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祝寿四言八句名言 正文

祝寿四言八句名言

时间:2025-08-25 00:58:23

对联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说来较诗更为精练,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

父亲70大寿对联

上联:人生辉煌成功七十载

下联:团结和睦公卿古来稀

横批:功成名就

上联:年届古稀犹矍铄

下联:时逢盛世更精神

横批:盛世人寿

上联:童颜鹤发寿星体

下联:松姿百态古稀年

横批:仙鹤不老

上联:当看山河今犹在

下联:谁言七十古来稀

横批:寿比河岳

上联:青霜不老千年鹤

下联:锦鲤高腾太液波

横批:年高寿余

上联:休辞客路三千远

下联:须念人生七十稀

横批:期颐可待

上联:三千岁月春常在

下联:六一丰神古所稀

横批:贤良者寿

上联:福如东海增华体

下联:寿比南山添喜辰

横批:福高体健

上联:一家欢乐庆长寿

下联:七旬平康祝古稀

横批:儿孙满堂

上联:五子登科千金来

下联:长春古稀齐贺春

横批:父寿子荣

上联:室有芝兰春自韵

下联:人如松柏岁长新

横批:惟吾德馨

上联:从古称稀尊上寿

下联:自今伊始乐余年

横批:颐养天年

上联:人活古稀非为易

下联:福在心田实乃安

横批:安心者福

上联:福广福盛福如海

下联:寿长寿高寿比山

横批:福寿齐天

上联:贤良维祺征大德

下联:文明有道享高年

横批:德昌寿永

上联:德如膏雨都润泽

下联:寿比松柏是长春

横批:立德天寿

上联:山青水秀春常在

下联:人寿年丰福无边

横批:喜上加喜

上联:此老应称无量佛

下联:前生合是长庚星

横批:慈德严寿

上联:身似西方无量佛

下联:寿如南岳老人峰

横批:高高在上

上联:人歌上寿

下联:天与稀龄(七十岁)

上联:一乡称长者

下联:七十日古稀(七十岁)

上联:三千岁月春常在

下联:六一丰神古所稀(七十岁)

上联:三千朱履随南极

下联:七十霞觞进北堂(七十岁)

上联:入国正宜鸠作杖

下联:历年方见鹤添筹(七十岁)

上联:当看山河今宛在

下联:谁言七十古来稀(七十岁)

上联:青霜不老千年鹤

下联:锦鲤高腾太液波(七十岁)

上联:童颜鹤发寿星体

下联:松姿柏态古稀年(七十岁)

上联:休辞客路三千远

下联:须念人生七十稀(七十岁)

上联:国中从此推鸠杖

下联:池上天今有凤毛(七十岁)

上联:杖国鸠扶人歌上寿

下联:筹添鹤算天与稀龄(七十岁)

上联:桃熟三千欣看献瑞

下联:旬天八十庆溢添筹(七十岁)

上联:庆祝三多琼筵显爵

下联:祥开七秩玉杖扶鸠(七十岁)

上联:海屋添筹古来稀者今来盛

下联:华筵庆衍福有五兮祝有三(七十岁)

