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事迹及颁奖词
颁奖词: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你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当红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让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列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出身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是完全可以学习和模仿的。我想,很多人的家里都有个小小的潘建伟正在悄悄地成长。
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
1970年3月,潘建伟出生在浙江省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先后毕业于马宅镇雅坑小学(青联公社第一名),吴宁镇中(全年级第一名)。
1984年考入东阳中学(浙中名校,先后培养数名国内外院士,著名的有严济慈院士、李正武院士、王伏雄院士等)。
1987年,17岁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92年,22岁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
1995年,25岁获中科大理论物理硕士学位。
1996年,26岁远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塞林格教授,并于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博士学位。
1997年,27岁,潘建伟以第二作者参与的首次实验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科研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
1999-2003年留在塞林格组从事博士后研究,先后任博士后和高级研究员并担任Co-PI。
2001年,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002年,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03-2008年,为发展冷原子操纵技术,兼任德国海德堡大学玛丽·居里讲座教授。
2003年,潘建伟被奥地利科学院授予Erich Schmid奖。此奖为奥地利科学院授予四十岁以下的青年物理学家的最高奖,两年一度,每次一人。
2004年他在欧洲申请上3个研究基金:欧盟的玛丽·居里基金,研究经费115万欧元;洪堡基金会索非亚研究基金,经费105万欧元;德意志研究联合会尼托研究基金,经费113万欧元 。同年,入选当年度的“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2005年6月,获得欧洲物理学会2005年度菲涅尔奖(欧洲物理学会菲涅尔奖授予在量子电子学和量子光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青年科学家)。
200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在同年10月获得第六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2011年,增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院士,并成为当年增选产生的最年轻院士。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潘建伟也是获得这一荣誉的第一个华人物理学奖。
2013年,43岁获得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是何梁何利基金最高奖项,迄今,共有包括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王淦昌、王大珩、彭桓武、朱光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叶笃正、黄昆、王忠诚、谷超豪、徐光宪等在内的30位优秀科学家获此荣誉。
2015年,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
2016年,由他作为第一完成人的科研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获得了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奖项被称作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潘建伟因45岁的年龄优势,刷新了2006年支志明49岁获该奖的年龄记录。一个多月前,201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在京揭晓,中科大潘建伟、陆朝阳等完成的“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成果名列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首。
不怕输的精神
南方网曾经刊发过一则对潘建伟的专题报道,其中记录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有趣往事。1970年3月出生在浙江东阳的潘建伟,从小却是个爱玩的孩子。潘建伟曾对别人说,父母从小就很重视对他能力的培养,从不限制他做什么,他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感谢我的父母把家搬到了县城,因为到了初中,才发现在农村小学语文基础很差,英语根本就没有学过,初中后才第一次写作文,结果班主任老师只给了40分,当时我是班长,觉得很羞愧。但我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把英语学好,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语文、英语就在那时打下了基础。”潘建伟说。
