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有公西华侍坐的名言 正文

有公西华侍坐的名言

时间:2025-08-29 09:48:07

和谐美

有评论家从意象上概括汪曾祺是“美丽的汪曾祺”。

汪曾祺的美,美在和谐。正如他自己说的:“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这是一个作家的气质所决定的,不能勉强。”

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散文《午门》中,记述了他夜晚独自站在午门下面的广大的石坪上万籁俱寂满天繁星的况味:“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所以,在右派劳动改造的日子里,汪曾祺照例会成为“喷波乐多液的能手”,还居然奉命画出了一套《中国马铃薯图谱》,他以为在马铃薯研究站画这《图谱》是“神仙过的日子”,画一个整薯,还要切开来画一个剖面,画完了,“薯块就再无用处,我于是随手埋进牛粪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说,像我一样吃过那么多品种的马铃薯,全国盖无第二人”。

汪曾祺的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根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他认为《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曾皙(点)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在《<戏联选萃>序》中,颇欣赏贵阳江南会馆戏台的对联:“花深深,柳阴阴,听隔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楼更鼓,好缓缓归。”“这样的对看戏无功利态度,这种曾点式的对生活的无追求的追求,乃是儒家正宗。”所以,他对生活才有这样亲切的态度。他的《故乡的食物》系列及《四方食事》系列让人毫不怀疑他是个“美食家”,几乎是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一经他说,全成了美食。他的最后一篇遗稿,也是为即将写而未写成的《旅食集》的题记,这篇题记的末尾写道:“活着多好呀。我写这些文章的目的也就是使人觉得:活着多好呀!”是的,活着就是山,是水,是阳光,是空气,是天上的云,是地上的泥土。物我同在,江山共适,这才是至善至美。

所以,才有如此的美文: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萄葡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我的一位朋友为这段文字震竦:“这是怎样的境界!此刻你不管怎样躁动不安,你必须屏息静气,跟着悄悄踏进葡萄园。”

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将葡萄这颗小小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

有人称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也有人称汪氏小说中“隐隐带着秦少游的流风遗韵”。不论怎么说,汪曾祺是对人世间的美爱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的,他像汩汩清泉,持续不断地载着这种爱的声息。《大淖记事》一直被人称颂,人性美在世俗中的沉浮表现到了切切实实,梦境与现实永远这样交织天喝一碗鸡汤,他也许不会死!”(《日规》)云致秋“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一生甘当二路角,这样一个老实人,竟也最后无奈于外在的巨大压力,在晚节上留了一点点污点,郁郁而终(《云致秋行状》);还有因为委琐而丢失了“票友”风度最终沦落到连“很疼爱的这位新娘子”也丢失了的扬州人,以及靠着势利使那个女人“分明已经属于南京人了”的“当行的白案师傅”南京人,汪曾祺将精深人生体验赋予了自己的文学,也传递给了读者。

汪曾祺在一个小说里的女主角被定右派时写道:“……她带着一种奇怪的微笑。” 汪曾祺自己被定为右派回到家对爱人说“定成右派了”,就是带着这种奇怪的微笑的。他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笑,这时他却想起金圣叹。金圣叹在临刑前的名言:“杀头,至痛也,而圣叹于无意中得之,亦奇。”许多人以为不可靠,汪曾祺说他以前也不相信,临刑之前,怎还开玩笑?但当到了自己也亲验的时候,“相信这是真的”。人到极其无可奈何的时候,往往会生出这种比悲号更为沉痛的滑稽感。

