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田园诗的开派者。他的诗歌如空谷绝响,千百年来振聋发聩,令人耳目一新。他独立不羁的人格、清新隽永的作品,让世人仰视。他五次出仕、遭际迥异的一生,也一直吸引后来学者的目光。自他死后的一千五百年间,评析陶渊明的书如汗牛充栋,对陶渊明的思想和文学风格多有评述。其中,对于陶渊明的思想是儒家、道家,还是他家?千百年来众说纷纭。纵观陶渊明的一生,我们发现,他的入世为官与他的出世隐居深受儒道的人生进退之道的影响。 陶渊明的入世与其儒家思想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做过大官,他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做过官。身处于这样的一个仕宦之家,奠定了他儒家思想的坚实基础。陶渊明生于晋宋易代之际,从小受到“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君子固穷”以及“仁义、忠恕、知命”等儒家思想的,陶。他少时的生活是穷困的,“短褐穿结,箪瓢屡空”,“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尽管家境如此,他仍有“不坠青云之志”,并刻苦学习:“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他刻苦的程度达到了“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他积极准备、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由此可见一斑。
陶渊明在他63年的人生旅途中,曾先后四次入仕为官,并屡屡挣扎于进退之间。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陶渊明经家叔陶夔推荐去州里做了一名祭酒(一种有名无实的学官)。这是陶渊明生平第一次做官,这一年他29岁。但不久就因“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刚入仕途就遇挫折,这对年轻的陶渊明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辞掉祭酒后,陶渊明在家赋闲。这时他已年过三十。“三十而立”的古训让陶渊明内心很不是滋味。但这时朝廷的局势发生了好转。几年来隐藏于内心深处的“出世”思想终于重见天日。
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陶渊明再次到州府赴任,入桓玄幕府,充当了一名参军。这一年陶渊明34岁。第二年,江南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的大事:孙恩领导五斗米道徒起义,攻下了许多地方。到了次年春天的时候起义军已逼近京师,这时桓玄便派遣陶渊明作为使者到建康,请求获准发兵。陶渊明到京都建康后,看到司马道子父子挟制皇室专横暴虐,终于明白司马道子父子与桓玄之间的矛盾实质上是各派势力之间权利的`倾轧、争夺,遂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就这样他内心深处那份蛰伏已久的报国热情也就一点点地消退了。他感到自己的这次出使已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开始后悔起当初的出仕,于是又心生退意。就在这时,陶渊明的母亲孟氏因病逝世,陶渊明于是离开桓玄幕府回家奔丧去了。
陶渊明第三次做官是在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这一年的二月,刘裕、刘毅、何无忌等人因反对桓玄称帝而在京口聚义、讨伐桓玄,刘裕为盟主。这时陶渊明应诏到刘裕府里做镇军参军。这一年陶渊明40岁。陶渊明此次出仕对刘裕寄予很大希望,想在司马道子父子及桓玄兄弟被除后大干一番事业,以实现他济世安民的理想。但刘裕在刚刚取得一些胜利后便开始耀武扬威、志得意满。陶渊明再次失望辞官。