到了中国科技大学,他更有机会接受全面的教育。“当时班上高考状元就有7个,同学们的素质都很高,我从同学们那里学到了很多,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就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全面发展对我的人生起了很大的作用。”
他很擅于向别人学习,同时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认为,做自己喜欢的事是需要有耐心的,欲速则不达。“我愿意循序渐进地学习、工作。成功了,当然很高兴;不成功,也不觉得失去了什么。我一直很努力,但不拼着命学。”
潘建伟是爱因斯坦的崇拜者,在大学时就喜欢阅读《爱因斯坦文集》。“爱因斯坦的散文是最深刻、最美的,让我坚定了研究物理的决心。让我感觉从简单的事实后面可以找到一个规律,现在、将来不会变。”
1987年至1995年,在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理论物理学士和硕士学位后,潘建伟于1996年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导师是量子力学的世界级大师塞林格。他从老师那里不断地获取量子信息前沿领域的最新知识,同时,潘建伟敏锐地洞察到这一学科未来必有大的发展,便及时追踪国际前沿,走出了自己的研究道路。
曾经的无奈
潘建伟清晰地记得,1996年当他在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大学第一次见到导师塞林格教授时,这位量子物理学世界级大师问道:“你的梦想是什么?”他的答案脱口而出:“我要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
在名师引领下,潘建伟开始在量子信息领域迅跑。1997年,他就与同事合作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宣布在实验中实现了量子态隐形传输,这被公认为量子信息实验领域的开山之作,《科学》杂志将其列为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这一年,他年仅27岁。
尽管有这样傲人的成绩,但当1999年博士毕业的潘建伟准备回国工作时,却发现在国内申请科研经费比较困难。这是因为,那时量子信息研究在国内还是一片空白,不仅不被承认,甚至还被认为是伪科学。
“量子信息实验需要经费不菲,得不到支持就很难开展工作。”潘建伟无奈之下,申请了几个国外大学的教职。就在这时,“量子态隐形传输”同“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重大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消息传到国内,潘建伟提交的科研项目申请终于获得批准。
“过去,我们在科研领域常常扮演追随者和模仿者的角色,研究方向的选定、科研项目的设立都先要看看国际上有没有人做过。”2001年潘建伟开始在母校中国科大组建实验室时就暗下决心,“量子信息是一个全新的学科,我们必须学会和习惯做领跑者和引领者。”
成果斐然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组建实验室后并全职工作后,潘建伟团队在量子信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首次实现光子比特与原子比特间的隐形传态,首次实现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量子中继器,将单次激发量子存储时间提高了2个数量级,实现了对纠缠光子的量子存储等等。
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潘建伟先后被国际权威综述杂志《现代物理评论》和《物理报告》邀请撰写有关多光子纠缠操纵和纠缠光子量子通信的综述论文,此外,在2015年科研成果“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入选英国物理学会新闻网站《物理世界》评选的“2015年度国际物理学领域的十项重大突破”并名列榜首,这标志着我国多粒子纠缠操纵和量子通信实验研究已处在世界前列。
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日前,正在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潘建伟院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沪干线大尺度光纤量子通信骨干网将于2016年下半年建成。
“这条量子干线连接北京与上海,贯穿山东济南、安徽合肥等地,是千公里级高可信、可扩展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属世界首例。它建成后将广泛用于金融、政务等领域信息的安全传输。”潘建伟说。
另外,全球首科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有望在今年7月发射。“如果卫星和‘京沪干线’都做成了,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通信网络的雏形形成了,验证了技术上的可行性。”潘建伟说。作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项目首席科学家,潘建伟表示,“京沪干线”和“量子卫星”相结合,就可初步构建中国的广域量子通信体系,为率先建成全球化的量子通信卫星网络奠定基础。
除了在量子通信科研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潘建伟领导的科研团队还在量子计算与模拟、量子精密测量方面展开攻关。他介绍说,量子计算利用量子态的叠加性质,可以实现计算能力的飞跃。比如,求解一个亿亿亿变量的方程组,利用亿亿次的天河二号需要100年;利用万亿次的量子计算机,则只需0.01秒。这将为解决密码分析、气象预报、药物设计等大规模计算难题提供全新的方案。
这一系列令人惊叹的斐然成就,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对于潘建伟和他领导的科研团队,再多的敬意或许都不过分,对于未来,我们也充满了期待。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1.
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孙家栋故事
3.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秦玥飞励志故事
4.
5.
6.
7.
8.
9.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阿布列林励志故事
10.
