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运用借代的经典语录 正文

运用借代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2 21:53:53

杲杲日出。

《诗经·伯兮》。杲(gǎo搞):形容太阳的明亮。本句大意是:明亮的太阳出来了。这是古代诗歌中最早描绘出的句子,文字筒洁,又能给人以美好的想象。可用以描写日出,也可以用来比喻刚刚诞生的充满了生命力的事物,还可用来比喻朝气蓬勃的人生。

之死矢靡它。

《诗经·柏舟》。之死;到死。矢:誓。靡(mi米)它:没有别的心意,即没有二心。本句大意是:(我只爱自己心爱的人)到死也不变心。这首诗写一位青年女子找到了自己理想的对象,可是她的母亲却不谅察她的心,硬要拆散她的美满婚姻,逼嫁别人。当时,礼教制度经形成,“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已成为套在青年男女身上的枷锁。但这位女子却不顾礼教的藩篱,坚持自己所选择的对象。她一面愤愤地呼喊:“母也天只!不谅人只!”一面誓死抗争:“之死矢靡它!”非他莫嫁,死不变心。这铮铮誓言是对家长包办婚姻的挑战,是妇女自主意识觉醒的宣言。以历史主义眼光来看,近代妇女解放运动的斗争精神,也可从几千年前这位无名女于身上找到原始的萌芽。

临其穴,惴惴其栗。

《诗经·黄鸟》。穴:墓穴。惴惴(zhuì坠):恐惧的样子。栗:战栗。这两句大意是:当临近墓穴将要被活埋时恐惧地战栗起来。《黄鸟》是一首挽诗。据《左传》记载:秦穆公死后,殉葬者一百七十七人,秦国子车氏三子奄息、仲行、鍼虎皆在殉葬行列。~两句写殉葬者奄息等面临墓穴时惊恐战栗的样子。“惴惴其栗”现己成为形容惊怕恐惧的常用语。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鹤鸣》。它山:别的山。攻玉;琢磨玉器。本句大意是:别的山上的石头,可以用它来琢磨玉器。此条以它山之石可用来琢玉为例,阐明借鉴、广取的重要意义。石头是最普遍、最常见的物质,连它山之石都有“攻玉”的作用,其它鲜见的东西更可以想见。此条通过比兴手法寄寓此意.使诗文含蓄蕴藉,令人寻味.具有很强的理喻力量,因此干百年来传诵不绝,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仍是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一个极有号召力和极为简明醒目的口号。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诗经·板》。先民:古代的圣贤。询:询问,请教。刍荛(chúráo除饶):割草打柴的人。这两句大意是,古代圣贤有句名言,要虚心向割草打柴的人请教。古代圣贤尚且需要向被视为下贱的割草的、打柴的人去请教,一般的凡夫俗子则更不在话下。“询于刍荛”可用于表示广泛地听取意见,虚心求教,连草野鄙陋的人的意见也不放过。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诗经-蓼莪》。怙(hū户)、恃(shì是):都是依靠、凭仗的意思。这两句大意是:没有父亲叫我依靠何人?!没有母亲叫我仰仗何人?!这两句是痛悼父母双亡,自己从此失去依靠的,表现了诗人对父母的深厚感情。两句均以反诘句式写出,加强了感情的表述,使诗人悲痛欲绝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可引用以形容失去父母的孤儿的幼弱可怜,也可用于表现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还可用于表达子女追怀父母的感情。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诗经·蓼莪》。哀哀:悲怜、痛惜。生:养育。劬(qú渠)劳:辛劳、劳苦。进两句大意是:可怜我的父母,生养我受尽辛苦。原诗是写儿子悼念父母的,主要表达诗人痛惜父母辛辛苦苦地养育了他,而他却不能赡养父母,报恩德于万一的感情。这两句流露出对父母的深爱,情真意切,十分感人。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怀念或追悼,也可用于表现子女对父母的体恤、顾念。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十月之交》。岸:山崖。为:变成。陵:大土山。这两句大意是:高高的山崖也会变成低谷,深深的'低谷也会变成高大的山丘。原诗是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这种自然的变化说明了一条哲理: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在一定的条件下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也说明了世事沧桑多变的道理。从科学角度而言,现代地貌学也认为山川陆海是处在互相转化的运动之中。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淇奥》。切:用刀切断,指加工骨器。磋(cuō搓):用锉锉平,指加工象牙。琢(zhuó浊):用刀雕刻,指加玉石。磨:用物磨光,指加工石头。这两句大意是:(修养品行:好比加工玉石,)像切割,像锉平,像雕刻,像磨光。此条以加工骨器、玉器为例,比喻君子要努力修养品行,坚持德行的砥砺。所以原诗说:“有匪君子,~,”后多用~来形容研讨学问或修饰文章。切、磋、琢、磨是四个表现精雕细刻的动词,该名句连用四个动词,增强了直观性,使较为抽象的砥砺德行、研讨学问通过几个巧妙的动词传神地表现出来。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诗经·陟岵》。陟(zhì志):登上。岵(hù户):多草的山。这两句大意是:登上那高高的山岭啊,遥望我远在家乡的父亲啊!原诗是写远地服役者怀念亲人的,这是第一章的前两句,叙述诗人登高望父。下二章开头的两句分别为:“陟彼屺(qǐ起,光秃的山)兮,瞻望母兮”,“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写望母、望兄,实际上这六句互文见义。诗人登山远望家乡、亲人,反复咏叹,反映了行役者思家念远时深情。可用以描写流落异域的人怀乡思亲的心情。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诗经·氓》。信誓:忠实的誓言。旦旦:发誓时诚恳的样子。反:违反,违背。这两句大意是:当初你起誓时是那样虔诚恳切,没有想到现在你会违背自己的誓言。这两句在原诗中是弃妇指责她丈夫背誓负情的,如今可用以形容有些人在婚姻爱情问题上态度不庄重,需要时不惜海誓山盟,仿佛非常诚恳、坚决;实际上寡情少义,见异思迁。此外,现在“信誓旦旦”已成为使用范围很广泛的成语,多用于形容誓言的真诚。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

