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国画大师人物画名言 正文

国画大师人物画名言

时间:2025-05-18 03:01:55

1、学我者生,似我者死。——齐白石

2、独持偏见,一意孤行。——徐悲鸿

3、我一生钟爱大自然永不变心。——柯罗

4、学艺之道无它,锻炼意志第一。——徐悲鸿

5、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卢梭

6、人誉之,一笑;人骂之,一笑。——齐白石

7、别人看我荒谬,我看别人绝伦。——徐悲鸿

8、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徐悲鸿

9、白马秋风塞上,杏花春雨江南。——徐悲鸿

10、深情古谊,淡而弥厚,清而弥永。——潘天寿

11、我想用一种鸟儿在唱歌的方式画画。——莫奈

1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3、别人看我是荒谬,我看自己是绝伦。——徐悲鸿

14、人到万难须放胆,事当两可要平心。——张大千

15、心静闲看物亦静,芭蕉过雨绿生凉。——齐白石

16、我们生活在由一个混乱而形成的彩虹中。——塞尚

17、灵感,是由于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列宾

18、我欠你的绘画真理,我将在画中告诉你。——塞尚

19、不要害怕完美,因为你永远也得不到它。——达利

20、忍耐是苦涩的,但它的果实却是甘甜的。——卢梭

21、作画是寂寞之道。耐得寂寞,百事可做。——齐白石

22、我花了一辈子学习怎么像孩子一样画画。——毕加索

23、爱情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爱情的证据。——毕加索

24、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

25、我们选择不拆穿爱情里的谎言,无非害怕失去。——莫奈

26、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卢梭

27、因为做有意义的事情,其本身就是对生活的享受。——卢梭

28、创新就是在生活中发现了古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李可染

29、不要模仿别人,要按照自己的意志去描绘大自然。——柯罗

30、好的艺术家模仿皮毛,伟大的艺术家窃取灵魂。——毕加索

31、道在日新,艺亦须日新,新者生机也;不新则死。——徐悲鸿

32、一个人要历经漫长的时间,才能培养出年轻的心。——毕加索

33、艺术的使命在于洗刷我们灵魂中日积月累的灰尘。——毕加索

34、大雨可以延迟我们到达的时间,但不能阻止我们前进。——卢梭

35、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则媚俗,不似则欺世。——齐白石

36、我总是在做我不能做的事,为的是从中学习怎样去做。——毕加索

37、勿道人之短,勿说己之长;人骂之一笑,人誉之一笑。——齐白石

38、每个人的一生都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些高尚有益的东西。——徐悲鸿

39、你可能借机会获得一份好差,但你却不能凭机会去确保它。——塞尚

40、你要宣扬你的一切,不必用你的.言语,要用你的本来面目。——卢梭

41、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不求修养之高,无以言境界。——黄宾虹

42、一个人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能够自拔,才不算懦弱呵!——徐悲鸿

43、不要教他这样那样的学问,而要由他自己去发现哪些学问。——卢梭

44、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卢梭

45、我永远醉心于美的自然,我研究它,像一个小暴君那么贪心。——柯罗

46、呵!高尚的风度!多可怕的东西!风度乃是创造力的敌人。——毕加索

47、当一个人一心一意做好事情的时候,他最终是必然会成功的。——卢梭

48、懒惰是索价极高的奢侈品,一旦到期清付,必定偿还不起。——徐悲鸿

49、疯狂只存在于艺术,存在于科学则为假设,存在于现实则是悲剧。——达利

50、对于一个善于理解幸福的人,旁人无论如何也不能让他真正潦倒。——卢梭

51、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卢梭

52、我画什么东西是在我思考它们的时候,而不是在我看到它们的时候。——毕加索

53、出自造物主手中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

54、艺术并不是真理,艺术是谎言,然而这种谎言能教育我们去认识真理。——毕加索

55、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在长大之后仍然是个艺术家。——毕加索

56、要记住,人之所以走入迷途,并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是由于他自以为知。——卢梭

57、追得太凶,爱情就跑得快,甚至把对方仅剩的一点好感,也赶得无影无踪。——卢梭

58、我们之所以产生嫉妒的心理,是由于社会的欲望,而不是由于原始的本能。——卢梭

59、我同疯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我不是疯子。我同人类的唯一区别,在于我是疯子。——达利

60、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61、我在十几岁时画画就像个古代大师,但我花了一辈子去学习怎样像孩子那样画画。——毕加索

