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北宋张横渠的名言 正文

北宋张横渠的名言

时间:2025-04-29 07:36:58

1、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2、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3、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4、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5、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6、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7、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9、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0、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11、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12、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13、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14、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15、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16、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17、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18、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19、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20、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2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22、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23、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4、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25、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26、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27、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28、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29、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30、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31、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32、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33、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34、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35、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36、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37、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38、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39、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40、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41、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42、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43、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44、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45、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46、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47、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48、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49、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50、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51、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52、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53、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54、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55、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56、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57、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58、“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59、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60、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1、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62、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63、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4、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65、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66、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67、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68、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69、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70、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71、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72、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73、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74、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75、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76、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77、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78、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7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80、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81、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82、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83、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84、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85、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86、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87、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88、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89、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0、学者学所以为人。

91、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92、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9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94、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95、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96、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97、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98、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99、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100、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1. 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

2.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3.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4.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

5.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6. 形而后而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7. 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8.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涂,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

9.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10.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11.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12.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13.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14. 为天地立心,为万民立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5. 寻春何需东郊外,春在千家万户中。

16.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17.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18.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19.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20. 贫富不均,教养无法,虽欲言治,皆苟而己。

21. 此天地之仁也。仁人则须索做,始则须勉勉,终则复自然。

22.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23. 大中,天地之道也;得大中,阴阳鬼神莫不尽之矣。

24.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5. 天地之道要一言而道尽亦可,有终日善言而只在一物者,当识其要,总其大体,一言而乃尽尔。

26. 道德性命是长在不死之物也,己身则死,此则常在。

27. 以有限之心,止可求有限之事;欲以致博大之事,则当以博大求之,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也。

28. 心苟不忘,则虽接人事即是实行,莫非道也,心若忘之,则终身由之,只是俗事。

29. 人虽有功,不及于学,心亦不宜忘。

30. 凡人为上则易,为下则难。然不能为下,亦未能使下,不尽其情伪也。

31. 知之而不信而行之,愈于不知矣,学者须得中道乃可守。

32. 学未至而好语变者,必知终有患。盖变不可轻议,若骤然语变,则知操术已不正。

33. 天资美不足为功,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34. 人多言安于贫贱,其实只是计穷力屈,才短不能营画耳,若稍动得,恐未肯安之。

35. 学者所志至大,犹恐所得浅,况可便志其小,苟志其小,志在行一节而已,若欲行信亦未必能信。

36. 立本既正,然后修持。修持之道,既须虚心,又须得礼,内外发明,此合内外之道也。

37. 人能不疑,便是德进,盖已于大本处不惑,虽未加工,思虑必常在此,积久自觉渐变。

38. 学者既知此心,且择所安而行之己不愧。

39. 道要平旷中求其是,虚中求出实,而又博之以文,则弥坚转诚。

40. 君子不必避他人之言,以为太柔太弱。

41. 诚明所知,乃德良知,非闻见小知而已。

42. 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

43. 人谓已有知,由耳目受也。

44.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

45. 常人教小童亦可取益。绊已不出入,一益也。授人数次,己亦了此文义,二益也。对之必正衣冠、尊瞻视,三益也。尝以因己以坏人之材为之忧,则不敢堕,四益也。

46. 有急求义理复不得,于闲暇有时得。益意乐则易见,急而不乐则失之矣。

47. 书须成诵。精思多在夜中,或静坐得之。不记则思不起。

48.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譬之行道者,将之南山,须问道路之出。自若安坐,则何尝有疑?

49. 人之好强者,以其所知可也。所知多则不自强满。学然后知不足;有若无,实若虚,此颜于之所以进也。

50. 穷理亦当有渐。见物多、穷理多,如此可尽物之性。

51. 不尽材,不顾安,不由诚,皆是施之妄也。教人至难,必尽人之材,乃不误人。观可及处,然后告之。

52. 人人有利欲之心,与学者正相背驰,故学者要寡欲。

53. 心既虚则公平,公平则是非较易见,当为不当为之事自知。

54. 此非可以聪明思虑,力所能致也。然而得博学于文,以求义理。

55. 无不知则无知,有不知则有知。

56.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57.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58. 蒙以养正,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59. 盖稍不敬事,便不忠信,故教小儿,且先安详恭敬。

60. 古之小儿,便能敬事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问之,掩口而对。

61. 人多是耻于问人。假使今日问于人,明日胜于人,有何不可?

62. 使蒙者不失其正,教人者之功也。

63.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无益。譬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今夫石田虽水润沃,其干可立待者,以其不纳故也。

64.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

65. 天资美不足为功;唯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内功。

66. 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

67. 学者学所以为人。

68. 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

69. 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求新意,心中苟有所闻,即命名札记,不思则还塞之矣?更须和朋友之助。

70. 不知疑者只定不便实作,则实作则须有疑,必有不行达理疑也,在可疑而不可疑不曾学,学则须疑,守旧无功。

71. 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有知。

72. 教者如洪钟,洪钟未尝有声,由叩乃有声。

73. 教之而不受虽强告之而无盗,臂之以水投石,必不纳也。

74. 今人为学,如登山麓,方其迤俪之时,莫不阔步大走,及到峭岭之处便止,须是要刚决果敢以进。

75. 且立志不可大小,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人若志趣不达,心不在焉。

76. 有志于学者,更不论气之美恶,只看志如何!匹夫不可夺志也,惟患者不能坚勇。

77. 拂去旧日所为,使动作皆礼,则气质全好。

78. 居仁由义,自然心和体正。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之大弊也。

79.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同天地之性存焉。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