汪曾祺既得人生之精义,于是他也就具备了坚韧的心理承受力。他的这种状况外在的表露常常被人说为“淡泊”。其实这“淡泊”是对世俗的一种涵化,是他对现世清醒到极致的一种反悖。他在赠我的《当代散文大系·汪曾祺》扉页上题词:“我并不在葫芦里,卓人以为如何?”因为那本书的封面上画着一个葫芦,葫芦里蜷着一个打着瞌睡的老头子!他自己也写道:“我的感情是真实的。一些写我的文章每每爱写我如何恬淡、潇洒、飘逸,我简直成了半仙!你们如果跟我接触得较多,便知道我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人。” 汪曾祺不擅以大喜大悲怪诞离奇制造效果,却以一种轻声的叹息慑服了人。人世间的悲哀,可怜,委琐,一切乏人兴趣甚至让人鄙薄的行为作派,一旦到了他的笔下,就顿生出脉脉的怜情和绵绵的酸涩,就变成了人类共同的苦恼和弱点的暗示,变成了人性涨落的一种提示。汪曾祺当然是怀着巨大的同情心去进行这种暗示与提示的,他完全是沉浸在人物里表现人物的。他习惯于把人世间的痛苦嚼碎了,咽到肚里,而后缓缓化解成那种味,这是一种微甜、微苦、微涩、微酸的五味相融的味,是一种经久永恒的味,痛恨,但不咬牙切齿;欢乐,但不得意忘形。他习惯于勇敢地承受世事,然后涵化丑,融化恶,这使他与他的文学具有了独特的人格力量。

我忽然想起汪曾祺写的《沈从文的寂寞》,他感叹沈先生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多年来不被理解。他引用沈先生的话:“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学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寄意寒星荃不察。” 汪曾祺说,沈先生不能不感到寂寞;而他自己的散文里一再提到屈原,也不是偶然的。

中国式的人道主义

汪曾祺《自报家门》中写道:“我觉得儒家是爱人的,因此我自诩为中国式的人道主义。”他说很喜欢宋儒的诗:“顿觉眼前生意满,须知世上苦人多。”

汪曾祺这数十年,一直保持着极为强烈的民主意识。他生于一个旧式地主家庭,他认为父亲是他所知道的一个最聪明的人,也是一个随便的人。这位富同情心、能平等待人的父亲在儿子十几岁时就允许儿子与他对坐饮酒,一起抽烟。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就连当年的曾祺写情书,父亲还会在边上为他出谋划策。汪曾祺说:“他的这种脾气传给了我。不但影响了我和家人子女、朋友后辈的关系,而且影响了我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以及对读者的态度。”

最可敬是汪曾祺与他所观察以及所表现的人物始终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尊重他笔底的人物,将他们当成自己的朋友。他始终记住老师沈从文对他的告诫:“千万不要冷嘲”。赞成沈从文的“最反对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欣赏沈从文“总是用一种善意的、含情的微笑来看待这个世界的一切”。“不意愿展示伤疤,以呈英雄豪气;不意愿发小我激情,以臧否纷繁的大千世界”。关注着世人,思考他们,同情他们,爱他们。早在四十年代,他的《落魄》、《鸡鸭名家》、《老鲁》、《职业》等作品,无不充满着对世道人心、人类命运的关注,那种浸润作品的淡淡的苦涩,已明显表现了他人道主义的基本主题。

八十年代,汪曾祺大量的人道主义作品见出他那种无法遏止的激情,他好像要张开自己柔弱的双臂,去将生活紧紧拥抱。小说《徙》记录着一种深长的沉痛,高北溟因地位的卑微,四代没有飞出东街租来的那所百年老屋,连差一点“欧化了”的女儿白雪也没有能飞出去,后来白雪死了,再后来高北溟也死了,只有他亲手写的对联“墨写的字迹还很浓,很黑”:“北溟有鱼,其名为鲲……”谁知道这其实是一个永远达不到的彼岸呢?

