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隶书励志名言警句大全 正文

隶书励志名言警句大全

时间:2025-04-30 09:34:28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约在距今六千年的半坡遗址等地方,已经出现刻划符号,共达五十多种。它们整齐规范,并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具备了简单文字的特征,学者们认为这可能是汉字的萌芽。

汉字形成为系统的文字是公元前16世纪的商朝。考古证实,在商朝早期,中国文明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甲骨文的出现。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古老文字。在商代,国王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占卜, 甲骨就是占卜时的用具。

甲骨在使用之前,要先经过加工。首先把甲骨上的血肉除净,接着锯削磨平。然后,在甲的内面或兽骨的反面用刀具钻凿凹缺。这些凹缺的排列是有序的。占卜的人或者叫巫师,把自己的名字、占卜的日期、要问的问题都刻在甲骨上,然后用火炷烧甲骨上的凹缺。这些凹缺受热出现的裂纹就称为“兆”.巫师对这些裂纹的走向加以分析,得出占卜的结果,并把占卜是否应验也刻到甲骨上。经过占卜应验之后,这些刻有卜辞的甲骨就成为一种官方档案保存下来。

目前,考古学者共发掘甲骨16万余片。其中有的完整,有的只是没有文字记载的碎块。据统计,所有这些甲骨上的各种文字总计为四千多个,其中经过学者们考证研究的约有三千个,在三千余字里面,学者们释读一致的是一千多字。其余的或者不可释读,或者学者们分歧严重。尽管如此,通过这一千多字,人们已经可以大致了解有关商朝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了。甲骨文是一种成熟而系统的文字,为后世的汉字发展奠定了基础。此后,汉字又经历了铜铭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形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汉字的演变过程是汉字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的过程。小篆使每个字的笔画数固定下来;隶书构成了新的笔形系统,字形渐成扁方形;楷书诞生以后,汉字的字形字体就稳定下来:确定了“横、竖、撇、点、捺、挑、折”的基本笔画,笔形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各个字的笔画数和笔顺也固定下了。一千多年来,楷书一直是汉字的标准字。

汉字是以象形字为基础,以形声字为主体的表意文字体系,总数约有一万个,其中最常用的是三千个左右。这三千余个汉字可以组成无穷多的词组,进而组成各种各样的句子。

汉字产生以后,对周边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日本、越南、朝鲜等国家的`文字都是在汉字的基础上创制的。

汉字的起源

汉字源远流长,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最古而又完备的汉字,是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三千多年了。而汉字产生的年代应该比甲骨文早得多。关于汉字的产生,过去曾有过多种说法。

关于汉字起源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仓颉造字。古时候,还没有发明文字的时候,要利用打结的绳子来记事。一天,仓颉请属下去市场用一匹马换二辆车,而属下却搞不清楚是一马换二车还是一车换二马,结果错误百出,让仓颉伤透脑筋。仓颉利用绳结记下黄帝交待他办的许多事,也是越弄越胡涂。于是仓颉开始研究,如何把图画变成文字。

仓颉每天在沙地上涂涂写写,渐渐地知道图画可以转变成文字,他为此欣喜若狂。他慢慢地从生活中了解形成中国文字的六种原理,即“六书”,仓颉从此就不停地造字。

一天,黄帝召见仓颉,请他专心造字,于是仓颉更积极地造字,以造福大众。这便是祖先发明文字的由来。   把文字的创造归功于仓颉,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长着四只眼睛,目光炯炯,面相奇异,能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辨鸟兽之迹,见人所不能见。传说中这样一个超乎寻常的人创造了文字,可见文字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当然仓颉造字只是传说,汉字不是个人发明创造,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如果历史上真有仓颉,可能也是文字的采集或整理者。

关于结绳记事。是汉字起源最早的说法。《易·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意思是上古时代没有文字,人们用结绳来帮助记忆,到了后世,圣人才用文字 取代了结绳。结绳记事就是原始人用给绳子打结来记时间、人数、男人或女人,打结的位置和不同形状,表达不同的意思,我国古书里有“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记载。不仅我国,古埃及、古波斯、非洲、澳洲的土人,都曾结绳记事。结绳是帮助记忆,传递消息的方式,曾被广泛使用。但结绳是利用实物来记事,不能直接发展为文字,可以看作是发明文字前的探索。   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属伪作,但年代甚古)里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易纬·干·凿度》认为:干卦,天字的古文;坤卦,地字的古文;离卦,火字的古文;坎卦,水字的古文;巽卦,风字的古文;震卦,雷字的古文;艮卦,山字的古文;兑卦,泽字的古文。