上联:老寿星福如东海喜迎七十大寿

下联:不老松寿比南山笑纳百福盈门

横批:松鹤延年

上联:今朝先贺古稀寿寿比南山不老松

下联:来日更有祺祥福福如东海常流水

横批:福禄绵远

贺寿对联

上联:福禄欢喜

下联:长生无极

上联:仁爱笃厚

下联:积善有征

上联:如松如鹤

下联:多寿多福

上联:颐性养寿

下联:屡获喜祥

上联:云山风度

下联:松柏气节

上联:筹添沧海日

下联:嵩祝老人星

上联:椿树千寻碧

下联:蟠桃几度红

上联:鹤算千年寿

下联:松龄万古春

上联:菊水人皆寿

下联:桃源境是仙

上联:榴花红击破

下联:柏叶翠凝香

上联:露滋三秀草

下联:云护九如松

上联:南山欣作颂

下联:北海喜开樽

上联:上苑梅花早

下联:仙阶柏叶荣

上联:寿考征宏福

下联:和平享大年

上联:寿考征宏福

下联:文明享大年

上联:泰岱松千尺

下联:丹山凤九苞

上联:筵前倾菊酿

下联:堂上祝椿龄

上联:野鹤无凡质

下联:寒松有本心

上联:福同天地共在

下联:寿与日月同辉

上联:红带雅宣华发

下联:白醪光泛新春

上联:指南山而作颂

下联:倾北海以为樽

上联:德如膏雨都润泽

下联:寿比松柏是长春

上联:海屋仙筹添鹤算

下联:华堂春酒宴蟠桃

上联:琥珀盏斟千岁酒

下联:琉璃瓶插四时花

上联:既效关卿不伏老

下联:更同孟德有雄心

上联:岭上梅花报春早

下联:庭前椿树护芳龄

上联:龙门泉石番山月

下联:蓬岛烟霞阆苑春

上联:南州冠冕此其选

下联:上古千秋可与俦

上联:三祝筵开歌寿考

下联:九如诗颂乐嘉宾

古典诗词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古体诗(古风、往体、歌行体),一是唐以前的诗作及唐以后仿古的诗作,一是特指不讲究格律的诗歌。近体诗出现之后,为加以区别,才有古体诗的名称。一般来说,唐代以前的诗统称为古体,也叫古风。古体诗用韵比较自由,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又可平仄互押,还可以转韵、通韵;有平仄但不很讲究,不讲声病;不求严格的对偶,可骈可散;对仗不固定、不工整,字数可以五言、七言、四言、三言、杂言等,以五言最常见。总之,古体诗不像近体诗有极严的格律,只有双句押韵的形式。文人们在使用古体写诗时,在字数、平仄、用韵等方面都不追求格律化,甚至故意用拗句、犯孤平,句尾多用三平式、三仄式或仄平仄、平仄平等。

打油诗,唐代有个叫张打油的人。他的诗歌,语言通俗、不讲平仄对仗,只押韵脚:

百万贼兵困南阳,

也无援救也无粮,

有朝一日城门破

又哭爹爹又哭娘!”

近体诗,起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的遵守格律的诗体。近体诗按双音节来排韵律的:

露涤音清远,风吹故叶齐。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因为现代汉语语音与古代汉语有显著差异,所以在用现代汉语语言写近体诗的时候必须标明是“(新声)”或“(新韵)”,鉴赏者就按现代汉语语音来赏析了。

近体诗格律

韵脚

韵脚:脚,就是诗句的最后一个字;韵,就是这个字的韵母。

押韵:诗、词和曲一般要押韵,也就是说韵脚上的字的韵母必须相同或相邻。

如,薛涛的《蝉》

露涤音清远,风吹故叶齐。

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

韵脚字“齐”“栖”的韵母都是i,这就叫押韵。

押韵得形式

1.句句押韵,诗歌每句的句脚都押韵;如《马帮》(新声):

山间铃响马帮来,

茶叶盐巴集上排。

交换兽皮细选筛,

回归满驮市新开。

句脚“来”、“排”、“筛”、“开”的韵母都是“ai”。

2.隔句押韵,不是句句押韵,如果是四句诗歌1、3句脚不押韵,2、4句脚押韵;如果是八句诗歌1、3、5、7句脚不押韵,2、4、6、8句脚押韵。

还有其它押韵形式,就不介绍了。

平仄

为了使诗歌语音顿挫有致音律和谐,一般以双声韵为一个音节,也就是说两个字为一个音节,音节按平仄两声韵交替变化。汉语有四声,古汉语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格律规定:古汉语的平声与现代汉语的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为平声调,古汉语的上声去声入声与现代汉语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为仄声调。

