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
2、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
3、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4、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5、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
7、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8、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解: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到现在,被无明遮蔽,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9、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
10、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
11、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
12、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
13、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14、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
15、一人自命清高,看不惯尘世,找禅师诉苦,禅师: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是大器,君子亦如是。
16、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
17、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18、知足常乐,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
19、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20、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
21、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
22、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23、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4、知道“水至清则无鱼”吗?美玉还暗藏瑕疵呢!有雅量、懂包容才能成大器。
25、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26、真心应物,不生分别。
27、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
28、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
29、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30、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31、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
32、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
33、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
34、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35、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36、一个人几十年生命,真正做人做事的时间太少,再勤劳的人也只做了三分之一而已。用智能探讨人生真谛,用毅力安排人生时间。
37、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
38、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39、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
40、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41、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42、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43、心中常存知足、善解、感恩、包容。敬重贵人,礼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44、世上有两件事不能等:一、孝顺。二、行善。
45、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46、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47、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盘不二,有情无情不二。
48、现在的幸福和痛苦,不一定是今生因缘造成的',同样,现在的因所造的果,不一定能在今生得到成熟,因果无始。
49、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50、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51、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52、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
53、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
54、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
55、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
56、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57、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
58、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
59、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60、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61、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62、每个人都要面对生老病死,谁都逃避不了,谁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科学家、哲学家解决不了,有钱有权也解决不了,只有用佛的智慧,用佛法的教育,面对现实,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63、如果你真正明白了人身难得,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痛苦,真正清楚了解脱的利益,你就会认识到修行的重要。
64、世人误将假我当真我,以无常当永恒,不知有生必有死,有聚必有散的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活得很累。
65、佛即是心,心即是佛,有的人不念心,念相。不观心、观相。追求形式,执着表相,不信真佛,不拜真佛,不供奉真佛,那你永远也成不了佛。
【古佛学
