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百达翡丽的名言 正文

关于百达翡丽的名言

时间:2025-05-05 04:33:35

【篇1:所谓工匠作文】

当我听到耳熟能详的品牌名字,如“百达翡丽、江诗丹顿、万国、卡地亚”时,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一位年迈的老人,戴上老花镜,在深夜的台灯下,一次次打磨着不足几毫米的零件。手表,在生活中或许是件奢侈品,但也因此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伟大。老钟表师们夜以继日的坚持着每一个没有丝毫偏差的零件,才做出百年不停的机械手表。

工匠精神是坚持认真、坚持细致。

日本赛车手井田在职业生涯结束后开始着手改装汽车,每一辆保时捷都由他亲手只用眼睛与彩笔在模具上画出,精心打磨剪裁一星期甚至一个月后,才安装在车体上,完美无缺。不得不讲,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着实让人佩服。

工匠精神是少而精,不求利。

德国人生产的汽车每年都会限量,但他们只用半年工资便买得起,每一辆汽车都可以使用二十到四十年。对于工匠精神,可谓完美的诠释。

相反,马虎与凑合终酿恶果。

旧时,有一位画家在画马时觉得不像,便将其改成了老虎。他的两个儿子问他时,他便解释道一个是马,另一个是老虎。于是他的儿子出去打猎时,一个将马误看,射死了一匹千里马,另一个将虎误看,骑上去被咬死了。凑合看着像,却终酿成了悲剧。

中国目前的工匠精神是稀缺的。

在如今这个变化万千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安静下来,持之以恒般做一件小事。但不论是身边微末之事的变化,还是宏大的社会政事变化,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万千改变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历久弥新。它们经历时间的淬炼,依然散发出灼灼的光芒,就如我们头顶的苍穹一般,日升日落,亘古如斯,那便是工匠精神的产物。

我们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或许现在的我们如少年般浮躁豪言“差不多”,但成熟后,反观自己的不足,由虚而实剥落浮华,将自己从一弯急流瀑布点化为静水深流时,我们才会发觉工匠精神如此重要。所谓工匠,亦是认真细致。

【篇2:我们需要工匠精神】

时代飞速发展,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慢”的时代早已离我们远去。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工业时代。中国式制造业大国,而现在很多企业都追求“投资少,见效快”的理念,从而能忽略了“工匠精神”,导致如今中国人去日本等地大批量采批生活用品,甚至连马桶盖,剪刀等也求“日本制造”,对中国制造敬而远之。

这类现象的出现正是因为现在“工匠精神”的缺乏,放眼周遭,浮躁之风滋生蔓延,所以我们才需要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需要它让我们追求完美。荣宝斋的王玉良大师一生追求完美,他所做的《夜宴图》木板复刻至今无人再做第二份,因为他所做的太精妙,难度太大。他用1667块木板才做成,先打板打印,不合适的再修改,如此反复,一年半才做成,其坚守细致完美的工匠精神令人叹服。正因这样的工匠精神,才让我们获得如此艺术精品。相信有了这样追求完美的精神,那些粗制滥造的产品也就不复存在了。

工匠精神,需要它来让我们解放心灵,摒弃浮躁之气。著名拼布艺术家金媛善认为,工匠精神需要坚守,情怀和修行。她精心端坐,几百个小时做出世人精绝的《百花争艳》,在外国展览上备受称赞。她肯静心做事,如同修行一般地做布艺术,反观我们的制造业,恨不得一个小时做出成百上千的次品,让国人对“中国制造”失去信心,假如有金大师一般的不顾浮躁,只专心做自己的产品,“中国制造”一定会大放异彩。

逯耀东先生说:“我们生活在一个以米饭为主食的国家,我们有一只有内涵的.碗吗?我们每天点灯生活,我们有一盏有感觉的灯吗?是啊,如今文明推动文明太快,来不及

工匠精神,我们需要它!

