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过零丁洋出自谁的名言 正文

过零丁洋出自谁的名言

时间:2025-05-01 09:14:30

过零丁洋读后感(一)

“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是出自《过零丁洋》这首诗的 。今天我阅读了《过零丁洋》,一幅动人的画面出现在眼前:从小文天祥就立志报国,从考中进士开始,就为祖国操劳,自己又与元军孤军奋战了四年。亡国了,自己也没法救国,倍感伤心,如今九死一生,国破家亡,自己被元军囚禁,更是孤苦伶仃。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视死如归。

文天祥是多么的热爱祖国,再面临死亡,他仍面不改色,不屈服于敌人,仍与敌人视死如归。从古至今,跟文天祥一样的人也有许多,不计其数。鲁迅18岁,见外国海军侵略中国,就考入南京水师;后来,感到发展矿工业祖国才能富强,又去考了矿物学。毕业后,他又转而投医 ,最后认为人们是心理不好,就决心用笔唤醒民众。

与文天祥相比,我感到羞愧不已。现在只有好好学习才能报效祖国,可如今有良好学习环境,我都不好好学习。上课时,老师在上面大讲,我在下面小讲,脑子里想的是周杰伦、阿杜的歌声,心中存在的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电脑游戏,自己不时还在暗暗发笑。弄得同学们目瞪口呆。老师让我回答问题,我站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地乱说一气,搞得大家哄堂大笑。到了考试,自己一窍不通,只能乱写一气,成绩出来后,总对自己说下次一定要努力,可是不到两三个小时,自己立下的志愿就已经忘了,更不用说去努力了。

可是读了《过零丁洋》这首诗后,我知道了一定要热爱祖国,我们青少年热爱祖国最重要的表现是好好学习,练就一身硬本领,将来出社会后,为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让祖国耸立在世界强国中。

《过零丁洋》这首诗像我的照明灯,小老师,告诉我要热爱祖国,好好学习;又像多彩的阳光,伴随着我踏向未来的征程。

过零丁洋读后感(二)

读了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后.我感慨万千.他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这首诗诗,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的英雄气概。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

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

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那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读后感(三)

同学们都知道南宋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郑成功《出师讨满夷自瓜州至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一万气吞吴。”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 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也曾写下《过零丁洋》演奏他的爱国心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过零丁洋》。

通过预习,我们都知道《过零丁洋》的作者是文天祥,他是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佑四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他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他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其中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

文天祥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纵横欧亚,攻城略地,烧杀掳掠,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他的儿子窝阔台继位后,又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从1235-1279年,双方战斗了40多年,南宋朝廷终于灭亡。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相终。他是一个永远载入中国历史的爱国将领,著名诗人。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他义正辞严,慷慨殉国。

《过零丁洋》作于1279年,即文天祥被元军所俘的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写信,招降宋朝正在海上坚持抵抗的将领张世杰,文天祥坚决拒绝,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张弘范读后深受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共同学习《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读后感(四)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首诗相信大家不陌生吧。这首诗就是出自文天祥笔下的诗《过零丁洋》。这首诗所体现了无限的悲哀和视死如归的精神,为什么文天祥有无限的悲哀和视死如归的呢?那是因为文天祥被元军抓后,元军统帅张弘范劝说文天祥投降,但文天祥视死如归,宁死也不肯投降,张弘范认为文天祥是位难得的人才,没有杀他,把他软禁在军船上。文天祥在船上面对零丁洋,思绪万千,如浪涛翻滚,一首诗突然在脑海里浮现,遂提笔写下千古流传诗作《过零丁洋》山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这句话表现出了文天祥的无限悲哀,因为国家没有了,怎么不伤心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最能体现出文天祥当时所表现的诗句精神也是这首诗中的精华所在。

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不知感召了后代多少仁志士为国家而英勇献身。

夏明翰就是一位典型人物,夏明翰出身于豪绅家庭,在革命思想的影响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后来夏明翰由于叛徒的出卖,夏明翰不幸在武汉被敌人杀害。当敌执行官问他还有什么话要说时,他大声说有,给我笔来。于是,他写下了大义凛然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过零丁洋》体现出来的豪情壮志是永垂不朽的,不会因为历史而抹檫掉的。

过零丁洋读后感(五)

今天,我翻起了《初中生必备诗文》这本书,当我看到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不禁感慨万千。

《过零丁洋》的作者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爱国诗人。

这首诗主要写了文天祥在战火不断,荒凉冷落的境遇中一晃已是四个年头,破碎的山河就像雨打的浮萍,当年惶恐滩头受兵败而惶恐,自古以来谁能不死,作者愿将自己的一片赤胆忠心留下光照史册

