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一)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按照这九篇经典著作的写作时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作了既力求保持"原汁原味"的、又富有中国话语特色的阐发,在内容的准确性、叙述的完整性上花了很大的功夫。《活着的马克思》的四位作者,几十年来勤勉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孜孜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结合了他们在共和国建设和改革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真知,实际是他们这几十年来学习和研究
《活着的马克思》最后以"伟大的人格"为题,从坚定的理想信念、勤奋的学习精神、无谓的斗争气概、高尚的道德情操、真挚的革命友谊,真实地再现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通过品读马克思的故事,确实如作者们所说的,能使我们对什么是理想信念、什么叫无私奉献、什么谓奋斗终生等人生哲理会有新的感悟。马克思的故事给我们的启迪就在于:"这是一面镜子,更是一面旗帜。点滴中见高尚,平凡中见伟大,马克思熠熠生辉的伟大人格,为我们树立了人生的榜样".《活着的马克思》的作者,年长者83岁、年轻者63岁,平均年龄73岁,他们讲述马克思的故事,更多地融入了他们的人生感悟,也更多地包含了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真实情感。读毕《活着的马克思》,我相信读者们都会有同感,只有马克思主义真懂者才能述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二)
我用了几天时间通读了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著),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卷第一章。以下是我的
正如这本书的出版说明所言,该章节在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他们论述了物质资料生产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阐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论证了历史上存在的各种所有制形式依次更替的必然性,从而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这一章中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提出了"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他们还根据自己发现的历史规律对共产主义作了科学的论证。"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世界,然后通过指导实践活动来改变世界。首先,唯物历史观基本原理的产生是历史的、对各种观念批判继承的产物,它能够逻辑严密地给出人类社会经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进而预测到下一个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必然性。同时,唯物历史观的产生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质变,它经历了朴素唯物主义、唯心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等各种观念、思想和概念,在论证了"物质决定意识"之后,上升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在这一历程中,"这些被捧上了天的、毫无用处的废物弥补了历史发展的不足".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的出发点。唯心史观把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的范畴、观念作为历史发展的出发点,唯物史观则把人类的物质生产作为历史发展出发点。如何确定历史发展的出发点,直接影响能否正确认识极其复杂的人类社会有机体,能否客观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个人互不依赖,仅仅通过交换结合在一起","所有者通过物的形式,即通过货币统治非所有者".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是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决定了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的性质。
第三,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规定了历史的每一阶段的生活条件,决定了其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里的环境指"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和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即生产方式。一定的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都是由前一代传给后一代的,当然它也为新的一代所改变,但是,它"也预先规定新的一代的生活条件,使它得到一定的发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质".生产方式是社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源泉,决定并制约着人的全部活动以及全部社会生活的领域和过程。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自身的发展。
第四,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恩格斯"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五,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随着"(无产阶级)把个人的自由发展和运动的条件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使无产阶级的利益成为了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其使命在于使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个人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这样一来,"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
以上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关于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下面谈一下本人在通读之后,结合社会现实所作的思考。
先谈私有制(它以某种形式客观存在)。在上层建筑层面,客观的"公"退"私"进(抓大放小,管理层收购等)以及《物权法》的出台说明了私有制以某种形式获得了确认和发展。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现阶段,"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个人自由只是在某个阶层(比如企业管理层)才存在。既然私有制"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公有制之外的其他所有制形式的迅速发展壮大很难说不会妨碍生产力的发展。
其次,无产阶级的交往和联系是否得到加强。"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以我在国企的工作经历来看,工人的联合体——工会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跟党委、行政相比较,工会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很难保障工人的各种权利。正因为如此,下岗、分流、降薪、非正常的加班这些现象得以普遍存在,生命的过度耗费更加深了我对"劳动是谋生的手段"这一论断的认识。