【篇3:中国的工匠精神将何去何从】

提到工匠精神,我们最先想到的便是“匠人”这个日本词汇了,日本人自古便推崇“匠人精神”,就以食物为例吧,在日本,人们心中对饮食的最高标准,不是法餐、意菜或某个菜名这种单一的词汇,而是某某人做的某种食物,这便是匠人精神的体现了。日本京都【2016朝阳一模作文】|标杆文与讲评的四大料理之神都是像寿司之神、天妇罗之神这样的以单一食物所形成的,这也就体现出了匠人精神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力求在单一领域做到完美。在日本,人们甚至可以说出细分到某一种茶点的匠人的名字,而这种崇尚匠人的社会气象又能使许多传统技艺在匠人手中流传至今,可以说,工匠精神代表着传承。

不只是日本,其实工匠精神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瑞士的制表师能不借助电脑和机械,一把镊子、一副眼镜,就能组装出世界上最复杂的机械表芯。每当我们捧起一块这样的手表,陀飞轮、星相、音乐、报时等功能之下,我们能听到齿轮咬合的轻响,这便是制表师日日夜夜在工作台上创造的奇迹。同样的工匠还有许多,法国的高级皮具师,德国的跑车发动机调效师,捷克的水晶工艺师,他们在世界上的不同角落,用自己的双手和技艺,创造出一件又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可以说,在现代社会,工匠精神是高档、完美的代名词。

那么在中国呢?中国的工匠精神在哪里?我们可以在博物馆中找到它:一件件精美的漆器、玉器、青釉、粉彩,古代的匠人们将这些精美的艺术品创造出来,保留至今,当我们对着这些文物惊叹古时匠人精神的伟大时,又会不会疑问:“我们现代的工匠精神在哪里呢?”当中国变为世界工厂,当机器替代了灯下工人的双手,当人们开始对千篇一律的电子产品热情不已,又有几个人会想到保护我们濒临灭绝的工匠精神呢?也许我们可以从外国的事例中为中国工匠精神看似黑暗的未来中找到一点光亮。工匠精神是冰冷的机器所代替不了的,当工匠精神被大众所重视,当手工的艺术与流水线上的产品区别开来,当工匠精神带上本应属于它的高贵,我们的工匠精神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篇4:工匠与商人】

现代社会,每每提到买汽车,买手机,买手表,中国人总会侃侃而谈:手机要买老美的苹果,汽车还是德国人制造的保险,手表要小日本的用期较长久……那么国货呢?为什么国人口中大谈特谈的没有一件国货呢?

哦,因为我们国家的工匠都成为了商人。

从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等官员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精心制作,诚信品质,坦然而有力的

反观现代,化身为商人的工匠们不知廉耻的赚黑心钱,小到毫无技术便敢沿街摆摊修手机贴膜,大到为了赚钱将客人一点小问题的用品说得天花乱坠,干脆骗人家花大价钱修复……

仅仅是因为逐利之心造就了一批披着工匠外衣的商人么?

当然不。

现代人对待工业品的态度也是造就这一情况的致命缘由。老人们常言以前人的东西坏了去修而现代人的东西坏了却会扔掉。然而正是这看似平常的举动使中国工业久久停滞不前。时代在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于是人们习惯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尤其中国人更从自身便追求品牌,追求新兴。人们对工匠劳动成果不再尊重,甚至淡去民族危机时的爱国之心去支持外国货,于是工匠们也只好只挣一时利益,化身商人。

中国商人已太多太多,工匠却如脱发般日渐稀少。我真心希望首先国家可以倡导人们支持国货,扶持工匠;其次国人把目光放长远,为我国工匠开辟一条道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匠们要认清身份,担起责任与义务,真正造福人民,敬业务本!

别等N年以后,提起中国只空有一个文明古国的外号,实则一群黑心商家的无工匠国度!

【篇5:如匠人般坚守】

曾看到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并不合乎所有人的梦想,有的人选择了放弃,而有的人却选择了坚持。”而比坚持更可贵的,是对于完美的不懈追求。

“我坚持做一件事的原因,是我想把每一件事情做好,做到极致。”这是56岁的金浩所说的一句话,他用了21年的时间,把一家普普通通的街头书店,变为了整个上海滩最大,最美的书店—钱书阁。书店中藏书之多,设计之精妙,都源于他的那份对于完美的追求。在整理书籍这一方面的长达二十余年的监守,让他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同时也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阅读空间和视野。