作者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生死观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的最高表现,七百多年来,打动了多少爱国志士为国家,为民族英勇奋斗,乃至献出自己最宝贵的生命。

作者,文天祥将一颗赤胆忠心献给国家和民族,死而后已,完成自己的人格追求,名垂青史,在国家危亡,大厦将倾的形势下,她,一位伟大的诗人,将军,心系国家,民族,将自己的身世,感情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

让我们记住这两句千古名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读后感(六)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过零丁洋》的一句千古名句。这是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的一篇着作。至今,它还激励着我们,要有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爱国精神”。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下,文天祥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文天祥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文天祥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文天祥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文天祥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他的人格力量几近人类的极致。有史家说他反抗元朝不能视为民族英雄,因为蒙古族也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这实在是一种可笑的谬论。历史地看,元兵的入侵对于宋王朝来说完完全全是一种外族入侵,文天祥反抗侵略,忠贞不渝的气节绝不能仅仅视为对宋王朝的愚忠。他的确配得上他亲手写下的“天地有正气,杂然赋

流行。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时穷节乃见,一一垂清丹。”这样震古铄今的诗句。他的品格甚至赢得了敌人的尊敬。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确是我们民族的杰出人物,千载之下,仍是令人景仰。

《过零丁洋》教案 篇1

设计思路:本节课我将从以下四个环节设计我的教学。

读零丁——说零丁——解零丁——写零丁

教学目标:结合“零丁”一词读诗文、探主旨、写感悟。

教学重点:结合“零丁”一词了解诗意及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零丁”一词写形象。

教学过程:

引子:课前与学生交流“零丁”一词的意义及联想。预设:教师总结“零丁”多指人的心情或处境。老师惊喜于49中同学丰富的词汇量。现在上课了,我们还学“零丁”(板书题目)。

一、读“零丁”之诗

师:题目中“零丁”又是什么意思呢?——地名零丁洋。整体意思——文天祥路过零丁洋。此时的文天祥为何会在零丁洋呢?——学生结合注释会回答“不是”,作者此时被元军俘获,是作为俘虏押解路过零丁洋的。

师:由此可见,此时的文天祥成为阶下囚,心情自然是零丁的、痛苦的。诗是在这样的境遇中创作的。那么这首诗该用怎样的感情,语调去读呢?——应该读出无比沉痛的感情,一种深深的悲凉,一种孤苦伶仃。

师:你们觉得整首诗都是这样的基调吗?——不是,诗的尾联应该读出一种高亢激昂的感情,不应再有“零丁”之感。

师: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来读一读。(出示重点字词)

生(读):评价学生诵读效果,出示范读录音。——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初读感知诗情。

二、说“零丁”之事

师:我们知道,此时的文天祥已成为阶下囚,但还有好多事情未能完成,说不上何时就将走上刑场。现在我想化身文天祥把自己的一生记录下来,以示后人。请同学们帮我把“我的故事”补说完整。小组分工合作,提示:分工明确,结合注释及各联诗句。幻灯片出示故事,总结板书——再读诗歌。

设计意图:了解诗人资料,创作背景同时明了诗歌意思。

三、解“零丁”之意

师:一个“零丁”牵出文天祥的惶恐路,更道出了文天祥的零丁情,究竟是怎样的惶恐路,又是怎样的零丁情呢。在这首诗中文天祥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请同学们,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师:预设分析过程:

1.首联:回顾个人和国家两件大事。文天祥是个饱读诗书的人,参加科举,进而踏入仕途。 他与元军苦战四年,并未能挽救南宋灭亡的命运。此时,南宋大部江山已落入敌手,自己也兵败被俘。眼看大势已去,诗人不禁悲从中来。

2.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从国势上看,山河破碎,南宋王朝在元军的攻逼之下覆亡在即,一如风中柳絮。自己也是一生坎坷,当初做官曾因得罪权贵而屡被罢斥;起兵抗元之后,多次兵败。如今部下将士牺牲殆尽,亲人被元军俘获,自己孤零一人,身陷敌手,一如风雨吹打的浮萍,无所依托。

3.颈联:前一句是追忆过去。后一句是慨叹眼前。诗人将地名与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巧妙地用在诗句当中,仿佛这两个地方就是诗人的写照,也有了与诗人一样的感情。用语双关。