一年后,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时任尚书的家叔陶夔的帮助下去彭泽县做了县令。这一年陶渊明41岁。陶渊明是这年八月正式担任彭泽令的,十一月的一天郡里派来一名督邮。督邮作为郡官,代表郡守督察县乡,纠举所属县是否有违法之事。当时官场的潜规则是,州郡官无论大小,到下属县里检查都十分排场,甚至利用职权明目张胆地索要贿赂,县令们无不巴结献媚。陶渊明生性耿直,对于督邮的到来不以为然。按照当时规定,若上级官员视察,县令必须穿戴整齐的官服率众官前去迎接,故县吏对陶渊明说:“应束带见之。”但陶渊明对此感到十分反感,认为那样做是对自己的屈辱,于是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日解去印绶辞官归家。从此以后,陶渊明不再为官。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称颂陶渊明是“真正的隐士”,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有诗曰:“陶潜避俗翁,未必能达道”。意思是说陶渊明尽管一生超凡脱俗、高蹈独善、志在求其心性之真,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却又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世俗。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酒之关系》一文中这样评价陶渊明:“陶潜总不能超于尘世,而且,于朝政还是留心……”的确如此,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他尽管是辞官归隐、清蹈衡门、高唱自然真趣,但他始终有一种忧愁、始终有一种焦虑、始终有一种苦闷。虽然隐居,但思想十分纠结、矛盾。这从他那篇千古传颂的《归去来兮辞》就能看出。
《归去来兮辞》是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去官归家后,心情抑郁,愤愤不平的情况下为了一吐心中的愤懑而写成的,它是作者理想受挫,想奋起却苦于无路可走时的不得意之作。通读全诗,虽然通篇都在抒写诗人的还家之乐,但只要稍加留心,还是不难看出文中隐藏着的诗人内心深处的巨大痛苦。这一点不仅于篇首“奚惆怅而独悲”一句中明写出来,而且在文内描述的许多情境中也时不时地流露出某种忧愁情绪。像“世与我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及“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等等,实际上都说明了诗人在以他感受到的或者干脆是想象的欢乐来压抑自己此时的痛苦。《归去来兮辞》虽然描写中处处使人见到欢乐,但文字中却掩饰不住诗人内心的苦涩。这说明诗人的心境是矛盾的。虽然《归去来兮辞》写的是归家之后的欢乐以明“出世”之心,然而在文字背后却能让人体会到诗人的离世之苦,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培植着“入世”的愿望的。“出世”与“入世”在诗人的思想深处形成矛盾,使他常常难以自拔。
从陶渊明自身的性格和性情来看,他崇尚老庄,追求自然,反对束缚,喜欢过一种宁静的、与世无争的田园生活。做官本不是他的平生所愿,他鄙夷世俗,看不起那些趾高气扬、装腔作势、丑态百出的大小官僚,对官场迎来送往的那些繁文缛节他深以为恨。但传统的价值观特别是由孔子开创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又迫使他不能不、不得不出世做官,这就让他一生挣扎于进退之间。
陶渊明对政治是有较高理想的,但他在当时找不到实现这种理想的道路和可能。面对当时污浊的官场、昏暗的政治,他深感报国无门,进取无望。目睹权利角逐中官员们的满心私欲、一脸虚伪,陶渊明处处掣肘,难与苟同。迫于无奈,陶渊明只好避居以安守,辞官归隐,躬耕田亩。古今中外,大凡博学多才之人,起初都是高蹈远赴之人,无不渴望建功立业,只是后来四处碰壁,方才心灰意冷,意志消沉。考察他们一生之轨迹,其跳动性往往有这样一个规律:当他们有机会展露其才以“用世”之时,他们大多倾向于务实,在思想上多以儒家观念为主导;而当他们秉其才而得不到任用施展,尤其是感到郁郁不得志之时,其思想往往倒向老庄。以“入世”思想开启人生、以“出世”思想结束人生———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典型人生道路。
在中国,一个文人要完全摆脱传统儒家积极用世、大济苍生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孔子做不到,孟子做不到,陶渊明更做不到,李白也做不到。陶渊明的悲剧在于“入世不彻底,出世不甘心”,“一心处两端”,一生深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一生挣扎于进不足以谋国、退不足以谋生的两难之间,是进亦忧而退亦忧。陶渊明无论是入世还是出世,既是为实践其社会理想寻求路径的过程,也是对理想与体制冲突自觉的过程.从为社会理想积极投身体制中,到不愿同流危害社会而脱离体制,再到走到体制的对立面,表明专制体制下君子无路,而陶渊明也完成了社会变革者、隐逸诗人和思想家三重身份的转变.
