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会说话。中国好声音选手 大山
说话是银,但沉默是金。 克莱尔
对聪明人说话,一语即足。 邓巴
说话算话,吐吐沫是个钉儿。评书表演艺术大师 单田芳
有人说话,就肯定有人在听。美国作家 爱默生
说话不考虑,等于射击不瞄准。 西班牙小说家 塞万提斯
言不贵文,贵于当而已,当则文。
宋程颢、程颐《二程粹言论学篇》说话不一定要多么有文采,重要的是要措辞恰当,如果措辞恰当就说明你这个人是有文化的`
宋代教育家 程颢、程颐 《二程粹言论学篇》
寡言者的说话,往往是扼要动人的。武侠小说家 古龙 《孤星传》
事业是果实,说话不过是树叶而已。 戴勒斯
眼睛说话的雄辩和真实,胜过于言语。美国数学家 塔克曼
说话周到比雄辨好,措辞适当比恭维好。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
有意而言,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
见宋苏轼《策略第一》。有意:有需要表达的意思。至言:最充实的话。这几句大意是:有需要表达的意思就说,意思表达完毕就停止,这样的话是天下最充实的话。说话要有内容,有多少内容就说多少话;不可内容极少,却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空话连篇,浪费自己的时间,也浪费别人的时间。这几句多用于表示说话要有意义,不可夸夸而谈,言不及义。
北宋文学家 苏轼 《策略第一》
当一个人无话可说时,一定说得十分拙劣。法国思想家 文学家 哲学家 伏尔泰
欲人勿阐,莫若勿言;欲人勿知,墓若勿为。
汉班固《汉书枚乘传》。莫若:不如。这几句大意是:想要叫人不听见,不如干脆不说;想要叫人不知道,不如干脆不作。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路旁说话,草里有人”,若想叫人听不见,最好是不说,作事也是如此;所以,亏心之事不作,无根据之言不说,自以为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其实只要一说、一作,就可能成为公开的秘密,路人皆知。“附耳之语,流闻千里”(《文子微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东汉历史学家 班固 《汉书枚乘传》
一声而非,驷马勿追;一言而急,驷马不及。
●轻声是安全之母。
巴尔扎克(法)《人生的开端》
●不论你是一个男子还是一个女子,待人温和宽大才配得上人的名称。一个人的真正的英勇果敢,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
萨迪(波斯)《蔷薇园》
●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
《礼记·祭义》
●凡为人言者,理胜则事明,气盛则招拂。
程颢、程颐(宋)《二程遗书》卷十一程颢语
●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
薛瑄(明)《读书录》卷九
●凡与人议论,务要色和词畅,非临时可勉强,大抵养定者色自和,理定者词自畅,义理虽是,而诚意未著,亦未能动人。
张岳(明)《杂言》
●善辩的天赋是一种把智者仅仅思考的思想说出的'才能。
哈代(英)《托马斯·哈代的晚年生活》
●在甜言蜜语中间,假话听起来像真话,真话实际上就是假话。
莱辛(德)《爱米丽雅·迦洛蒂》
●难听的实话胜过动听的谎言。
尤里·邦达列夫(苏)《瞬间》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孟轲(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信。
荀况(战国)《荀子·大略》
●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战国)《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
(战国)《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或谗言似信,不可谓有诚;激盗似忠,不可谓无私;此类是而非是也。
嵇康(三国·魏)《释弘论》
●凡听言,要先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识见,又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
吕坤(明)《呻吟语·应务》
●闻恶不可就恶,恐为谗夫泄怒;闻善不可即亲,恐引奸人进身。
洪应明(明)《菜根谭》