格律,对诗词在格式、声调、音韵上要求。

诗韵形成,唐朝就已经有了很详细的广韵。宋词兴之后,才有了词韵。而戏曲十三辙,则是明清时代形成的。

近体诗格律,清末使用的官韵是“平水韵”。民国以后就没有官韵了。但是,平水韵部里的很多字与现代语言已经脱节。因此有人极力主张用现代以汉语拼音为标准的新韵。

因此,当代人吟诗填词有两大分流,一是依照古韵(平水韵)、一是依照新韵(新声)。而新韵诗词,只要依照汉语字典为准就可以了,但要注明(新韵)。

无论依照古韵还是依照新韵,都必须遵守诗词格律要求。

以七言为例

一、对仗与粘对

1.对仗──对句与出句(绝句的第1、2,3、4句;律诗第1、2,3、4,5、6,7、8,句….)的平仄必须相反,这就叫做“对仗”。否则,叫“失对”。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2.粘对──下联出句与上联对句(绝句的第3、2句,律诗的第3、2,5、4,7、6句….)的平仄必须相同,这就叫做“粘”。否则,叫“失粘”,这是诗家大忌。在格律诗中一般是不允许的。

如: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二、格律大忌

1.三平调──诗句中如果最后三个字全都是平声字,就叫做三平调。

如:平平仄仄平平平

这是写格律诗的大忌。是决不允许出现的。但在写古体诗时,却有意多出现,以示与格律诗相区别。

如,杜甫的《岁晏行》中的诗句:

莫徭射雁鸣桑弓

汝休枉杀南飞鸿

割慈忍爱还租庸

好恶不合长相蒙

此曲哀怨何时终

最末三个字都是平声字,这就是三平调。

2.孤平──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中,除句末平声字是押韵之外,面还有两个平声字。这时,如果第三字也变成了仄声,就只有一个平声字了(“仄仄仄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这就叫做犯“孤平”。

孤平拗救──必须把五言第三个字变成平声来进行补救。(仄平平仄平)这就叫做“孤平拗救”

例如:客行悲故乡仄平平仄平

口诀:平平仄仄平,首字如不平,三字必变平,否则犯孤平。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但是,必须强调在不犯“孤平”和“三平调”前提下。

三、律诗的颌联、颈联必须在修辞上对偶

1.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严密恰当的对偶,称为"工对"。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两”对“一” “千”对“万”(数词相对),“鹂”对“鹭”(禽类名词相对)、“黄”对“白”“翠”对“青”(颜色形容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2.宽对——:近诗体对偶中的一种。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偶,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偶。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轻裘肥马”虽然是名词,但与“明月清风”不是同类。

3.流水对──同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意义并不互相对立,如流水般一前后连贯。所以叫做流水对。

例如:

请看石上藤萝月

已映洲前芦荻花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唯将终夜长开眼

报答平生未展眉

注意:流水对往往出现在尾联中。

4.借对──在对偶句中,相对的两个词本来要求词性相同,但在实际中有时采用假借的手法修辞。

借义,有时词性不同,但暗含引申意义,于是就借这个引申意义。

如: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寻常”是形容词,“几度”是数量词但暗含“很少”“不常”“非常”意义。这样马厩假借“不常”“非常”意义来对“寻常”,还避免了“同字”。

借音,有时词性不同、意义不联系,而音素却含同类意义,于是就借这个音素。

如:

事直皇天在,归迟白发生

“皇”是名词,“白”形容词,两者不仅词性不同而且意义也不同类。但是,“皇”与“黄”同音,于是“白”就对这个借音“黄”。

对偶修辞中的忌讳

1.合掌对──对偶的两句如果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叫作合掌对。出现合掌对,从诗歌意向看,没有经过精心设计。因为两句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浪费了句子。

例如: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两句虽用两种不同动物叫声,但都体现“以闹衬静”,表达的.是同一个意义。

又如:

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注意:如果不是对偶句,两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也叫作合掌。