科学家在思想中给予我们以秩序;道德在行动中给予我们以秩序;艺术才在对可见、可触、可听的外观的把握中给予我们以秩序。——卡西尔
物体的意义是通过它被己身看到的方向而确定的。——梅罗.庞蒂
我不能给自己或是别人提供那种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的快乐。这种快乐对我来说毫无意义,我也不能围绕它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福柯
科学性的语言游戏希望使其说法成为真理,但却没有能力凭自己的力量,将其提出的道理合法化。——利奥塔
任何一种哲学思想只要是它能够自圆其说,它就具有某种真正的知识。——罗素
在任何事物中,美和善二者的本质特征都是相符的,因为它们正是建立在同一形式的基础上,所以善被我们颂扬为美。——托马斯.阿奎那
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正像真理是思想的首要价值一样。——罗尔斯
那隐藏着的宇宙本质自身并没有力量足以抗拒求知的勇气。对于勇毅的求知者,它只能揭开它的秘密,将它的财富和奥妙公开给他,让他享受。——黑格尔
天地和气,万物自生 宇宙之间的万物自然生存,不以人的意志所主宰。这说明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说明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又如,我们常听到的一些神话故事、宗教传闻、科学幻想,也都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不过有的是歪曲的反映,有的是虚幻的或者是夸大了的反映。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有志者,事竟成。 说明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会推动事物的发展进程;反之,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又如,“满招损,谦受益”、“人定胜天”、“事在人为”、“心灵手巧”等亦属同理。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说明人的.肉体与精神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形存神存,形谢神灭,这是唯物主义观点。又如,“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是说宇宙间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亦属唯物论。
心外无物 是说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之外无物。这与“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等,同属唯心主义。
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 这是陈云同志的一贯主导思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量力而行 是说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做力不能及而勉强要做的事,使主观违背客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是指客观事物不断地变化、发展,要适应变化了的情况,就必须破除旧观念,破除迷信盲从;实事求是就是说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规律性,按规律办事。这两者是统一的,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思想就不可能解放;反之,思想不能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也就谈不上实事求是了。
相反相成 是指事物自身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又如,“相辅相成”与此同理。
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伽达默尔
本文之外,别无它物。——德里达
存在就是统摄。——雅斯贝尔斯
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无知,粗浅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前,博学的无知存在于知识之后。——蒙田
谁占有法律语言谁就占有相关的资源和利益。——布迪厄
在这个世界上,平等地待人和试图使他们平等这两者之间的差别总是存在。前者是一个自由社会的前提条件,而后者则象D?托克维尔描述的那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奴役方式”。——哈耶克
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谈论别人的隐私是最大的罪恶;不知自己过失是最大的病痛。 ——亚里士多德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经不同。——赫拉克利特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毕达哥拉斯
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伊壁鸠鲁
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万物所由之而生的东西,万物消灭后复归于它。——阿那克西曼德
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习惯就是人生的最大指导。——休谟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卢梭
人在生存每一瞬间,都是在必然性掌握之中的被动工具。——霍尔巴赫
作为瞬间,它当然是短暂的……然而,它却是决定性的,是充满永恒的。——克尔凯郭尔
我象村里最年轻的人一样年轻,象村里最年迈的人一样年迈。——泰戈尔
痛苦就是被迫离开原地。——康德
水是最好的。——泰勒斯(古希腊)
苏格拉底,从不著书立说,推崇“无拘无束的辩论或讨论”。比较出名的一句是,他被法庭判死刑后安详地说——“死别的时辰已经到了,我们各走各的路吧——我***,你们去活。哪一个更好,唯有神才知道了。”——苏格拉底
“怀疑一切”;“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我却不能怀疑我正在怀疑。”——“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教学目标