62、其他人我不在乎,真的不在乎。可我就是舍不得,舍不得你的一切离我越来越远。——张大千

63、性格软弱,至多只能做到不犯罪恶,如果还要侈谈高尚的美德,那就是狂妄和大胆了。——卢梭

64、宁可让儿童一个字也不识,也不要使他为了学到这一些学问而把其他有用的东西都牺牲了。——卢梭

65、读书的人,要甘于寂寞。寂寞能安定,定则心静,静则心清,清则心明,明则明白一切事理。——黄宾虹

66、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常困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人的主人,反比其他一切人更是奴隶。——卢梭

67、文学家是以抽象化了的,即以观念来表现自己。但是画家以素描和色彩把自己感觉和知觉到的具体化。——塞尚

68、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卢梭

69、我从事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全部地展示在世人面前;此人便是我。——卢梭

70、唯独在这些孤独和沉思默想的时刻,我才是真正的我,才是和我的天性相符的我,我才既无忧烦又无羁束。——卢梭

71、如果想定了就不要再犹豫。你以后可以安心学画。我从十四岁那年下决心搞中国画,以后从来没有动摇过。——潘天寿

72、你什么也舍不舍牺牲,结果你什么也得不到,由于你一心追逐你的欲念,结果你是永远也不能够满足你的欲念的。——卢梭

73、浪漫的行为不过是表面的波澜,真正的浪漫是灵魂的浪漫。一切艺术都是灵魂的成果,而守矩的灵魂不会产生伟大的艺术。——达利

74、画有精品,有神品。精品可以功力得之,神品则功力不逮者固必不可得,而功力即具者亦不可必得。会须意兴所至,信手挥洒,心纸无间,笔墨契合,才情风发,妙造自然。——李苦禅

余秋雨以擅写历史文化散文著称,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在出版后广受欢迎。此外,他还著有《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等散文作品。为大家分享了《青云谱随想》,欢迎阅读!

余秋雨散文《青云谱随想》

恕我直言,在我到过的省会中,南昌算是不太好玩的一个。幸好它的郊外还有个青云谱。

青云谱原是个道院,主持者当然是个道士,但原先他却做过10多年和尚,做和尚之前他还年轻,是堂堂明朝王室的后裔。不管他的外在身份如何变化,历史留下了他的一个最根本的身份:17世纪晚期中国的杰出画家。

他叫朱耷,又叫八大山人,雪个等,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工朱权的后代。在朱莲出生前223年,朱权被封于南昌,这便是青云谱出现在南昌郊外的远期原因。朱权也是一个全能的艺术家,而且也信奉道家,这都与200多年后的朱耷构成了一种神奇的遥相呼应,但可怜的朱耷已面临着朱家王朝的最后覆没,只能或僧或道,躲在冷僻的地方逃避改朝换代后的政治风雨,用画笔来营造一个孤独的精神小天地了。说起来,处于大明王朝鼎盛时代的朱权也是躲避过的,他因事见疑于明成祖,便躲在自筑的“精庐”中抚琴玩曲。但相比之下,朱耷的躲避显然是更绝望、更凄楚,因而也更值得后人品味了。

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院落,能给中国艺术史提供那么多的触目的荒凉?究竟是一些什么样的朽木、衰草、败荷、寒江,对应着画家道袍里裹藏的孤傲?我带着这些问题去寻找青云谱,没想到青云谱竟相当热闹。

不仅有汽车站,而且还有个火车小站。当日道院如今成了一个旅游点,门庭若市,园圃葱翠,屋宇敞亮,与我们日常游玩的古典式园林没有什么两样。游客以青年男女居多,他们一般没有在宅内展出的朱耷作品前长久盘桓,而乐于在花丛曲径间款款缓步。突然一对上年岁的华侨夫妇被一群人簇拥着走来,说是朱耷的后代,满面威容,步履沉重。我不太尊敬地投去一眼,心想,朱耷既做和尚又做道士,使我们对他的婚姻情况很不清楚,后来好像有过一个叫朱抱墟的后人,难道你们真是朱抱墟之后?即便是真的,又是多少代的事啦。

这一切也不能怪谁。有这么多的人来套近乎,热热闹闹地来纪念一位几百年前的孤独艺术家,没有什么不好。庭院既然要整修也只能修得挺刮一点,让拥挤的游客能够行走得比较顺畅。然而无可奈何的是,这个院落之所以显得如此重要的原始神韵完全失落了,朱耷的精神小天地已沓不可见。这对我这样的寻访者来说,毕竟是一种悲哀。

