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何以自守的经典语录 正文

何以自守的经典语录

时间:2025-05-09 06:18:23

1.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爱人利人以得福者有矣,恶人贼人以得祸者亦有矣曰:杀不辜者,得不详焉。——《法仪》

2.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兼爱》

3.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4.安危治乱,在上之发政也。则岂可谓有命哉!——《非命》

5.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也。此三者国之具也。

6.必择所堪,必谨所堪。……故染不可不慎也!——《所染》

7.不党父兄,不偏贵富,不嬖颜色。

8.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尚贤》

9.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不能征无义。城郭不备完,不可以自守。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故备者,国之重也;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城者,所以自守业。此三者,国之具也。——《七患》

10.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鲁问》

11.夫义,天下之大器也,何以视人必强为之?——《公孟》

12.富贵者奢侈,孤寡者冻馁。——《辞过》

13.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14.甘井近竭,招木近伐,灵龟近灼,神蛇近暴。

15.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尚贤》

16.苟有上说之者,劝之以赏誉,威之以刑罚,我以为人之于就兼相爱交相利也,譬之犹火之就上,水之就下也,不可防止于天下。

17.古者有语:谋而不得,则以往知来,以见知隐。

18.古之圣王之治天下也,其所富,其所贵,未必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也。

19.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20.故当若天降寒热不节,雪霜雨露不时,五谷不孰,六畜不遂,疾灾戾疫,飘风苦雨,荐臻而至者,此天之降罚也,将以罚下人之不尚同乎天者也。

21.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济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无他故异物焉,曰:唯能以尚同为政者也。

22.故官无常贵,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23.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刚举之,无能则下之。

24.归国宝,水若献贤而进士。

25.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尚贤》

26.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乡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兼爱》

27.慧者心辩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

28.兼相爱,交相利。

29.俭节则昌,淫佚则亡。——《辞过》

30.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31.今天下士君子,中请将欲为仁义,求为上士,上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节丧之为政,而不可不察此者也。

32.今至大为攻国,则弗知非,从而雀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另乎?

33.镜于水,见面之容。镜于人,则知吉与凶。——《非攻》

34.举义不辟贫贱,举义不辟亲疏,举义不辟远近。——《尚贤》

35.据财不能分人者,不足与友;守道不笃,遍物不博,辩是非不察者,不足与游。——《修身》

36.君子不镜于水而镜于人。

37.君子之道也,贫则见廉,富则见义,生则见爱,死则见哀。.…藏于心者,无以竭爱;动于身者,无以竭尽恭;出于口者,无以竭尽驯。——《修身》

38.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

39.老而无妻子者,有所侍养,以终其寿;幼弱孤童之无父母者,有所放依,以长其身。

40.力,形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

41.吏不治则乱,农事缓则贫。

42.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43.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

44.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人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45.埋葬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46.民力尽于无用,财宝虚以待客。

47.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非乐》

48.名不可简而成也,誉不可巧而立也,君子以身戴行者也。

49.命者,暴王作之。……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非命》

50.贫家而学富家之衣食多用,则速亡必矣。——《贵义》

51.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

52.去无用,天下大利也!——《节用》

53.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54.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只臣也。

55.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兼爱》

56.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57.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善人不赏而暴人不罚,为政若此,国众必乱。——《尚同》

58.善无主于心者不留,行莫辨于身者不立。——《修身》

59.上不听治,刑政必乱;下不从事,衣食之财必不足。——《节葬》

60.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尚同》

61.尚同,为政之本而治要也。——《尚同》

62.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

63.时年岁善,则民仁且良;时年岁凶,则民吝且恶。——《七患》

64.食者,圣人之所宝也。国无三年之食者,国非其国也。家无三年之食者,子非其子也。——《七患》

65.食者国之宝也,兵者国之爪也。

66.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

67.世俗之君子,视义士不若负粟者。——《贵义》

68.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

69.虽天亦不辨贫富、贵贱、远迩、亲疏,贤者举而尚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70.所为巧,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鲁问》

71.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仪》

72.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

73.天下有义则生,无义则死;有义则富,无义则贫;有义则治,无义则乱。——《天志》

74.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着,以不相爱生也。——《兼爱》

75.天之行广而无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

76.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而慎予官。

77.万事莫贵于义。——《贵义》

78.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

79.无不让也,不可,说在殆。

80.贤者举而上之,不肖者抑而废之。

81.心无备虑,不可以应卒。

82.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83.言则称于汤文,行则譬于狗豨。

84.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节葬》

85.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也。

86.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辞过》

87.原浊者流不清,行不信者名必秏(hao)。——《修身》

88.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贵义》

89.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修身》

90.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91.诌谀在侧,善议障塞,则国危矣。

92.子不能治子之身,恶能治国政。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

1、义感君子,利动小人。《晋书·符登传》

译文:道义可以感动君子,利益可以打动小人。

2、太刚则折,至察无徒。《晋书·周岂页》

译文:过于刚直就会折断,极其明察就没有门徒。

3、为国之道,食不如信。立人之要,先质后文。《宋书·江夷传》

译文:治理国家的道理是给民以食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4、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译文:聪明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在上千次考虑中,总会有一次收获。

