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暴力倾向的人语录 正文

暴力倾向的人语录

时间:2025-05-14 22:36:00

人类的身上有两种倾向:作为动物的本能,作为高级动物的理性约束以及对崇高的追求。

在多次实验的.基础上,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

在不同环境的暗示下,(写作素材 )人们有时会不自觉地暴露出动物本能的一面:暴力倾向、破坏冲动、越轨的刺激等等;人们有时则有意识地表现成绅士、淑女、彬彬有礼、高贵友善等等。也许绅士、淑女"压抑"得久了,偶尔"叛逆"一下,会很"疯狂"呢。

偶尔的放纵无妨,只要你不伤害到他人。但是我们要警惕的是走得过远。人们都说德国人是以严谨理性著称的,可当他们被希特勒煽动起来时,整个世界都被他们的兽行所震惊。还有,奴才当了主子时多半会比原来的主子还坏,我们在反抗暴力时不要以暴易暴。

亚里士多德说得更深刻:"人,在最完善的时候是动物的佼佼者,但是,当与法律和正义隔绝以后,他便是动物中最坏的东西。"第一,人有思维,有智慧,会玩阴谋,耍诡计;第二,人会制造工具,会使用武器。动物咬人,杀伤力毕竟有限,人杀起人来,动辄是死伤一大片!动物界似乎还不曾有滥杀无辜的记载。但是人滥杀起无辜来,简直是穷凶极恶,疯狂透顶!由此可见,丧失了人性和道德的人,要比野兽可怕千百倍。

等了许久的书评终于还是来了,还以为自己距离读书已越走越远。事实证明,人一旦闲下来,精神上的需求自然而然就不是什么奢求了。

如题,最近读的就是这本略带现代感又有些小清新的《阿弥陀佛么么哒》,就流行来说,这本书可能已经“过气”了,其爆火之时大概在2015-2016年。这本书当时的火热程度,相信很多读者在当年早已读过。今天才来读这本书,算是对当年流行读物的一种弥补吧。

说一说当时,乃至准备读它时我的第一印象——鸡汤,而且是裹挟佛教信仰的纯鸡汤,再借用当下流行语“么么哒”一词,以便与大众拉近距离。然而,读书的有趣也正在于此,真正的“黄金屋”怎么会让你一猜就猜得到呢。事实上,这本书与鸡汤并没有什么实在关系,与信仰就更无大碍了,书名正如作者所说,只是源于他的一句口头禅而已,没错,就是这么随意。书中内容,多是以旁观者的角度,介绍了12个简单却又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有关爱情、有关疾病、有关流浪、有关生死。

12个故事中,各有主人公,以及属于他们每个人的回忆,因为这12个故事都是实实在在的真实故事。这大概就是这本书出版后,备受欢迎的最大原因,人嘛,总是对于他人的生命经历抱有幻想和崇拜,更何况这些人的故事都太过潇洒。

之前也说过,一本书的.适度性对我来说特别重要,简单来说就是读起来是不是感到流畅,是不是有想要读下去的欲望,如果是感到强制或折磨的,那就失去了读书的意义了。实际上,读书的感受应该和恋爱一样,见不到时应该是想念的,拿起书来也应该是爱不释手的,有点急着读完又有些害怕读完。

大冰故事里的传奇人物有许多,12个介绍不完,就简单的说几个我喜欢的吧。

流浪歌手老谢

曾经在大冰的小屋(云南酒吧)驻场的流浪歌手老谢,可谓传奇的一生。2014年云南地震,作为老谢的老家,老谢捐掉了自己的所有积蓄,连个买车票的钱都没留下。在珠海,老谢白天卖唱,晚上露宿街头时,半夜醒来发现吉他丢了,“流浪歌手不怕无瓦遮头,只怕吉他离手”,老谢找了一圈后也没找到,哭着砸墙。此时一人走过来,把一个长长的物件横在老谢面前,老谢以歌报答,唱到感动处,此人一溜烟消失了,回来时手里多了一瓶白酒和半个猪头肉。就这样,俩人互诉衷肠,此人也承认了吉他就是他偷的。小偷的成长经历也是莫名心酸,就如此和老谢形影不离的生活了一个多月。后来,小偷想开了,想走了,回家!于是,送行的那天,就在车门关闭的瞬间,老谢丢了一个纸包进去,打开外面裹着的报纸,里面是整整13700元。不知道是老谢唱了多少个日日夜夜赚来的仅有的积蓄,小偷哭了,从此立志做个好人。老谢呢,把积蓄送了人还是会心痛,却一面安慰自己,有什么啊?大不了从头再来嘛。这在老谢的生命历程中,才仅仅算是九牛一毛,老谢也曾被骗进工地,也曾闯过鬼门关,他也有理想,只是这理想在不断的被更新和重塑,但他却从未放弃。

