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经典语录 > 节奏划分正确的语录 正文

节奏划分正确的语录

时间:2025-05-10 06:49:46

木兰诗的全文节奏划分,一起来看看吧。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附: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来也会吟。”说的是朗读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只知死读,不明文句结构(分不清句读或朗读节奏),终究会直接影响对文句、文篇内容的理解。鉴于此,历年来各地的中考

(1) 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故 / 天将降大任于斯 / 人也

(B)所以 /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 / 不能

(C)人恒 / 过,然后 / 能改

(D)出 / 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 恒亡            ( 2000 年盐城卷)

(2) 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 / ”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2002 年苏州卷)

如何确定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总结出常见文言句子划分节奏的方法,在此抛砖引玉,求教方家。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说来,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这样划分是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如:

(3)予 / 尝求 / 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 / 妻子 / 邑人 / 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示原因,如“盖”、“夫”(读“ f 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 / 一岁之犯死者 / 二焉     (《捕蛇者说》)

(6)夫 / 环而攻之 / 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老师笔记《如何划分文言文句子的朗读节奏》。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如:

(7)鹏之 / 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

(8)医之 / 好治不病 / 以为功。     (《扁鹊见蔡恒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如:

(9)若 / 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10)而 / 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1)然则 / 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2)故 / 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13)是故 / 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论贵粟疏》)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这句话的意思是: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其一 / 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然 / 得而腊之 / 以为饵 (《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陋室铭》重点知识归纳

重点知识:

1、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本文体裁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称述功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借助陋室说理,突出主人品德高尚。本文的韵脚是:名、灵、馨、琴、经、形、亭韵母是:ing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xīn) 苔 (tái)痕 鸿儒(rú) 案牍(dú)

5、解释下列加线字

有仙则名(出名)有龙则灵(灵异)斯是陋室(这)惟吾德馨(只)(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草色入帘青(映入)谈笑有鸿儒(大)(读书人)往来无白丁(没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调弄)(未加装饰的)阅金经(阅览)(佛经)无丝竹之乱耳(指琴瑟等弦乐和萧管等管乐,此处指奏乐的声音)无案牍之劳形(官府的公文)(使身心劳累)南阳诸葛庐(草庐)

6、成语和名句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现在常用来赞美客观条件并不优越而主观因素好的一些事物。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现在常用来形容居住环境的幽雅,生活安适。

8、填空:

①文章主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②《陋室铭》开头二十四字,实写的是山和水;虚写的是仙和龙。虚写是为了引出实写中的“德馨”二字点题,这里写山写水,是为了与陋室进行类比,写仙写龙,是为了与作者进行类比,以表现自己和陋室品位不凡。

③《陋室铭》在写法上用了类比的手法,先与“山”类比,原句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其中强调山能闻名天下的原因是“有仙则名”。然后与水类比,原句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强调了水能显示灵异的原因是“有龙则灵”。其中的“仙”和“龙”都暗喻了“德馨”的人。最后又将陋室与古代著名的居室“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相类比,表达了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意思,使文章境界突然上升,而引出孔子的句子强调自己的观点,与前文“惟吾德馨”句呼应,把“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了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中提及两个历史人物,一是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运用类比,表明“陋室”的主人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⑤刘禹锡以因仙、龙成名的山、水来比自己德馨而不陋的陋室,用陋室内外的情景,衬托自己的德馨,而自比古贤,表现出自己安贫乐道的崇高情怀。

⑥文中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9、全文分三层。

①开头到“惟吾德馨”,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值得铭颂,不在其陋,而在居“陋室”

的人品德高尚。

②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高

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③从“南阳诸葛庐”到最后,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11、用原文语句回答:

1、能体现陋室环境之雅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表明陋室主人品行高尚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5、与“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相呼应的句子是:孔子云:“何陋之有?”

6、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描写陋室主人情趣之雅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8、表明陋室主人以古代名贤自况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9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0运用对偶修辞的一句话: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1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惟吾德馨

12陋室主人居室内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3以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主旨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4从反面虚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5从正面描写陋室中生活的句子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16文中写室内景物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

17、文中写室外景物的句子是:草色入帘青

十二、本文运用的修辞方法为: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比喻、比兴、类比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对偶、拟人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对偶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⑤孔子云:“何陋之有?”:引用 反问

十三、问答题。

⑴文章开头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答:以比喻起头,以虚衬实,类比的写法;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⑵文章开头以山水起笔,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有什么好处?