对汉字的起源,目前普遍认为起源于图画。鲁迅在《门外文谈》中说:“他(原始人)的画一只牛,是有缘故的,为的是关于野牛,或者是猎取野牛,禁咒野牛的事。” 他还讲到“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里形象地讲述了汉字的起源。也就是说图画是用来记事、表示意思的,他和文字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但不等于就是文字。只有当图画的线条趋于简单一致,能够读出音来,并表示一个确定的意思的时候,就成为最初的文字了。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三、重点词句

1、重点词:

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还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星罗棋布——象天空的星星和棋盘上的棋子那样分布着。形容数量很多,分布很广。

小心翼翼——本是严肃恭敬的意思。现形容谨慎小心,一点不敢疏忽。

2、重点句:

(1)“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句话中,诱惑人的“鱼”是指:吸引人的,让人喜欢的事物,如:金钱、地位、名利……甚至是那些暂时能带来一点方便的事。

举例:学校里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没人知道;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去归还,还是将错就错?过马路时,红灯亮了,但周围没有民警叔叔,冲过去,还是等?

(2)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爱慕之心:心中产生喜爱、羡慕的感情。这句话运用了对比的写法,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说明花生的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计较名利。

四、课后习题

1、“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无论是人与鸟,还是人与人之间,都需要真诚的信赖。信赖,是创造美好境界的基础。

2、有关道德修养的名言警句:

①“衡量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法国著名思想家)

②“非常的境遇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莎士比亚(英国著名戏剧家)

五、补充练习

1、沮()吩()尝()溅()诱()须()

租()纷()赏()践()绣()需()

诫()钩()皎()茅()辩()乱()

戒()钓()校()矛()辨()刮()

2、搭配词语

一()涟漪一()启示

()的月光()的声音()的目光

()地摆动()地抖动()地操纵

()地甩动()地欣赏()地问道

分辨()抖动()面临()收获()

3、《落花生》的作者()。

4、日积月累:

(),只怕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

虚心万事能成,()。

(),万事功到自然成。

(),梅花香自苦寒来。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复习资料

一、分为“有趣的汉字”和“我爱你,汉字”两个板块

二、“写错别字的成因”:(1)同音混淆:如,再、在,等。(2)形近搞混:如,已、己等。(3)多笔少画:酒、洒;(2)多竖少竖,如,候、侯;(3)多撇少撇,如,式、柳。(4)对字义不加分析致错:如,象、像。(5)由于心急,本应写前一字,心里却想着下一字,结果造成写错……

三、《仓颉造字》是一个传说,介绍了汉字的来历。文章的一、二两段主要讲人类早期长期没有文字,曾经用过“结绳记事”、“物语”等方法,但都很不方便。三、四两段讲传说中是仓颉创造了汉字。他从模仿鸟的足迹开始,进而根据事物的形状创造了汉字。

四、《“册”“典”“删”的来历》是一篇有关汉字的知识短文。甲骨文和金文是我国现存的古老文字。“册”是竹条连缀而成的大竹片,“典”是用手捧着文册,“删”是用刀削去错字。

五、谐音歇后语:

飞机上吹喇叭——想(响)得高

四两棉花——谈(弹)不上

谐音对联:六七八九二三四五

横批:缺衣(一)少食(十)

六、造字法:

象形字:人、月、山、牛、马、

指事字:上——上加一横指上。

下——下加一横,指下。

会意字:休——表示人靠在树旁休息。

采——表示手在树上摘。

形声字:左形右声:蚂、蚁、编、清

七、汉字的演化:

1、甲骨文

2、金文

3、篆书

4、隶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复习资料

一、重点课文内容

1、《地震中的父与子》主要讲了有一年发生在美国的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2、《“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文章讲的是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小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而爸爸的评价却是“糟糕透了”。许多年后事业成功了,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的两个极端的断言,其实是两种不同的表达爱的方式。

3、《学会看病》(毕淑敏)母亲的感情变化:做出决定——犹豫后悔——担心自责——勇气回升

二、生字词

1、易错音

颤抖攥誊写谨慎

2、易错字

颤抖废墟爆炸出版慈祥歧途谨慎

3、多音字

难血挨曲兴

三、重点词句

1、重点词: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震耳欲聋——耳朵震得都快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迫不及待——急迫得不能再等待。

一如既往——完全跟过去一样。

2、重点句:

(1)“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文中3次出现。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奇迹。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这句话突出了父亲挖的时间长、过程艰难,表现出父亲执著的信念和为救儿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3)“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自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4)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爱”。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的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鼓励下,不断前进。

(5)“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自傲和自悲,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四、课后习题

1、“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说父亲了不起,是因为他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忍不拔、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说儿子了不起,是因为长达38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同死神搏斗,最终生还,巨大的精神力量来自对父亲真诚诺言的`信赖;奇迹的出现来自伟大的父爱。

给大家讲解五丈原之前,先给大家背几句警句名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想问的是,这两句话为何人所说?大家的回答是正确的,我们现在站的地方就是诸葛亮先生鞠躬尽瘁的地方——五丈原,也是他的衣冠冢所在的地方——五文原诸葛亮庙。

五丈原位于歧山县南20公里处,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十个战场。五文原为何名为“五丈”,其说法有三:一说此原前阔后狭,最狭处仅五丈;二说秦二世西巡至此时,原头曾刮起五丈尘柱大风;三说原高50余丈,原称50丈原,口口相传,简化为五丈原。

我们现在所看到后边的山就是巍巍秦岭,从此直着南行即到达素有小江南之称,物产富饶的汉中,再往南就是蜀国国都所在地成都了。我们现在所在地就是诸葛亮七出祁山、梦想恢复汉室、大战魏将司马懿的屯兵之地,也是诸葛亮中军大帐所在地——五丈原了。东南即古褒斜道的北口斜峪关,其南口是褒谷。褒斜道是秦汉时代由关中穿越秦岭通往汉中的交通要道,我们向北眺望,脚底下就是滔滔不息的渭河,再北边也有一高坡雄伟之处,它就是诸葛亮的死对头——司马懿的屯兵之处。蜀魏两军以渭河为界,摆开了战场。我们现在想像一下,1800多年前诸葛亮大军士兵站满南坡头,个个精神抖擞,司马懿大军士兵站满北坡头,个个威风凛凛,应该是一个什么样场景,应该是多么壮观的古战场啊!两军统帅斗智斗勇,运筹惟握,这应该是多么精彩绝伦啊!大家看,东边的葫芦峪现在还是古样子,是诸葛亮当年诱敌深入、火烧司马懿父子的战场。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取道褒斜道,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诸葛亮不禁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唐代诗人温庭筠过五丈原时,曾怀古寄情道:“铁马云雕共绝尘,柳营高压汉宫春。天清杀气屯关右,夜半妖星照渭滨。下国卧龙空寐主,中原得鹿不由人。象床宝帐无言语,从此谯周是老臣。”弹指一挥间,现在这些古战场,现在已成田园风光、和平安宁的土地,时时还有人在耕作之时捡到古箭头、古弩机、古铁蒺藜,只有当这些东西出土时我们才能依稀想像到一些刀光剑影,想像到战场上人吼马叫的景象!大家来这里还可以找到有关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 “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 “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约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 “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 “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如果大家运气好的话,说不定还可以发现一些值钱的东西,那就发大了。哈哈!开个玩笑。大家如果看到什么,可一定要告诉我,不可私藏,要上缴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古庙就是 “忠武侯祠”(诸葛庙),以纪念这位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关于它的修建时间,有三种说法:其一,三国末年。依据是明《万历志》。据明《万历志》记载:“元至元初年郭思恭祖五丈原武侯祠碑记中有‘庙自汉至今,千有余年’。”其二,北宋末年。依据是苏轼的《题五丈原武侯庙》碑。其三,元代初期。依据是清光绪年间歧山知县胡升猷所立的《重修五丈原武侯庙碑记》。1929年,诸葛庙曾被土匪烧,后来,又经修复。20世纪80年代对该庙进行了全面维修,扩大了庙区,增添了设施,使其焕然一新。现存庙宇基本上保持了清末建筑风格。诸葛亮庙分前后两部分,坐北朝南。前半部分是山门、钟鼓楼、献殿、八卦亭、正殿,后半部分是落星亭、碑廊、诸葛亮衣冠冢。整个建筑排列在由北到南的一条中轴线上。殿宇高大宽敞,布局严整,主次分明,结构完整。主轴两侧为独立的院落。庙宇的整个建筑具有我国古代祠庙的建筑风格,有较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这座门楼就是诸葛庙的门楼,为砖木结构,四角翘起,古色古香。它重建于清光绪四年 (1878年),歇山顶式建筑。3开间,面阔9.7米,进深7.6米。由正门和东西两耳门(侧门)组成。门额上书“汉室孤忠”,檐下悬挂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五丈原诸葛亮庙”七个馏金大字竖匣。前柱