厦门爱情故事

木头的救命恩人毛毛也出自大冰的小屋,这场缘分源自于一次绑架案,被绑成“粽子”的白富美木头被这个圆寸、宽肩的金链子大汉救下一条命后,便无数次阴魂不散的出现在毛毛的生命里。木头之所以叫木头,大概也是因为她这傻乎乎又不知道放弃的韧劲。起初,木头每晚晚饭时分都会出现在毛毛驻场的酒吧里,随之而来的还有各色日式便当,因为木头刚从日本学成归来。前几天毛毛似乎还能理解,知道这美女完全是出于感激之情,谁知,这便当送起来却没完没了。一周后,毛毛实在受不了,求木头别来送饭,救命纯属出于正义,心意已经表达的差不多,该干嘛就干嘛去吧。可木头就是木头,从亲自送饭并看着毛毛吃下去,到送到门卫就跑,不变的还是每日的便当。不耐烦的毛毛准备严厉的对待木头这一行为,告诉她不要再来送饭,这饭并不好吃。果然,木头自此没来送饭,一连消失几天后,却带着一件为毛毛量身定做的衣服来了,这一次,木头又被毛毛骂走了。一段时间后,木头再去酒吧找毛毛却得知毛毛已经辞职,于是,这一次木头送给毛毛的,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这份工作的地点就在木头的公司,待遇极为丰厚,同事对他更是恭恭敬敬。这一次毛毛终于知道了,原来木头不仅仅是个白富美,还是个富二代。但毛毛真实的成长经历却是他后来找到一个极普通的小区,一个头发花白的阿姨告诉他的,这个女人就是木头的母亲,其实木头并不是什么富二代,公司是她自己开的,便当是她自己去菜市场买菜自己做的,衣服也是她亲手设计的。这时候的木头已经人在日本,也打算日后在日本定居,接父母过去。快一年过去后,木头回国内公司开年会,这一次,是毛毛穿着那件定制衣出现在木头面前。

可以送我一只喵吗

关于九岁的生日,王继阳最想要的是一只小喵,这是他懂事以来缠着爸爸妈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但这一天对王继阳来说,得到的却是一份特殊的礼物,爸爸妈妈要离婚了。这对于刚上小学的他来说,怎么也理解不了,从此,他总是一个人发呆、胡思乱想,他的易怒与暴力倾向从此时开始爆发。妈妈和他说话也总是没好气,对他的态度也是忽冷忽热。王继阳的暴力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后来被确诊为多动症儿童。妈妈带着王继阳过了很久的单身生活,有一天却出奇的和蔼,妈妈说自己要出差几天,让王继阳先搬到奶奶家去住。王继阳默默的收拾好行李,刚准备出门时,妈妈叫住了他,说:走之前,妈妈带你出去玩一天吧。于是,妈妈带他去了游乐场,吃了他最爱的麦当劳,还带他买了衣服,这一买就是一大编织袋,包含了春夏秋冬,足够他穿好多年,这一天,他真的高兴哭了。送走妈妈后,王继阳回到自己的新卧室,躺在床上,却感到身下一阵软糯,他翻起身看了一眼,眼泪便再也止不住,是一只小喵。从此,这只猫便从没离开过王继阳,陪他在路边卖唱,陪他在街角摆地摊、陪他做民谣歌手,再难的生活都挺的过去,因为有小喵。

书中让人感人至深的情节还有许许多多,我仅凭一个读者的角度介绍了给我印象最深的几个情节,有些流水账,很难用有限的文字去形容这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酒的地方,就有故事,其他的,等待你去挖掘啦。

迟子建作品中暴力描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因素,是其追求美好人性的必要背景。

文学作品中将暴力与美学相结合产生的‘暴力美学’一词,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一个从形式感出发的批评术语。[1]女作家迟子建的暴力叙事同余华、莫言作品中对血腥暴力的暴力大相径庭,她是在柔婉、细腻、温情之中来书写暴力的,是为美好、和平作衬托,引起人们的思考,惊醒世人,创造和谐。这种对于暴力的美学处理与考量,同日本漫画家宫崎骏有异曲同工之妙,核心是表现对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平主义及女权思想的深度思考与探究。