答:用山水作衬托引出“陋室不陋”。这样开头,不落俗套,引人入胜。起到了创造意境,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

⑶"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

答: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⑷你认为能统领全篇大意的句子是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理由:本文作者要说的是“陋室不陋”,而不陋的原因则是室主人的品德高尚,所以是这个句子

⑸本文对陋室从哪几方面进行描写的?这几方面突出陋室怎样的特征?

答: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进行描写的。陋室特征:雅。

⑹“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

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⑺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答: 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幽)

⑻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

答: 鸿儒 ,无白丁(雅)

⑼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

答: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安)

⑽作者是怎样写“陋室不陋”的?

答:居室环境—清幽雅致交往人物—高雅脱俗日常生活—清雅安适

⑾“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用了怎样的手法来写室中事?写出了室主人怎样的情感?

答: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写的。表现了室主人清雅安适的情感。

⑿作者既说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俚语扰耳俗务缠身。(意思对即可)

⒀、对于陋室描写,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上下文联系)

答:对陋室的描写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本。

⒁、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⒂、“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名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⒃、文章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

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再次有力的点明主题,同时说明了作者的志趣与圣人之道相符合。

⒄、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答: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

⒅、作者明明是在称赞他自己的“陋室”的,为什么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

答: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有古人的情趣与品质

⒆历史上或现实生活中有哪些陋室不陋的例子?请举例。

答:床头屋漏,雨脚如麻的杜甫草堂。净洁无尘,以木板方砖做书架的钱钟书的书斋。

⒇首尾句有何关系?

答:首句用了比兴写法,尾句与首自互相呼应。

(21)本文题目为"陋室铭",文章又说"何陋之有"?这些不矛盾吗?

答:不矛盾。题中之"陋"为房屋的形陋,尾句的"陋"为"鄙俗"之义,指屋中主人的"德馨"不鄙俗。

(22)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是一位有着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名士。

(23)写交往人物、写室中生活都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试具体说明。

答:交往人物: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

室中生活: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4)本文写法新颖别致,采用了反向立意的写法,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这种写法将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由室及人,又因人及室,扣住“陋室”的同时,将笔墨引向室主人,通过描写,表现“惟吾德馨”,以此说明“陋室不陋”充分突出主旨

十三、拓展延伸发挥题:

1、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答:这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效的典型。这种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应重视并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在精神上统一的提高,完善的发展。

2、作者持有怎样的生活态度?你是否赞赏这种生活态度?

答: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赞同。(再谈一些理由)。

3、本文作者所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答:(提示:正直、善良、上进等,对自己的成长有利。)

4、生活中侧重追求精神,还是物质,或是二者并存,古往今来,都被人们所争议,你认为本文作者追求的是哪方面的?你是否与他的观点一致?

答:(作者追求精神,一致)。

练习一

一、基础知识

1.填空:《陋室铭》选自,“陋室”是的名字,意思是。本文体裁是,是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本文作者是,代著名、家。与本文体裁相关的一些文体是、、等。

2.重点字词:斯吾馨鸿儒白丁调素金经丝竹形案牍陋

3.翻译句子: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何陋之有?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4.划分节奏:(1)可以调素琴,阅金经(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斯是陋室,唯吾德馨(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分析修辞:(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孔子云:何陋之有?()()

6.默写全文。

二、阅读

1.阅读全文回答:

①,。②,。③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文章的作者是唐朝诗人、哲学家。

(2)将文章中空缺的语句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

(3)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馨: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调: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答: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答:

(5)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6)本文押韵的字有

(7)结尾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用意是什么?

(8)用∥把本文分为三个层次,并概括大意。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9)“龙”“仙”比喻什么?(10)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11)能够统领全文,起到画龙点睛作用的词语是。

(12)有人认为本文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心态,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说明理由。

(1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14)用行楷字补全文中空缺的语句,想一想这句有怎样的作用?

(15)指出下列语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文段开头两句用了什么写法?隐喻陋室具有怎样的性质?

(17)翻译“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一句,它出自哪里?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联系全文可以看出本文是紧紧扣住怎样的立意来写的?

(18)本文的作者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体现了博大的胸怀,其中两句富含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你能写出来吗?

19、文中运用类比提到诸葛亮,你知道与他有关的故事吗?说出两个来。另外,大诗人杜甫也曾写诗赞誉他,你能工整的楷体默写出这首诗吗?