1、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2、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3、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4、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5、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6、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7、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8、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9、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10、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1、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12、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13、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14、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15、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16、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17、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8、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19、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20、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21、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22、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23、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24、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25、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古佛学佛语经典语录二】
1、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自性常清净,日月常明,只为云覆盖,上明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森罗,一时皆现。
2、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求。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3、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5、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6、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7、凡学佛贵真实不虚,尽除浮奢,志愿坚固,莫贪神通巧妙,深信因果,懔戒如霜,力行不犯,成佛有日,别无奇特。本来心佛众生原无差别,自心是佛,自心作佛,有何修证?今言修者,盖因迷悟之异,情习之浓,谬成十界区分。倘能了十界即一心,便名曰佛。故不得不尽力行持,消除惑业,习病若除,自然药不需要。古云,但尽凡情,别无圣解。喻水遭尘染,一经放入白矾,清水现前。故修学亦如是,情习如尘,水如自心,矾投浊水,浊水澄清。凡夫修行,故转凡成圣也。
8、“要知今日之人,未能进步者,病在说食数宝,废弃因果律仪,此通弊也。若禅者以打成一片之功夫来念佛,如斯之念佛,安有不见弥陀?如念佛人将不念自念寤寐不异之心来参禅,如斯参禅,何愁不悟?总宜深究一门,一门如是,门门如是。果能如此用功,敢保人皆成佛,那怕业根浓厚,有甚习气不顿脱乎?此外倘更有他术能过此者,是则非吾所能知也。”
9、“每叹学道之士,难增进胜益,多由偷心不歇,喜贪便宜。今日参禅,明日念佛,或持密咒,广及多门。不审正助,刻刻转换门庭,妄希成佛,毫无佛行,造诸魔业,共为魔眷。待至皓首无成,反为讪谤正法。古云,‘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今逢大士胜会,同心庆祝,各各须识自家观自在。大士从闻思修,入三摩地。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10、“吾人须是从平实处见得亲切,从平实处行得亲切,才有少分相应,才不至徒托空言。平实之法,莫如十善。十善者,戒贪、戒嗔、戒痴、戒杀、戒盗、戒淫、戒绮语、戒妄语、戒两舌、戒恶口,如是十善,老僧常谈。可是果能真实践履,却是成佛作祖的础石,亦为世界太平建立人间净土之机枢。”
11、教化人不在于多谈,行为好,可以感动人心。如《怡山文》所说‘若有见我相,乃至闻我名,皆发菩提心,永出轮回苦’。你行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为不好,而生退悔心,这会招堕无益。
12、修道如栽田,谷子变秧,插秧成稻,割稻得米,煮米成饭。佛性如种子,众生本性与佛无异,自心是佛,故曰佛性,这种子和秧稻米饭相隔很远。不要以为很远,就不相信这种子会成饭。成佛所以要先有信心,即把种子放在田里,等它发芽变秧,这时间又怕焦芽败种,错过时光,就是说修行要学大乘,勿误入小乘耽误前途。插了秧以后要锄草,等于修道要除习气毛病,把七情六欲,十缠十使,三毒十恶,一切无明烦恼都除净,智种灵苗,就顺利长成,以至结果。
13、更须自己勤奋。不可依赖他人。阿难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贵。出家从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讵知仍须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14、起行宜辨正助,或念佛为正,以余法作助,余法都可回向净土。念佛贵于心口不异,念念不间,念至不念自念,寤寐恒一,如是用功,何愁不到极乐……
15、圣之与凡,唯心之垢净而现。六凡心垢故,则现六道善恶罪福等相。四圣心净故,则现威德自在光明赫奕、慈容德相。故经云:“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是故苦乐由心,炎凉自我。自心作业,自身受报。唯圣与凡,但问自心可矣。
16、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摄心。妄心若摄,分别不起,爱憎自无。种种恶业,何由而生。故楞严经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从定发慧。”当知摄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无漏学。断除贪嗔痴,则诸恶不起。自能众善奉行。故摄心二字岂独挽救人心,维持世道。果能摄心一处,无事不办。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17、法是体,世法是用。体是理,是真谛;用是事,是俗谛。要知二谛圆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离体表用,是凡夫凡情;离事讲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谛,名目很多,真是体,俗是用;戒定慧体用都得,都是一个心地中生出种种名字,若能融会贯通,则条条大路通长安。
18、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嗔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19、人命无常,朝存夕亡,如石火电光。
20、美女在前,则以为一枝花,其实,迷魂鬼子就是她。
21、善用心者,心田不长无明草,处处常开智慧花。
22、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
23、时光长短,唯心所造。一切苦乐,随境所迁。
24、时间是刹那刹那的过,刹那刹那的催人老。
25、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26、古人说:“勿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27、禅是静虑,要在静中思虑好歹,择善而从。
28、精进勇猛,有大愿力,难的会变为易。疏散放逸,悠悠忽忽,易的也变为难。
29、有憎爱心,就有烦恼;憎心一起,道心就退。
30、生命可置之度外,因果不可昧于毫厘。
1、人生要学会吃苦,苦尽甘必来。因为人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苦比乐多,能够吃苦耐劳的人成功的机会总是在等待着他。历尽艰辛万苦,光明的前程就在尽头。
2、人生的幸福最终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如果你不了解自己,那么永远谈不上也找不着幸福的。
3、你想获得幸福吗?若获得幸福首先应该从心开始,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信仰,认识因果关系的重要性,一切事情从因着手,一切事情从心下手,幸福很快就在当下了。
4、慈悲应该发自心灵的演译,用行动来落实,这就是真实的慈悲精神的内涵品质。菩萨都是为众生而存在的价值,我们应该学习的利人精神。
5、佛教还是要提倡正信,行善,布施,放生,修行等弘法利生方式去服务社会而获得福慧,不要过份的执著外在的形式,去贪心少欲知足。
6、学佛修行最简易的下手处,就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对自己的身业、口业、意业的反观自照。尽量用爱心来护自我的三个方面的用心,用慈心在这个方面和他人交流相处。尽量从自利利他下手。
7、有正信念的人生会获得更多的幸福,因为你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的推动力作用。正确的人生信仰和正能量的心念。才会懂如何去创造有价值和有义意事业,发挥自我的人生智慧去为众生,为社会而努力着。
8、心若安然何处不安?生活中我们如果能够安然处事,则处处安祥自得,即能心中安然处处安祥,工作中我们如果能够安然与人相处,即能心中安然处处自在。正如六祖大所言:“心空及第归之意也!”
