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亮再不能兴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诸葛亮
3、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4、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忠勇武将
6、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
7、志当存高远。——诸葛亮
8、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仲达
9、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水镜先生
10、(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
11、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曹操
12、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孔明评曹操
1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太史慈
14、“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程普
15、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仲达评孔明
16、……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庞士元
17、(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陈寿
18、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19、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
20、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
21、三日不见,变刮目相看。——鲁肃
2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23、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诸葛亮
24、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25、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陆伯言
26、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诸葛亮
27、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司马仲达
28、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29、古人贱尺璧而重寸阴,惧求时之过已。——曹丕
30、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张昭谏孙权
31、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评袁绍
32、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隐士
33、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杨顒谏孔明
34、懵懂而死,与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为永生。——马超
35、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
36、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诸葛亮
37、我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关羽
38、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刘备
39、自古骄兵多致败,从来轻敌少成功。——罗贯中
40、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刘安
41、青山不老,绿水长存。——罗贯中
4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
44、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曹操
45、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46、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
47、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48、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曹操
49、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曹操
50、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
51、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评袁绍
52、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诸葛亮
5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4、(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陈寿
55、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诸葛亮
5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57、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智勇武将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下面我们来看看关于三国演义主要内容,欢迎阅读借鉴。
关于三国演义主要内容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了公元3世纪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政治、军事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侵犯长江以南,形成三足鼎立,相对稳定的.局面。三国是曹操的魏国,孙权的吴国,和刘备的蜀国。曹操逝世后,曹匹称帝。大将司马昭统一全国,结束了三足鼎立之局面,夺魏为晋,建立晋朝。
三国演义名言警句
No1、袁绍虽强,事多怀疑不决,何足忧乎!
No2、志当存高远。
No3、拼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义名。
No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No5、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
No6、为将之道:勿以胜为喜,勿以败为忧。
No7、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
No8、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
No9、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No10、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No11、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No12、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No13、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No14、既生瑜,何生亮。
No15、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No16、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No17、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No18、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No19、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No20、生子当如孙仲谋。
No21、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No22、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No23、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No2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No25、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No26、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