●闻小人言语,如嚼糖霜,爽美之后,塞冰凝胸。
金缨(清)《格言联璧·接物》
●闻君子议论,如啜苦茗,森严之后,甘芳溢颊。
金缨(清)《格言联璧·接物》
每个人的嘴巴除了吃饭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说话。吃饭是提供人活动的物质基础,俗话有“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心发慌。”但嘴巴的功能不仅仅是吃饭,倘若让你三天不说话,恐怕你也要憋出病来,倘若让你数十年不说话,恐怕你连话都不会说了。最近读了一道新闻,讲的就是一对兄妹因为二十年间躲到原始森林里,结果出来后已经与人无法交流了,是失语还是语障,恐怕二者皆有。这个事实就充分证明了隔离人群这个语言环境,人的嘴巴可能连人话都不会说了的残酷现实。所以人活着,不仅要吃饭,还要说话,既然谈到说话,就不能不谈谈“说话”的说话。
谈到这个问题是因为有的人把嘴巴的功能的次序颠倒了,嘴巴的第一功能本来应该是吃饭功能,然后才是说话功能,至于这两个功能的先后顺序我想是毫无疑问的,能有不吃饭而成天喋喋不休的人吗?没有;能有不吃饭就能侃侃而谈而且激情昂扬的人吗?没有;可见,吃饭是嘴巴的第一功能应该毫无疑问的了。然而,颠倒过来以后的嘴巴功能变成了什么,傻子都会明白,第一是说话,第二才是吃饭。颠倒过来的次序似乎有精神主义者的高尚之誉,不像我的观点容易落得个物质主义的庸俗之辈。然而我们都是容易上当的人,因为我们人类最大一个缺点就是虚荣心,这个虚荣心害人不浅。本来自己要活着,就先要吃饭,本来是个简单的问题,却因为有了虚荣心的支配容易把简单的问题搞得复杂化,于是就有了大多数的共识:那就是说话在先,吃饭在后。对于这个问题,因此我们老祖先就留下很多
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里写到这样的一个故事,其实也谈的是说话问题,故事讲得是一个富人家里添了孩子,满月之际,亲朋好友都拿着礼物前去祝贺,其间,大家都说了吉祥祝福的话,无非是这个孩子将来一定“大富大贵”“长命百岁”,然而很不幸的是有一个不会说话的朋友却说了一句:“这个孩子将来是要死的。”结果就遭到了众人的谴责,主人也把他轰了出去。故事完了,鲁迅先生总结说:说孩子要死的倒是真话,因为还从来没有见过不死的人,倘若有,那地球上早都站满了人。而说孩子“大富大贵”“长命百岁”的虽然好听,但是就不一定说的是真话。因为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那样的好运。然而事实上说话的结果呢?说真话倒被赶出家门,没得吃上主人备上的宴席;而说假话的呢?却成为主人的座上客。这个故事倒是非常经典,也能够充分为人们说明嘴巴的功能:不能不是说话在先,吃饭在后,因为倘若不会说话,连得饭都吃不上。可见老祖先的经典言论是很有道理的。
然而倘若为了吃饭而说话,说一些假话,奉承话,讨好话,谄媚话,动听话,这于听话的人而言,也就不见得有多受用,甚至还要因为这样的话而被“捧杀”。《乌鸦和狐狸》的故事大概连几岁的小孩都知道,狐狸说的话好听不好听,自然很好听;乌鸦的歌声美不美,自然不美;但是受骗的乌鸦还是喜欢听这样的话,结果他一张嘴巴,嘴里的.肉就掉到狐狸的嘴巴里了。这个故事讽喻的道理很浅显,讲假话的狐狸骗到了美味,喜欢听假话的乌鸦反而受到了愚弄。原来为了吃饭而说的话不见的都是“真话”,这于听着的乌鸦而言是有大教训的。如果乌鸦仅仅是只有一口肉,受到欺骗后也许就能马上明白狐狸的险恶用心,以后不再上当听狐狸的假话;然而倘若乌鸦有很多肉,就不一定在乎,说不定自己一高兴,还会专门到家里再衔来一口肉赏赐说假话的狐狸。可见,说假话终究是为了吃饭,而为了吃饭说的话就不一定是真话了。
然而我们终有不为吃饭而说假话的仁人志士,这些人为了自己国家的强大,为了自己民族的复兴,敢于趟真言,揭时弊,以笔为剑,直刺丑恶的咽喉。他们的文章或为匕首,或为投枪,或为手术刀,横扫一切妖魔鬼怪,他们无疑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他们,和那些说假话混饭吃或者只要不说话就能有饭吃的人像比较而言,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虽然他们因为说真话不仅丢掉了饭碗,甚且有的丢掉了性命,但是他们为人民而言,为国家而言的精神却永远被人民深深地记住,他们成为这块土地上的丰碑,成为民族的良心。
倘得社会的进步,就不能不说真话;倘得民族的振兴,就不能不听真话。还是回到开始的议题,嘴巴的功能就是一是吃饭,二是说话;而不是一是说话,二是吃饭。如果坚持一是说话,二是吃饭的认识,难免要惹上说话是为了吃饭的嫌疑的。倘若有的饭吃,有的话说,说了真话还受到欢迎,那么这个社会就是最好的社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