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跟你一日之计相似的名言 正文

跟你一日之计相似的名言

时间:2025-04-29 09:58:01

一、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令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遂与外人间隔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C.①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②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D.①停数日,辞去 ②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2.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3.用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

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用现代汉语

(1)黄发垂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中人们 的特点;他们在送渔人离开时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也”是因为

5.世外桃源寄托了陶渊明怎样的社会理想? 答:

三、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 (10分)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乙 )陶潜,字元亮,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

尝著《五柳先生传》曰:“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注]①适:满足②融然:和悦快乐的样子③畜:同“蓄”④弦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词(2分)

⑴渔人甚异之( ) ⑵阡陌交通( )

⑶颖脱不

2.请从[乙]文中摘录出与“土地平旷,屋舍

答:

3. 从[乙]文看,陶渊明的琴没有琴弦,他本人也不会抚琴,但也朋友相聚,他却“抚而和之”他真的是在抚琴吗?结合全文看,这反映了他怎样的性格?(3分)

答:

4.

⑴黄发垂

⑵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 译文:

四、读下面文言文(17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

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4分)

答:

3.用原文语句作答:(3分)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4.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3分)

答:

5.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

答:

五、(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1.本文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期著名诗人,《 》是他的著名诗作之一(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阡陌交通( ) (2)便要还家( )

3.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

4.作者生活的时代,赋役

什么样的愿望?(2分)

答:

5.本文是一篇流传千古的美文,作者在文中用简练的文字写出了桃花林的绝美景色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将桃花林的美景描绘出来(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分)

(乙)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分)

江天一传(节选)

江天一,字文石,

6.文中“尝语人曰”中“语”的意思是: (1分)

7.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本文是如何表现江天一酷爱读书的(2分)

答:

8.请结合陶渊明其人和你读过的他的诗文,谈谈对“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这两句话的

理解(2分)

答:

六、阅读文言文(13分)

〔甲〕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乙〕房玄龄①奏:“阅②府库甲兵,远胜隋世”上③曰:“甲兵武备,诚不可缺;然炀帝④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注〕①房玄龄:唐太宗时任宰相②阅:查看③上:指唐太宗④炀帝:指隋炀帝⑤

1.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甲文村中人来到桃花源的原因是 ;乙文唐太宗论述治国更需重视民生时举的事例是 (2分)

2.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便要还家 要: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

(3)诚不可缺 诚: (4)卒亡天下 卒: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若公等尽力,使百姓

译文:

4.甲乙两文都传达着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愿望如何实现这一愿望呢?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你从古文学习中获得的启示(3分)

〔帮帮你〕可回忆《治水必躬亲》、《捕蛇者说》、《岳阳楼记》、《邹忌讽齐王纳谏》、《陈涉世家》等文章内容

答:

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隔绝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悉如外人 悉: (2)无论魏晋 无论:

(3)临溪而渔 渔:

2.

(1)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译文:

3.根据选段内容,在下面的空格处填入适当的成语(4分)

欲脱尘网,陶渊明志寄□□□□;

□□□□,欧阳修情醉

4.【甲】【乙】两段文字都描写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请说说它们所表现的生活有哪些共同之处(4分)

答:

八、(甲)阅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10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朝代)著名诗人 (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①芳草鲜美( ) ②屋舍

③便扶向路( ) ④寻病终( )

3.成语皆言简意赅,许多成语都语出有典,如成语 ,就是浓缩本文的故事而来,意思是 (2分)

4.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

答:

5.渔人偶遇桃源,“处处志之”,最终却“不复得路”,其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3分)

答:

九、阅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各题(8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屋舍

2.用现代汉语

(1)黄发垂

译文: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十、阅读《桃花源记》中的两段文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哪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4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行道之人弗受(《孟子》)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C.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以咨

E..遂与外人间隔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答〕 和

2.下面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部分,哪一项不正确?( )(2分)

A.此人一一为(桃花源中人)具言所闻,(渔人)皆叹惋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马)也(《马说》)

C.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

D.旦日,客从外来,(邹忌)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3.用现代汉语

答:

4.“黄发垂

答:

5.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像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2分)

答:

十一、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13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从选段中理出“渔人”的行踪,在括号处填入短语(2分)

发现桃花源——( )——( )

2.在选段中找出与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词(2分)

⑴悉如外人( )⑵便要还家( )

3.用现代汉语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4.第一段中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 ;表现村中人快乐生活的句子是 (4分)

5.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十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4分)

(1)屋舍

(3)咸来问讯: (4)皆叹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B.①问今是何世 ②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C.①不复出焉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D.①设酒杀鸡作食 ②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3.用现代汉语

(1)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

4.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2分)(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

C.从今若许闲乘月,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十三、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

1.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武陵人/捕鱼为业 B.问/今是何世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后遂无问/津者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

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

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

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2)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5.作者在本文中描写的世外桃源有何用意?(2分)

答:

十四.、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

1.用现代汉语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

2.根据本文内容,恰当选用文中的四字短语填空(2分)

武陵渔人“忘路之远近”,发现了桃花林,甚是好奇,就“ ”进入桃花源,他感到桃花源人的生活是那么“ ”离开桃花源时,他“ ”,但再来寻找时还是“ ”

3.从第②③段对桃花源的描写可以看出,桃花源让作者向往的是:(1);(2);(3)(3分)

十五、文言文阅读(15分)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节选自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问:“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节选自《礼记&8226;檀弓下》)

【注释】①式:同“轼”,车前的扶手横木,这里用作动词②壹:真是,实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称呼公婆④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还家: ③子之哭也: ④苛政猛于虎也:

2.用现代汉语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②今吾子又死焉

译文:

3.从表达方式看,甲乙两文都运用了 (填2字);从艺术表现手法看,甲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寄托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运用了 (填2字)的手法突出主题(每格限填1字)(3分)

4.桃花源人、泰山妇人为什么都不愿意离开他们各自生活的地方?(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答:

《桃花源记》中考试题集锦

【参考答案】

一.1、D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

二.1.(3分)(1)类(2)全 ,都(3)邀请( 每词1分 )

2.(2分)A( 古义 ;B 交错相通 :c 与世隔绝的地 方 ;D 不用说,更不用说.今义略)

3. (4分). (1分)老人和孩干们个个都安闲快 乐,或:老人和小孩都充满喜 悦 之情.显得心满意 足 (“黄发垂

4.(2 分)热情好客;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的生活(意合即可〕

5.(4分)表达了作者对和平(没 有 战 乱)的向往 , 对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追求 意合即可 〔 “和平”与“平等和谐自足 ”两点每点各2 分 )

三.1.⑴对……感到惊异 ⑵交错相通 ⑶ 束缚,约束 ⑷停止(2分)

2.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

3.不是,他只是作出抚琴的样子(1分)这反映了他无拘无束,本性率真,面对穷困的生活,自得其乐的性格(意对即可)(2分)

4.①老人和小孩,都和悦幸福,自得其乐

四.1.(1)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2)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2.第一问:渔人的行踪第二问:逢桃林、访桃源、寻桃源3.(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黄发垂

五.(甲)(10分)

1.饮酒(归园田居)(1分,只要是陶渊明著名诗作即可)

2.(1)交错相通(互相通达)(2)通“邀”,邀请(共2分,每小题1分)

3.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2分,抄写全句也可)

4.围绕“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生活安定富足”回答即可(2分)

5.围绕第一段中描写桃花林景色的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即可(共3分,结合作品内容1分,修辞手法1分,语言生动形象1分)

(乙)(5分)

6.告诉(1分)

7.围绕“屋漏,日晒雨淋,读书自若”或“家人埋怨环境艰苦,读书自若”回答皆可(2分)

8.结合陶渊明品行高洁、安贫乐道和他的诗文流传千古、影响深远,围绕“读书人若无高

洁品格,一定不会写出好作品”回答即可(共2分,理解1分,结合陶渊明其人及作品1分)

六.1.桃花源中人说自从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就再没有从这里出去 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

