。
一个被贬至边疆的士大夫,却未因为远离庙堂而颓丧,而是在百越蛮荒之地栽下重教育、重读书的种子,使得潮州的好学崇文之风尚开始形成,并且延绵千年至今。因此也有“韩愈被贬,潮州受益”的说法。
曾楚楠说,唐之后,潮州文化素养相对比较高。潮州元代《三阳志》记载,潮州在南宋时曾有两座书院,这在当时非常罕见,所谓“潮二书院,他郡所无,文风之盛,亦所不及也。”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也成了潮州人的格言,古代潮州文风之盛令人惊叹。曾楚楠从史志中发现,在南宋末年潮州人参加科举的考生超过万人。而当时潮州人大概7万户。“以一户5口人计,整个潮州40万人。半边天没有资格参加科举,去掉一半,剩20万人。上岁数的老人、小孩去掉,青壮年才剩多少。这种文化氛围如何?”
至今在潮州,总能看到一些人沉醉于笔墨诗词的世界里。70多岁的曾楚楠有自成一体的书法。我们一起吃饭时,在上菜之前他将自己最近写的一组诗歌递给了我。和很多人一样,与别人交流诗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当地人中书法写得好,对联出得好的人总是受到尊重。潮州人家门口的对联,有楷书、隶书、小篆,一个80多岁的老头还发明了一种八卦体,每个字体看起来都有明显的八卦形。配上家家户户精心种养的兰花等植物,总令人感受到一股悠然自得的文化味。
潮州地处广东东南隅,三面环山,这种地理位置使潮州被本地人习惯称作“省尾国脚”,有趣的是,中华文脉却在这个角落之城传承至今。整整1200年多前,被贬官的韩愈开启了这一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楷书的结构规律;初步认识书法的几种表现形式,并理解用笔轻重和笔画粗细的关系,尝试创作书法作品。
2、德育目标:学习书法艺术,感知优秀传统;养细心认真的良好习惯。
3、能力目标:明确汉字的笔画均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组成;掌握楷书的结构规律,尝试创作书法作品。
二、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
(1)掌握楷书的结构规律。
(2)尝试创作书法作品。
2、难点分析:
掌握楷书的结构规律是难点,创作书法作品是难点。
三、教法与学法
1、学生的理解能力较差,在教学中,少讲或者不讲抽象的理论,多讲怎样写,在什么地方写。使学生通过记忆、模仿,逐步形成定型动作(即习惯动作)。
2、教学中把知识分散,边讲边练,各个突破。
3、通过例字教学,解决并逐渐掌握楷书的结构规律。
4、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 1、维护课堂秩序;检查学具。
2、让学生欣赏讲解有关我国的传统书法艺术的趣事。
(二)引言导入新课。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一下,书法当中楷书的写法。我们汉字的结构呢,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三)讲授新课。
一、格子分类
我们在书写汉字时,书写的格子用的比较多的有两种,一种是“九宫格”,另外一种是“米字格”。
二、楷书的结构规律
1、重心平稳,左右均匀。
就是要使字的支撑点的左右两侧从视觉上保持平衡。
例如:“京、考、季、聿、交”。
教师指导:检查学生作业,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时纠正。
2、疏密匀称,不离不犯。
即在字形结构的分间布白时要疏密适当,须根据字形合理布置其点画间的虚白,调匀其点画的粗细长短,以及偏旁部首的宽窄、高矮、大小和他们之间的远近。即要注意点画间的疏密,又要注意偏旁部首间的疏密。
例如:“無、蠻、馳、鶴”
3、比例协调,因字立形。
比例指笔画与笔画之间,部件与部件之间,两个或两个以上部分所占的面积,比较其中一个不封是另一部分的几倍,或几分之几,以及它们占整字的几分之几。协调之各部分之间,以及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比例符合审美习惯和结构原则。
例如:“柳、司、匡、制、各、草”。
4、参差错落,突出主笔。
点画的搭配组合不能整齐划一,不同的笔画其长短、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相同的笔画其长短、轻重、大小也不能一样,应有主次。主笔在一字众多的笔画重,最为长大突出,处在重要的地位,是结体重起决定作用的`笔画。其余是次笔。
例如:“未、先、拜、尤、集、右”。
5、外紧内松,有张有弛
是指字的外轮廓一般较为方正饱满,没有过于突出伸展的笔画。相对来说,里面的空间较为舒朗。
例如:颜体:“行、何、食”。
柳体:“行、何、食”。
6、形态变化,生动多姿。
形态变化是指结构造型虽有一定规则,有一定的形态,但其形态只要在不改变字的意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结构造型的美学原则,自出新意,改变古人的程式。
例如:“林、曹、昌、茂”。
三、颜体楷书结构练习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颜体楷书临创练习
五、作品欣赏。
扇面、
六、临创作前准备:
1、书写的主要内容。(可以是文章诗词,格言警句等等健康向上,吉利祥和的文字等,都可作为书法作品的内容。)
2、颜体楷书集字、拼字练习
3、生宣纸。结合书写内容设计书写形式
4、印章和印泥。
七、出示范作:
八、要求: 实践创作:(在下边的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九、总结课堂:
①表扬好的作品和学生;对优秀的要出示全班同学观看。
十、结束语
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了颜体楷书的结构规律。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书法的样式或者说幅式有哪些?在创作时应注意什么?
握笔姿势儿歌:
小朋友,要注意,跟我一起这样做: 老大、老二对对齐, 手指之间留缝隙, 指离笔尖一寸远, 一拳、一尺记心间。
书写姿势儿歌:
小朋友,要注意,学写字,先坐正,头正、身直、臂开、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