No27、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No28、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No29、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No30、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No31、此时人困马乏,大家面面相觑,各欲逃生。
No32、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No33、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No3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No35、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No36、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No37、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No38、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No39、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No40、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No41、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No42、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No43、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No44、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No45、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No46、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No47、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
No48、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No49、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No50、威震乾坤第一功,辕门画鼓响冬冬。云长停盏施英勇,酒尚温时斩华雄。
三国司马懿名言
(一)“支点策略”(刺猬法则):在复杂的形势下,如果对局势决定不清,分析不透,就执行自我最基本最安全的一个策略。
(二)中国古往今来所有的事变,都要三个条件:“势”讲的是民心向背;“局”讲的是力量比较;“变”讲的是时机条件。
(三)成功的秘诀其实就是热情加坚持。
(四)很多时候,成功不是资源问题,是信心问题。有资源的人如果没有信心照样失败。
(五)人一旦有了不良情绪,决策质量和行动质量都会明显下降。最常见的三种情形:忧伤激动疲惫。
(六)很多事情,第一次想做但是没有做,以后就再没机会做了;很多话,第一次想说但是没有说,以后就再没有机会了。
(七)任何学科都是深刻的片面。
(八)机会来的时候就如昙花一现,虽然美丽,但是转瞬即逝。
(九)真理都是简单的,真诚都是朴素的,真正的美都有单纯的形式。越是真话越朴素,一个有很高技巧的人,能用朴素的语言说大实话,才叫真智慧。
(十)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见的鬼比你见的人都多。
(十一)武力解决一时,文化解决一向,管理的高明之处不是让人掉头,而是让人点头。宁治一服,不治一死。
(十二)童年是人生的父亲,环境是人生的母亲。
(十三)后悔是选择的影子,遗憾是人生的伴侣。
(十四)不愉悦就装愉悦,装时刻长了就是真愉悦,不聪明你就装聪明,装时刻长了就是真聪明,当然了,装傻时刻长了就是真傻。
(十五)在领导身边工作有三大忌讳:忌泄漏;忌轻慢;忌欺瞒。
(十六)人不缺打老虎的力量,缺的是打老虎的胆量。老虎在眼前的时候,你不怕它,你能把它打跑。老虎在天边的时候,你怕它,它能把你吓倒。
(十七)训练有素的人,遇到遗憾的事,用心地谋划未来;未经训练的人,遇到遗憾的事,痛苦地后悔过去。
(十八)给领导提意见,有两点个性不好做:第一个是揭领导的'短揭得狠,第二个是探领导的心探得准。
(十九)人生要过得好,必须处理好和“四老”的关系。哪“四老”呢?就是老爸、老师、老板、老婆。小的时候处理好和老爸的关系,上学了处理好跟老师的关系,工作了处理好跟老板的关系,成家了处理好跟老婆的关系。把这“四老”的关系都处理好了,那这日子就幸福了。
(二十)人这一辈子,顺风顺水的时候高歌猛进,那都不算本事,逆风逆水,走背字的时候,能心态正常,找准出路,临危不乱,这才叫本事。
(二十一)在应对复杂矛盾和比较激烈的冲突局面的时候,就应学习并领悟用“正楷”的方式去做人和说话,而不是用“草书”的方式去做人和说话。
(二十二)失败是人生的营养品,挫折是进步的基石。成功的人会转化,把挫折失败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人生的营养。
(二十三)如果在正式场合有人跟你开玩笑,或者用极随便的态度跟你打招呼,那只能说明这个人想当众显示他跟你的关系不一般,有别于常人。
(二十四)温室里养苗,养的是一棵纤弱的小草,野地里风雨中养苗,养的才是参天大树。
(二十五)应对失败和挫折的四种比较用心的应对方法:改善;替代;合理化;升华。
(二十六)离成功最近的时候,风险最大,形势一派大好的时候最容易犯错误。
(二十七)展示最稀缺的,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认可。
(二十八)权威性就是自由度,权威性有多大,自由度就有多宽,有本事的人发脾气,那叫个性,没本事你敢发脾气,那叫找死。
(二十九)一个人做事情,如果人人都觉得你了不起,说明你发奋了;如果自我也觉得自我了不起,说明你发烧了。英雄和强者不是被敌人打败的,都是被自我打败的。
(三十)给领导提意见,有两点特别不要做:第一个是揭领导的短揭得狠,第二个是探领导的心探得准。
(三十一)权胜才必有辱,威胜德必有祸。
(三十二)嫉恨的三个原则:嫉妒相似,不嫉妒不一样;嫉妒强势,不嫉妒弱势;嫉妒易得,不嫉妒难得。
(三十三)稳定部dui的士气和情绪有三个策略:持续一致,引入权威;借助暗示,输出信心;调整情绪,合明白释。
(三十四)人的偏见都来自自我擅长的领域。
(三十五)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三十六)应对突发事件的方法:提前决定,矛盾公开;确认权威,合理行动;借人借势,速战速决。
(三十七)为了获得机遇,提前做的准备:建立联盟,获得支持;风格匹配,主角互补;类型匹配,制造认同。
(三十八)人生当中,第一个或者第一次永远是难忘的,永远比眼前的好,不是说第一个真的有多么好,而是正因那是第一个。
(三十九)真理真性,先真实再讲理,看到真实的自我是一个人进步的开始,也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开始。
(四十)(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
(四十一)一个圆不能有两个圆心,一个桃不能有两个桃核,一个队伍不能有两个领导。
(四十二)一个成功者,想单枪匹马单人独骑成功是不可能的,得有人支持你。
(四十三)权威性跟人际关联的敏感性成反比,越有权威,越不用太在意人际关联。越没权威,越要在乎人际关联。
(四十四)一个人事业要成功,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是十分关键的。在咱们的传统文化中,这叫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每临大事有静气”。
(四十五)没有利益是不行的,只有利益是不够的。人除了利益之外还要理想要好处要认同。
(四十六)了解自我,这叫明白;理解自我,这叫清醒;承认自我,这叫勇气。一个人有了这三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四十七)举奸需机密,扬善要彰显。
(四十八)人生最大的成功是子女教育的成功,人生最大的失败是子女教育的失败。
(四十九)处理好和领导的关系的六字箴言:对付猜疑型领导,要:勤、谨、忍;对付记恨型领导,要:谦、温、密。
(五十)一个人,在做自我最擅长的事情的时候,也是最容易被别人抓住破绽的。
(五十一)教育是指导不是指责,教育是示范而不是口传。
(五十二)人的偏见都来自自己擅长的领域。
(五十三)鼓励B级的人做A级的事情,给培养对象犯错误搭个平台。
司马懿简介
司马懿(179-251年),字仲达,汉族,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对抗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七十三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故烈祖明皇帝授以寄讬之任。懿戮力尽节,以宁华夏。这指的就是司马懿。司马懿,这个足智多谋,处事圆滑,善用兵,变化若神,心机深沉,这样的男子,着实让人佩服和喜欢。
人物评价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 等赞誉。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 ,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之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