9、如果学佛者把佛法当作学问来学习和研究,而且不去行持,又不去对照生活中自我的心态心灵的动念来修观法,而不去改善自我的心态、行为、言语等善行,那么学佛永远还是学理论。离学佛修行,断除自己的日常的烦恼还是很遥远的。
10、时间都在刹那间秒秒地过去,生命的过程不在于长短,而是让我们的生命活着更有利益人类,社会的价值,应该要把自我的人生生命活出更多的精彩。才算今生的人生不狂此行。晚安!
11、身在何方?心亦在身,身心相联,即是有为。身心合一,不离不异,即是有相。
12、学佛在修心的层面要决是十分关键的,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的"心",例如:贪心、嗔心、痴心、名利心,色心,虚荣心,执着心等心理。烦恼就会少了,观心的智慧就会增长了,心情就开朗了,快乐就多了,人生就会过了幸福多了。
13、学会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人群中生活,本来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也就是给自己一个很好历炼自我成长的意志和能力。就是修心与修身的具体表现,因此,古代大德高僧常外出不同的环境去参学、云游、吃苦、等方式来磨炼自我的心灵境界、忍辱力、定力、意志力、愿力等。来提升自己的心灵修行的功夫。
14、心有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心有多寛你的福报就有多大。人生学会包容心,学会忍辱行。懂得寛容别人,懂得修忍受的功夫,学会理解他人,同时也学会换位思想,烦恼早就不见。却获得在潇洒中看透一切之性空无常!
15、心似明镜映物无痕,与群相处应观其颜,与已独处应观其心。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对事以真,对人以诚。无执无忧随缘自然。
16、因为有了信仰你才能更加明白因与果重要性,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更加注重自我的行为,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中更加注意自我的言语,因为有了信仰你生活注重自我的心念、心态。就是你把佛法的修持开始落实到了现实工作生活中来,即是说明法在世间,觉在心间。
17、无限的时空,无常的转变,一切皆是随着时光的变迁而改变。我们要以无常心念来应对无常的变化,才能不被无常事物、人际关系所缠缚,只有这样缘起缘灭观点才能更适应时光的变迁应对,去应对执着与烦恼。
18、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下面的四幅对联与四首茶诗很有趣,对理解“禅茶一味”的意境有一定帮助。
19、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 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20、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
21、佛法的真正意义内涵就是用作净化洗涤人类心灵世界内心的烦恼,而获得清凉自在人生,获得快乐幸福的人生,因此,用佛法智慧的法味去妙悟我们的心灵世界。犹如沙漠的草木获甘露法水般的知觉,只有如此佛法才是人类信仰佛教获得解脱的终极目标。
22、我们无能改变过去,但是有能力把握当下,和改变未来。我们应该从心开始完善每个人的心态、心理健康、心地修行而开发心智,去改变自我的善行善举,完善自我的身口意三业,这就改变自我的幸福人生开始。
23、保护生态环境健康卫生,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爱护自我心灵环保,有利于人类智慧增长。爱护心灵环保有利于心灵健康,有利于解脱心灵烦恼。心灵环保从修心,修行开始。
24、信仰的义意;是让我们的人生能够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更加正确的把握自我的人生,与更好的服务社会。同时,也是更好的让我们提升自我的人生品质和智慧,断除烦恼和痛苦。去获得快乐和幸福的人生。否则信仰还有什么义意所言?
25、生活中竖立正见则无邪见,无邪见者对事物的真相就有客观的认知,有客观之认知就不容易迷惑,而产生的烦恼痛苦。因此,正见是学佛者十分重要的修行之一。
26、这个世界谁都无法预计未来,但是人们只要有相互的信任与真诚,才能够更好的延续未来的美好。真诚让我们更加地近距离亲信和信任,世界就会更加的和谐了。
27、心若无事处处安然,心若有事处处茫然。随缘处事事亦无,亦无碍事是功夫。
28、每个人的心力量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从举心动念开始改善自己心行迹象,其次,再从自我的口业言行开始改自己与人交往用善的言语,再次,从我们的身行迹象去修正自我的行为举动,为利益众生出发、不伤害他人的行为。因此,佛教所修持的三善业的善行,通过修行改变自我的生命轨迹。不是听天由命!
29、何为悟性?人生要有体悟世间一切法之觉察能力,明白事情事物之本质的智慧觉知分析的正能力。指对事物理解、分析、感悟、觉悟的能力。悟性高的人通常都是将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融合其中,获得属于自己的东西。” 明 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诗固有定体,人各有悟性。”
30、慈善就在我们身边一点一滴的关爱关心他人开始,言行上、身行上去关心有需要的人们,物质慈为基础,心灵慈善为解脱。让众生获得人生的快乐和幸福。
31、学习佛法的目的和意义就是在于改变我们人生在现实中世界自己的不完善行为,和不健康的心态,通过佛教育使自己逐渐走向健康完美的人格。这个就是学习佛教的本质目的所在!