记得年前去四川流青城山,以前熟记于心的“青城天下幽”的名言被一支摩肩接踵、喧哗连天的队伍赶得无影无踪。有关那座山的全部联想,有关道家大师们的种种行迹,有关画家张大干的缥缈遐思,也只能随之烟消云散。我至今无法写一篇青城山游记,就是这个原因。幸好有关青云港的联想大多集中在朱耷一人身上,我还可以在人群中牢牢想着他,不至于像在青城山的山道上那样心情烦乱。

没到青云港来时我也经常想起他。为此,有一年我招收研究生时曾出过一道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题:“略谈你对八大山人的了解。”一位考生的回答是:“中国历史上八位潜迹山林的隐士,通诗文,有傲骨,姓名待考。”

把八大山人说成是八位隐士我倒是有所预料的,这道题目的“圈套”也在这里;把中国所有的隐士一并概括为“通诗文,有傲骨”,十分有趣;至于在考卷上写 “待考”,我不禁哑然失笑了。朱耷常把“八大山人”这个署名连写成“哭之”、 “笑之”字样,我想他见到我这位考生也只能哭之笑之的了。

与这位考生一样的对朱耷的隔膜感,我从许多参观者的眼神里也看了出来。他们面对朱聋的作品实在不知道好在哪里,这样潦倒的随意涂抹,与他们平常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习惯差距太大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光辉,17世纪晚期东方绘画的光辉,难道就闪耀在这些令人丧气的破残笔墨中么?

对于中国绘画史,我特别看重晚明至清一段。这与我对其他艺术门类历史发展阶段的评价有很大的差别。朱耷就出现在我特别看重的那个阶段中。

在此前漫长的绘画发展历史上,当然也是大匠如林、佳作叠出,有一连串说不完、道不尽的美的创造,但是,要说到艺术家个体生命的强悍呈现,笔墨丹青对人格内核的直捷外化,就不得不把目光投向徐渭、朱耷、原济以及“扬州八怪”等人了。

毫无疑问,并不是画到了人,画家就能深入地面对人和生命这些根本课题了。中国历史上有过一些很出色的人物画家如顾恺之、阎立本、吴道子、张萱、周访、顾闳中等等,他们的作品,或线条匀停紧挺,或设色富丽谐洽,或神貌逼真鲜明,我都是很喜欢的,但总的说来,被他们所画的人物与他们自身的生命激情未必有密切的血缘关联。他们强调传神,但主要也是很传神地在描绘着一种异己的著名人物或重要场面,艺术家本人的灵魂历程并不能酣畅地传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倒是山水、花鸟画更有可能比较曲折地展示画家的内心世界。

山水、花鸟本是人物画的背景和陪衬,当它们独立出来之后一直比较成功地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美学意境,而在这种意境中又大多溶解着一种隐逸观念,那就触及到了我所关心的人生意识。这种以隐逸观念为主调的人生意识虽然有浓有淡,有枯有荣,而基本走向却比较稳定,长期以来没有太多新的伸发,因此、久而久之,这种意识也就泛化为一种定势,画家们更多的是在笔墨趣味上倾注心力了。

所谓笔墨趣味认真说起来还是一个既模糊又复杂的概念说低一点,那或许是一种颇感得意的笔墨习惯;说高一点,或许是一种在笔墨间带有整体性的境界、感觉、悟性。在中国古代,凡是像样的画家都会有笔墨趣味的。即便到了现代,国画家中的佼佼者也大抵在或低或高的笔墨趣味间邀游。

这些画家的作品常常因高雅精美而让人叹为观止,但毕竟还缺少一种更强烈、更坦诚的东西,例如像文学中的《离骚》。有没有可能,让艺术家全身心的苦恼、焦灼、挣扎,痴狂在画幅中燃烧,人们可以立即从笔墨、气韵,章法中发现艺术家本人,并且从根本上认识他们,就像欧洲人认识拉斐尔、罗丹和梵高?