2.(1)同“邀”,邀请 (2)与外界隔绝的地方 (3)确实 (4)终于

3.(1)竟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

(2)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老百姓安定,这是我的武器装备(或盔甲兵器)

4.示例1:我认为关注民间疾苦可以使百姓安乐《捕蛇者说》中蒋氏等人的悲惨遭遇说明了“苛政猛于虎”减轻赋税,关注民生,这是使老百姓安居乐业的关键

示例2:我觉得为官者亲历亲为、廉政爱民可以使百姓安居乐业《治水必躬亲》一文中海瑞在治理水患时亲临现场,风雨无阻,不苛扣百姓钱粮,像他这样才可以真正造福于百姓

七. 1.(3分)(1)“全”或“都”(2)“不要说”或“更不必说”(3)钓鱼(每小题1分)

2.(4分)(1)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2)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每小题2分)

3.(4分)世外桃源与民同乐(各2分)

4.(4分)共同之处: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风淳朴③人与人和乐相处(答出两点就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八. 1.晋代(东晋).陶渊明

2.①鲜艳美丽②整齐的样子③沿、顺着④随即,不久

3.世外桃源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脱离现实的美好场所或境地或环境幽美的地方

4.只要所选之句为读者留下了一定的想象空间,并能对此句作简要分

5.此题只要能围绕作者的矛盾思想来答,语言表述清晰流畅即可示例:寄寓了作者对美好的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理想无法实现的矛盾思想“桃源” 即代表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文中的渔人虽“处处志之”,但终“不复得路”,暗示了桃源并不存在,这样的理想无法实现

九.1.(2分)⑴整齐的样子(1分)⑵同“邀”邀请(1分)

2.(6分)(每小题译出大意给1分;①小题“黄发垂

⑴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显得心满意足

⑵(他们)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世隔绝的地方

十.1.A、B(A项:走;B项:指示代词,这;C项:副词,相当于“又”/恢复;D项:说/道理;E项:隔开/偷偷地)

2.A(“渔人”应为“桃花源中人”)

3.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4.“黄发垂

5.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

十一.1.访问(进入)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2.(1)咸(皆)(2)延

3.(他们)问起现在外面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

4.土地平旷,屋舍

5.寄托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平社会的向往之情

十二.1.(4分,每处一分,意思对即可得分)(1)整齐的样子(2)听到(3)都(4)惊讶,惊奇

2.(2分)答案:D

3.(4分,每句2分)(1)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知道魏、晋两个朝代了(2)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4.(2分)答案:B

十三.十三.1.D(“问津者”是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中间不能停顿)(2分)?

2.B(交通:互相通达)(2分)?

3.C(桃花源的生活场景是虚构的,展现的是理想社会而不是现实社会)(2分)?

4.(1)渔人觉得非常奇怪(1分),又继续往前走,想找到林子的尽头(1分)(2)这个人一一给(他们)说了自己知道的(1分),(听的人)都长叹表示惋惜(1分)

5.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1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1分

十四.1.答:(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2.答:欲穷其林 怡然自乐 处处志之 不复得路 需要强调的是,你必须用原文四字短语填写——请注意,每处都有双引号如果因忽视双引号而丢分,你就是百里挑一了 这四个空并不难填,看来,今年的前几道题难度都不大,拉不开距离

3. 提示:要从四个角度来考虑:一、环境方面(优美);二、物质方面(富足)三、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和乐);四、能避乱,无战乱(没有压迫、剥削)答三点即可这道题是分点的,不要简单地答:幸福

十五.1.(4分)①交错相通 ②通“邀”,邀请 ③你 ④

2.(4分)①(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2分)

②如今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2分)

3.(3分)记叙(描写)虚构(想象) 反衬(对比)(各1分)

4.(4分)桃花源与世隔绝,远离战乱,没有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顾(看)而乐之

C、履(踏,攀)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顾而乐之,行歌(即“歌行”,一种诗体)相答 B、曾日月之几何(多少)

C、予乃摄衣(提起下衣)而上 D、攀栖鹘之危巢(危险的鸟巢)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A、①俯冯夷之幽宫 ②燕巢于飞幕之上