32、幸福人生就要使我们的善心念念相续至未来际。所以我们的生命就是在念念之间!保持正念、善念至关重要。
33、人的生命就象花朵一美丽,每一次的绽放都象似美丽生命的延续。因此,我们的每一个心念就是生命的持续,幸福的人生需要善念的持续绵延,才能够获得幸福快乐自由的人生,如果恶念不断的绵延地延伸,那么,我们所得人生就不幸痛苦的一生。所以我们想要今生乃至未来际得到幸福的人生。
34、世俗烦恼处,心要耐得住,世间纷扰处,心要安得住,胸怀牵缠处,心要观透住,外境浓艳处,心要收得住,意气忿怒处,心要忍得住。心安之处?何事不办!
35、心随境转即是凡夫,心能转境即是如来!
36、善待天地,那是生活空间。善待父母,那是生命来源。善待家人,那是今生最亲。善待同事,那是工作伙伴。善待恩人,那是困苦救星。善待冤家,那是还债主人。善待陌生人,那是未来的因缘。善待动物,那是人类的朋友。善待植物,那是生命 的美景。善待一切,它们都因世间的大美而存在。
37、从时空上说世间确实非常无常,从因缘上说人生非常苦短,我们今生有缘来到这个世界,已经是非常的幸运。我们把握这个无常而苦短的人生去做些有益意的、自己喜欢的、尽量是自我人生理想愿望的事情,这才是叫人生如愿。
38、幸福源至于你的信念,幸福源至于你的智慧,幸福源至于你的接纳,幸福最终源至于你的放下……!
39、你要怎么样的人生,这关键还是每个人自我的决择,选择对的方向,适合自己的路你才能够容易走到尽头。学习佛法修行也是如此的要领,修对的法门你的烦恼当下就能够获得断除或者降伏。
40、人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个慢慢的旅程,不要因为你的小聪明而放异努力的学习为人处事本领,更不要因为你的无能对自己没有自信退缩。人生的成长就是生活中点滴的积淀,付出一份的努力,你就可以得到一份的收获。
41、人生不是完美无缺,所以生活中我们力求完善自我的心灵世界,让我们的人生生活着快乐多些,烦恼少些。完善自我心灵的法门还得从佛法去寻找获得,才能让心灵得到自在清凉。
42、时间总是会过去的,无常的人生,生命都是在不断的流转着。但是每个人的业力还是感受着自己的果报,因此,你要怎样的人生完全在于你的自我如何来改变未来。
43、佛教修行法门无量无边,众生依法修行才能断除自我的烦恼习气,心是众生成佛的本源,依法能观心才能完善自己的善法,去除自己的恶习。因此,佛陀说“法门无上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44、有一颗的清净心才是真正的奢侈品。
45、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未知数,谁都是无法的否认?只有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面对这个多变的人生世界。用智慧来解决在我们生活中不断出现的那些未知难题。这些未知也会逐一的解决,因此人生需要勇气、信念和智慧。才能获得幸福和快乐!
46、人生之对错,只是心念与行的区别,单纯的人也许傻,复杂的人才会蠢。……单纯的人做出使自己吃亏的事,是因为轻信别人的善良,称之为傻。复杂的人做出使自己吃亏的事,是因为高估自己的精明,称之为蠢。都出了错,傻情有可原,蠢罪有应得。都有可笑之处,傻不失可爱,蠢而且可恨。
47、幸福全由你把握着: 一个人总在仰望和羡慕着别人的幸福,一回头,却发现自己正被别人仰望和羡慕着。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幸福这座山,原本就没有顶、没有头。你要学会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心灵在放松中得到生活的满足。
48、世间没有任何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皆是因缘所生之物,都离不开缘起缘灭之状态。
49、心若播种善种,恶念就无有空间,人若日日行善,恶行渐渐远离!
50、今生的生命只是我们生命线上的一个端点,不紧要演义今生,还要为未来际的生命作好铺石基础,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把握自我的身、口、意三业的行为。快乐的活在当下的正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