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关于顾炎武爱国的名言 正文

关于顾炎武爱国的名言

时间:2025-04-29 15:03:21

顾炎武的名言1

1、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顾炎武

2、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

3、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钢为不可缺矣。???——顾炎武

5、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

6、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顾炎武

7、不受曰廉,不污曰洁。盖无廉则无新不取,无耻则无新不为。不廉其源皆生于无耻也。——顾炎武

8、官多则乱,将多则乱——顾炎武

9、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顾炎武

10、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顾炎武

11、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着花。——顾炎武

12、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

1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

14、君子之学,死而后已。——顾炎武

15、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顾炎武

16、犯天下之不韪。——顾炎武

1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顾炎武

18、老柏摇新翠,幽花茁晚春。——顾炎武

19、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

20、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

顾炎武的名言2

顾炎武(1613年—1682年),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平生学风严谨,学识渊博,著作甚多;在地理学、历史学、哲学、经学、音韵学等各方面都有重要成就。他注重经世致用,凡社会风俗,民生利弊,必亲历体察;于地理考证,不完全依赖文字记载,而重视实地调查。

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本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所以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季诸生,青年时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并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后漫游南北,曾十谒明陵,晚岁卒于曲沃。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顾炎武的名言警句大全

1、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顾炎武 《日知录》

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3、 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顾炎武

4、 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顾炎武 《精卫·万事有不平》

5、 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顾炎武

6、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

7、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 ——顾炎武 《顾炎武诗选》

8、 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9、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顾炎武

10、 文须有益于天下。 ——顾炎武 《日知录》

11、 人生富贵驹过隙,唯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

12、 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

13、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顾炎武

14、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

15、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空。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志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顾炎武 《精卫》

16、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顾炎武 《与友人书》

17、 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顾炎武

18、 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顾炎武 《日知录·卷十七·廉耻》

19、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顾炎武

20、 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顾炎武

2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 臣、肉食者谋 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 《日知录·正始》

顾炎武生于公元1613年7月15日,是苏州昆山人。顾炎武本名为绛,字为忠清。但是因为极为仰慕文天祥的学生王炎午的品格,从而改名为顾炎武,字为宁人,并且还自己署名为蒋佣山,而被读书人尊称为亭林先生。

顾炎武在年少之时就十分用工,在读书方面,更是刻苦学习经世致用之道,在文学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值得一提的是,在昆山受到了清军的侵犯时,他立即投笔从戎,参加当时的抗清义军,一同抗击外来侵略者,保卫家园的和平。但是,由于敌我力量悬殊,从而导致抗争失败,最后只能在南北一带漫游,且于1682年2月15日,卒于曲沃。

后人将顾炎武的遗骨运回他的故居,也就是江苏省昆山市,并且在昆山专门为顾炎武建立了墓园。在墓园当中,设有顾炎武祠堂、顾炎武墓、顾炎武起居生活区等等,为后人详细了解顾炎武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顾炎武不仅仅拥有极高的爱国情怀,深受后人的崇敬与爱戴。而他在文学上的成就,直到今日,同样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他曾著有《军制论》、《形式论》等等,‘对后世管理政府与企业都有很高的借鉴价值。

顾炎武的故事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年,对于国家的典制、天文和仪象、河漕、郡邑掌故、音韵训诂之学,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一定的`研究。晚年为当时的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成为一代宗师,后又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悲伤壮观的诗句。

其代表作有《日知录》、《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他的一生可以说是相当的辗转反侧的,自幼开始勤奋学习,14岁取得诸生资格,14岁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总是落榜。27岁时开始撰述《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1641年祖父顾绍芾病故,1643年以捐纳成为国子监生。

明朝末年清兵入关后,投入南明朝廷,任兵部司务,把复明的希望寄托在弘光小朝廷之上,但还未到南京就职,南京就被清兵占领,后又两次反清均败露。

在这样战火年间事情,家族风波也不断。为争夺财产,顾炎武的堂叔和蓄意侵吞炎武家产的叶氏相勾结,经洗劫及纵火焚烧,又遇叶方恒企图加害自己,只得“稍稍去鬓毛,改容作商贾”。