我在欧洲留学的时候,到阿尔卑斯山山区大峡谷,很少有外国人会到那个地方去游历。我见到一个大概80多岁的满头白发老太太坐在轮椅上。她见到我之后,非常高兴。聊起来她就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我是做量子物理的。然后她进一步问我,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我就是在做那个叫做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用英文就叫做像时空穿越里面的这么一个东西,她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当时我非常感动,一个80岁的老太太,她还是对我们的科学保持着这样一种原始兴趣的初心。我觉得她也许是一个例外。
过了几年之后,因为我的鼻子里面长了些东西。然后我在海德堡大学,做了切除息肉的手术。做完手术,我醒过来之后非常痛苦,正好护士站在我的床前。她说潘教授,你是不是就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啊?我说是啊。她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但因为我当时鼻子里面插着两个管子,非常痛苦。我说现在我讲不了,我将来送给你点
那么下面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就是探索的动机。就是作为科学家,特别关心的是两个事情。第一,宇宙的规律是怎么样的。他通过规律研究,希望能够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会到哪里去?也就是说我们非常关心宇宙的生成跟宇宙的命运。
我曾经好多年之前,读过房龙的一本书,叫做《圣经的故事》。那么当然我得宣称一下我不是教徒。大家都在想这个宇宙肯定要有一个起源,上帝当时说要有光,然后要有云,要有天,要有地,这个过程就是想来告诉我们创世纪的过程。所以人类追求的过程当中,一直希望能够理解我们是怎么来?我们的未来是怎么样的?来寻找一种安全感。但是在过去,因为没有科学,只有靠我们种种的想象。那么这个事情经过几千年的知识积累之后,到了1687年其实有非常大的改变。在1687年之前,偶然的一个机遇伽利略把玻璃片做成望远镜去看太空了,他看到了土星环等等。也就是我们开始能够探索整个宇宙是怎么样了,不仅是这个地球怎么样。到1687年,牛顿在很多前人知识的基础之上,发表了一部专着叫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改变了整个人类的进程。这部书告诉我们,我们的进化通过微积分是完全可以计算的。
这什么意思呢?我们本来觉得上天是非常神圣的。牛顿就表示苹果掉地上,星星在天上转,都可以算出来。这个时候你会感觉原来我可以计算神圣的上天、星星运行的轨道,这在科学上的自豪感是无比巨大的,我们还可以来计算未来。如果你进一步想的话,你就马上会感到非常地失望,完了,我的命运是不是也是在宇宙诞生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呢?
比如说潘建伟成为物理学家,撒贝宁成为主持人,其实根本不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就像是我们今天在这地方开讲,也是在宇宙刚刚诞生的时候,一切事情都已经注定了。为什么呢?牛顿力学告诉我们,可以计算的。所以很多物理学家,有些大科学(家)搞清楚问题之后,他说我们这个世界是宿命的,奋斗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他们就自杀了。真的'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当然科学还是要进一步发展的。一直到上世纪初,又一个新的革命诞生了,就是量子力学诞生。
量子力学它非常有意思。它跟原来的牛顿力学和我们的经典力学完全不一样。牛顿力学告诉我们,比如像我潘建伟,我今天在北京这个地方做讲演的话,我就不可能在上海。但在量子力学有个概念——作为一个微观客体,当你没在看,他在上海和北京的时候,他可以同时在两个地方,处于一种叠加的状态。我们就把这样一种状态叫作量子叠加态。
(小片)量子,是物理学的概念,作为不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量子用来形容微观世界的一种倾向,物质或粒子的能量都倾向于不连续的变化,即事物不是明确的非此即彼,而是此与彼的某种尚未确定的叠加态。举个例子,潘教授要从德国柏林飞到中国北京,飞机有两种飞行路线,一条是柏林-中转莫斯科-到北京,另一条是柏林-中转新加坡-到北京,如果潘教授在飞机上睡着了,那么他不知道飞机到底是从莫斯科中转还是在新加坡中转,这时,用量子力学看世界的潘教授会说“我现在同时在莫斯科和新加坡”,也就是量子的叠加态;而当潘教授睁开眼睛看的时候,他才知道到底是从莫斯科中转还是从新加坡中转,这也正是量子力学的积极哲学,“看到即改变”,当你把视线关注到量子的运动轨迹,其状态就会随之发生。
