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股神芒格10句名言 正文

股神芒格10句名言

时间:2025-04-29 20:38:41

第四篇:思考致富

近来,突发奇想,有一种想读书的狂想,于是便跑到书店买了五,六本书,这几天读完了美国拿破仑.希尔博士的《思考致富》,觉得挺有意思。这是一本教人实现经济独立与思想富有的类似励志书,但又与之不同,它还告诉你做什么怎么做?作者对戴 尔 . 卡耐基,亨利.福特,托马斯.A.爱迪生在内数百成功人士进行了长期研究,揭示他们致富的秘诀。每一个人的内心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如果支撑的是健康向上的正能量:信心,意志,梦想 ,意念,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矢志不愈,梦想就会成真。这个秘诀对于准备接受它的人来说,效力均等,与受教育程度无关。

这使我想起了马云讲的外行进入金融业的搅局者和福特异想天开下令设计八个汽缸的引擎是同一个道理。马克.塞勒 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你的智商是多少,看过多少书报杂志,拥有或者在今后的职业中将拥有多少

这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希尔在 书中零 零散散的讲到这些 特质,这些 特质不仅适用于投资领域,同样也适用于实业,艺术,科学研究发明。由此我想这些 特质早已存在我们的潜能里,只是在一般情况下不 能被激 发出来而已。所以我想投资也是越早越好。还有一个原则就是要向大师学习,格雷厄姆的学生和多德部落富翁云集,金铁霖的学生歌唱家辈出,绝非偶然。原原本本学大师原著,才 能分辨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多看成功人士的传记,与大师交朋友,要记住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多实践,做到知与行合一。芒格也看过 希尔的书,他也遵循这些原则在实践,并写了《穷查理宝典》。股市投资其实简单,但不容易。 它总是设陷阱和诱惑,让你急功近利背弃原则犯错。亲爱的朋友,你对股市有信心吗?我是信心十足,并对朋友夸下海口:我将来肯定很有钱!我的目标是今年达百万,十年后达千万。

第五篇:思考致富

这几日在看股神巴菲特的自传《滚雪球》,这个书名本身就非常形象的描述了他的资本积累的方式——复利。高中生作文网

前天看到书中的一段提到,巴本科就读的沃顿商学院弥漫着一派商业精神,它的创办者,本杰明*富兰克林的

因为他是股神,是世界第二的富人。所以当然的,他的传记中所记述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指向这样的结果,都试图展示出他早期的财富基因的流露。确实如此,就像一个从三岁开始练钢琴并最终成为音乐大师的人一样。他的生命里贯穿着统计、分析、阅读、学习、考察、沟通、思考、预测,进而投资、获利,然后再分析、总结、再投资、再获利这样一个过程。在资本积累的原始阶段,体力的付出也是必然的,他的初中时代几乎都在送报纸。

早就看过一个说法,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最为推崇巴菲特的一句话,“除了阅读和思考,什么也不做”。因为几乎只有这两件事才是别人不可以代劳的,也就人的根本价值所在。

他的传记里明确的写到,年轻的巴菲特一直在总结提炼一套系统的行动方案,来规范他的投资。这让我想到自己二十岁之前,热衷阅读的卡内基之类的励志书籍,其中一本名为〈思考致富〉。

如果说,我30多岁了,创业也好几年了,对于致富没有什么思考,对于金钱没有什么思考,这似乎有些不可思议。然而,事实确实如此。我是真没思考!没有一个框架,没有分析、预测,没有系统的,上升到理论层面的认识。对于做某件事,我可能是专业的,但对于赚钱,我太业余了。

虽然巴菲特是世界第二,但投资与赚钱,他定然是第一的。这本传记在书架上呆了快一年了,我开始看,适逢我终于有活钱可用,也不算晚。我想通过这个思考,我会有所提升吧。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此时需要认真思考

今天看了胡适写的《为什么读书》 ,获益匪浅。

在论述为什么要读书时,他列举了三个原因。一是读书可以接受前人留下的知识财产,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将知识发扬光大,换句话说,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远”。二是为了读书而读书,当你看不懂一本书时,应该暂时把这本书放下,看一看更为基础的书,待功夫成熟再看会那本书。三是读书可以帮助解决困难,因为知识是思想材料的来源。

我对第二和第三点的印象尤为深刻。 在我看来, 它们都指向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专业人士更需要跨专业的技能”。很多情况下,看似毫不相干的学问能在你在思考其他问题时带来很大的启发。 达尔文创作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学说,其实部分是因为受到当时的一篇关于人口增长的经济学文章的影响。 著名的投资人查理芒格曾说过: “商业事件往往有错综复杂的原因, 我们应该试着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加以分析。 ”如果要达到前面两位”大神“的程度, 最方便的方法莫过于广泛的阅读。股神巴菲特就提倡广泛的阅读,无论是在办公室、餐桌上,还是在飞机上, 他都不放过阅读的机会。他阅读的书范围很广,有企业年报、各种报表、 传记、 历史书、科普书籍等等,按他的说法, ”这么多年来,是广泛的阅读让我致富“。

另外,胡适先生也提到读什么书的.问题。他认为, 中国旧籍是经不起读的(指的是集、史、子、经) 。胡先生对中国旧籍的评价在今天看来可能非常夸张。但是, 结合中国现在教育情况,也是有一定道理的。网络上有一个有些内涵的段子:”中国人爱考究着曹操是不是曹参的后代这种事, 美国人则喜欢想怎样抵抗外星人入侵。 前者喜欢往后看,后者喜欢往前看。 “暂且不讨论这句是多么的不严谨,但这句话却刺中了中国的一个痛点: 对科技领域的关注不够。谈到解决的方法,胡适说: ”中国的书不够读,我们要另开生路,这条生路,就是每个少年人必须至少要精通一种外国文字“。可能有人会说,现在大家都在学英语, 而且不少人学其他英语, 早就已经达到胡适先生所说的程度啦。其实不然。应试教育下的外语,已经让大多数人迷失了学外语的目的, 本科生用到英语的地方,基本就是考场和美剧。 尝试广泛阅读外国文献的本科生太少了,要知道, 与科技相关的专业,最前沿的发现就在国外,不了解学科前沿,想在知识上有有用的创新是很难的。

爱因斯坦读物理学的时候, 课内课程学得很一般, 但是他很喜欢拜读国际上一些大师的最新发现,正是因为受到当时普朗克一篇有关量子观点的文章的启发,他才想到光电效应的解释, 那一年,他才 25 岁,仅仅是一所普通学校的本科生!

以“读书是为解决问题”为目的,以“为读书而读书”为手段,这将是我今后读书的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