4.尾联:他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有着不屈的精神与气魄。

总结:悲伤,悲痛,悲愤,悲壮,舍生取义——再读诗歌。

师:很愉快的解说,让老师领略了同学们大胆的想象,敏捷的思维,严谨的用词。有了这些强大的支持,老师对下一个环节就更有信心了。

设计意图:明确诗歌主旨。

四、写“零丁”之人

师:我们了解了文天祥的惶恐路和零丁情。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不禁为之动容。我们是不是也该写点什么了呢?老师渴望你们如诗的语言。

示例: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风中的柳絮,四下飘散,没有归依。

在“零丁”中我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文天祥就像_______________。

师:针对仿写进行总结,老师折服于同学们睿智的头脑。你们用如诗的语言再次触摸了文天祥的灵魂——再读诗歌为自己喝彩。(酌情背诵)

设计意图:升华学生情感,训练写作能力。

结语:同学们,“零丁”是一种境遇,他可以让人困惑,可以让人麻木,可以让人消沉,但“零丁”更是一种使人涅槃的动力。正如文天祥在狱中所作的《正气歌》所说的“天地之间有正气”同时化用现在比较流行的一个词希望同学们都能成为一个具有“正能量”的人。

作业:课后查阅欣赏文天祥的《正气歌》。体会一下文天祥那一身浩然正气。

板书:略

《过零丁洋》教案 篇2

一、《过零丁洋》背景

祥兴元年(1278)十二月,文天祥兵败被俘。第二年元月,元军出珠江口,进攻南宋最后据点山(在今广东新会南海中),文天祥被押解同行,过零丁洋时写了这首诗,决心以死殉国。当时,元军统帅张弘范逼迫文天祥招降坚守山的南宋将领张世杰,文天祥严正拒绝,说:“我自救父母不得,乃教人背父母,可乎?”并出示此诗以明心志,张弘范见诗中辞意坚决,“但称:‘好人!好诗!’竟不能逼。” 这激情慷慨的最后两句诗,表明了诗人舍身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全诗也因有此两句收尾而成为一代名作,千古壮歌。

品读《过零丁洋》

二、 欣赏朗读,作者介绍,了解诗歌大意。

三、 品读《过零丁洋》佳句

1.这首七言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几件大事?

明确: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人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的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2.颔联上下两句有何联系?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国家山河分裂,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暗示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颈联中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

明确:一是两个地名,另一层意思是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四、 拓展阅读《金 陵 驿》

金 陵 驿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辉,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原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杜鹃带血归。

注:离宫,即行宫,皇帝出巡临时的住所。

1 首联中诗人选取了 、 、 、 等景物交代了自身的悲苦处境。

2 诗的首联和颔联与我们曾经学过的《过零丁洋》中的哪两句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3 诗人说“山河无异”其实是 ,根据是 (用原文回答),这里用的是 。

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答案要点 1.草、离宫、夕晖、孤云。 2.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3.山河有异,城郭人民半已非,反语。 4.这首诗中诗人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五、创新作业:试比较《春望》和《过零丁洋》两诗的`异同点。

《春望》这首五律,对仗工整,情景交融,水乳难分。景物的形象,蕴含着诗人的情感;诗人的感情,又诉诸在景物形象的描绘中,具有极强烈的感人力量。

《过零丁洋》从艺术上说,此诗是大气势、大手笔。但在具体表现手段上同样是别具匠心。前面六句从纵横两方面构思,从自身到国事,又从国事到自身;从实到虚,由虚到实,反复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到结尾两句,却转而逼出激情慷慨的绝唱,完全是至性精神的自然流露。前六句是铺垫,后两句才是主旨。前六句悲苦欲绝,后两句高亢振拔。这样的情调转换自然而然地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当然,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光照天地,主要原因则不在于艺术技巧,而是在于诗中所表现的崇高气节、悲壮情调、血性精神。读文天祥诗,首先应该把握这一点。

六、简介作者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号文山,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人。二十岁考中状元,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祥兴元年(1278年)冬,在广东潮阳兵败被俘。元将劝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拒绝。次年被送至大都(今北京市),囚禁四年,始终坚贞不屈,被元军杀害。其作品有《正气歌》、《指南录》、《过零丁洋》、《文山先生全集》等。

七、组织学生结合课本注释,逐句阅读理解诗作,引导、帮助学生说说诗文的大意。

1、首联回顾了诗人怎样的经历?

明确:一是读经书入仕途(状元出身);二是起兵抗元,战斗了四年。

参考译文:我这一生辛辛苦苦,靠着精通一种经书,并通过考试才进入了政界,可是却在兵荒马乱中渡过了四个年头。

2、颔联“风飘絮”“雨打萍”比喻什么?