80.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81. 欲事立须是心立,心不钦则怠惰,事无由立,况圣人诚立,故事无不立也。

82. 诚意而不以礼则无征,盖诚非礼无以见也。

83. 若心但能弘大,不谨敬则不立;若但能谨敬而心不弘大,则入于隘,须宽而敬。

84. 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

85. 学者行礼时,人不过以为迂。彼以为迂,在我乃是径捷,此则从吾所好。

86. 学之行之而复疑之,此习矣而不察者也。故学礼所以求不疑,仁守之者在学礼也。

87. 礼不必皆出于人,至如无人,天地之礼自然而有,何假于人?

88. 礼即天地之德也,如颜子者,方勉勉于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勉勉者,勉勉以成性也。

89. 礼所以持性,盖本出于性,持性,反本也。

90. 古乐不可见,盖为今人求古乐太深,始以古乐为不可知。

91. 礼反其所自生,乐乐其所自成。

92. 天无心,心都在人之心。一人私见固不足尽,至于众人之心同一则却是义理,总之则却是天。

93. 古之能知诗者,惟孟子为以意逆志也。

94. 圣人文章无定体,诗、书、易、礼、春秋,只随义理如此而言。

95. 圣人必以天下分之于人,则事无不治者。

96. 古者天子既不养兵,财无所用,必大殷富,以此知井田行,至安荣之道。

97. 百货亦有全不售时,官则出钱以留之,亦有不可买时,官则出而卖之,官亦不失取利,民亦不失通其所滞而应其所急。

98. 论学则必期于圣人,语治则必期于三代,至于进为之方,设施之术,具有节级,凿凿可行,非徒托诸空言者。

99. 如只据己之闻见,所接几何?安能尽天下之心?所以欲其尽也。

100. 学者欲其进,须钦其事,钦其事则有立!有立则有成;未有不钦而能立;不立则安可望有成!

各位同仁、各位伙伴:

大家下午好!

一树百获辞旧岁,五谷丰登喜迎春,激-情满怀的XX年已经过去,充满希望的XX年已然到来。回首XX年,对××来说,是十分给力的一年,是继往开来的一年。这一年,在集团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工作目标,取得了不俗的业绩,为十周年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XX年五点重要工作:

一是重点项目取得突破。成功签署了cbd资本运营大厦项目、与荆州市政府成功合作,即将共同完成荆州沙北新区土地一级开发项目。这标志着×× “立足北京”深化发展的决心,吹响了跨区域横向发展的号角。

二是已有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国际中心成功引进知名企业入驻、北岸商业广场如期开业;北岸1292项目全面竣工;旺角购物广场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三是新的业务领域取得突破。资本运营为集团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智邦创新公司成功开辟了新能源市常

四是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借助外部专业咨询机构对集团组织管控、授权、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提升,确立了资本运营、房地产开发、商业运营、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新能源五大业务板块;财务管理、资本融资已步入良性发展通道。

五是企业文化不断深入人心。十年的××已积淀了一定的优秀文化,如敬业奉献、执着进娶诚信责任、合作创新等,通过组织年会、庆典、竞赛、培训等方式,这些文化已深入人心,不断激励着大家努力前进。

这是××十年磨剑,厚积薄发的初始。总结××十年历程,我们走过的路并不平坦,前进的每一步,都镌刻着大家艰苦创业的激-情和迈向成功的喜悦。在此,我想感谢和××一路走来的每一位员工,因为有了你们,××才有这样的成就,感谢你们的坚持和努力,我想向你们说一声:“谢谢你们!拥有你们,我感到骄傲!”

我曾经多次说过,××是一个激-情成就梦想的舞台。十年来,××的高速发展已向大家展示了我们成就伟业的.决心和实力。当下集团已进入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期,经过十年打拼与积淀的××已具备一定的实力,未来的××必将发展成为受人尊敬的知名企业,这个目标符合全体××人的期望。受人尊敬,简单的说就是当你告诉客户、家人、朋友“我在××工作”时,他们会投以你无比羡慕和崇敬的目光。因此,为成就伟大事业,我需要大家,需要所有的××人。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北宋理学家张横渠的名言,一直为后世推崇和传颂,主要是说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使命,要为真理,为学术,为天下担起重担。而我常常用这句名言来自勉,做为××的掌舵人,即使做不到为天地立心,能否为所有追随××的人担当起立心之责,同样,××的团队能否为××的发展担起立制之任呢。

孔子曰:民无信不立。在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必须存在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所谓为××立心就是构建××的精神价值体系。现在××存在着思想不统一、工作动力不强、责任不到位等现象,换言之,××没有形成核心价值观,没有形成镌刻人心的企业文化,这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问题。巴金曾说过:支配战士行动的是信仰。他能够忍受一切艰难痛苦,而达到他所选定的目标。今日××已经不是求生存的阶段,我们需要的不单单是财富的积累,我们更需要文化的累积,企业信仰的塑造,这将是推动企业不断向前的核心力量。因此我们必须给×ד立心”,立创业之心,立发展之心,立奉献之心,立责任之心,实现由价值驱动向企业文化引导的转换,将工作变为使命,焕发出全员主动性和创造力,提升企业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