《诗经·谷风》。荼(tú图):苦菜。甘:甜。荠(jì计):一种野菜,味甜。这两句大意是:谁说荼菜味道很苦?我觉得它如同荠菜一样甘甜。这两句在原诗中通过比喻,对比,来反衬弃妇的遭遇。苦菜当然是很苦的,但比起她无辜被弃的苦来,简直犹如荠菜一样甘甜,可见她的痛苦有多么强烈。可用于形容、强调人们某些无以复加的痛苦心情。此外,这种运用反衬手法抒情状物以强化表达效果的方式,尤其值得吸取。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所谓:所说的,这里指所想念的。伊人:此人,这个人,指诗中主人公所想念的人。一方:另一边,即对岸。这两旬大意是:我所思念的这个人,在大水的另一边。原诗是表现怀人时惆怅心情的名篇,这两句着重强调一水之隔,阻断了他们的爱情。同时,“水”还泛指他们爱情问的种种障碍。后世多用这两句形容情侣间的两地相思;有时也用。“在永一方”形容所思念的人离得很遥远,或形容虽近在咫尺,但仿佛一水之隔。可望而不可即。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于衿》。青青:指“于衿”的颜色。子:你,诗中女子指她的情人。衿(J1n今):衣领。悠悠:遥远,这里形容相思之情悠远绵长。这两句大意是:你青青的衣领,牵系着我悠悠的思忆之心。这两句不直呼她的情人,而以“青青子衿”来借代,显得委婉含蓄,富有诗意。“悠悠”二字又表现出思念之情的强烈。可用以形容少女对情侣的相思,也可用于形容男子对同学、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曹操的《短歌行》即引用这两句表达他对朋友和志同道合之人的渴念。此外,还可以借鉴、学习这种借代的修辞手法。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采葛》。三秋:三季,即九个月,这里“秋”是作为季节单位来运用的,也可解作三年。这两句大意是:一天看不见,就像隔了三秋一样啊!这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心理活动,把相思之情渲染得不仅非常强烈,而且富有诙谐的情趣,十分耐人寻味。这个名句使用频率极高,有时还演化成“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或简化为“一日三秋”,不仅可用来形容情侣间深长的相思,也可用于形容同学、朋友、亲人间离别后殷切的思念。此外,这种夸张手法也值得吸取、借鉴。