根据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教育《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知目标: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矛盾” 、“对立” 、“统一”的基本含义,理解矛盾的概念,掌握矛盾观点。
(2)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运用矛盾分析法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正确处理自己人生中的问题,在解决人生矛盾的过程中促进自身进步和发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正确认识矛盾、不怕困难和挫折、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
(1)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性。
(2)正确对待人生矛盾。
(3)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哲学概念比较抽象,对于刚接触哲学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较大难度;本部分内容针对性较强,贴近生活实际,对学生具有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2)坚持内外因相结合,促进自身发展。
依据:由于中职学学生的知识占有量少、理性思维能力不足,把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哲学命题与实践生活之间的联系较抽象,所以作为难点通过讨论法、举例、多媒体演示加以突破。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用时: 2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4′)
多媒体播放歌曲《苦乐年华》,师生同唱,提醒学生注意歌词:“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根线,也有那解不开的小疙瘩呀。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生活是一杯酒,饱含着人生的酸甜苦辣……”
思考:根据歌词简单说说歌名“苦乐年华”是什么意思?(学生各抒己见,特别是当学生说出“酸甜苦辣”、 “悲喜交加”等相对或相反的状况时老师要及时鼓励和肯定)
探究(感悟生活):请大家举出一些自己生活中反映“苦乐年华”的具有两面性的事物或现象,限时1分钟,看谁说得又快又多。
(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
(二)讲授新课(35′)
一、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1、矛盾是事物对立统一的关系
(让学生默读教材P55中间内容,回答:什么是矛盾?)
(1)什么是矛盾
谈话:“万物莫不有对”,是说事物之中或事物之间具有两面性。例如:网络对人们来说就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人们通过它可以快速获取更多的信息,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生活带来方便;另一方面,网络上的信息真假难辨,会使人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甚至可以给人造成很大的伤害。同学们列举出了许多这样的'事物和现象,哲学上把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存在着的既相互排斥、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叫做矛盾。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展示王籍的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提问:这句诗描写的画面用了什么方法?(以动写静,以有声来写无声,以喧闹来写寂静)
多媒体展示磁铁两极、太极图、猫鼠图,学生观察分析特点,老师点拨,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
多媒体展示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提问:寓言中所说的“矛盾” 是唯物辩证法所讲的矛盾吗?
(寓言中所说的“矛盾”指的是逻辑矛盾,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2)矛盾的基本属性: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不可分割。
对立(斗争性):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相互斗争
运用学生举出的生活实例:足球比赛中的攻与守;学习过程中的苦与乐、成功与失败;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优点;社会生活中的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等;自然界中的排斥与吸引、遗传与变异、阴电与阳电、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予以说明。
统一(同一性):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幻灯片展示老子语:“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及名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成语故事“福祸相随”、“吃一堑长一智”、予以说明。
谈话: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他既存在于事物之间,也存在于事物内部。那么,矛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呢?
讨论:马克思曾经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的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有这样的精美吗?"这段包含着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呢?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对立的双方力量是不均衡的。
展示漫画:“他敢剪吗?”,提问:他为什么不敢剪?通过这个漫画你会得到什么结论?