这就告诉我们,你睁开眼睛去看一下,你对我们整个世界的演化,是会有影响的。这也是说量子力学,从哲学上讲它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概念。它说我们个人的奋斗,对这个世界是有影响的。量子力学不仅可以来了解宇宙的历史,也可以推动一个新的学科的发展。
那目前我们在从事的一个比较具体的研究就叫作量子信息科学。利用所谓的量子叠加原理可以来做量子通讯。那么量子通讯又可以解决信息安全的问题。其实量子力学还有一种所谓量子纠缠的概念。因为我刚才讲了一个粒子可以处于零加一,就是两个状态的叠加。两个粒子的话它也可以处于一种非常奇怪的状态的叠加。比如我今天来,假定我给撒贝宁一个纠缠粒子在他的手里面,然后我回到合肥去了,然后我让撒贝宁把他手中的粒子一扔。它会随机得到零和一,这个结果里面的某一个。但是我在合肥看一看我手中粒子的状态,我就可以把他手中的结果猜出来。
我们把这样一种现象叫作量子纠缠。或者从不太严格的意义上讲,甚至可以把它叫作“遥远地点之间的心电感应”。利用这个,我们就可以来构造一种非常强大的量子计算机,可以让我们通过量子计算,在大数据爆炸时代,把有效的知识给提取出来。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我觉得科学不仅能给你带来心灵的自由和安宁,而且科学是非常有用的。随着电动力学和量子力学的发展,我们整个世界就已经变成一个地球村了。
所以说人类的进化是跟我们信息的共享和互相的互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同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珍视和加以保护的。就是每个人都需要有心灵的自由,和他的独立的思想。正因为我们从古到今,保证了我们思想的独立性,我们才能够保证,我们想法的千变万化。
我为什么把今天的题目叫作探索的动机。其实是我照搬了爱因斯坦的题目,它叫作探索的动机。他说今天有三类人是在科学的殿堂里面。第一类人他只要有机会,也许会成为企业家,也许会成为政治家,也许会成为诗人。他只要是干哪一个能够让自己得到荣耀,得到名利。他干什么都可以,很有才华。
还有一类人完全是一种兴趣驱动的。他只是觉得好玩,他才不管对大家有没有好处,有没有什么坏处。
第三类人是什么呢?他确实希望能够对这个宇宙进行探索,进行凝视,进行思索,能够找到这样一些先天和谐的规律。只有这一类人才能够很静心地,去从事长久的科学的研究。那么爱因斯坦说当然我们不能把前两类人给驱逐出去,因为这些人可能对科学是做过很多,也许是主要的贡献。把他们给驱逐出去的话,我们这个殿堂就倒塌了,对吧。但是也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没有第三种人的话,这个殿堂就不会成为殿堂,只能是一些蔓草,就不会成为森林。
所以说到科学家的探索的动机,作为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他(应该)是很有责任心的,他是会用无穷的耐心,去理解这个宇宙是怎么样的?但现在我们不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有爱?为什么我们会有爱情?但我想随着将来科学的发展,也许到某一天我们也许能从方程里面给我们非常好的解释。这就是探索的动机。
谢谢大家。
适用话题:奉献,雨中,科学,执着
2017感动中国潘建伟的感人故事
【潘建伟:功勋科学家,在世界最前排和宇宙对话】
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潘建伟颁奖词及事迹介绍:曙色满东方
20年前,在奥地利留学的潘建伟告诉导师,他的梦想是在中国建一个世界一流的量子物理实验室。2016年8月16日,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它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间的'量子通信,该项目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潘建伟颁奖词: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潘建伟事迹介绍: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
潘建伟长期从事量子光学、量子信息和量子力学基础问题检验等方面的研究,对量子通信等研究有创新性贡献,是该领域的国际著名学者,潘建伟有关实现量子隐形传态的研究成果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选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其研究成果曾6次入选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年度十大科技进展新闻”、5次入选欧洲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进展”、4次入选美国物理学会评选的“年度物理学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