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了汪曾祺作品的人性美,可以说汪曾祺是当代最擅写人性的作家。《受戒》,这篇“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旧梦”的小说,却“是我这样一个八十年代的中国人的各种感情的总和”。《受戒》出现在1980年秋天,无疑给刚刚从忧伤、迷乱、喧狂中跋涉过来的中国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这种震动不是喧哗的,浮躁的,而是深入的,切肤的。《受戒》写的是一个少男少女初恋的故事,却何止只是一个初恋的故事。明海、英子的聪慧、纯真以及他们健康的恋情,是一次人性美的展示。在文学失落了许多年的芜杂中,汪曾祺率先唤醒了这种美,这种爱,唤醒了文学的人格力量,他把这种人格力量赋予了一对水灵灵清纯可掬的少年,见出他是对生活爱到了极致,这种爱,可以叫冰山化成春水,是一种无怨无悔、包容一切的爱。汪曾祺在《关于<受戒>》中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是我们今天应该快乐。一个作家,有责任给予人们一分快乐,尤其是今天。”他甚至想信,美育,可以医治民族创伤,他相信,“一个真正能欣赏齐白石和柴可夫斯基的青年,不大会成为一个打抢分子”。

汪曾祺总是这样一往情深、小心翼翼地呵护着人世间的情义,哪怕是点滴的,稍纵即逝的,他十分崇尚沈从文对生活、对人、对山河草木都充满感情,对什么都爱着,用一颗蔼然之心爱着。与他的老师一样,他有着一种燃烧的感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永远倾心、永远诚实的赞颂的感情。看似冷静如水,其实灼烈如火。他见到钓台柳树上的铁蒺藜竟有切肤之痛:“原来的铁蒺藜有的是在柳树上箍一个圈,再用钉子钉上的,有一棵柳树上的铁蒺藜拆不净,因为它已经长进树皮里拔不出来。这棵柳树就带着外面拖着一截的铁蒺藜往上长,一天比一天高。这棵带着铁蒺藜的树,是‘四人帮’作恶的一个历史见证。

汪曾祺的这种小心呵护的状态愈到晚年,愈接近宗教式。《牙疼》中记叙了这样一件事:“我正要出剧团的大门,大门‘哐’地一声被踢开,正摔在我的脸上。我当时觉得嘴里乱七八糟!吐出来一看,我的上下四颗牙齿都被震下来了,假牙也断成了两截。踢门的是一个翻跟斗的武戏演员,没有文化。……他直道歉:‘对不起!对不起!’我说:‘没事儿!没事儿!你走吧!’对这么个人,我能说什么呢?他又不是有心。”即便是《八千岁》中那个混迹江湖的马贩子宋侉子,如此俗鄙之人,汪曾祺竟也赋予他超然大气:他把钱着矛盾和统一,于是他的爱情故事就永远笼罩了一种“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沉郁色彩,他的爱情故事既不是《梁祝》,也不是《孔雀东南飞》,倒更接近于《牛郎织女》。是的,在所有叙写这种梦境与现实的故事中,惟牛郎织女给人一丝温暖,一点安慰。疲倦了的人类,多么需要这种温暖与安慰!汪曾祺是善解人意的。

所以才有《晚饭花》中“李小龙的黄昏”──“要是没有王玉英,黄昏就不成为黄昏了。”这样天天看着对门做针线的王玉英,直到“有一天,一顶花轿把王玉英抬走了”,李小龙日后看见了做了人家媳妇的王玉英,“头上戴着花”,他竟然“很气愤”,“王玉英不该出嫁,不该嫁给钱老五”。“这世界上再也没有原来的王玉英了”。一种美消逝了。汪曾祺挽歌一样呼唤着。就连《詹大胖子》中带着小小狡猾、与校长张蕴之有隙的詹大胖子,居然在人家“要抓张蕴之把柄时”,也会维护了张蕴之,不过,“詹大胖子不是维护张蕴之,他是维护王文蕙”。

“美的形式是自由形式。” 汪曾祺倾向“为文无法”──随便。他尤其向往苏轼的“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他说“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液叶流转,一枝摇,百叶摇。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

她挎着一篮子荸荠回去了,在柔软的田埂上留了一串脚印。明海看看她的脚印,傻了。五个小小的趾头,脚掌平平的,脚跟细细的,脚弓部分缺了一块。明海身上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感觉,他觉得心里痒痒的。这一串美丽的脚印把小和尚的心搞死了。

──《受戒》

十一子到了淖边。巧云踏在一只“鸭撇子”上(放鸭子用的小船,极小,仅容一人。这是一只公船,平常就拴在淖边。大淖人谁都可以撑着它到沙洲上挑萎蒿,割茅草,拣野鸭蛋),把蒿子一点,撑向淖中央的沙洲,对十一子说:“你来!”