2.同字对──在对偶句中出现了用同一个字相对的情况。这是诗所不允许的。所以在律诗中很难找到例子。

但在词中却是允许用同字对的,所以在词中不难找到例证。

如:

苏軾《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用同一个“有”字相对。

四、近体诗与词用韵上的区别

近体诗用韵严格,不许转韵、不许押邻韵。词用韵较宽松,可押邻韵、按要求转韵。

对 联

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律诗中游离出来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无论是制对子还是对对子,上联是基础。

对联格律有两种:一种是句中格律、一种是句间(上下联是复句,甚至是一小段)格律。遵循“马蹄韵”:每两个音节为一个韵。无论是句中还是句间,都遵循近体诗的原则:在不犯“孤平”、“三平调”的情况下,1、3、5不论,2、4、6分明。

下联平仄除了遵循上面的要求外,还必须遵循对仗:相对应(位置相同)的句子、句间句脚的平仄,与上联相反

下联在修辞上必须与上联对偶。对偶上的要求与近体诗一样有工对与宽对,不允许有同字出现(无论同位还是错位)。

嵌字诗与藏头诗

因为在论坛里,几乎都把嵌字诗歌误认为藏头诗歌。所以,特别在这里提出来。

嵌字诗歌

《水浒》中,宋江在粉皮墙上题的反诗,不是藏头诗歌,而是“嵌字诗歌”。嵌字诗歌有两种:1.就是把人名、地名等特定意义的字词镶嵌到诗歌里;2.在诗歌每句的相同位置镶嵌一个字,连起来或正读或倒读是一句短语。

坛友炮兵的《赞<新文化报>》就是一首嵌字诗歌:

新花俏丽艳屏窗,

文系民生重任扛。

化育嘉风传万里,

报林誉满唱松江。

在每句的第一个字位上分别镶嵌了一个字,连起来正读是“新文化报”。

藏头诗歌

藏头诗,下句首字藏在上句尾字里,最后尾句尾字藏含首句首字。

小角荷莲午撑伞,

人依树下正酣梦。

林中鸟静躲烈日,

一蝶飞来循馥踪。

藏头:“人”藏在“伞”里、“林”藏在“梦”里、“一”藏在“日”里、“小”藏在“踪”里。也就是说,下句首字是上句尾字的部件。

有的尾句尾字不藏首句首字,叫“不全藏”。

一、《沁园春》词牌来历

《辞海》记载:“沁园春,词牌名。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半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此调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孤字可仄)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常用对仗句。又名《念离群》、《东仙》、《洞庭春色》、《寿星明》、《千春词》、《大圣乐》等。(引文见1980年版《辞海》905页),曲牌亦有《沁园春》,大致与词牌相同或有变化。曲牌是由词牌演化而来,其来历亦相同。有关《沁园春》词牌的来历有多种说法。

据《后汉书窦宪传》记载:汉明帝刘庄(显宗)共有11女。永平三年(60年),封第五女刘致为沁水公主,婚配东汉开国元勋邓禹之孙高密侯邓乾,并为其修建园林一座,名为沁园,后为外戚窦宪所夺,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后发觉,帝大恕,召宪,切责。……宪大震惧。皇后为毁服深谢,良久乃得解,使以田还主。后人感叹其事,多咏叹之。到唐代后,“沁园”已成为典故见诸文人笔下,并进入音乐领域,成为音乐题材。

《沁园春》词牌最早当出现于晚唐,今已考证。现在传世的最早《沁园春》词当数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词。但张先其词与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词相比,尚欠精工。故后人填《沁园春》,多遵苏词。

二、《沁园春》平仄及对仗要求如下(以苏体为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韵)。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平)平(仄)仄平平(韵)。(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

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韵)。

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韵)。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

平(平)仄(或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韵)。

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第一、二、三句全用对仗,“孤馆灯青 野店鸡号 旅枕梦残”,被称为连环对,很工正。但也可以一、二句对仗,三句不对;或二、三句对仗,一句不对,如: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北国风光”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不对仗,而“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甚至是对偶句。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迭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则完全对仗,但不特别工正。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则完全不对。这里的对仗要求不是十分严格,用与不用可根据词意确定。

