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儒家经典名言手抄 正文

儒家经典名言手抄

时间:2025-05-14 00:14:40

【国学经典名句】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7、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大禹谟)

8、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9、多行不义必自毙。 (左传)

10、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国学经典简介】

经部——儒学经典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重要书目如:《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重要书目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战国策》、《宋元明史纪事本末》等等。

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

子部分为“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耶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重要书目如:《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管子》、《尹文子》、《慎子》、《公孙龙子》、《淮南子》、《抱朴子》、《列子》、《孙子》、《山海经》、《艺文类聚》、《金刚经》、《四十二章经》等等。

集部——诸子百家及艺术、谱录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重要书目如:《楚辞》、《全唐诗》,《全宋词》,《乐府诗集》、《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等等。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以下是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欢迎阅读。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1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2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3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4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5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6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7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8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9

经典诵读论语手抄报10

《论语》中的成语典故

1.【犯上作乱】

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

《论语·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

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

《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3.【三省吾身】

省:检查、反省。身:自身。原指每日从三个方面检查自己

后指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首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

4.【行有余力】

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论语·学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言而有信】

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6.【慎终追远】

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贫而乐道】

家境贫穷,却以获得知识、懂得道理为乐事。

《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

8.【三十而立】

指人在三十岁前后有所成就。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9.【不惑之年】

不惑:遇到事情能明辨不疑。以此作为4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0.【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1.【耳顺之年】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2.【从心所欲】

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13.【温故知新】

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4.【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15.【一以贯之】

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16.【见贤思齐】

贤:德才兼备的人;齐:相等。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想赶上他。

《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7.【游必有方】

要是出游,必须要告知去处。

《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8.【讷言敏行】

讷言:说话谨慎;敏:敏捷。指说话谨慎,办事敏捷。

《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敏而好学】

敏:聪明;  好:喜好。天资聪明而又好学。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0.【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1.【安老怀少】

安:安顿;  怀:关怀。尊重老人,使其安逸;关怀年亲人。使其信服。

《论语·公治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2.【不改其乐】

不改变自有的快乐。指处于困苦的境况仍然很快乐。

《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扰,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经典名句

NO1、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NO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NO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NO4、子谓——《韶》:“尽善矣,尽美矣。”——《论语·八佾》(尽善尽美)

NO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NO6、过而不改,是谓过已。——《论语·卫灵公》

NO7、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

NO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NO9、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

NO10、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NO1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NO12、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NO13、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论语·卫灵公》

NO14、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NO15、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

NO16、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NO17、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NO18、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论语·季氏》

NO1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NO20、君子不器。——《论语·为政》

NO21、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NO22、古之学者为己(所谓为己之学),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NO23、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NO24、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NO25、孝弟(tì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NO26、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

NO27、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NO28、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NO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

NO3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NO31、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宪问》

NO3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NO33、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NO3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NO35、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论语·为政》

NO36、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NO3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举一反三)

NO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NO3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NO4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NO41、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NO42、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NO4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NO4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NO4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NO46、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NO47、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NO48、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NO49、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NO50、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论语·卫灵公》(杀身成仁)

NO51、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一、孔子手抄报内容:

孔子(公元前544年9月28日―公元前478年4月11日) 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非儒学),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和国家的祖宗神同等级别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二、孔子手抄报内容:早年经历

鲁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被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阜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

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日见其长,已意识到要努力学习做人与生活之本领,所以称自己虽然已经十五岁了,但志向在于做学问。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的母亲颜征在去世。这一年,季氏宴请士一级贵族,孔子去赴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

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已经十九岁了,为了能够经常回到祖籍地宋国祭拜祖先,便迎娶了宋国人丌官氏之女为妻。

三、孔子典故————实验欹器

《荀子·宥坐》记载“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果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日:‘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宥和右的意思相同,也跟侑意思一样,劝说、勉励的意思,坐同座。古时候的人没有桌椅,只能坐地上,公元前面是案几。常用的物品放在右边,所以,座位右边是经常关注的地方。宥坐即座右铭。

欹器的'底是尖的,它有个特点:空虚时只能歪斜地放着,即“虚则欹”;当注入一半左右的水,就可端正地摆放,就是“中则正”;但注水又不可太满,水太多了,它又会自动侧翻倒,把水都倒了出来,这就是“满则覆”。欹器是对它的俗称,当人们利用它的特性赋予了文化内涵后,又送它一个雅号叫宥坐。

四、孔子主要代表作是——《春秋》、《论语》

1、《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shu》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五、孔子名言: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2、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5、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6、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8、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9、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10、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11、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12、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3、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4、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5、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9、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2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