过了一会,十一子泅水到了沙洲上。

他们在沙洲的茅草丛里一直呆到月到中天。月亮真好啊!

──《大淖记事》

他身边随时搁了一块劈柴,见狗就打,虽然他的肉高高地挂在房梁上,他还是担心狗吃了。他打狗打得很狠,一劈柴就把狗的后腿打折,这狗就拖着一条病腿嗥叫着逃走了。昆明的饭铺照例有许多狗,在人的腿边挤来挤去,抢吃骨头,只有绿杨饭店没有。这街上的狗都教他打怕了,见了他的影子就逃。没有多少时候,绿杨饭店就充满了他的“作风”。

──《落魄》

就像淡泊的水墨画一样,水气氤氲,自然漫散。不少人提到过汪曾祺文章的“水性”,“我的家乡是一个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水是曲线的,流动的,自由的,漫散的,自然的,生动的,这确实像造就了汪氏文章的流动的韵律和自然的品格,就像世界上任何一棵树,是自由而美丽,生机勃勃的。叶液流转,滋润生活,滋润了心田。生活太喧闹,太浮躁,人活得很疲倦,很累,需要安静,需要清凉,需要滋润。汪曾祺的“水性”便以从容而自然名士风度,替人生营造出了一种滋润的声音,滋润的颜色,滋润的气息,滋润的光明,滋润的人生与人性。

汪曾祺不失为中国文坛的一位名士。

白帆远去了。可我还是看见了他。

教学目的:

疏通字词,了解文意,把握孔子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讲授课文重点可以放在文意的分析上,从而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更好地理解孔子“礼治”的思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列举所知道的孔子的名言(用投影显示),导入新课: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

2、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孔子说:“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只怕自己没有能力。”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值得我为师学习的人;我选择其中好的并且向他学习,看到其中不好的就改正过来。”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茫然无所知;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产生疑惑。”

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说:“对于任何事情了解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说:“把所学的东西默默地记下来,不断学习而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感到疲倦,这些我做得怎么样呢?”

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说:“君子胸怀宽广坦荡,小人永远局促忧愁。”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说:“时光的流逝就像这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淌。”

9、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孔子说:“统治者自己要行得正,不用命令百姓也能照着做,自己身行不正,虽然发号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10、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11、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说:“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12、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相互谋事。”

这些是孔子两千五百多年前留给我们的教诲和启示。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孔子以及《论语》的有关文学常识。

1、孔子,名,字,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思想核心是,政治上主张,鼓励人们,即“出来做事”。(参考答案:丘、仲尼、儒、圣人、仁、礼治、入仕;)

2、《论语》是体散文,是记录的的言行,它和、、合称“四书”。(参考答案:

二、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读、理解文意,并能读出语气。

三、学生接力翻译,老师提示有关的疑难问题。

不吾知也——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做点什么呢?

加之以师旅——“(别国)以师旅加之”。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

唯求则非邦也与?——(难道)求(所言之事)就不是国家(政事)吗?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如果)赤(只能)做小事,谁能做大事呢?

四、自由朗读全文,并翻译全文:

五、整体把握文意并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学生应答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文末):孔子点评

六、布置作业:熟读、背诵课文,能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翻译: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2、集体背诵。

二、结合书后练习一,分析课文:

1、用原文说说四个弟子的“志”,即政治理想有何不同?