眼前的这两座钟鼓楼甚是宏伟。西侧的为钟楼,平面呈正方形,边长5米,通高7.3米。全檐十字歇山顶。楼上悬挂大钟一口,重1350公斤,系清嘉庆十三年 (1808年)铸。

楼门额上书“空谷传声”。相传在清朝末年的一天晚上,夜深人静,大钟不敲自鸣,声振四方,洪亮浑厚。钟声惊醒了乡民,大家集聚庙中,只见庙门紧闭,并无人敲钟。乡民不解其谜,便称此钟为“自鸣钟”。实际上是秋天里原高风大,钟自撞而发出的声音。

东侧的为鼓楼,与钟楼左右对称。其建筑形式、风格与钟楼相同。内置直径1.7米、高1.8米、面阔1.5米牛皮大鼓一面,堪称皮鼓之最。钟、鼓二楼人称“姊妹楼”,造型美观,结构紧凑,斗拱扣檐,华丽独特。门额上书“声闻于天”四个大字。

看完这两座建筑。往里走便看见了献殿。献殿又称拜殿、祭殿,是专司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建于元代至元初年。现存为清朝光绪年间重修。5开间,面阔16.9米,进深9.2米。硬山五脊顶,斗拱扣搪,雕龙摆阔。下悬 “五丈秋风”巨幅匣牌,殿前柱对联上写:“三顾许驰驱,三分天下隆中对;六军彰讨伐,六出祁山纲目疏。”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障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

出献殿可见两座八角飞檐的亭子,即八卦亭。八卦亭是按诸葛亮八卦阵设计的,平面呈八角形,边长3.3米,中心直径8米。建于清光绪年间。八卦亭为攒尖顶,飞檐藻井,以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方位建亭。斗拱奇特,结构严谨,工艺精巧,具有较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与献殿正对的是正殿,内有泥塑诸葛亮像,身穿蓝八卦衣,手执鹅毛扇,神态庄重自如。两殿之间的八卦亭,八角飞檐,顶端有八卦图样,梁柱五彩缤纷。祠庙规模不大,建筑古朴庄重,古树点缀院落,十分幽静。

眼前的就是正殿。正殿为庙内中心建筑。3开间,面阔11.1米,进深14米。其西侧有杨仪庙一间,东侧有姜维庙一间。正殿高悬“英名千古”金字大匣,前柱对联是:“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河流于遗迹万古清高。”殿内正中塑诸葛亮坐像,羽扇纶巾,仪容庄重,眉清目秀,神态祥和,展示了一代名相外柔内刚的忠贞风采。此像塑于清光绪年间,至今完整无损,光彩照人。坐像之上分别高悬“将相师表”、“出将入相”、“北定中原”三块匣牌。两边楹联是:“短兵五丈原,长眠一卧龙。”殿内右塑张苞、廖化,左塑壬平、关兴四员大将,威武挺立,英气勃发。

穿回廊出幽径,就看到了诸葛亮的衣冠冢。衣冠冢高5米有余,周长10米,冢前立一石碑,书 “诸葛亮衣冠冢”几个大字。看到这个墓冢,难道说大家没有什么感叹吗?再向后走,我们看到了镶嵌于一块低墙上的“落星石”。古代,每个将领都不是凡人,在天上都有自己对应的.星座,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率了10万大军,想一举恢复汉室,但司马懿却老奸巨猾,坚守不出,即使被诸葛亮用妇人衣服羞辱、嘲弄、下战书、挑战也不发火,不出战。诸葛亮最后由于又急又气,操劳过度,病倒了,在自已中军帐中点烛镶星延命之时,又被魏延冲进大帐所带来的大风吹灭蜡烛,诸葛亮长叹一声:“天灭我也”,走出帐外看到自己的星石陨落,就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随即开始交代后事,不久即去世,为了让大队人马顺利撤回蜀国,一代伟人在最后关头还来了一个妙计,即“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仲达就是司马懿。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由于诸葛亮不幸逝世,蜀国也就慢慢衰败直至最后灭亡了。 诸葛亮的一生共有两个27年。公元207年以前的27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因,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27年,是诸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没有惜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镶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所以,人们常用“出师末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语来表达对他的同情和敬意。他忠诚为国的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