B、①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②吾念,汝从于东,东亦客也

C、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D、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5、对下列各句加点词语词类活用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掠予舟而西也 ③侣鱼虾而友

A、①和③相同,②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6、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用白描手法写景的一组是( )

①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②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③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④时夜将来,四顾寂寥 ⑤曾明月之几何 ⑥山鸣谷应,风起云涌

A、②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7、下列对原文的

A、文章写了作者与二客月夜泛舟赤壁的故事,并生动描绘了清幽的江上景色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初冬之景,而在《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作者在散步中为“月白风清”的良夜所吸引,陡起游兴,而泛舟赤壁;后又舍舟登山,山游后又复舟游,过程曲折,景色也因而

D、文中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而登仙”的游仙思想,其中既透露了作者精神升腾入大自然的旷达之思,也反映了他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8、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披(分开)蒙茸,踞虎豹 B、攀栖鹘之危(危险)巢

C、翅如车轮,玄裳

9、选出下列加点的词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 )

A、予乃摄衣而上 B、履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掠予舟而西也

10、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凛乎其不可留也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顾安所得酒乎

A、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B、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两个“乎”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两个“乎”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11、对语段内容及形式的分

A、“

B、因为作者对景物感到恐惧,所以“划然长啸”,给自己壮胆,这种心态,在《石钟山记》中也曾出现过

C、语段在表达方法上以记叙、描写为主,边抒情论理,在写法上与《石钟山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D、道士化鹤的故事出于“羽化”的游仙思想,作者的这一幻想,流露了他出世的思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履

B、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古代传说中的水神名)之幽宫

C、梦一道士,羽衣翩

D、畴昔(往日,这里指昨晚上)之夜,飞鸣而过我者……

13、下列加点字的意思,古今变化不大的一项是( )

A、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 B、予乃摄衣而上

C、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D、须臾客去,予亦就睡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活用词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②履

③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 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A、①③相同,②④相同 B、①③相同,②④不同

C、①③不同,②④相同 D、①③不同,②④不同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归而谋诸妇 ②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

B、①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②不能兴风雨,无以利世,而适类于予

C、①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②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禄升斗之禄

D、①听其所止而休 ②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16、下列句中加点实词释义错误的一项是( )

A、断(阻绝)岸千尺 B、履(鞋子)

C、木叶尽脱(凋零,脱落) D、披(分开)蒙茸

17、下列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黄泥之坂 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B、①顾安所得酒乎 ②顾不如蜀

C、①余亦悄然而悲 ②北救赵而西却秦 D、①将归于临皋 ②霜叶红于二月花

18、名句填空

①霜露既降, 人影在地, ,顾而乐之,

②江流有声, 山高月小,

19、结合所学过的《前赤壁赋》,比较两篇赋文,问答下面的问题:(每空1分,共5分)

前赋是新秋游赤壁,典型的景象是“ 、 ” ,后赋是初冬游赤壁,相应景象是“ 、 ” ;前赋写的是月下泛舟的实事,后者则用道士化鹤来印证前赋中“ ”的虚幻故事,从而抒发作者超脱的情怀

20、这篇赋渲染的气氛前后有什么变化?

21、孤鹤有什么象征意义?

22、末段所写的梦境与《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梦境在创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

23、末段所写的梦境寄托作者怎样的情思?

24、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如此良夜何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以待子不时之须

④江山不可复识矣

⑤听其所止而休矣

⑥归而谋诸妇

⑦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

⑧予摄衣而上,履

25、此文是作者在写了《赤壁赋》数月以后写的试任选一个角度,简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完成2628题

凡 物 皆 有 可 观 苟 有 可 观 皆 有 可 乐 非 必 怪 奇 伟 丽 者也 饣甫 糟

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美恶之辨战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物有以盖之矣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26、给第一段文字加上标点

27、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美恶之辨战于中(中间) B、 物有以盖(遮蔽)之矣

C、 彼挟其高大以临(府视)我 D、 则我常

28、

①夫所为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②如隙中之观斗,又乌知胜负之所在?