5、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

译文:鸟将要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话也是善良的。

6、浊其源而望其流,曲其形而欲其直,不可得也。《后汉书·刘般传》

译文:希望从浑浊的源头流出清澈的泉水,希望扭曲的形体有笔直的影子,这都是不可能的。

7、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汉书·杨震传》

译文:天知道、地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么能说没人知道呢?

8、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译文:站在深潭边,希望得到里面的鱼,还不如回家去结网。

9、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译文:应该像面临着深渊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提心吊胆,害怕得发抖,一天比一天更加谨慎。

10、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

译文:(人生一世,无非是在追求名利),天下熙熙,都是为利而来;天下攘攘,都是为利而往。

11、顺德者昌,逆德者亡。《汉书·高帝纪上》

译文:顺应道德的人才会昌盛,不遵从道德的人必然灭亡。

12、农,天下之大本,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

译文:农业是天下的根本,是百姓赖以生存的衣食来源。

13、过而不改,是谓过矣。《汉书·成帝纪》

译文:有了过错,而不悔改,这才叫过错。

14、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汉书·食货志》

译文:在寒冷的天气,人们不会去等待狐裘或丝绵做的轻暖的冬衣(寒不择衣);人在饥饿的时候,不会去等待甜美的食物(饥不择食);人在饥寒交迫之时,也就不会考虑到廉耻之心了。

15、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籍传》

译文: 先出击就能制服敌人,随后应战只会被控制

16、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三国志·魏书二十八·钟会传》

译文:明智的人在危险还没形成时就能预见到,智慧的人在灾祸还未发生时就会有所觉察。

17、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咎。《三国志·魏书二十七·王昶传》

译文:担心的是人们知道前进却不知道后退,知道索取却不知道满足,所以才会有受困窘侮辱的过错,才会有产生悔恨的过失。

18、书籍之事,患人不好,好之无伤也。《三国志》·《吴书三·三嗣主传》

译文:对于读书这件事,担心的是人们不喜欢它,喜欢它是没有什么伤害的。

19、成败相因,理不常泰。《南史·宋本纪》

译文:成功与失败互为因果关系,世事不会永远太平安宁。

20、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南史·徐勉传》

译文:把清清白白做人的品质留给后代子孙,不也是很厚重的一笔财富吗?

21、负薪救火,扬汤止沸,以暴易暴,与乱同道,莫可测也,后嗣何观!《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背着木柴去救火,扬起沸水来止沸,用残暴来代替残暴,与原来的混乱同出一辙,其后果之严重是很难测的,这样下去,继前朝而为君的,给后代还有什么可显示的呢?

22、居官当廉正自守,毋黩货以丧身败家。《元史·刘斌传》

译文:当官的人应该廉洁公正,坚持自己的.操守,不要因为贪财而丧身败家。

23、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

译文:有长远打算的人不应为眼前的一点怨言而担忧,做大事的人不必顾及一些细微琐事。

24、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元史·郝经传》

译文:(用兵之道在出奇制胜):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如同山丘一样不可震撼,分散的时候又如风雨一样无处不在,行动可以像闪电一样迅速,动作可以像鹰鹘一样凶猛。

25、朝廷行事苟不自正,何以正天下?《金史·世宗上》

译文:朝廷里的人自己行事都不正,怎么要求天下的人行为端正呢?

26、馨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

译文:用完南山的竹子(做笔)也写不完罪恶;放尽东海之水也无法流完恶行!(罪大恶极)

27、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传》

译文:用铜作镜子,可以端正衣服和帽子;以历史作镜子,可以知道兴衰和更替;以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失。

28、居高而必危,每处满而防溢。《北史·后妃列传》

译文:居高位一定要有危险意识,东西满了就要防止它溢出来。

29、智者弃短取长,以致其功。《后汉书·王符传》

译文:聪明人舍弃短处,发挥长处,以此来取得成功。

30、君子立身,虽云百行,唯诚与孝,最为其首。《隋书·文帝纪》

译文:君子在社会上立足成名,尽管需要修养的品行有很多方面,但只有诚和孝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