愿言恩伯,甘心首疾。

《诗经·伯兮》。愿:思念殷切的样子。言(yan焉):语助词,无实义。首疾头痛。遣两句大意是:苦苦地思念着丈夫,即使想得头痛也心甘情愿。这两句中,“甘心首疾”形象、具体地表现了思妇对丈夫的深情怀念,可供引用描写、形容女子对丈夫、情侣的相思之情,也可学习、借鉴这种运用反村手法强化感情表达的艺术手段。

未见君子,怒扣调饥。

《诗经·汝坟》。君子:妻称夫。怒(ni逆);心里难过。调(zhou周):通。“朝”,清晨。调机,形容渴慕的心情十分强烈,如同朝饥欲食。这两句大意是:没有见到你的时候.思念之情就像清晨饥饿盼食一样迫切。思念之情本来是很抽象的东西,其迫切程度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述。这里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就使其变成具体可感的了。因为朝饥欲食,是每个人都有的生活体验,用它来比拟渴幕、思念之情,是很恰当,也很生动的。这两句可用于形容情侣之间牵肠挂肚、急迫难耐的思恋情怀。也可只用。惄如调饥”比喻其它迫切的愿望。还可从这两句悟出,贴切的比喻往往能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诗经·关雎》。悠:长,辗(zhan展)转反倒:形容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这两句大意是:相思之情悠远又绵长,辗转床榻进不了梦乡。在原诗中,这两句写一个男子因为心爱的女子“求之不得”而夜不能寐,在床上“辗转反侧”刻画了一种单相思的苦况;现在可用以描写相思的煎熬,也可用以反映因心有所思而焦灼不安,不能入睡。这两句知名度很高,现在还常被引用,“辗转反侧”已成为成语。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诗经·常棣》。妻子:这里指夫妻。好合:恩爱亲密。鼓:弹奏。瑟琴:古代的两种乐器。这两句大意是:夫妻之间丰相亲相爱,像弹奏琴瑟声调和谐。原诗中这两句是以夫妻恩爱来比衬兄弟感情亲密的,后世多用其字面意思,以“瑟琴”(也作“琴瑟”)形容夫妻感情的和谐融洽。

宴尔新婚,如兄如弟。

《诗经·谷风》。宴尔:安乐、和顺的样子。这两句大意是:新婚夫妻欢乐亲密,恩爱得如同亲兄弟。这两句在原诗中是弃妇叙述她的丈夫对新妻子亲爱得如兄如弟,以下又说到丈夫对她则视如仇人,这样通过鲜明对比,显出她丈夫寡情少义,喜新厌旧。后代用这两句,多形容新婚夫妻如胶似漆,极其恩爱亲密。有时单独用“宴尔新婚”指某人刚刚结婚,还沉浸在新婚的欢乐中。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睢》。钟鼓:古代的两种乐器。乐(le勒):快乐,这里用作使动词,乐之即使之快乐。这两句大意是:温柔美丽的好姑娘,我将敲钟打鼓迎娶她,使她快乐。这两句在原诗中是承接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而来的,描写那个男子想象着如果“窈窕教女”接受丁他的爱情,那么他便敲着钟、打着鼓去迎娶她,和她结成幸福的伴侣。可用于描写婚礼,也可甩于形容经过努力,有情人终成眷属。

一《观刈麦》

1.诗中表明繁重的赋税带给人们不尽苦难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诗中表现诗人为自己过着不劳而获的生活深感愧疚的诗句是: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3.诗中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同样表现隐含的矛盾心理的诗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4.白居易《买花》中有“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的诗句,在《观刈麦》中,同样道出人民苦难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观刈麦》写出了农人虽辛勤劳作,却入不敷出,饥肠辘辘的生活状况: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请再写出农人生活贫困或劳作艰辛的

古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

6.诗中用侧面烘托手法,表现来了唐朝时繁重的赋税使人民倾家荡产的诗句是: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7.诗中与“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意思相近的诗句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8.诗中以自责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不劳而获的统治者的讽刺和鞭挞的诗句是: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9.“田家四月闲人少,采了蚕桑又插田”。写出了农民劳动的艰辛、繁忙,诗中与此意相似的.诗句是: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月夜》