阅读《石钟山记》文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石钟山记(第一段) 苏 轼

《水经》云:“彭

29、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译文:

3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是(这种)说也,人常疑之 B、余韵徐歇(停止)

C、自以为得之(代指“遗踪”)矣 D、

31、本段是全文的第一段,作者从石钟山的 开始入笔,以两位古人“郦元”和李渤的观点为引子,其中后者是 (填赞同或反对)前者的观点,作者对二者的观点持 态度这一点从文中 这句话可以判断(4分)

阅读《方山子传》,回答下面的问题:

方山子传

苏 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①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②,闾里之侠皆宗之③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④”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⑤,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⑥,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⑦,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

【注释】

①光、黄:即光州和黄州光州和黄州邻接,宋时同属淮南西路② 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

3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4分)

①闾里之侠皆宗之 ②稍壮,折节读书

③方山子傥见之

33、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他植者则不然

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 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D、①呼余宿其家 ②其皆出于此乎

34、

①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译文:

②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译文:

35、这篇文章寥寥数语,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段,叙事、写景、抒情都是为了突出主人公的一个典型特征: ,作者赏明月,看松柏,自放于山水之间,这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 的情怀。

参考答案:

1、 B 冯——píng, 戛——jiá

2、D (应解为“高”)

3、B(A边走边唱,C提着衣襟,D筑在树

4、C(A结构助词“的”,B跟随,C“可是”/“回头看”,D恰好)

5、C(①句“下”和②句“西”均为方位名词用作动词“攻下”和“向西飞”,③句“侣”为名词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④“羽衣”名词用作状语“穿着羽衣”)

6、A(④⑤不是写景)

7、A(不只是泛舟,还有爬山,描绘的不是江上景色,而是山间草木,景色是“峭拔”,而非“清幽”)

8、B

9、C

10、B

11、D

12、A

13、C

14、A

15、A(一个表顺承,一个表转折,译为但是)B、恰好C、表示目的D、任凭

16、 B 履:登、踏

17、 A、(A项中两个“之”字均为音节助词B项中两个“顾”字,前者转折连词,为“但是,可是”意,后者为反问副词,为“难道”意C项中两个“而”字,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并列关系D项中两个“于”字,前者为介词,为“到”意;后者为形容词后表比较)

18、①木叶尽脱 仰见明月 行歌互答②断岸千尺 水落石出

19、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羽化而登仙

20、 景物色彩由秋季的明朗清丽、平宁悠远转为冬季的阴暗压抑、险峻肃杀

21、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具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结尾借此含蓄地传达出他企图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心态

23、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表明作者内心面对前途、理想、抱负的迷茫,如同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常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矛盾的思想是其复杂感情的真实体现

24、①这个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②可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③留着你意外的需用④先前的景象再也不能辨识了⑤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⑥回到家里找妻子(妇人)为此事想办法(商量此事)⑦这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走出,将要回到临皋去两位客人跟随我,同过黄泥坂⑧我提起衣裳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分开稠密的杂草,蹲在形似虎豹的山石上,登上象虬龙一样弯曲的古木,手扳着鹘鸟栖宿的高巢府视水神冯夷的深宫,这时两位客人已不能跟我爬山了

25、如:《赤壁赋》描写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草木,景色峭拔,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谈到某点并言之成理即可(3分)

26、可观可观,可乐,者也酉离,醉,木,饱也,乐?

27、 A 中,指内心

28、①那些为了求福而躲避祝患的人,以为幸福令人高兴而祸患,使人悲伤

②就好像以缝隙中看别人争斗,又怎能明白胜负的原因呢?

29、(1)现在把钟和磬放在水里,即使大风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音,何况石头呢

(2)能敲得发出铿锵作响的山石,到处都有,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这是为什么呢?

30、C(之代指石钟山命名的由来)

31、得名由来 反对 怀疑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32、推崇 改变志节、行为 通“倘”、或许 放开手脚干一番事

33、A (A“而”:都是连词, 并且,表递进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于”:介词,在/介词,比D“其”代词,他的\副词,大

34、①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②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

35、闲 失意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