很多年以前北京故宫博物院举办过一次历代画展,我在已经看得十分疲倦的情况下突然看到徐渭的一幅葡萄图,精神陡然一震。后来又见到过他的《墨牡丹》《黄甲图》《月竹》,以及我很喜欢的《杂花图长卷》。他的生命奔泻出淋漓而又洒泼的墨色与线条,躁动的笔墨后面游动着不驯和无奈。在这里,仅说笔墨趣味就很不够了,仅说气韵生动也太矜持了。

对徐渭我了解得比较多。从小在乡间老人口中经常听“徐文长”的故事,年长后细读了他的全部文集,洗去了有关他的许多不经传说,而对他的印象却愈来愈深。他实在是一个才华横溢、具有充分国际可比性的大艺术家,但人间苦难也真是被他尝尽了。他由超人的清醒而走向孤傲,走向佯狂,直至有时真正的疯痴。他遭遇过复杂的家庭变故,参加过抗倭斗争,又曾惶恐于政治牵连。他曾自撰墓志铭,九次自杀而未死。他还误杀过妻子,坐过六年多监狱。他厌弃人世、厌弃家庭、厌弃自身,但他又多么清楚自己在文化艺术史上的千古重量,这就产生了特别残酷、也特别响亮的生命冲撞。浙江的老百姓凭着直觉感触到了他的生命温度,把他作为几百年的谈资。老百姓主要截取了他佯狂的一面来作滑稽意义上的衍伸,而实际上他的佯狂背后埋藏的都是悲剧性的激潮。在中国古代画家中,人生经历像徐渭这样凄厉的人不多,即便有,也没有能力把它幻化为一幅幅生命本体悲剧的色彩和线条。

明确延续着这种在中国绘画史上很少见到的强烈悲剧意识的,便是朱耷。他具体的遭遇没有徐渭那样惨,但作为已亡的大明皇室的后裔,他的悲剧性感悟却比徐渭多了一个更寥廓的层面。他的天地全都沉沦,只能在纸幅上拼接一些枯枝、残叶、怪石来张罗出一个个地老天荒般的残山剩水,让一些孤独的鸟、怪异的鱼暂时躲避。这些鸟鱼完全挣脱了秀美的美学范畴,而是夸张地袒露其丑,以丑直换人心,以丑傲视甜媚。它们是秃陋的,畏缩的',不想惹人,也不想发出任何音响的,但它们却都有一副让整个天地都为之一寒的白眼,冷冷地看着,而且把这冷冷地看当作了自身存在的目的。它们似乎又是木讷的,老态的,但从整个姿势看又隐含着一种极度的敏感,它们会飞动,会游弋,会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毫无疑问,这样的物像也都走向了一种整体性的象征。

中国画平素在表现花鸟虫兽时也常常讲究一点象征,牡丹象征什么,梅花象征什么,喜鹊象征什么,老虎象征什么,这是一种层次较低的符号式对应,每每堕入陈词滥调,为上品格的画家们所鄙弃,例如韩斡笔下的马,韩滉笔下的牛就并不象征什么;但是,更高品位的画家却会去追求一种整体性的氛围象征,这是强烈的精神能量要求在画幅物像中充分直观所必然导致的要求。朱耷的鸟并不具体在影射和对应着什么人,却分明有一种远远超越自然鸟的功能,与残山剩水一起指向一种独特的精神气氛。面对朱耷的画,人们的内心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阵寒噤。

比朱耷小十几岁的原济也是明皇室后裔,用他自己的诗句来说,他与朱耷都是 “金枝玉叶老遗民”。人们对他比较常用的称呼是石涛、大涤子、苦瓜和尚等。他虽与朱耷很要好,心理状态却有很大不同,精神痛苦没有朱耷那么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更广阔的自然有了深入接触,悲剧意识有所泛化。但是,当这种悲剧意识泛化到他的山水笔墨中时,一种更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风格也就蔚成气候。沉郁苍茫,奇险奔放,满眼躁动,满耳流荡,这就使他与朱耷等人一起与当时一度成为正统的“四王”(即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潮流形成鲜明对照,构成了很强大的时代性冲撞。有他们在,不仅是“四王”,其他中国绘画史上种种保守、因袭、精雅、空洞的画风都成了一种萎弱的存在,一对比,在总体上显得平庸。  徐渭、朱耷、原济这些人,对后来著名的“扬州八怪”影响极大,再后来又滋养了吴昌硕和齐白石等现代画家。中国画的一个新生代的承续系列,就这样构建起来了。我深信这是中国艺术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激流之一,也是中国人在明清之际的一种骄傲。

齐白石在一幅画的题字上写的一段话使我每次想起都心头一热,他说:

青藤(即徐渭)、雪个(即朱耷)、大涤子(即原济)之画,能横涂纵抹,余心极服之。恨不生前三百年,或为诸君磨墨理纸,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早在齐白石之前,郑燮(板桥)就刻过一个自用印章,其文为:

青藤门下走狗

这两件事,说起来都带有点疯痴劲头,而实际上却道尽了这股艺术激流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多么珍罕,多么难于遇见又多么让人激动。世界上没有其他可能会如此折服本也不无孤傲的郑板桥和齐白石,除了以笔墨做媒介的一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强力诱惑。为了朝拜一种真正值得朝拜的艺术生命,郑、齐两位连折辱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了。他们都是乡间穷苦人家出身,一生为人质朴,绝不会花言巧语。

我在青云谱的庭院里就这样走走想想,也消磨了大半天时间。面对着各色不太懂画、也不太懂朱莲的游人,我想,事情的症结还在于我们没有很多强健的现代画家去震撼这些游人,致使他们常常过着一种缺少艺术激动的生活,因此也渐渐与艺术的过去和现在一并疏离起来。因此说到底还是艺术首先疏离了他们。什么时候我们身边能再出几个像徐渭这样的画家,他们或悲或喜的生命信号照亮了广阔的天域,哪怕再不懂艺术的老百姓也由衷地热爱他们,编出各种故事来代代相传?或者像朱耷这样,只冷冷地躲在一边画着,而几百年后的大师们却想倒赶过来做他的仆人?

全国各地历史博物馆和古代艺术家纪念馆中熙熙攘攘的游客,每时每刻都有可能汇成涌向某个现代艺术家的欢呼激潮。现代艺术家在哪里?请从精致入微的笔墨趣味中再往前迈一步吧,人民和历史最终接受的,是坦诚而透彻的生命。

篇一:起观齐白石画展

十月八日,张老师带领我们小记者来到浙江美术馆,参观了齐白石画展。

齐白石爷爷是我国著名艺术家,他在诗、书、印、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但他曾经是一位木匠,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一代宗师。

在展厅里,我竟然看到一只只很小的昆虫,小到需要通过放大镜才能看清楚,有蜜蜂、螳螂、苍蝇,还有蝴蝶和蝉,一个个栩栩如生,就像博物馆里陈列的标本,令人称奇的是,透过放大镜,昆虫腿上的细毛居然清晰可见,真是令人叫绝!画展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那幅“夕阳归牛”。画中只有三种事物,牛、柳枝和夕阳染红的地面。牛只是一个背影,略略回了一下头,柳就是几段垂下的线条,地面就是用橘色的颜料涂抹了几笔。但是,寥寥数笔却形神毕现,看似简单的一幅画却准确表达了夕阳归牛的意境,又带给人无限遐想的空间,那略略一回头是否在等待身后的牧童……,整幅画面,似乎再加一笔就多了,再减一笔就少了,这可能就是大师的独到之处吧。通过这次画展,我对齐白石爷爷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他的画更加惊叹不已!

篇二:水墨画大师——齐白石

他,是一位奇人。

他年逾古稀了,风采却依然不减当年。

他头发早已花白,双眼却依然炯炯有神。

他沉默无言,下巴的胡子却依然显示出他的健谈。

他热爱生活,一位普通农妇竟放下农活在他的作品下端详。

他的老师是位奇人,他也不例外。

据说每位艺术家一过了壮年便“江郎才尽”——这原本是必然的。但眼前的他分明打破了这种宿命。古稀之年,越活越有味。他一身白衣,体现出一位极其伟大的艺术家形象。他正在笔走龙蛇,短短几笔就有了大概的轮廓。单纯的水墨画,却被他演绎到极致。那在水中嬉戏的小龙虾活灵活现,几欲脱却宣纸化作真实。好画!好画!

他运笔挥洒自如,神态专注认真,却又轻松自在。那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仿佛都化进了他的精神。如此充满灵气的作品竟在片刻之间完成,真让人惊叹!