第四、五、六、七句“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用“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与“云山摛锦,朝露漙漙”隔句对仗,且不用字头“渐”, 形成排比句法,气势颇盛,称为扇面对。如: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毛泽东《沁园春‧雪》“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对仗工正,要求也很严格,这里一定得用对仗句。

第八九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完全对仗,且十分工正。辛弃疾几阙《沁园春》也大都对仗,也有对得不工或不对仗者,比较而言,对得不工或不对者少。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仗则十分工正,这里的对仗修辞要求也很严格。

第十句都不对仗。

第十一句不对仗,但多用承启词意。

第十二、十三句,“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去字头“凭”,“ 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工对。辛弃疾:《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工对。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不对。毛泽东《沁园春‧雪》“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都不对仗,这个地方用与不用对仗,视其词意而定,需要豪壮则用,需要深沉则不用。

下阕第一,二句(如第二句需要小顿,则为第一、二、三句),均不对仗,其余各句与上阕相同。

附:

必须对仗词牌:

《拜星月慢》首二句。(四言句)

《长相思》前后阕第一、二两句。

《翠楼吟》第七、八句(一字领四言)。

《东风第一枝》第四、五句。(六言句)

《法曲献仙音》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高阳台》前片首二句(四言)必须对仗;后片第二、三句(一字领四言)可用对仗。

《桂殿秋》第一、二两句。

《河满子》前、后片尾二句。(六言句)

《浣溪沙》第四、五两句。

《江南春》第一、二句(三言);第三、四句(五言);第五、六句(七言)

《解语花》前片首二句(四言)必须对仗。

《兰陵王》后片:第二、三句(一字领四言);第五、六句(一字领四言);第十一、十二句(一字领四言);第十四、十五句(一字领四言)。

《满江红》前片第五、六句(七言);后片第七、八句(七言)。后片起四个三言句可用扇面对。

《南歌子》前、后片第一、二句。(五言句)

《念奴娇》前阕第五、六两句。

《破阵子》前、后片首二句(六言);前片第三、四句。(七言句)

《齐天乐》后阕第四、五两句。

《绮罗香》前片首二句(四言句);六、七、八、九句可用扇面对。

《沁园春》前阕第八、九两句,后阕第七、八两句。

《庆春宫》首二句。(四言句)

《鹊桥仙》前、后片首二句(四言)必须对仗。

《人月圆》后片第二、三句。(四言句)

《阮郎归》后片第一、二句。(三言句)

《瑞龙吟》前片第二、三句(二字领四言);后片第八、九句(三字领四言)。

《水调歌头》后阕第五、六两句。

《苏幕遮》首二句。(三言句);后片首二句(三言句)亦可用对仗。

《诉衷情》后阕第一、二句。

《踏莎行》前、后片首二句。(四言句)

《摊破浣溪沙》后片前二句。(七言句)

《天香》首二句(四言);第四、五句(四言)

《望海潮》前后阕第四、五两句。

《西江月》前后阕第一、二两句。

《相见欢》后阕第一、二两句。

《雪梅香》第五、六句。(七言句)

《眼儿媚》前片首二句(五言),后片尾二句(四言)

《夜合花》后片第二、三句(一字领四言)必须对仗;前片首二句(四言)可用对仗。

《一七令》从二字句到七字句均须对仗。

《鱼游春水》第五、六句(七言);尾二句(六言)

《渔歌子》第三、四句。(三言句)

《雨中花慢》首二句(四言)

《玉蝴蝶》第三、四句。(四言句)

《鹧鸪天》前片尾二句。(七言句)

《醉太平》第一、二句。(三言句)

可对可不对词牌:

《风入松》前、后片尾二句。(六言句)

《更漏子》前、后片:第一、二句(三言);第四、五句(三言)