央视纪录片<大国工匠>中,有记者来到制作手工杆秤的小镇。富有南方特点的小巷中,男男女女忙于制作手工杆秤。他们选好原材料,用尺子量好所需的长度,把制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做到精致,量取,秤重尽量做到毫厘不差。花了大量时间与心血,做出了标准的秤。他们的监守,为的是商家能诚信经营,消费者有更多保障。

工人亲身打造的零件,修复师对钟表的反复校准,传统工艺美术刻师的精雕细琢,都是对"工匠精神"的一种坚守。一个团队花了20年时间编出的字典;一位老人传承文化,筛选,煮沸,晾晒出的红糖。正式因为有人在精益求精,有人在批量生产商品的时代里,选择坚守,才让飞机正常运行,才让中华文明得以传承。一个人的坚守,就会让世界大有不同。那么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更需要如匠人般监守的执著。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质量时常为无法保障,长久以往,中国将会在世界之林失去站稳脚步的机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慢下脚步,坚守自己份内的职责,做到精致,那么才会国泰,国泰才能民安。人民生活需要质量的保障,质量需要对匠人精神的坚守。十年磨一剑的耐力,克尽职守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决心,才能让文化传承,让国家永存。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无法改变时代发展的脚步,能做到的便是一成不变的如匠人的坚守。

【篇6:工匠精神】

任何一个国家的前进都需要去制造各样东西,制造这些需要工匠。工匠有的是工匠精神。

什么是工匠精神?是甘于处在工匠之位?不,我认为工匠精神是勤劳,细致,负责。

工匠精神是勤劳。在建筑工地,你我都看到来来往往反复工作的工人,他们不停地在材料与施工区往返,日复一日,不仅枯燥乏味浪费体能还面临这种种危险。既然这样,他们为何不放下工作,去休息呢?是勤劳让他们持续工作,是他们的工匠精神使他们如此。没有他们这些勤劳的工人,我们的街巷房屋恐怕不再存在。他们以工匠的勤劳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正是他们的勤劳推动了国家的建设。

工匠精神是细致,作为传统工艺美术师的孟剑锋,他的工作就是细致地制作工艺品,他的工艺作品作为了国礼送给了外国元首。作为国礼的工艺品势必极为精美,而作为它的制作者,孟剑锋完美地体现了工匠的细致,没有他对工艺品极为细致的制作,这件工艺品就不会作为国礼送出。假如所有工匠都缺乏应有的细致,那中国的形象将大打折扣。

工匠的精神是尽责。胡双钱是我国大飞机制造的首席钳工,35年里他加工的零件没有一个出现过问题,为飞机制造积攒了大量的零件。胡双钱的负责是对飞机的负责,飞机这样的精密机器不容一点马虎,胡双钱的负责对飞机的安全提供了重要的保证。他是负责,正是他工匠精神的体现。

对一个国家来说,工匠是必不可缺的,而工匠的工匠精神是一个国家制造的保证。工匠制作需细致,工匠工作需勤劳,工匠的态度要负责。

篇一:

现代社会,每每提到买汽车,买手机,买手表,中国人总会侃侃而谈:手机要买老美的苹果,汽车还是德国人制造的保险,手表要小日本的用期较长久……那么国货呢?为什么国人口中大谈特谈的没有一件国货呢?

哦,因为我们国家的工匠都成为了商人。

从洋务运动时期,李鸿章等官员大力发展民族工业,精心制作,诚信品质,坦然而有力的

反观现代,化身为商人的`工匠们不知廉耻的赚黑心钱,小到毫无技术便敢沿街摆摊修手机贴膜,大到为了赚钱将客人一点小问题的用品说得天花乱坠,干脆骗人家花大价钱修复……

仅仅是因为逐利之心造就了一批披着工匠外衣的商人么?

当然不。

现代人对待工业品的态度也是造就这一情况的致命缘由。老人们常言以前人的东西坏了去修而现代人的东西坏了却会扔掉。然而正是这看似平常的举动使中国工业久久停滞不前。时代在进步,科技日新月异,于是人们习惯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尤其中国人更从自身便追求品牌,追求新兴。人们对工匠劳动成果不再尊重,甚至淡去民族危机时的爱国之心去支持外国货,于是工匠们也只好只挣一时利益,化身商人。

中国商人已太多太多,工匠却如脱发般日渐稀少。我真心希望首先国家可以倡导人们支持国货,扶持工匠;其次国人把目光放长远,为我国工匠开辟一条道路;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工匠们要认清身份,担起责任与义务,真正造福人民,敬业务本!