子路——为“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冉有——为“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宗庙之事,如会同”,“愿为小相”。

曾皙——“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2、概括孔子的不同评价并分析四个弟子的性格特征。

子路:直率、卤莽——哂之

冉有:谦虚

公西华:更谦虚

曾皙:洒脱——与之

对求、赤两人的评价及性格的概括,充分结合课文内容,其实并不难。

3、讨论: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

首先结合孔子的思想来分析。孔子政治上主张“礼治”,即以礼治理国家。针对子路“率尔”作答,孔子“哂之”理由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针对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不语,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方六七十,如五六十”也是国家,既然如此,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针对公西华“愿为小相”的观点,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只有曾皙真正了解老师的意图,结合“国情”,既陈述了自己的具体治国措施,又灵活地将老师的“礼治”思想体现出来:

何谓“舞雩”?鲁国的祈雨台!王充在《论衡》中解释曾点的所述是一种祭祀仪式,即舞雩的仪式。《礼记》中也有解释:“舞雩,祭水旱也。”由此可以基本得出结论,曾点讲的就是,在春天干旱时,率领人们行祈雨礼,以求得丰年,从而进一步实现他的治国理想。

三、集体朗读课文。

四、讨论课后练习二、三。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完成相关练习。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

2、领会本文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特点。体会孔子的思想。3、掌握“如、方、作、撰、伤、与、让、乎、尔”在文中的含义。二、教学探究

如何将文言文教学的“实”与“活”结合起来。

一、导入新课:

有个俗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里面有个故事,你知道吗?

宋朝有一个宰相赵普,别人说他读书只读《论语》,宋太宗就问他是不是这样。他说,我平生所学到的本领,的确都是从论语中来的。以前用一半来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现在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论语》真有这样的魅力吗?我们今天来学习其中的一篇文章,看看《论语》中是不是真的有治国安邦的大智慧。

前面我们预习了这篇课文,在通解课文的基础上同学们提出了一此问题。让我们今天通过课堂的学习来解决这此问题。

二、课文分析

释题: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是孔子弟子。侍坐:陪长者坐,聊天。

问:孔子和弟子聊天,是不是在聊家长里短,他们聊了一个什么话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志”“治国”都对。

志;孔子两次说:“不过各言其志尔”。

治国:孔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解释:如,如果。或,有人。则,那么。如……则……假设语气。)还有四人各自的谈话也是在谈治国。

不过,志是从发言角度说的,而“治国”则是从具体措施上说的。

问:那么这个话题是谁提出来的?如何引出来的呢?

明确:第一段。在第一段孔子提出话题。你能翻译一下孔子的话吗?

句式:1、不吾知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即“不知吾也”,不了解我们。)

2、毋吾以也(宾语前置)——即:毋以吾(长于尔)(而不言)

3、则何以哉?(宾语前置)

4、以吾一日长乎尔(省略句式)

问:孔子的话包含了什么意思?

两个意思:一是鼓励学生敢于发言,(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不要有顾忌。二是抛出话题。(居则曰:不吾知也!)激将学生,要学生们畅所欲言。

问:那么,这四个弟子都有说了些什么?四人之志各是什么?

明确:子路:有勇,知方

冉有:足民(足,使动用法。)

公西华:小相(小相是做什么的,是不是宰相?不是,小相是祭祀中的小赞礼。他的志是从事礼仪活动,在祭祀中执行上下有序的礼仪活动)

总结:还有一个人,他在干什么?弹琴。我们暂不管他,让他在一边玩去,先看看这三个人是如何言志的?

问:他们是如何言志的?(揣摩三人语言,体会三人的语气,情感,也可以加上动作词帮助体会三人不同语气))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

冉有:冉有比子路多了一层意思:谦虚。(方……如……,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公西华:非曰……愿……,他就更谦虚了。

问: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语气?(为何这样言志?)

明确:子路:轻率、自信、自负(对自己才能的自信)

冉有:从夫子对由发言的反应哂之,他也知道夫子的意思,所以就谦虚了,也提到礼。

公西华:前面一人被哂,一人不表态,而且他的话是接在冉有的话后面说的,他就更谦虚了。

总结:可见,说话不仅与人的性格追求有关,还与现场,语言环境有关。你说话如果不顾长幼尊卑,就是失礼了。

问:这三个人的发言,一个人被孔子哂笑,两个没有表态,还有一个人在弹琴一直没发言,可是他一发言,就得到孔子的激赏,孔子这种反应有无道理?孔子对这些弟子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要弄清这个问题就得先弄清曾点的志是什么?