2.按要求默写:

(1)陋室值得称颂的原因        (2)全文的点睛之笔

(3)写陋室环境清幽、雅致的句子

(4)从日常生活写作者的美德的句子

(5)从交往人物写室主人安贫乐道生活情趣的(交际之雅)

(6)表明作者以古代贤人为榜样的志向和抱负的句子是

(7)用反诘卒章显志,表达自己的高洁傲岸的情操的句子是

(8)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

(9)《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否合法 。

(10)《陋室铭》表现室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 。

练习一参考答案

一、1、《全唐文》作者给自己的居室取简陋的屋子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刘禹锡梦得唐诗人哲学器物铭山川铭座右铭墓志铭

2、3、略4、略5、(1)对偶比喻(2)对偶对比(3)反问引用

二、1、(1)刘禹锡(2)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调:调弄,这里指弹。(4)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5)抒发身居陋室,壮志弥坚的情怀。(6)前八句尾字(7)意在以古代贤人为榜样的志向和抱负。(8)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身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第二层: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第三层:总结上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9)品德高尚的人(10)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11)德馨(12)不同意理由:文章结尾处,作者以诸葛亮,扬雄自比,表现了积极入世、要有所作为的远大志向。 (13)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1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前半句点题,后半句统领全篇。15、C(16)隐喻、比兴的写法写出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17)孔子说:“有什么简陋呢?”《论语·子罕》起画龙点睛的作用紧扣“陋室不陋的立意。(18)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9)(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功盖三分国,名高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2、(1)唯吾德馨(2)唯吾德馨(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4)可以…劳形(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6)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7)何陋之有?(8)首四句。 (9)水不在深,有龙则灵(10)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练习二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4)无案牍之劳形( )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练习二答案

1.托物言志 2.⑴出名 ⑵这、简陋 ⑶高尚、美好 ⑷使……劳累3.B 4.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繁杂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5.C

高中语文鱼我所欲也的复习题篇一:

1.下面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人皆有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B.舍身而取义 环而攻之而不胜

C.故不为苟得也 己克,公问其故

D.贤者能勿丧耳 陈胜者,阳城人也

[甲]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岳阳楼记》)

4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的表现手法。(3分)

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1分,答“义”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分,用自己的话概括也可以) (3)对比(1分)

[甲]

[乙]曾子②之妻之市,其子随妻而泣。其母曰:“母还,顾反为汝杀彘③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节选自《韩非子·曾子杀彘》)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4分)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与: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得:

③曾子之妻之市 之:

④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止:

8.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万钟则不辩①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9.古往今来,舍生取义的志士仁人很多,请举出两个人物,并简要概括其事例。(4分)

10.从“曾子杀彘”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曾子怎样的教子思想?(3分)

参考答案:

7.①给,给予 ②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③到,去,往 ④制止(或阻止,劝阻,劝止)(共4分,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8.①万钟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仪就接受它,万钟的俸禄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呢?(共2分,其中“则”和“加”没有翻译正确的,每个扣1分)②现在你欺骗他(儿子),这是教他欺骗啊。(共2分,其中“子”和“欺”译错的,每个扣1分)9.示例:文天祥宁可为民族利益而死,也决不投降元朝做官;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共4分,写出人名得1分,写出其事迹,且能体现“舍生取义”得1分)

10.言行一致;或言而有信;或父母对孩子要起到表率、示范作用(3分,意对即可)

7、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解释相同的一组是()(2分)

A、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先帝不以臣卑鄙

B、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人不知而不愠

C、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D、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受任于败军之际

8、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2分)

如 使 人之 所 欲 莫 甚 于 生,则 凡 可 以 得 生 者 何 不 用 也?

10、《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4分)

7、B 8、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每处停顿1分,共2分)

l0、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甲](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 (2)天祥泫然出涕 涕: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19、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4分)

答:①富贵不能淫:

②威武不能屈:

20、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1分)

21、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4分)

17、(2分)(1)通“避”,躲避。(1分) (2)眼泪。(1分)

18、(4分)(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2分)(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2分)

19、(4分)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2分) 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2分)20、(1分)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

21、(4分)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2分)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2分)

[甲]

[乙]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③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④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⑤而敢独止⑥?”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郡并获全⑦。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荀巨伯:汉桓帝时人。 ②值:遇到。 ③胡贼:胡人入侵的军队。 ④败:毁坏,舍弃。 ⑤男子:这里表示轻蔑的称呼。 ⑥止:停留。⑦全:保全。

10.解释选文中加点的词。(4分)

(1)故不为苟得也 (2)故患有所不辟也

(3)不忍委之 (4)遂班军而还

11.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

12.请概括出[乙]文所写的故事。(2分)

13.[甲] [乙]两文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 的思想。(2分)