他从容地展示了他以前的作品。这幅画摆在崇拜人面前,画面竟显得凌乱。看见他不解的目光,他微微一笑,又拿出一幅画——这画却欠自然。待到最后一幅画时,却怔住了——这画清新脱俗,确有返璞归真之意。这就是一代大家的画么?童年、少年、壮年,直至垂垂老矣,却能作如此之画,这是真的吗?这又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观他面容,疑似“桃花源”人士。见他举止,竟让人崇拜。看他作画,鸟儿在雀跃,龙虾在嬉戏,青蛙在歌唱。他就是一代水墨画大家齐白石。中国近代在水墨画的造诣上无一人能与其比肩。

齐白石,齐老,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他的画,他的人生,他的境界,让人久久不能自己。

难忘那一生,难忘那一时刻。齐白石,一位热爱生活的老人,给人生的一个重要的启示……

齐白石,永垂不朽,朴实的真理啊!

篇三:我喜欢的艺术家——齐白石

在艺术界中,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如:贝多芬,常香玉,冰心,梅兰芳等等一些名人,但是,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中国著名的画家齐白石爷爷。

齐白石爷爷曾任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他著名的还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登,出版的还有《齐白石全集》登各种画集近百种。

这些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齐白石老人也画过许多的画,有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其是一仕女多,人还称他为齐眉人。

齐白石老人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他平时刻苦练习才得出的结果,齐白石爷爷也就是生命的动力,也是我的榜样,所以我也要学习齐白石爷爷的这种精神!

在艺术界中,有许许多多的艺术家,如:贝多芬,常香玉,冰心,梅兰芳等等一些名人,但是,最令我敬佩的,还是中国著名的画家齐白石爷爷。

齐白石爷爷曾任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名誉教授,北平美术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

他著名的还有《借山吟馆诗草》、《白石诗草》、《白石老人自传》登,出版的还有《齐白石全集》登各种画集近百种。

这些也是我敬佩他的原因之一,还有就是齐白石老人也画过许多的画,有山水人物,花鸟草虫,尤其是一仕女多,人还称他为齐眉人。

齐白石老人能有今天的成就,也是他平时刻苦练习才得出的结果,齐白石爷爷也就是生命的动力,也是我的榜样,所以我也要学习齐白石爷爷的这种精神!

篇四: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徐悲鸿三请齐白石的故事

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藤扶梦访徐熙。

这是齐白石为赠与徐悲鸿的《月下寻归图》的题诗,由衷感激徐悲鸿“草庐三顾”的识拔之恩。

久慕其名

一九二九年秋,近代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他深信只有优秀的师资,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为此用心物色遴选教授,意向聘请的第一人,便是齐白石。

齐白石少年习画,经半个世纪刻苦精勤不懈努力,终于跻身画坛大家之列,于一九二零年定居北京,专业卖画刻印。徐悲鸿一向十分赞赏他的人品画技,称他是真正的艺术大师。

两顾草庐不果

九月初的一天,徐悲鸿来到西单跨车胡同齐白石的寓所。问候过后,道明来意:“先生是扬名遐迩的画坛大师,想请您来艺术学院任教。”齐白石婉言辞谢:“承蒙徐院长看重,只是老朽年逾花甲,耳欠聪,目欠明,恕难应命,但只心领了。”

“高等院校的教授中,古稀之年还不少呢,齐先生老马识途,点拨指导,谁能及得上?正是大有用武之时。”徐悲鸿挽请说。

齐白石还是不答应:“教授责任重大,还是另请高明的为好,以免误人子弟。”

两天以后,徐悲鸿再次登门拜访,又是盛情邀请,齐白石又以年老为由推辞。

冒雨三顾金石开

求贤若渴的徐悲鸿不愿就此放弃。百忙中三顾齐宅,而且是顶风冒雨而来,再次表敬爱之心,诚恳迫切相邀。齐白石感动之余,解释了“恕难应命”的真实原因:“年老体衰而外,是因为老朽木工出身,并未进过学堂,登台教授缺少

“齐先生的顾虑不无道理,但似可不必。”徐悲鸿情真意切道:“教授的资格,在于真才实学,不计出身如何。有些留过洋的不也是徒有虚名?齐先生融合传统写意和民间绘画的表现技巧,艺术风格独特。不但能教学生,也可教我徐悲鸿。”

“不敢,不敢,徐院长太谦逊了。”齐白石摇手不迭。

“事实正是这样,并非过谦。”徐悲鸿继而保证道:“齐先生上课时,不必做长篇的'理论,只要作画示范稍加要领提示即可。开学之初,我陪着您上课,为您护驾。以防真有个别学生不守纪律。”

齐白石发自内心的感动,终于点头了:“那就试一试吧。”