明确:(学生讨论曾点的志)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学生可能会有的发言:

生:曾点看前三人的回答都没有被夫子表态,他另辟途径。

生:他说异乎三子者之撰,表明他的志与前三个人是不同的。

生:他说的不是具体自己的志是要干什么,而是描绘了一幅和乐的生活图景。

生:云台是祭祀的地方,他说在那里吹风,可能是生活比较好了,不用求雨。感觉求雨好象与灾荒,贫穷等连在一起的,这里边说明人们生活很富足安乐。

生:曾点的话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生活方式,他的话没有直接说我要怎么去治国。但是我们可以推测,一个生活在这样的社会的人们其物质必是富足的,其精神必是丰富的,也必是有礼有序的。

生:曾点描绘了一种隐士的生活,十分恬淡。与孔子晚年的生活心境十分相似。

教师总结:不论曾皙的志描绘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游春也好,祭祀也好,隐居也好,我们只看这幅图景本身:里面的人与人的关系是和谐的,人与自然是和谐的,人与自身(物质与精神)是和谐的。整个图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一种无处不有礼有序的社会环境。

问:这幅画面是不是曾皙的志?(隐含了曾皙的志:要使社会达到这样一种大同的有礼有和谐)

问:那我们现在回过头来和前面三位弟子相比,看看曾皙是怎么样言志的?

明确:一整套合乎礼的动作。(如果曾皙立即停下动作,琴声嘎然而止会怎样?不和谐,不合“礼”。

问:那么,我们看看(结合最后一段)前三个人的发言是否合礼?

明确:子路无礼,其言不让;冉有比较有礼,发言谦虚;公西华过份谦虚,不合礼。

曾点的志一说出来,孔子便赞赏:“吾与点也!”(与,赞同)而他对前面发言的三个一一个“哂”之,另两个没有直接表态,他心里有无一个标尺?

礼。为国以礼。我们看到为人处事要有礼,那么治国呢?也要以礼,请大家以“礼”这一标

准来衡量一下三弟子的治国之志,看看它们合不合“礼”?

对子路:治国当以礼,自己发言的行为不谦让,而且子路却以勇作为治国之策,——重

勇轻礼。

对冉有:?从对公西华的评价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对冉有的态度:所言是国家大事,经济是大事,礼乐更是大事。他知道礼乐也是国家大事,却把他让出去了。如果有君子来可以治礼,如果没有君子来呢?难道就不做礼?!——知礼不做。

公西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肯定其所言之礼是国家大事。“赤也为之小,其孰能为之大?”也婉转的批评了他做的.太小。他有能力去作更大的礼,却放弃不做。——行小礼,弃大礼。

曾皙:天下大同,礼无处不在

▲总结:礼是儒家学派的思想核心之一。礼的意义在古代甚为广泛,无所不包,指国际间交际的礼节仪式,贵族的婚、丧、祭等典礼,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子路所说的军事,冉有说的经济,以及公西华说的外交礼仪,是不是实现“礼治”的手段或途径?是的。军事是礼治得以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保障,试想民众没有安全感,国家民族处在生死存亡之际,谈何安心礼治?同样,经济不富足也谈不上礼,古人说“仓廪足而知礼仪”就是这个道理。

同样没有一个平等和平的外交环境,国家之间恃强凌弱,也不可能有“礼”。如美伊战争的造成的动荡,以及恐怖事件层出不究,又谈何礼治?!这三个方面都是礼实现的途径或保障。三弟子在实现“礼治”上各有偏重,在态度上对礼也有一定的轻视。这是同一层次问题不同方面的体现,也表现出了各人不同的性格和态度。

只有曾点的礼治社会,表现了一种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这不正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一个“和谐社会”吗?

我们今天再读《论语》,是不是也获得了治国的启示?最后让我们看看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共同宣言吧: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这真是至理名言啊!

请同学们下课后再找一些《论语》中关于“礼”的文章来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