《桂枝香》前阕第八、九两句。

《江城子》前后阕第二、三两句。

《金人捧露盘》后片首四句。(三言句)

《临江仙》前、后片尾二句。(五言句)

《六州歌头》前阕第三、四两句,第八、九两句,第十、十一两句。

《念奴桥》前片第六、七句。(四言句)

《清平乐》后阕第一、二两句。

《生査子》前阕末两句。

《声声慢》前片首二句。(四言句)

《石州慢》前阕第一、二两句,后阕第二、三两句。

《苏幕遮》前后阕第一、二句。

《诉衷情》后阕末两句。

《琐窗寒》前片首二句。(四言句)

《唐多令》前、后片首二句。(五言句)

《行香子》前片首二句。(四言句)

《夜行船》第三、四句。(四言句)

《一剪梅》前后阕第二、三两句和第五、六两句。

三、沁园春写法举例(以毛泽东《沁园春*雪》为例)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上阕

上阕首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起“总”的作用,总说上阕所写内容,由第四句一直到第十三句。

第四句用领格字“望”字引出下面三句“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对仗句。

第十一句到第十三句“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为上阕总结句。

第十二句用领格字“看”字引出下面二句“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下阕

下阕第一、二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为转折句,起承上启下作用。“江山如此多娇”起承上作用,总结上阕所写内容,“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起起下作用,引出下阕第三句到第十二句。

第四句用领格字“惜”字引出下面二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对仗句。

第十句到第十二句“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为下阕总结句。

第十一句用领格字“数”字引出下面二句“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作总结。

四、词牌词调及选择

词,是一种配合音乐的文学,是古人拿来当歌曲唱的,讲究节奏感和押韵,后来逐步脱离音乐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词牌是规定了一首词的音乐腔调。

填词要选词牌,词牌又规定了一首词的音调,因此选择词牌就要选择词牌的声,而不是选择词牌的名字。各个词牌都有它特定的声,或细腻轻扬;或越豪放;或婉约柔;或慷慨雄壮;或幽怨凄凉;或坦昂。凡此种种,词牌基本已经规定了。

刘坡公《学词百法》上,对选词牌上有精到阐述:词之题意,不外言情、写景、纪事、咏物四种。题意与音调相辅以成,故作者拈得题目最宜选择调名。盖选调得当,则其音节之抑扬高下,处处可以助发其意趣。

谢桃坊先生编著的《诗词格律教程》中,也对一些常用词牌做了简析。

下面为一些词牌常用词牌的词调

压抑凄凉类:

《河傅》悲切。

《金人捧露盘》苍凉激楚。

《釵头凤》声情凄紧。

《祝英台近》宛转凄抑。

《剑器近》低徊掩抑。

《西吴曲》苍凉激楚。

《雨霖铃》缠绵哀怨。

《摸鱼儿》苍凉郁勃。

《普萨蛮》紧促转低沉。

《天仙子》伤春伤别,情急调苦。

《曲玉管》抒写羁旅中的怀旧伤离情绪。

《蝶恋花》、《青玉案》是达幽咽情调,描写感情。

《卜算子》婉曲哀怨而略带几分激切。

《南乡子》适宜抒写缠绵低抑情调。

《阮郎归》情急凄苦,凄婉欲绝。

《生查子》比较谐婉、怨抑。

《莺啼序》凄凉悲苍,宜写伤春伤别之情。

《一斛珠》婉转凄抑,不宜表达壮烈豪迈之志。

《风入松》轻柔婉转、掩抑低徊,适宜表达和婉情调。

《忆旧游》、《扬州慢》、《高阳台》音调缠绵,忧婉凄抑,适宜表达凄抑情调。

《何满子》哀歌愤懑,悲凉凄怨的哀曲,“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寿楼春》凄音哀乐,抑郁悲哀,原是悼亡之作,宜寄托哀思。不可顾名思义用来祝寿。