师点拨:此漫画中,甲乙二人所处的状况是相互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构成了矛盾的统一体,双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因此,剪断绳子的后果可想而知。所以说,矛盾的一方失去另一方自己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双方都存在着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导入《猫和老鼠》视频片段,师生共同分析猫和老鼠这对“老冤家”竟能在相互竞争中生存下来,是因为在与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再如:没有遗传就无所谓变异,没有化合就无所谓分解,没有哭就无所谓乐,没有穷就无所谓富,还有生与死,胖和瘦,高和矮等等均是如此。
结论:矛盾对立双方的力量是不均衡的,这种力量的不均衡引起事物的自身调整、变化和发展,矛盾双方可以因条件变化而发生地位的转化。事物矛盾的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所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
谈话:学习了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要求我们要坚持两点论,学会一分为二和全面地看问题。认清事物的两个方面,有利于我们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还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只有从对立统一的相互作用中把握和解决矛盾,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正确方法,促进事物的发展。
举例1: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看上去有点傻,有点笨,但他脚踏实地,埋头工作,纯朴憨厚,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也取得了实实在在的进步,这正是他做人的聪明之处。
举例2、“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于两岁时因在患麻疹发高烧时错误注射链霉素导致失聪,七岁时入读聋哑学校,通过学校专门开设的律动课利用鼓声感受到声音的节拍,从此爱上音乐,在十五岁那年开始接受正规的舞蹈训练。她虽然无法听到音乐的旋律,但坚毅的她凭著手语老师的手势指导及自己用心感觉节拍,一直百折不挠地努力练习舞蹈。于1992年10月在意大利举办的艺术盛会“无国界文明艺术节”,她在斯卡拉大剧院以舞蹈《敦煌彩塑》崭露头角,被誉为“美与人性的使者”。1999年,她进入湖北省残疾人联合会艺术团。于2000年9月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她以单人舞蹈《雀之灵》感动了美国上万观众,其后又参与了多场公开舞蹈表演,包括《黄土黄》等。2003年,她调至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在2004年雅典残疾人奥运会闭幕式上,她与一队聋哑舞蹈员以舞蹈《千手观音》吸引了世界赞叹的目光,成功把中国文化的瑰丽与神秘传扬各地。迄今她已到过超过20个国家表演,包括澳大利亚、法国、日本、马来西亚、波兰等。
实战演练:同学们目前正处于选择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关键阶段,下面有这样三个企业,你准备选择哪个企业并说说理由?
A企业:工资较高,离家很远。
B企业:工资不高,但吃住条件好,离家近。
C企业:工资不很高,吃住一般,但专业对口,企业有较大发展潜力。
情感观念引导:学习了矛盾观点,就要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自觉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偏激或简单化,同时,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差别和不同,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贯通,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和处理矛盾的方法,促进事物的不断发展。
如果你不喜欢目前这份工作,要么辞职不干,要么闭嘴不言。涉世之初,往往眼高手低,心高气傲,大事做不来,小事看不上,切记不要养成挑三拣四的习惯。不要雨天怕打伞,不打伞又怕淋雨,处处表现出不满情绪。忠告: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好。
二、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继续运用《士兵突击》中许三多及“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事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人无完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自身优缺点,然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1、人生矛盾是人生中各种关系、各种因素之间的对立统一;
2、人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3、人生矛盾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源泉。
情感观念引导:我们用矛盾的观点来看我们自身,矛盾也是我们人生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人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矛盾、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在解决矛盾中我们得到成长。“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在困难面前,我们要不怕挫折,以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进取,相信自己会有一个辉煌的未来!
(三)练习反馈(3′)
1、下列包含矛盾观点的有:( D )
①、失败是成功之母 ②、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③、刻舟求剑
④、居安思危 ⑤、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2、“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话所蕴含的哲理是( C )
A 物质是运动的 B 矛盾双方的转化是无条件的
C 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D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四)课堂小结(2′)
根据幻灯片小结本节课重点内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学会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人生发展的动力,正确对待矛盾。
(五)布置作业(1′)
1、案例分析:美国一个自然保护区,原来有许多鹿群和狼群。人们为了保护鹿群,把狼全部打死了。鹿群在尽享太平的十年里,由4000头猛增到4.2万头。但舒适的生活使它们运动量减少,体质下降,尔后大量死亡,剩下不足4000头。最后只得请回“狼医生”。狼又捕食鹿了,鹿群又恢复了生机。此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鹿群和狼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没有了鹿和狼之间矛盾的推动,鹿就会失去生机。)
2、比较你入学时与现在的不同,为什么会有改变?感受矛盾的存在推动自己的成长。
(六)板书设计
概念:对立统一
基本属性:斗争性(对立)、同一性(统一)什么是矛盾
矛盾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为什么用矛盾的观点
也是人生发展的动力 看问题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看问题——怎样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运用视频、案例、漫画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给原本呆板教条的德育课增添了很大的趣味性和生动感,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的课堂反应也较积极,重难点得到了有效突破,基本上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但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孩纸停留在原理本身,结合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还需再继续培养,这点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