开学那天,徐悲鸿亲自乘着马车把齐白石接到学校,向全校师生恭敬有加介绍了齐白石的高超造诣。又言出行随,为齐白石“护驾”。考虑到齐百石的确年事已高,徐悲鸿还给予多方照顾:入冬以后天气寒冷,给他在讲台边生个火炉;到了夏天,又给他装个电扇;刮风下雨,又派车接送往来。可谓无微不至。

篇五:齐白石免费赠送死虾的故事

美术大师齐白石早年卖画,为简便起见,画中物以数量计算。有人要一幅以虾为题材的画。

齐白石画完,即以画上有几只虾,照只计算。此人看了画,以菜市场买菜的常例,要求多添一只虾。齐白石不悦,但还是拿了笔,在画上给他添了只虾。

那人看画,觉得这只虾总有点儿走样,不及其它那些虾那么灵动鲜活,正迟疑时,齐白石开口了“你要添的这只虾,是不在价钱以内的,所以替你画了只死虾,算是免费赠送。”

篇六:齐白石的虾

齐白石老先生画的虾,可以看出虾在水里游的运动,像活得一样。

去年我和妈妈去逛商场,我无意间看见了一张以齐白石的虾为主景的日历,当时我看到画,顿时呆住了。我两眼睁得大大的,仿佛随时都有可能掉下来;嘴里就像复读机一样,不停的说:是谁在墙上养虾……当我缓过神来才发现大家都在看着我,虽然不是白石老先生的亲笔画,可是那虾实在是太像真的了!

一只虾死死地盯着自己的猎物,两只前爪绷得紧紧的,其他爪子也轻弓着,做好了出击的准备,随时都可以咬死自己的猎物。

另一只虾则在一旁轻松自在的轻拂着自己触须。好像刚刚才饱餐一顿,正在旁边修身养性,享受着这美好的生活。

水面上的荷花叶色彩明亮,被画的格外细腻。这荷花叶把虾衬托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白石的虾”是全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我虽然在它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它却在我的心底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它已经成了我心中的一部分。

篇七:齐白石的虾

国画大师齐白石,一生画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如:紫藤、桃子、牵牛花······其中,让我最喜欢的是——————齐白石的虾。

齐白石画的虾,活灵活现,晶莹透亮。瞧,那一只只淘气的虾,好像正在进行“战斗”呢!它们时而互相纠缠在一起,用触须逗着玩;时而聚在一起,商量事情;时而扭动着身子,好像在比赛“跳舞”;时而互相追赶着;时而······

在虾群中,一只生命力旺盛的虾,两只钳子神得直直的,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正直溜溜的盯着,另一只虾刚要夹起的小鱼,它犹豫了几秒钟,好像在做战斗的准备,接着它飞一般的速度冲了过去,一下子撞翻了那只虾,从它手里抢回了小鱼。那只虾,刚明白是怎么回事,小鱼早就被那只生命旺盛的虾给吃光了。还有两只小虾,在玩着游戏,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游到那儿,玩得可带劲了!一只只虾是那样活灵活现,晶莹透亮。齐白石凭着他的细心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力,把虾画得栩栩如生!

齐白石62岁,家里养着数只活虾。那时候,他画的虾,形似而神不足。66岁,他画的虾身有了质感,头和胸前有了坚实感。68岁,他的虾又一变,小腿少到6只,虾眼变成两横笔,头和胸上加了一笔浓墨,显出虾躯干的透明。到他78岁时,虾的后腿只有了5只。80岁以后,他的虾才真正到到了炉火纯青。

齐白石画虾的艺术,给予人们留下的启示是多样的。最重要的是他对艺术求索不可终止的精神,给世人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象。

篇八:齐白石的虾

齐白石老先生小时候是个放牛娃。他放牛回家,到水塘边洗手,看到虾在水里游啊游,游得很有趣,就把虾画了下来。

以后,他就把画虾作为特别的爱好了。

齐白石五十七岁那年,一天,他从木柜里取出一幅虾的画,看着看着,不禁自言自语地说:“这是按照古代画家画虾的方法画的呀,像死的一样。”他越看越不满意,就叫家里人买来几只活的长臂虾,把它们养在大水碗里。他每天对虾进行观察,写生。有时用笔杆碰一碰虾,只见虾“腾”地跳了起来,他立刻把这个姿态画下来。就这样看了画,画了看,天长日久,他所画的虾像活的一样,身体有透明感,虾须似乎一碰就会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