1.诗中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2.诗中通过明暗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3.诗中从视觉角度表现夜深夜静的诗句是: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4.诗中从听觉角度和感受角度表现春之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5.诗中一反前人写春的角度,另辟蹊径,具有独创性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6.诗中以喧闹的声响来展示生命活力的诗句是:虫声新透绿窗纱。

7.诗中通过对昆虫的描写,使之感到春已来临的诗句是: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商山早行》

1.诗中点明“早行”的典型情景,引起旅行者感情共鸣的诗句是: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2.诗中把早行情景写的历历在目,称得上“意象俱足”的佳句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3.诗中描绘诗人刚上路所见的景物的诗句是: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4.诗中“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都得到完美体现的诗句是: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卜算子·咏梅》

1.词中描绘梅花生长的严酷环境的词句是: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2.词中写出梅花悲惨遭遇的词句是: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3.词中词人借梅花盛开来写个人品格的高尚的词句是: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4.词人借写梅花凋落的情景来表达自己至死不变的爱国之心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5.王安石的咏杏诗有“纵被东风吹伏雪,绝胜南陌碾成尘”的诗句,《卜算子·咏梅》中比其用意更为深沉的词句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6.古诗词中有大量受人欢迎的有关“花”的名句,请写出你喜欢的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破阵子》

1.词中用特定的景物点明时令的词句是: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2.词中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地描绘春景的词句是: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3.词中表现采桑女心情的词句是:笑从双脸生。

4.词中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意境相似的词句是: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浣溪沙》

1.词中暗示暮春节令,同时描绘宁静、祥和、美好的乡村景色的词句是:簌簌衣巾落枣花

2.词中以由南到北的空间转换从宏观上描绘乡村繁忙、热闹景象的句子是:村南村北响缲车。

3.词中运用借代修辞手法的句子是:牛衣古柳卖黄瓜

4.词中写行人悠然而行,任意而走,给读者一个意外惊喜的句子是: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5.本词中流露出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之情,请你再写出连续两句描绘田园风光的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醉花阴》

1.词中描写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愁态的句子是: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2.词中写词人思念丈夫却又不得团聚,自己独处,寂寞冷清的句子是: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3.词中明写赏菊饮酒,实为写词人无法排遣思念之情的句子是: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4.词中暗示饮酒赏花,也难解思念之苦的句子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5.除本词外,请再写出两句表达思念之苦的名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悠哉悠

哉,辗转反侧。《诗经·蒹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词中抒发词人纵目环视,楼头山水风光无限,而不见中原故土的感慨的句子是: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2.词中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相似的句子是: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3.词中赞扬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并战而胜之的句子是: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山坡羊·骊山怀古》

1.曲中点明怀古之地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踌躇,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的句子,《山坡羊·骊山怀古》中与此意境相似的语句是: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3.曲中再现骊山和阿房宫旧址的荒凉景象的语句是: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

4.曲中表明作者对历史兴亡的大彻大悟,对王朝争权夺位的否定的语句是: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朝天子·咏喇叭》

1.曲中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狐假虎威的宦官形象的句子是: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

2.曲中运用夸张手法,对封建社会作了“灰飞烟灭,必然灭亡”的预测的语句是: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3.曲中表现人们对宦官既怕又恨的心理的句子是: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篇1

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2、掌握诗歌修辞手法题的设题方式和答题步骤。

课前预习案

一、古诗词中常见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双关、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用典、互文、叠字、反复、顶真等。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或物)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或物)的名称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简析:朱门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帆,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帆代指整个船。

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简析: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

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举酒欲饮无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这里,诗人用管弦指代音乐。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金戈指金属制的戈,铁马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金戈铁马用来代指精锐部队。