再次,谈一下生产力的保持。"只有交往成为世界交往,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当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斗争的时候,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既然竞争和扩大世界交往能够保持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我们不难理解邓爷爷提出改革开放,并将市场经济定性为"工具"的初衷。"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像中的那种个人,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这说明发展生产力需要尊重客观规律,需要以既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水平为基础,而不能幻想打造空中楼阁。
最后,将着眼点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上。既然马克思主义历经百年,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必然具有超强的预见性,仍然能够高屋建瓴地指导我们的实践。"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产生了分工。……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生产和交往的分离,表现为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商业资本家的产生)"、"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各国开始处于竞争的关系中,展开了商业斗争,这种斗争是通过战争、保护关税和各种禁令来进行的……从此以后商业便具有了政治意义。(上层建筑为经济基础服务)"、"在无产阶级的占有制下,许多生产工具必定归属于每一个个人,而财产则归属于全体个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以后对所有制的规定)" 、"随着联合起来的个人对全部生产力的占有,私有制也就终结了。(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最后谈一下创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著作中指出,要"根据现有的
1。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显著特点是( )
A。阶级性
B。实践性
C。革命性
D。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
A。全局与局部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C。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D。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C。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
D。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4。肯定思维与存在具有统一性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可知论观点
5。辩证法所回答的问题是( )
A。世界的本原问题
B。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C。世界的状况问题
D。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问题
6。现代西方的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其实质是( )
A。唯物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
7。马克思主义哲学按其本性来说是( )
A。批判的、革命的
B。运动的、发展的
C。时间的、客观的
D。科学的、真理的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 )
A。机械力学、地质学
B。生物学和有机化学
C。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D。理论物理学、胚胎学、古生物学
9。把金木水火土看成万物本原的观点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庸俗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0。万物存在吾心中的观点是( )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科学主义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物质性
B。它的运动性
C。它的存在性
D。它的多样性
1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指( )
A。不存在静止
B。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C。运动就是物质
D。除开运动物质不具有任何的属性
1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指( )
A。它的具体性
B。客观性
C。客观实在性
D。变化、运动性
14。时间、空间是指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15。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有没有统一性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的问题
C。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世界是有限还是无限的问题
16。作为哲学范畴,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的创造物的纯粹的抽象这是( )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7。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这一说法是( )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18。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与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一种( )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9。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础是( )
A。联系和发展原理
B。世界统一与物质原理
C。世界统一与存在原理
D。世界统一与精神原理
20。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看法,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主观的
21。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
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
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
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的
22。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 )
A。区别性
B。整体性
C。合理性
D。联系性
2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
A。运动变化的科学
B。事物矛盾的科学
C。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D。否定之否定的科学
2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 )
A。因果的必然性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与变化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2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与不变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观点的对立