《千秋岁》凄凉幽怨、声情幽咽,宜表达悲伤感抑之情,绝不能祝寿喜庆。

《凄凉犯》、《惜分飞》不宜用于祝贺之词。这种词牌与内容相符合的只是少数。

缠绵婉转类:

《洞仙歌》音节舒徐。

《调笑令》多演唱故事。

《最高楼》轻松流美。

《鹊桥仙》、《点绛唇》多用于男女相会,描写感情。

《一剪梅》等细腻轻杨的词调。

《浣溪沙》上半阕急,下半阕缓和。

《鹧鸪天》宜哀怨思慕、柔婉风丽之情。

《暗香》、《疏影》音节和婉,古人多以咏梅。

《木兰花慢》和谐婉转,宜于写缠绵悱恻之情。

《桃园忆故人》一般抒发情感,表现友情。

《踏莎行》描写雅情。

《长相思》多怀旧,写男女情爱,以声助情得其双美。

《满庭芳》、《凤凰台上忆吹箫》和谐婉约,轻柔婉转,宜表达缠绵情绪。

《小重山》、《定风波》、《临江仙》感情细腻,宜表现细腻婉约之情调。

《忆江南》、《浣溪沙》、《浪淘沙》、《少年游》音节流丽谐婉,用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

豪放激壮类:

《永遇乐》激越情感。

《好事近》表达激越不平的情调。

《兰陵王》表达拗怒激越声情。

《水龙吟》激越,表达凄壮郁勃情感。

《清平乐》,上片感情拗怒,下片转为和婉。

《南浦》高昂欢乐,不宜表达凄凉悲伤送别之情。

《破阵子》为军乐,适合抒发激昂雄壮情绪。

《渔家傲》拗怒,表达兀傲凄壮、爽朗襟怀的情调。

《沁园春》、《风流子》壮阔豪迈,显示宽宏器宇和雍容气度。

《念奴娇》多表达雄壮豪迈情感,不宜形容女性娇弱婉曲心态。

《六州歌头》音调苍凉悲壮,适于表达慷慨悲壮的声情,多言古兴亡之事。

《贺新郎》调高昂,宜表达慷慨激昂、豪迈雄壮的英雄情感。不宜作催妆喜庆的祝贺曲词。

《釵头凤》、《更漏子》、《调笑令》、《憾庭秋》、《盐角儿》适宜表达激昂慷慨壮烈情感。

《水调歌头》、《满江红》,调子较高,感情激烈,声情俱壮,适宜于表达慷慨悲壮、豪放雄浑激情的词。一般不宜写委婉柔情的思想情感。

其他:

《六么》欢快爽利。

《忆余杭》因描写杭州而来,描写风景最宜。

《八声甘州》摇筋转骨,刚柔相济,最使人荡气回肠。

《霓裳中序第一》音节闲雅。

《江神子》为祀神之乐,宜于庄严。

一般短篇宜抒情,长篇宜舖叙。

一般上下句平仄相对的较和婉,如秦观《八六子》“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上下句平仄凌犯着多拗怒,如岳飞《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以近体五、七言为主的'词牌大多适于舒缓雍容的感情,如《浣溪沙》、《采桑子》、《蝶恋花》。

凡多转韵之调皆属于一种拗怒,如《减字木兰花》、《虞美人》。

句法长短参差的词牌宜于拗怒悲咽的感情。如《兰陵王》、《六丑》、《浪淘沙慢》。

(参考书籍:龙榆生《词学十讲》、《唐宋诗词格律》,王力《诗词格律》,李新魁《实用诗词曲格律词典》,朱承平《诗词格律教程》,徐晋如《大学诗词写作教程》,启功《诗文声律论稿》等。

领格字

五、领格字

“领字”是词中的一个特别概念。所谓领字,即句中出现的某一个字或词,单独使用不能构成意义,必须带动下文,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意思。领格字以第一个字领本字后面的几个字构成一个词组或句子,或兼领以下一句或几句。这一字的领格字一般称“一字豆”,照前人的解释,整句为句,半句为读,“读”音“豆”,故借用“豆”字。读时梢作停顿。这些领字,多为虚字,也有动词。

一般领字大都用去声字。

领字有三个主要作用;

1、承上启下。常用其进行转承。

2、使意境更进一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疏密有致。

3、顿挫分明,声情并茂,铿锵有力!