3、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危楼高百尺等。

●例析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篇2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在深化素质教育、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的文学性越来越显示其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诗歌以其高度概括的内容、凝练含蓄的语言和真挚纯美的情感,成为文学领域里最为璀璨夺目的明珠,并作为最集中精练的文学样式,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青睐。诗歌鉴赏也成了高考大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必修1》第一单元就安排了诗歌鉴赏,单元教学要求这样写道“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也是鉴赏诗歌的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可以说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传授给学生意象鉴赏的方法也就可以让学生拿着钥匙去打开诗歌殿堂之门,这是语文老师共同的心愿。教师只有授之以“渔”,教以方法,才能让学习主体以不变应万变,切实提高鉴赏能力,积极应对高考试卷中变换莫测的试题。而艺术还原法是诗歌意象鉴赏的一种有效且常用的方法,因此,本课试图通过意象鉴赏示例,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艺术还原法,切实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虽然高一学生正处于诗一样的年龄,对诗歌充满向往,对诗歌鉴赏已有一定的常识与生活积累,但经典诗歌学习不多,鉴赏术语的积累还很单薄,面对诗歌的抽象语言符号不知从何下手;与此同时,学生的审美观正在逐步形成,有一定的审美冲动,因此,必须从审美兴趣的培养、鉴赏术语的积累、鉴赏方法的传授和鉴赏能力的培养上加以积极的引导,授之以“渔”。

三、设计思想

本课依据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制定教学目标,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主,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评价、点拨作用,借助多媒体,采用“受激共振”的教学法,用屏幕显示诗歌意象的画面,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体现直观性教学原则,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教师将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意象鉴赏的“钥匙”交给学生。

四、教学目标:

1、了解掌握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2、了解掌握意象鉴赏方法——艺术还原法。

3、提高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艺术还原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室

课前作业:要求学生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按照学习小组集中讨论,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先秦的诗经、楚辞,汉、魏晋的乐府古诗,唐诗、宋词、元曲以及现当代诗歌就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发展史中一颗颗璀璨明珠。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文明史河的积淀、汉民族语言的结晶。本单元我们将学习一组现当代诗歌,先看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诗歌意象鉴赏与情感把握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抓住了诗歌的意象也就能很快领悟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情感。

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搜集了多少常见的诗歌意象?这些意象又有何寓意呢?

(二)介绍意象的概念,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1、请部分学习小组代表介绍所查找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并尝试为意象下个定义。

教师等学生讨论结束后,展示一组诗歌意象图片,每张图片都配有诗句。

归类总结:(屏幕展示)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必须是经过诗人主观的筛选与情感化合,以符合诗人的美学理想和美学趣味与人格情趣的物象。

部分传统意象的寓意: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特别提醒]

A.积累传统意象及其寓意。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意象特有的文化内涵,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倚栏杆而凭吊,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听梧桐细雨则倍感凄楚悲凉。

B、知人论世看意象。由于诗歌语言的多意性、不确定性决定了大部分的意象含义是不确定的,它随着诗人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人生理想、审美情趣的不同而千差万别。

2、(屏幕展示)一组黄昏画面

同样是黄昏,不同情境,不同人有不同感受。看到这些画面,请大家说说感想。并用一句诗来描述该情景。

学生回答后,提示:同样是黄昏,在王勃笔下是“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雄阔壮美;在李清照看来却是“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地,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哀婉悲凉;李商隐面对黄昏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发出了生命暮年,青春难再的人生感慨。

因此,解读诗歌的意象,要注意结合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去分析。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课件主要运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融音乐、图片、文字为一体。凡课件设计到的诗歌意象尽可能配上清晰、优美的图片,音乐以极富古典韵味的古筝曲为主,用以营造良好的诗歌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诗歌的意象美和意境美。

2、本课采用“启发点拨式”的教学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以学生的思维训练和鉴赏、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体,进行知识的课堂内化和布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本课以欣赏诗意盎然的音乐与图片导入,以诗歌语言符号为元点,引导学生充分调动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抽象的诗歌语言符号还原成具体形象的画面,建构心灵的图象,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并绘制诗歌情景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具体生动的诗歌意象、情景,让学生比较、感悟,化无形为实体,变抽象为具象,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学习的动机,又有利于知识的保持记忆,便于学生在认知图式上建筑新的认知结构,切切实实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理论引导与实践操作的统一、传授技能与培养能力的统一,做到师生互动,循序渐进,教学相长。