迟子建作品的暴力画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与自然间的暴力关系

人与自然间的暴力关系在迟子建小说中主要围绕着生存展开,因此这种暴力是指人们为了生存,遵循自然法则而进行的一种暴力行为,在迟子建的小说中,主要表现在狩猎方面,即猎杀。《额尔古纳河右岸》中,鄂温克族人为了生存猎杀熊的场景描写:“枪响的时候,我的心也仿佛跟着蹦了出来,堪达罕的鲜血已把湖心染成黑夜的颜色”[2]对自然生存索取的敬畏感,使狩猎“堪达罕”的活动呈现出一种宗教仪式色彩。暴力在这次猎杀活动中不可或缺但却并未被过分渲染,而是以一种类似英雄死亡的悲剧色彩加以体现。无论是自然崇拜还是人定胜天,都是对于主客体间关系的一次认识,也将直接决定一位作家自身的认知能力与人文精神。

在自然疾病面前人们表现出了自身的弱势姿态,这种弱势表现在无辜的人们并未对自然采取任何行动,却遭到了自然无情的伤害。相反对于自然的贪欲索取同样会遭到自然疯狂的报复,但报复的对象往往是处于生存状态的底层群体,真正以来自然获取奢侈生活的人仍会超脱于自然之外,比如人们无限开发自然,自然也必将反作用于人类,矿难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案例。《世界上所有的夜晚》,通过矿难向人们展示了另一种自然暴力。作者不是直接描写矿难的惨相,而是通过对矿难及其原因的揭示,挖掘了矿难的社会原因和人们道德底线的失守,对矿工妻子的丑恶行径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将暴力的场景消淡在道德的追问与反思中。

二、男权话语下的暴力叙事

在男权社会中,掌握话语权力的男性对女性拥有着绝对的权威,甚至于对女性违反法律前提下的伤害在民间话语中也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从而使女性往往承受从肉体到精神的双重伤害。作为女性作家的迟子建发现了,即使在现代中国,这种男权性话语权力依旧牢固地存在于整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女性受到暴力行为成为了一种普遍而极其正常的现象,同时她也以文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于是在她的作品中我们还会看到女性反暴力男性的情节。如《野炊图》中的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强的描写极具典范性,因为这其中的男权话语与政治权力相结合。

然而迟子建对暴力描写的贡献就在于,她不只是以一味的述说女性的悲惨来换取读者的怜悯和施舍,相反,她还通过讲述故事来描写女性的奋起和抗争,以及受男权文化浸染女性自身的暴力。在《第三地晚餐》中陈师母冷静的讲述自己为捍卫权益而杀了丈夫和他情妇的过程。

北方女性的泼辣、大胆、敢作敢为、嫉恶如仇、不计后果的特点在陈师母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这种性格是和南方妇女的温婉、贤淑、胆小不同的。同早期东北女作家一样,迟子建的小说中对能体现东北女性暴力的描写也很多,正如萧红笔下的王婆一样,陈师母身上突出地显露出东北的地域色彩,透露了东北女性对暴力行为的热衷。

三、战争背景下的暴力美学

战争暴力是暴力美学的重要组成,战争屠杀的'场面往往使人感到人性的冷酷和残忍。同时战争又是考验一个民族承受力与宽容度的特殊景观,战争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往往以视觉的感官刺激为主要表现形式,无论我们如何美化、升华战争本身的意义,它带给参与其中的人们的永远是抹不掉的伤痛与痛苦记忆。迟子建的战争景观与其他作家相类似,仍然充满了血腥与暴力,人性的光辉几乎被抹杀殆尽。但迟子建的独特之处也恰在于此,同样描写战争,她却能通过精妙的叙述和细致的描写,在向读者展示战争血腥,批判冷血暴力的同时,也向人们透露出呼唤美好和平的信息。迟子建的小说,最能代表其战争暴力的是《伪满洲国》,其中有大篇幅的屠杀惨景。

迟子建是一个爱憎清楚、是非分明的作家,她写暴力,绝不是为了故事的需要而像余华、莫言热衷暴力描写一样,她写“暴力”是对“非暴力”的一种追求,是对美好人性、人类和平的一种执着向往。迟子建前期小说中这种暴力倾向不是很明显,自2003年以后作者将这种暴力直接表达出来,或许这正是作者对这个社会的一种渴望,希望那种安详、宁静、平安要永久的存在于人间。作者作为一个反暴力主义者的倾向作家,写暴力却希望暴力消失,写杀戮却盼望和平,迟子建对暴力的描写以及暴力美学的矛盾态度,表明了女作家具有的善良本性和崇高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