别等N年以后,提起中国只空有一个文明古国的外号,实则一群黑心商家的无工匠国度!

篇二:

当我听到耳熟能详的品牌名字,如“百达翡丽、江诗丹顿、万国、卡地亚”时,我脑海中常常浮现出一位年迈的老人,戴上老花镜,在深夜的台灯下,一次次打磨着不足几毫米的零件。手表,在生活中或许是件奢侈品,但也因此体现出了工匠精神的伟大。老钟表师们夜以继日的坚持着每一个没有丝毫偏差的零件,才做出百年不停的机械手表。

工匠精神是坚持认真、坚持细致。

日本赛车手井田在职业生涯结束后开始着手改装汽车,每一辆保时捷都由他亲手只用眼睛与彩笔在模具上画出,精心打磨剪裁一星期甚至一个月后,才安装在车体上,完美无缺。不得不讲,日本人的工匠精神着实让人佩服。

工匠精神是少而精,不求利。

德国人生产的汽车每年都会限量,但他们只用半年工资便买得起,每一辆汽车都可以使用二十到四十年。对于工匠精神,可谓完美的诠释。

相反,马虎与凑合终酿恶果。

旧时,有一位画家在画马时觉得不像,便将其改成了老虎。他的两个儿子问他时,他便解释道一个是马,另一个是老虎。于是他的儿子出去打猎时,一个将马误看,射死了一匹千里马,另一个将虎误看,骑上去被咬死了。凑合看着像,却终酿成了悲剧。

中国目前的工匠精神是稀缺的。

在如今这个变化万千的年代,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安静下来,持之以恒般做一件小事。但不论是身边微末之事的变化,还是宏大的社会政事变化,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在万千改变中却总有一些东西历久弥新。它们经历时间的淬炼,依然散发出灼灼的光芒,就如我们头顶的苍穹一般,日升日落,亘古如斯,那便是工匠精神的产物。

我们必须具备工匠精神。或许现在的我们如少年般浮躁豪言“差不多”,但成熟后,反观自己的不足,由虚而实剥落浮华,将自己从一弯急流瀑布点化为静水深流时,我们才会发觉工匠精神如此重要。所谓工匠,亦是认真细致。

一位企业家从40岁开始,每天拿出两小时练画。退休两年后,他办了第一场个人画展,实现了儿时做画家的心愿。

还有一位研究婚姻关系的专家,受邀出国演讲却苦于英文太差。45岁那年,她下定决心要学好英文,每天利用等公交车、坐地铁的时间背单词,三年后已经可以流利对话。

人们常说这个困难那个不行:生活琐事占用了精力,常常加班没有时间,或者是年纪增大记忆力下降……这些真的是阻碍学习的因素吗?还是根本原因在于,你已经彻底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1、没有学习动力:学这个能加薪吗?

跟工作以后的人谈学习,最常被问到的话就是:学这个能加薪吗?对于考证有用吗?不是说这样思考的人就庸俗,毕竟外部的物质刺激也是学习动机的一种。但是,无数的动机之中,哪种动机的作用力更长久,能支撑学习走得更远?显然还是兴趣。

有很多人苦恼:我没有什么兴趣。此言差矣。生活中每一个细节都可以拿来做兴趣。有人喜欢做手工,天天飞针走线,一段时间后变成了十字绣高手,作品可以出售、参展。有人喜欢看小说,看得不过瘾就自己写,最终成为著名网络写手。还有人喜欢玩网络游戏,玩着玩着成了游戏开发商……或者,哪怕你只是喜欢捏泥人,捏得不好看,卖不出去也参不了展,但能在工作闲暇博得一乐,也未尝不可。

说白了,最好的学习状态就是“我乐意,我享受”,而不是总想着“学到的东西可以赚取什么”。

2、目标不明确:很多都想学,不知道学什么。

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某天,这头小毛驴站在两堆一样的干草之间,犹豫了很久也不知道到底要吃哪一堆,最后在无所适从中活活饿死。这种因为选择自由而带来的左右为难的困境,就被称为“布里丹毛驴效应”。