3、学生在课前积极搜集诗歌的传统意象,思考并将这些诗歌意象的寓意并进行归类;课堂上积极参与活动,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还原出诗歌的意象、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陶冶情操。课后,认真进行发散引申训练,能举一反三,形成能力。

诗歌意象鉴赏与艺术的点评

本设计能够突出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认知特点,教学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

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解,作者能够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累,以学生已知的常见的诗歌意象及其寓意为支撑,进而导入对意象的整体把握。如何正确地理解意象?作者从“知人论世看意象”提出了“还原法”,意即借助诗歌所提供的诗句以及与诗篇相关的作者的身世、遭遇、心理状态等去分析。显然,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也符合文学作品“知人论世”的阅读规律。为了使学生真正把握这一方法,作者以《致橡树》和《天净沙·秋思》这二篇学生并不太陌生的作品为例子,验证并使学生掌握这一方法。按照这一思路,后面的练习,还是以掌握和巩固这一方法为训练的目标。可以说,本课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了。

但是,作为中学生的诗歌鉴赏,“还原法”只是理解意象的一种手段,更重要的还在于学生的审美。这一点作者显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其次,就中学生而言,“还原法”在实际运用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一点也是需要加以注意的。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篇3

教学目标

1、 弄清中考诗歌鉴赏的考点

2、掌握诗歌鉴赏必要的知识、方法及技巧。

3、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诗歌鉴赏的方法及技巧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古诗歌是我国文学殿堂中的一枝奇葩,凝聚着中华民族浓厚的文化积淀,近几年来各地中考题中常有诗词赏析题出现。但在实际的考查中,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一向偏低,很多同学都把它视为难以逾越的高峰,望而却步,今天我有幸和大家共同完成一节诗歌鉴赏课,我们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是:诗歌鉴赏考什么,怎么考,怎么答。

二、古典诗词的考点

出示幻灯:

1、品味语言,理解重点词语、句子含义。

2、鉴赏诗歌的表现技巧

3、感知形象,体会意境

4、理解内容,把握感情。

第一关 品味语言

(一)体会用词的准确、精当

1、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是那个词?为什么?

②、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③、某个字有的版本作其他字,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

2、判断下列句子中哪些词用得准确,精当。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3、答题套路: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的情景,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

4、趁热打铁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诗歌的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哪里?

(二)、句子的赏析(主旨句 情感句)

1、赏析方法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2、答题套路:

①写了什么内容 + ②运用什么方法 + ③表达什么情感

3、判断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雪却闲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趁热打铁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第二关、鉴赏表现技巧

1、常见的表现技巧

①抒情方式: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等)

②表现手法:化虚为实、虚实结合、以动写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化用典故等

③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

2、提问方式: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艺术手法,艺术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答题套路:首诗用了( )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 )的情感(心情,心境)

第三关 体会意境,描述画面

1、诗歌“形象”的传统含义:

如:折柳 长亭—惜别 月 霜—思乡 梅—坚贞 莲—高洁 菊—隐逸 流水 落花— 感时伤春 浮云—游子 子规—悲愁 大漠 孤烟 羌笛—保家卫国 浮萍 飞蓬 孤雁—漂泊无依 凭栏—思念故国亲人 红叶—相思等等。

2、答题要领:

准确把握诗中景物特点及诗人的情感并加以想象,再现诗词优美意境,语言要生动优美,顺畅。

3、即兴演练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所呈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第四关 概括内容,体会感情

1、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目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2、诗歌类别

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思家。

怀古诗:多借古讽今,忧国伤时;感慨个人遭遇,渴望建功立业;抨击社会现实,担忧国家民族命运,同情下层人民疾苦。

古代诗歌鉴赏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诗歌传统意象的寓意。

2、教会学生掌握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

3、提高学生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鉴赏的方法。

难点:鉴赏诗歌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历代诗歌中有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堪称我国民族语言的结晶。我们先看“语文1”第一单元学习要求第二段中一段话“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这说明鉴赏诗歌的意象与把握诗歌的情感是学习诗歌单元的重点。众所周知,诗歌常常用具体的意象来营造诗歌的意境,表达抽象的思想情感,可以说诗歌的意象鉴赏是开启诗歌大门的一把重要钥匙。