顾炎武1653年率众结社抗清活动最终败露,1654年牢狱之灾,1657得友人李因笃等营救出狱,1682年在山西友人家上马失足,而一病不起,最后辞逝。

顾炎武手不释书

顾炎武,生于明朝1613.7.15,死于清朝1682.2.15,是横跨两朝的杰出思想家、史地学家、经学家、音韵学家,为清朝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代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对于天文仪象、河漕、典制、郡邑掌故研究,并精通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晚年自己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著作了很多以悲伤壮观的诗句。

顾炎武的名言3

1、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3、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6、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7、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8、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9、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0、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1、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12、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13、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4、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15、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顾炎武的名言4

1、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2、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

3、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4、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5、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6、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

7、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8、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9、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

10、天下无不可之风俗。

11、官多则乱,将多则乱。

12、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

13、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14、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15、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1、祖国,是所有音符中最动人的音符,所有色彩中最鲜艳的色彩,所有江河中最源远流长的江河。

2、中国惟有国魂是最可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真有进步。

3、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4、位卑未敢忘忧国。

5、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6、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

8、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9、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0、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

11、热爱祖国的人绝不会憎恨人类。

12、千金在手,一尘不染;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13、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

14、军队得捍卫祖国的土地,思想家则捍卫它的思想。

1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16、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17、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8、寸寸山河寸寸金。

1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20、爱国主义是一种生动的集体责任感

2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2、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23、生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

24、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上则为星辰,下则为河岳

25、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人才有真进步。——《鲁迅全集》

26、我死以后,把我的骨灰送到家乡……把它埋了,上头种一棵苹果,让我最后报答家乡的土地,报答父老乡亲。——彭德怀

27、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义务,是一种光荣。——徐特立《怎样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28、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我是匈牙利人》《裴多菲诗选》

29、不能不热爱祖国……但是这种爱不应该消极地满足于现状,而应该是生气勃勃地希望改进现状,……并尽自己的力量来促进这一点。——别林斯基

30、我愿用我作部的生命,从事研究科学,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巴甫罗夫

31、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巴甫罗夫选集》

32、真正的爱国主义不应表现在漂亮的话上,而应该表现在为祖国谋福利的行动上。——杜勃罗留波夫

33、我们法兰人,当国家遭到奴役的时候,是无权离开自己的祖国的。——居里夫人

34、爱国如饥渴。——班固

35、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朱德《寄南征诸将》

36、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马蒂

37、科学不没有国界的,因为她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但学者是属于祖国的。——巴斯德

38、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么呢!——车尔尼雪夫斯基

39、我赞美目前的`祖国,更要三倍地赞美它的将来。—马雅可夫斯基:《马雅可夫斯基诗选》

40、一般就在部分之中;谁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就不属于人类。——别林斯基:《威克裴牧师传》

41、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国界。——《巴甫洛夫百年诞辰》

42、爱国心再和敌人的仇恨用乘法乘起来——-只有这样的爱国心才能导向胜利。——奥斯特洛夫斯基:《演讲

43、爱国主义也和其它道德感与信念一样,使人趋于高尚,使他愈来愈能了解并爱好真正美丽的东西,从对于美丽东西的知觉中体验到快乐,并且用尽一切方法使美丽的东西体现在行动中。——凯洛夫《教育学》

44、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45、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46、名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詹天佑

47、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陈辉

48、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49、一致是强有力的,而纷争易于被征服。——《伊索寓言》

50、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的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哪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两卷集》

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的名言

2. 礼义廉耻,是谓四维。——顾炎武的名言

3. 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顾炎武的名言

4. 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的名言

5. 人生富贵驹过隙,惟有荣名寿金石。——顾炎武的名言

6.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顾炎武的名言

7. 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顾炎武的名言

8. 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顾炎武的名言

9. 目击世趋,方知治乱之关必在人心风俗,而所以转移人心整顿风俗,则教化纪纲为不可缺矣。——顾炎武的名言

10.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个人简介: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