领字多用于慢词长调,在短调小令中很少见但也有。它们大多出现在词中意思转折处,使上下文自然结合,起过渡或者联系的作用,一般多用去声字担任。

常用领格字的词牌有:

《醉太平》《沁园春》《洞仙歌》《满江红》《琐窗寒》《暗香》《琐窗寒》《新雁过妆楼》《八声甘州》《好事近》《桂枝香》《乌夜啼》《虞美人》《齐天乐》《瑞鹤仙》《婆罗门引》《高阳台》《哨遍》《木兰花慢》《望海潮》《兰陵王》《水龙吟》《汉宫春》《贺新郎》《水龙吟》《解连环》《行香子》《玉漏迟》《定风波》《扬州慢》《瑞鹤仙》《摸鱼儿》《醉蓬莱》《春霁》《满庭芳》《喜迁莺》《祝英台近》《少年游》《念奴娇》等。

常见领格字有一字领、二字领、三字领。

一字领:看、望、听、想、读、览、喜、溯、怅、怕、任、待、问、凭、叹、嗟、念、试、应、将、须、对、莫、正、乍、总、奈、但、料、似、算、更、真、并、怎、方、尽、况、渐、倘、虽、彼、又、甚、都、笑、爱、信、便、旋、登、记、见、恨、是、且、把、被、道、好、自、引、共、要、羡、忆、纵、早、快、步、幸、放、竟、唤、当、解、认、愿、觉、观、今、欠、以、丰、立、列、合、因、曳、如、免、弄、怪、昔、泛、映、洗、为、致、若、重、借、恐、岂、恁、动、带、惜、这、透、傍、寻、敢、渡、咏、趁、愁、会、遍、漫、疑、堕、庆、拥、荡、戏、绕、缵。

二字领:亦将、却将、只将、莫非、何须、只须、还须、须知、须念、即此、如此、居然、自然、但看、但闻、但有、但见、但觉、但得、但愿、记得、不忘、不妨、不觉、不堪、何不、何况、恍如、也算、看来、切莫、岂料、总合、更兼、只要、只是、只期、只余、若是、已是、不是、便是、又是、况是、云呈、哪怕、哪堪、此日、当年、尚待、依旧、自思、自愧、且把、莫把、未省、休说、无怪、休辞、岂惟、没道、未必、何必、何况、安得、纵使、试问、试看、敢向、犹觉、却忆、未闻、更有、空余。

三字领:最难忘、最可怜、最无端、最堪怜、最妙处、最好是、只赢得、只落得、只留得、写不尽、流不尽、看不尽、赏不尽、望不断、禁不住、全不念、君不见、只不过、倒不如、哪管他、休论他、谁管他、且任我、才领得、怎识得、犹记得、又添得、好领取、莫辜负、都付与、且探寻、且看那、请看那、看破那、回溯那、放眼看、犹想见、犹剩得、再休提、再休说、再休管、无怪乎、又还是、又谁料、又谁知、又添得、又何妨、又何必、又奚必、更能消、更何须、更有些、无非是、皆因是、消受得、况更有、应有些、正有待、待他年、看今日、更忆及、快几番、听几番、怎脱去、怎抛却、怎识得、便怎地、岂徒览、切莫要、说什么、可直作、还须要、未曾闻、唯此地、都幻作、尽收归、焉能免、要争个、安排着、才觉出、有多少、休忘却、谁别识、犹怀想、好领取、忽虚掉、已渐近、到此者、坐定后、也该留、谁识得、吞不尽、怕莫是、想当年、到如今、尚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