明确:“风飘絮”比喻国家命运惨淡,危在旦夕;“雨打萍”比喻自己家破人亡,孤苦伶仃。参考译文:祖国的大好河山被敌人践踏得支离破碎,象被狂风吹散的柳絮一样;自己的一生动荡不安,象被风吹雨打的浮萍一样浮沉不定。

3、颈联两个“惶恐”,两个“零丁”各有什么含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前者各表地名,后者各表心绪。表达对抗战局势的忧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哀怨。参考译文:兵败撤退渡过惶恐滩时,与部下谈起那些危难经历,心中惶恐不安;而今身陷敌手,将士们死的死,散的散,只身被押解渡过零丁洋,更感到孤苦零丁。

4、尾联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气节?

明确:表明诗人舍生取义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民族气节。参考译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宁愿让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永照史册,也决不屈服于敌人的刀下!

教师小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传诵的名句,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过零丁洋》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熟读成诵。

2、品析诗歌,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民族气节和人生哲理。

3、欣赏诗歌,学习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难点

诗歌凝练的遣词技巧及诗歌创作技巧。

教学课型

品读课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思路

朗读——品读——赏读——诵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 同学们,《三国演义》是一部英雄史诗。英雄总在乱世挺胸而出,世事总在兴衰成败中循环。宋元交替之时,文天祥成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的顶梁柱,然而独木毕竟难支,他几经沉浮,终被元军所俘,在被押北上途中,书《过零丁洋》诗以言志,最终英勇就义。让我们通过《过零丁洋》一诗来凭吊这位英雄吧。(投影《过零丁洋》一诗)

二、朗读诗歌,理解诗意

1、回顾七言诗的朗读节奏。

2、自由诵读诗歌,结合注释选择每句的朗读节奏。

3、指名朗读,检查朗读时的停顿、轻重音符方面的情况。

4、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

三、品读诗歌,领略意境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齐读诗歌,分联品读。

(1)首联的两句叙事各是哪个对象?所叙何事?

交流明确:个人和国家、个人科举入仕,起兵与国家共存。

(2)颔联的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交流明确:国事危机,个人也动荡不安,国命与个人命运紧密相连。“风飘絮”形容国 势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无力自主。

(3)颈联用了几种表达方式?如何理解“惶恐”和“零丁”?

交流明确:叙述中抒情。“惶恐”和“零丁”都语含双关,既指地名又述心情。

(4)尾联是千古名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体现什么?

交流明确:直抒胸臆。以死明志,体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3、试齐备课文,能背则背,不能背则诵。

三、赏读诗歌,揣摩精髓

1、学生读自己欣赏的句子,谈欣赏这一诗句的理由。

2、教师整理归纳:

(1)对仗工整:“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2)语含双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3)意境悲壮昂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叙事言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诵读诗歌,延伸拓展

1、学生自由诵读。

2、指名背诵。

3、延伸拓展:

(1)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能举出类似的人物事例吗?

示例:苏武牧羊、岳飞精忠报国、刘胡兰慷慨就义

(2)你还能想起哪些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样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示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五、举一反三,依例自学

1、学生小结前一首诗的学习方法。

2、学生依例自学《浣溪沙》。

3、教师检查自读效果。

六、课堂总结,学法引领

《过零丁洋》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诗歌,增加文化积淀,提高学生对文言诗文的解读能力;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情。

教学难点:

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反复朗读,讨论交流为主,配以幻灯片,背景音乐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

1、导语: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背景的炎黄子孙,以不同的方式热爱着自己的祖国。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然而,王朝的更迭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每一朝代,初期都能励精图治,后来逐步下滑。所以才有人提出:生命的活力,不来自宫廷,而来自民间。毛主席说,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宋朝晚期,皇帝暗弱,昏庸无能,不思进取,很让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那样的诗人看不上眼。可是他们空怀报国之志而得不到信任。谁了解陆游、文天祥这两人?