二、引入主体内容

(一)诗歌意象的内涵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简单地说,“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象”,就是物象、景象,形象。对于这种蕴含着深厚文化或诗人感情的东西我们称之为“意象”,即意中之象。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是有了“人”“花”“月”“鸟”“涧”等意象的组合,才有了静谧恬然的意境;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是有了“月”和“江”的意象组合,于是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人生探问和宇宙畅想。可见,意象是诗歌的灵魂。

(二)诗歌意象的特点

1、含蓄性

古诗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意在彼。

以物喻人

香草——君子 恶禽——小人。

以物寄情

杨柳——惜别 圆月——思乡 落花——伤春 浮云——漂泊

流水——惜时 古迹——怀旧 黄叶——悲秋 莲花——高洁

红豆——相思 丁香——哀愁 红药——悲苦 羌笛——凄切

芳草——离恨

以物指事

舟楫——引荐 长亭——送别

2、特定性

在不同的诗句中,特定的意象都可能表达相同的情感和内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梧桐——伤感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3、多样性

古代诗人由于受特定环境的影响,不同的诗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同样的意象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酒——乐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酒——悲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酒——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酒——喜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酒——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酒——合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三、举例分析鉴赏诗歌的意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2002年的鉴赏题。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教师提示:柳树长长的柳枝迎风飘动,像一支多情的手在挽留着远去的离人,由此有了《诗经。小雅。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情景,仿佛柳树要与戊守边关的人依依惜别。再者“柳”与“留”谐音,故古人有折柳送别之举。折柳表惜别之情。另外,人已去而柳树犹在、柳条依依,似乎在怀恋远方的亲朋,故又有怀恋、怀远之意。诗中的折柳是指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诗人静夜闻笛,听折柳曲,思绪被悠扬的笛声勾动,引发浓浓的思乡之情,所以说,折柳是关键。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天净沙·秋思》的意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点评:一个浪迹天涯的游子,在一个深秋的傍晚,牵着一匹瘦马,于瑟瑟秋风中走在有“枯藤老树昏鸦”的古道上,猛一抬头,看见潺潺的水流上横着的小桥和炊烟缭绕着的人家,一种酸楚的流落感和着人生的失落感一起涌上心头,这滋味是难以诉说的,作者借助九个富有表现力的意象用蒙太奇的手法构织了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再加上“断肠人在天涯”,便把萧瑟之秋与游子之思有机结合起来,把悲秋推向极致。难怪有人因这首而称马致远为“秋思之祖”。

下面我们一起分析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组合意象。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教师解析:组合意象就是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从具象的形、声、色、味去体会诗句,确立联想方向,发挥想象,把作者蕴涵在意象中的主观色彩挖掘出来。根据《采莲曲》诗中“荷叶”“罗裙”“芙蓉”等意象的形、色来联想:采莲女裙似荷叶、脸如荷花,荡舟于荷丛,放歌于水上。这些意象组合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格调清新的采莲图,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作时欢快喜悦之情,进而也能体会到诗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诗歌意象,重点探索了诗歌意象鉴赏的方法,分析了一些诗歌意象,希望能在诗歌鉴赏方面找到一个突破口。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诗歌的意象鉴赏并不难,只要我们能根据诗歌的语言提供的信息,充分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艺术地再现诗歌所描绘的形象、声音、色彩、线条、画面,从而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内心情感与写作意图。那么,我们的诗歌鉴赏可以说已迈出了一大步。

意象是一个古老的美学概念,是诗人抒发情感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鉴赏诗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审美单元。可以说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诗歌的意境、风格及作者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只有对意象有了清晰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全面而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诗歌,才会对诗歌产生深挚的审美情感。当然,要想很好地解读诗歌的意象,还须多朗读、多积累、多鉴赏。

五、布置练习

1、课外搜集常见的诗歌意象并分析意象的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

闻 雁

韦应物

故园渺何处? 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夜雨, 高斋闻雁来。

寒 塘

赵 瑕

晓发梳临水, 寒塘坐看秋。

乡心正无限, 一雁过南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