26。我国现代化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D。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27。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特殊性
一、辩证法的历史演变
辩证法,源出希腊文,含义是进行谈话、进行论战。论文百事通这一术语在哲学史上曾在各种不同的意义上被使用,其历史发展经历了古代的朴素辩证法、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等三个阶段。
在古希腊哲学中,辩证法一词最早出现在柏拉图的著作《理念论》中,但是“辩证法”作为一种谈话或辩论时揭露和克服对方议论中的矛盾以取得胜利的艺术,还有更早的历史,亚里士多德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将爱利亚派的芝诺称之为“辩证法的创立者”。在苏格拉底看来,辩证法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而智者派则将辩证法作为一种据理论证的艺术而广泛运用,至于亚里士多德本人除了在“研究实体的属性”、“揭露对象自身中的矛盾”等含义上使用辩证法之外,还把它视作概念思维的逻辑方法,这使得“辩证法”其后常在逻辑学的意义上被使用。
在漫长的中世纪,哲学沦为神学的婢女,一些经院哲学家把荒唐无稽的提问,空洞烦琐的考证,千篇一律的公式证明等也称之为“辩证法”,辩证法被糟蹋得声名狼藉。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社会历史所显示的辩证性质为德国古典哲学家对辩证法的探讨提供了条件,康德之后,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黑格尔赋予了辩证法以新的含义,即辩证法不只是一种方法,同时也是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是一种宇宙观。他说:“无论知性如何常常竭力去反对辩证法,我们却不可以为只限于在哲学意识内才有辩证法或矛盾进展原则。相反,它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其他各级意识和普遍经验里的法则。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一切特殊领域和特殊形态,也莫不受辩证法的支配。”黑格尔是哲学史上第一个明确地在宇宙观意义上使用“辩证法”概念的人,然而黑格尔的辩证法又是头脚倒置的,他讲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现实的客观的辩证法,最终,其辩证法的生机被过分茂密的唯心主义体系窒息了。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概括革命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新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历史发展中第一次取得了真正科学的形态,成为“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成为由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规律以及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等诸项范畴按其内在联系而组成的开放性的科学体系,为人们不断探索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规律性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
中华民族是崇尚辩证思维的智慧民族,虽没能像西方那样使辩证法最终走上成熟和科学的形态,但中国历代贤哲们那充满朴素辩证法的光辉思想,在世界辩证思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地激荡起醉人的浪花:“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对事物矛盾转化现象的深刻认识,已暗暗触及到“辩证法的精华”;《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两点论,更是闪烁着对立统一思想的光辉。
辩证法,一作“辨证法”,二者的差异从某种意义上讲反映出了中西方在文化、心理上的不同情趣:前者很容易让人回想起辩论、清谈、找对方毛并对立斗争的辩证法原意,更西方化一些;后者来自中医辩证论治,有分辨、认识事实、反馈回去、协调平衡之意,似乎更符合辩证法的精神,更中国化一些。
二、形而上学的来龙去脉
形而上学原为亚里士多德论“第一哲学”的书名,亚氏生前没有刊行。公元前一世纪,吕克昂学院的继承人安德罗尼柯整理亚里士多德著作时,把讲述自然现象的著作定名为《物理学》,把讲述哲学原理的十四卷著作放在《物理学》之后,无以名之,姑叫《Metaphysica》,即“在物理学之后”,此书在被译成中文时,译者借助孔子师徒“究天卜之际”的著名哲理论文《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话——意思是:无形或未成形质的.抽象道理谓“形而上之道”,有形或已成形质的具体器物谓“形而下之器”——便将亚里士多德自称“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借助自己的本性而具有的那些属性的科学”即“第一哲学”取了一个中国名,意译为“形而上学”。从此,欧洲哲学史上凡是讲到纯哲学的这部分思想,主要是亚氏所说的讨论实体或有本身的本体论思想,都叫做“形而上学”,简单地说,形而上学就是哲学,特别是指本体论思想。当然,这里应该指出:不能将西方的本体论思想简单地等同于中国的“形而上之道”,否则便抹杀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相对独立性。撇开宋代以后中国哲学界对形上与形下,道与器的具体争论,我们不难看到,中国古代的“形而上之道”实际上已远远超出了本体论的范畴。“道”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概念,其出现甚至在《系辞》之前,比如老子,他既将“道”看作原始的混沌、万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又将其看成规律、万物的本质联系(“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还视“道”是万物发展的原因、运动的源泉(“道者万物之奥”)由此可见,早在老子的眼里,那形而上之“道”亦绝不仅仅是个实体而已。
后来,黑格尔从西方形而上学所包含的“抽象和不变化”的含义中引伸出一种方法论的意义,即:反辩证法的思维方法,称之为“知性的形而上学”,从此形而上学一词就有两种含义:其一是指纯哲学,其二则指反辩证法的思维方法。
现代西方学术界经常在第一种含义上指称形而上学,黑格尔本人和马克思主义者都是在第二种含义上使用这一概念,高二《思想政治》教材在论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等内容时,也正是在这一含义上来彻底揭露形而上学反科学的本来面目的: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科学宇宙观相反,它是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来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静止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否认事物的矛盾,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种观点不仅不能解释事物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一种质变为他种质的现象,相反,还会导致把事物发展的根源归于上帝或“绝对观念”,而走向唯心主义。形而上学作为一种关于宇宙发展法则的静止的、僵化的见解,既可存在于唯物主义体系之中,也可存在于唯心主义体系之中,但不论在哪一体系,它对客观世界的反映都是错误的、歪曲的、反科学的,都必须给予坚决的批判。比如:产生于17、18世纪近代欧洲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其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不仅使其抵挡不住唯心主义的猛烈进攻,而且还在社会历史观上自觉不自觉地陷入了唯心主义。实践表明:唯物主义离不开辩证法,辩证法也离不开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彻底的唯物主义,是真正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必须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反对形而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