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名言名事简要概括加论述 正文

名言名事简要概括加论述

时间:2025-05-15 19:00:36

1.(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译文]  (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2.(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译文] (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3.(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

4.(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

[译文]   (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5.(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6.(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  (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7.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译文]  (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

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我对于书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爱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惨景呢?”

9.(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

10.(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

[译文]  (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了。”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一、见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

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

(1)黄发垂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并怡然自乐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4.

⑴黄发垂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晋太元中…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六、阅读文言文(13分)〔甲〕见渔人…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乙】负者歌于途…太守醉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欧阳修情醉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晋太元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

3.用现代汉语

4.“黄发垂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十二、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2)不足为外人道也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今吾子又死焉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参考答案

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二.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三.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

五.(甲)(10分)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6.告诉(1分)

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

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

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2分)答案:B

十三.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2.答:欲穷其林怡然自乐处处志之不复得路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

(2003北京市三. 文言文阅读(共10分)晋太元中,…黄发垂

11. 下面词语中“通”字与“才通人”中的“通”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通风换气 B. 政通人和 C. 通宵达旦 D. 博古通今

12. 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缘:_________________(2)

13. 用现代汉语

<1>渔人甚异之译文:__________<2>林尽水源译文:__________<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译文:______

14. 第2段中,作者从哪几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了描写?(3

三. 本题共10分。11. 答案:A评分:本题2分。12. 答案:(1)顺(沿) (2)整齐的样子

评分:本题2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13. 答案:(1)渔人对此感到很奇怪(2)(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3)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评分:本题3分。答对(1),给1分;答对(2),给1分;答对(3),给1分。14. 答案要点:(1)活动 (2)穿戴 (3)心情评分:本题3分。每答出1个要点,给1分。照抄原句扣1分。

四、阅读文言文,完成25—29题。(14分)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25. 文中哪句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虽“叹惋”却仍然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分)

2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选择答案,将字母填涂在答题卡上。(2分)

A. 选文中加点的“

B. 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27. 下面是陶渊明《桃花源诗》的节选,选择对其内容分

相命肆①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荫,

【注释】①肆:尽力。 ②

A. 前面选文中“土地平旷,……黄发垂

B. 节选的诗句与前面的选文有许多内容上相对应的句子,如:“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黄发垂

C. 诗中的“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和选文中的“其中往来种作”都暗含了作者对桃源人终日耕作不得休憩的同情。

D. 《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二者都是通过虚构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作者的社会理想,也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美好愿望。

25. 不足为外人道也(2分)①桃花源中的生活和平、宁静②百姓能安居乐业③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2分,以上三点答出两点即可)26. D(2分)27. C(3分

(一 )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19、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空格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20、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21、用现代汉语

22、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23.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19.访问(进入)桃花源 离开桃花源 20.(1)咸(皆)(2)延21.(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22.土地平旷,屋舍

(2006年徐州市)林尽水源…不足为外人道也。”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9.用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10.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一)(12分) 7.(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8.(2分)答案:D 9.(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0.(2分)答案:B

(2006年青海省1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任选两小题)。(2分)

(1)落英缤纷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便要还家 (4)及郡下,诣太守

12.下列句子中诵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2分) ( )

A.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处/江湖之远/贝IJ忧其君。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13.文中描写“世外桃源”自然环境美好的语句有哪些?(用原文回答)(2分)

14.用简洁的文字写出“渔人”的行踪。(2分)

发现桃花源—→ —→

15.请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2分)

原文:黄发垂

16.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战乱频

17.每个人都曾构想过自己的理想,请用恰当、简洁的语言描绘出你的理想王国。

11.(1)落花(坠落的花瓣) (2)与世隔绝的地方 (3)“要”通“邀”,邀请 (4)到12.C13.土地平旷,屋舍

2006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中考

(一)(甲)土地平旷,屋舍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6.在原文划横线的空缺处填写原句。7.解释文中加点的词。交通: 户:

8.甲、乙两文都反映了古人对人类美好社会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对理想社会进行了 ,乙文则是 。

9.乙文中与甲文“黄发垂

10.

(一)6.讲信修睦 货恶其弃于地也 7.交错相通 门 8.描写 阐述 9.老有所终 幼有所长 10.描写了桃花源优美的环境和幸福的生活

(07重庆市,15分)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悉如外人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

(1)黄发垂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

1、学然后知不足。

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3、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4、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5、当你还不能对自己说今天学到了什么东西时,你就不要去睡觉。

6、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缀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7、不向前不知道路远,不学习不明白真理。

8、学习永远不晚。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0、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东西。

11、好问的人,只做了五分种的愚人;耻于发问的人,终身为愚人。

12、闻见广则聪明辟,胜友之而学易成。

13、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4、

15、重复是学习之母。

16、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17、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1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9、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

2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21、活到老学到老。

22、背得烂熟还不等于掌握知识。

23、师以质疑,友以析疑。

24、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25、聪明的人有长的耳朵和短的舌头。

26、学者观书,每见每知新意则学进矣。

27、要想一下子全知道,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知道。

28、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

29、问学必有师,讲习必有友。

30、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31、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是愈来愈发觉自己的无知。

3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33、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

34、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6、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

37、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3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9、应当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知道一切。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1、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42、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4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44、学无止境。

45、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46、学者先要会疑。

47、有教养的头脑的第一个标志就是善于提问。

48、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4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0、单学知识仍然是蠢人。

5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2、游手好闲的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

53、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54、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

55、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聪明的人运用学问。

56、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57、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

58、学问难穷,帮亲师取友。

59、不奋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日浮夸,老来窘隘而已。

60、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6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62、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63、刀要磨才锋利,人要学才聪明。

64、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65、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6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6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68、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69、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70、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