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家满天下,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2、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
3、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4、学能变化气质。
5、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6、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
7、先发明人之本心然后使之博览。
8、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
9、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
10、差之毫厘,缪以千里。
11、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起来,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
12、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
13、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14、若乃后世之诗,则亦有当代之英,气禀识趣,不同凡流。
15、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16、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17、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18、自古圣人亦因往哲之言,师友之言,乃能有进。
19、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20、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21、来年尚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
22、墟墓兴衰宗庙饮,斯人千古不磨心。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只今。
23、万物皆备于我。
24、不可自暴自弃自屈。
25、精神不运则愈,血脉不运则病。
26、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并获得审美体验与知识的活动。下面是《陆九渊》阅读答案,快来看看吧!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11~15题。(10分)
陆九渊①,字子静。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②穷际,父笑而不答。遂深思,至忘寝食。及总角③,举止异凡儿,见者敬之。谓人日:闻人诵伊川④语,自觉若伤我者。又日:伊川之言,奚为⑤与孔子、孟子之言不类?近见其间多有不是处。初读《论语》,即疑有子之言支离。他日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日四方上下日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宋史·陆九渊传》)
【注释】①陆九渊:江西金溪人,宋代著名的理学家和教育家。②何所:为什么。③总角:古代指十一二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④伊川: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颐的别称。⑤奚为:为什么。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3分)
(1)及( )(2)类( )(3)省( )
12、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2分)
生三四岁,问其父天地何所穷际,父笑而不答。
13、为什么人们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见者敬之?(用原文句回答)(1分)
14、短文中的哪些事例可以说明陆九渊自幼好学?请你概述。(2分)
15、陆九渊自幼好学的.事对你有什么启发?请你说说。(2分)
参考答案:
11、(1)等到,到了(2)相同,类同(3)明白,醒悟(1分1小题,共3分)
12、长到三四岁时,就向他的父亲发问天地之间为什么无边无际,他的父亲只是笑着并不回答。(基本意思答到即可,2分)
13、举止异凡儿(1分)
14、四个事例:①三、四岁时,曾向父亲发问天地何所穷际;②读程颐书,发现其所说的话与孔子、孟子不相类似,甚至有矛盾之处;③初读《论语》,就对《有子》三章表示怀疑;④读古书到宇宙二字,看见解者的解说,忽然大有省悟。(2分。答到2个给1分,3个以上2分)
15、示例:陆九渊自幼好学,他的好学不在于博览,而表现在善于思考和大胆质疑上。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分,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