10.(1)苟且(注:使用语文版教材的学生还可以答为“苟且。这里指为了生而不择手段”) (2)祸患,灾难 (3)丢下,抛弃 (4)于是,就 每词1分。

11.(1)如果两者不能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取(或得到)正义(2)朋友对荀巨伯说:“我现在就要死了!你可以离开了。”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

12.荀巨伯在危难关头不抛弃生病的朋友。大意正确即可。

13.舍生取义

[甲〕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鲁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 “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 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选自《说苑》)

7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 分)

① 故患有所不辟也 患 辟

② 纵子有赐,不我骄也 赐 骄

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 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9.〔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不受别人施舍 的高贵品质。(4 分)

10.请你从〔 甲〕 〔 乙〕 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3 分)

7.①祸患,灾难 通“避”,躲避 ②赏赐 傲视 8.①不仅贤人有之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②先生您又不是向别人索要(城),别人主动送您一座城,为什么不接受呢? 9.舍身取义 廉洁自律 评分:每空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10.答案示例:①当面对人身重要抉择时,要明辨是非,树立重义轻利、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②为人处世要廉洁自律,不贪不沾。 评分:共3分。观点正确,答出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13.“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请搜寻古今这样的“贤者”的言或行去印证孟子的观点,完成下面的表格。(3分)

言或行

1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

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3分)

13.(人物1分,言或行2分,共3分)示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陈毅——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国的救济粮。……

14.(3分)示例: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要在与坏人斗勇的同时还要斗智,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协。(言之成理;观点鲜明即可)

(一)(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二)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①以为养②。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以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也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节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廪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

16.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是亦不可以已乎?

(2)此之谓失其本心。

19.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文段(一)中的语句回答。(2分)

16.(1)有什么益处(带来什么好处)(1分) (2)感激(1分)

17.(1)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2分)(2)这就叫做丧失了自己的本性。(2分)(共4分)

19.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此之谓失其本心)

9.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如使人之所欲 / 莫甚于生 B.由是 / 则生而有不用也

C.此之谓 / 失其本心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 / 我而为之

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屋舍俨然

B.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同舍生皆被绮绣

C.是亦不可以已乎 然胡不已乎

D.万钟于我何加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不是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B.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1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3分)

参考答案:

9. D 10. C 11. B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不丧失罢了。(2)用脚踢着给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3.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甲)

(乙) 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

(1)万钟于我何加焉 何加: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公被狐白之裘 被: (4)乃令出裘发粟 裘:

10.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 (2分)

1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9.何加:有什么好处。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被:同“披”,披着,穿着裘:皮衣,御寒的衣物

10.这种做法就叫做丧失了天性,天良及羞恶之心。我听说古时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饱了却想到别人的饥饿。

11.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这就是失去本心“义”的表现。

12.作为君王要以民为本关心百姓的疾苦,不可高高在上,那样就会失去民心。

7.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妇拍而呜之(《口技》)

B.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C.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至于负者歌于途(《醉翁亭记》)

D.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9. 文反复论证了一个什么观点?主要用了哪些论证方法?(3分)

7.(3分)C(C项均译为代词“……的人”;A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并列关系连词;B项分别译为“他的”、“恐怕”;D项分别译为“却”、“就”)

8.(6分)(1)(3分)如果人们所追求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求得生存的手段,什么不可以用呢?(“甚于生”1分,“得生者”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2)(3分)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每个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非独”1分,“是心”1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分)

9.(3分)人在“生”与“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1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答到任意2点即可,2分)。

6.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9.选自《孟子》的两则文段,骈散结合,说理透彻,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甲文第一段告诉我们:对于人来说,生死固为重要,但 更重要。乙文第一段则讲明了 的道理。(2分)

10.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当面对诸如“生”与“义”、“忧患”与“安乐”的选择时,如何才能做到不失“本心”?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4分)

6.D(2分)9.人的尊严(骨气) 逆境造就人才(每空1分,共2分)10.示例:怒失“本心”应该做到: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保持人的本性,去恶扬善,勤俭节约,居安思危。(2分)如当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我们要挺身而出,捍卫正义。

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10.A(3分)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丧:丧失)

c.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蹴:践踏)

D.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与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举于士

9.D(得:同“德”,动词,感激恩德。) 10. B(于:比,介词)

10、《陋室铭》、《鱼我所欲也》两文分别表明了作者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态度,你是怎样看待这种情趣和态度的?(4分)

答: l0、示例:刘禹锡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这是值得肯定的,但他消极避世的思想却是不可取的。(围绕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

示例:孟子表明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的人生态度,表现了一种高尚的气节,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围绕舍生取义表明观点的1分,能作分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