离开校园后,学习不再是老师的作业、家长的要求,我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但是也因此增添了焦虑心理。对于这种情况,建议学习者做两种准备:一个是长久的学习计划,选择一个要一辈子的学习方向,最好是从兴趣出发的;另一个则是短期的学习计划,比如近阶段对某个事物特别感兴趣,或者工作需要必须学的.,可以作为短期冲刺学习的目标。

3、无法坚持到底:计划100次,行动却为0。

在如今这个信息更替迅速的时代,如果说大家都忽略学习的重要性,那真的是冤枉人了。几乎中的每个人都知道,必须充电才能生存。但是,绝大多数想要学习的人都抱有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总是无法完成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恐怕不是一个简单的“懒惰”就能解释的。

其实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看:

第一就是不懂延迟享受,总是想“今天先玩会儿,明天再学习”。心理学中著名的糖果实验就是针对延迟享受的,心理学家给孩子分发糖果,要求是:如果马上吃,那么只能吃一块;如果10分钟后吃,那么可以吃两块。观察发现,有的孩子忍不住诱惑,马上就吃,而有的孩子则能为了长远利益忍受暂时的痛苦。心理学家又对这些孩子做了跟踪调查,发现20年后,那些懂得延迟享受的孩子成就更高。

学习对延迟享受能力是一种考验。曾有位人士这样分享他的学习经验:每次学到厌倦想要玩游戏的时候,我就对自己说:“再学5分钟,5分钟后我就可以玩游戏。”其实,当你再次投入到学习状态,就不会再记得游戏这回事了。最重要的是,当你完成了学习计划,甚至是超额完成以后,你从游戏中得到的快乐就会加倍。

另外,导致多次计划却从无行动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习得无助。有些人喜欢给自己制订苛刻的计划,要求过严就会加重心理压力,减少了行动的乐趣。而一旦完成不了,就会打击自己的信心,觉得下次肯定也做不来。于是,连续几次之后连列计划的兴趣都没有了。

如果你也是因此而阻碍了学习,那么建议你给自己列个容易完成的计划,加强信心之后再做调整。

4、缺乏求知欲:周围也没什么新鲜事。

一般说来,抱着这样想法的人,对生活和工作也很难兴致勃勃。说白了,让他们感到缺乏兴趣的事情可不止学习一件。他们厌倦现有的生活状态,但又不知如何改变,也缺乏改变的勇气。这种心态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我不想了解新事物,因为新鲜知识会冲击已有的生活。

要想重拾学习热情,找到被淹没已久的好奇心,最有效的做法是从小事做起。比如改变一下办公桌的布置,让原本凌乱的摆设更有序一些;如果租房住可以考虑搬家,换个新环境,或者是拿出一整天的时间收拾住处,把塞在不知哪个角落的旧物翻出来……这些都会增加你对生活的探求心,让你感受到改变的乐趣。而且如果经常这么做,你就不会害怕改变,对学习的兴趣也会增加。

5、不会管理时间:时刻处于混乱焦躁之中。

“时间是永远不会结束的挑战。”百达翡丽全球副总裁Thierry Stern的这句名言对所有学习者都有意义。

上帝给人们每天24小时,所有人都一样。第一个八小时大家都在工作,第二个八小时大家都在睡觉。人与人的区别就是第三个八小时创造出来的。如果你每天花3 个小时上下班,两个小时吃早中晚饭,1个小时看电视,那么,剩下可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就只有两小时了。但是,如果你能从交通、睡觉、吃饭里分别省出一些时间花在学习上,你的学习进步将是惊人的。那么,如何“挖”出这些零散时间?如何分配它们以提高学习效率?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1、一日之计不在晨,在于前一天晚上。也就是说,每天睡觉前要列好明天的工作、学习计划。

2、把任务分块,不要让自己感觉,一整天会被一件事情压死。

3、先完成最难的任务。比如背英语和读古文同是今天的学习任务,前者对你更难些,那么就先背英语。这样会减轻心理压力,后面的任务更容易完成。

4、做每件事之前预留5分钟准备。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准备时间,做起来会更顺手。

5、善于利用零碎时间,比如坐车、开会前5分钟、等朋友来赴约时,都可以用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