请同学试着讲一讲,展示幻灯片。

二、朗读训练,结合写作背景,做到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1、齐读,注意读间和辨析形似字。

戌xū寥liáo哀āi

戍shù戮lù衷zhōng

戊wù戳chuō蓑suō

2、听录音(2遍),注意听朗读的节奏。

3、自读、指读、齐读。

三、分析这首诗。

1、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诗句的字面意思。

教师明确:

在“孤村”这样偏远的生活环境,却一点也不为个人的境遇而悲哀。

还念念不忘的,是为国家去保卫轮台。

夜深了,思绪却纵横驰骋,听到的是风声雨声,披着铁甲的战马和那刚结冰的河流,在朦胧中,便飘然入梦。

2、品味这首诗雄浑的意境,想想是什么使作者将铁马冰河与风雨大作联系在一起的?(帮助学习明确)

思考后明确:

“风吹雨”,让作者想到了“铁马”在渡过“冰河”;无眠的夜晚的壮志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只好用“梦”来满足报效祖国的愿望。

3、由这首诗,你还能想到哪些历代名人的名作?

提示:曹操的、辛弃疾的、文天祥的……

(1)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2)辛弃疾——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四、学习《过零丁洋》(约分钟)

1、如果说陆游的时代,大宋的江山已成危局,到了文天祥的时代,则已是回天乏术了。但是,家贫出孝子,国乱见忠臣。也只有这样的社会环境,才能产生文天祥那样的具有高尚民族气节的伟人。

2、文天祥赶上了一个责任重大的时代,今天读他的诗,还感觉得到那份历史的沉重。

辛苦遭逢起一经——一个白面书生。

干戈寥落四周星——寡不敌众,却维持了整整四年。

3、请各位模仿老师,对以下诗句进行解读:(四人学习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用幻灯片明确答案)

————“干戈寥落”四字,包含多少辛酸与遗憾!

③山河破碎风飘絮——国土被蚕食,人民逃亡路上毫无目的。

④身世浮沉雨打萍——被欺凌的人们,正如暴雨中的浮萍。

————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与个人的命运。

⑤惶恐滩头说惶恐——在惶恐滩头,我们的逃兵曾经惶恐。

⑥零丁洋里叹零丁——在零丁洋里,可叹与我同道的人……我是孤苦零丁。

————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诗人的忧虑不安,孤苦伶仃。

⑦人生自古谁无死——人总有一死,无人可以逃脱。

⑧留取丹心照汗清——让我的忠贞和赤诚,去照亮史册。

————这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方法指导:

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

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

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

4、总结“解读”特点:忠实于原作,简洁的语言。

5、集体朗读一遍。

五、拓展延伸(幻灯片展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揭题释题:

①读题后指出,这是陆游85岁时所作的绝笔诗。也就是诗人用诗写下的遗嘱。

②“示”是告知的意思。

2、请同学试着解释诗句的意思,再说诗的大意。

3、思考:读了《示儿》,想想诗人晚年关心的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

4、有感情地朗读。

六、课堂总结。

[音乐声起(同课前)]

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

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

《过零丁洋》是宋代大臣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末二句是作者对自身命运的一种毫不犹豫的选择。下文就是这首诗的知识,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原诗】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译文】

我由于熟读经书,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拔入仕做官。

在频繁的抗元战斗中已度过四年。

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

我一生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依然惶恐,

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自古以来谁能永远不死呢?

死后我也要留下这颗赤诚的心用来光照史册。

【赏析】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文天祥《过零丁洋》教案

教学目标:

1、检查背诵。

2、学习《过零丁洋》、《浣溪沙》两首诗,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诵。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背诵和默写

教学难点:

1、对诗中警策语句的理解与鉴赏。

2、理解并鉴赏诗的精练概括的'语言。

教学步骤:

一、检查背诵《渡荆门送别》、《秋词》、《赤壁》

二、学习《过零丁洋》

1、朗读古诗

2、简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宝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贾似道当权时受排挤。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宋朝廷下诏征勤王兵。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组成万人的义军,北上守卫。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镇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帮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从海道到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在福州拥生赵呈为帝,坚持抗元。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力好转。但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1278年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被俘。元将张弘范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遭拒绝,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从容就义。

此诗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来元军统率张弘范再逼他写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将领张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杰。

3、讨论:此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的哪两件大事?

——一是在他21岁时,因科举走入仕途;二是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勤王抗元。

4、颔联两句有何联系?用了什么修辞?

——国家山河支离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历经艰辛危苦。“风飘絮”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无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根,时起时沉。用了比喻的修辞。 5、颈联上句追忆当年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独处境。诗歌很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可见,诗中“惶恐”、“零丁”具有双层含义。

6、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他的民族气节。

7、文天祥拒绝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个有骨气的人,你能举出类似的事例吗?

——蔺相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苏武执汉节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最终死在风波亭上;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刘胡兰在敌人铡刀下慷慨就义。

8、你还能写出哪些透着铮铮骨气的名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明.于谦<<石灰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郑思肖<<画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乌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背诵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