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一生网 > 名言警句 > 说课中教学名人名言 正文

说课中教学名人名言

时间:2025-05-06 09:20:12

一、说教材

1、 本框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哲学常识第七课的第三节第一

框,是属于人生观教育的内容。人生价值总是与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人生目标指导人生价值的根本方向。人生价值观正确与否,最终要看树立了什么样的人生目标,由此引出了第三节——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本框就是这节的第一框即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其中阐述了理想的含义、类型、理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作用。生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青少年应该树立崇高的理想。

2、 教学目标的确立

(1)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确立的知识目标是:通过学习,要

(2)确立的能力目标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理解能力,提高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针对思想政治课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某些学生思想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确立的思想教育目标是:本框是哲学常识集中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树立崇高理想的意义,并要落实到行动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自己选择正确的人生理想目标认真思考。

3、 重点、难点的确立及其依据

崇高理想对人生、对社会的重大指导和促进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这是因为:(1)讲清这个问题是对学生装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完成本课教育任务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从中学德育教育的情况来看,尽管从小学到初中一直进行理想教育,但由于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有限,尚未上升到理论高度。(3)一部分学生装对理想信念比较淡薄,似乎有无理想都无关紧要。因此,本框从世界观、人生观的高度去阐述理想问题,就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二、说教法

主要采取引导启发、理论联系实际、对比归纳法,指导学生读、思、议、练相结合,动口动脑等多种方法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知识性与教育性结合、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想方设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1)“具体——抽象——具体”的认知方法。

(2)通过读、议,理解基本原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说教具

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的课件包括图片、影像

五、说教学的布局结构

1)新课的导入:采用展示名言等形式导课,然后转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都有什么样的理想,调动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热烈的气氛中导入本框的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名言及让学生自己谈理想,引导学生说出自

己的理想,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其乐于、易于接受知识。教师选取不同类型的理想,为讲解后面的内容打下伏笔。

2)新课的教学: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框的内容包括:理想的含义、理想的类型和理想的作用。

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该怎样给理想下定义呢?理想不等于现实,高于现实的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和向往。它是建立在对社会现实及其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的,这就使理想具有实现的可能性。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是人们关于未来的设想,是有实现可能的目标。空想虽然也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想象,也反映人们一定的追求和目标,但它是缺乏客观依据的随心所欲的想象,有的是违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是不能实现的,如空想社会主义。

理想属于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理想都是一定的经济关系和其他社会条件的产物,都要随着经济关系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那么,理想有哪些类型呢?从此引出第二个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

按理想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科学的与非科学的、崇高的与庸俗的。那么,以什么为标准,来区分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呢?要以是否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标准。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理想,就是科学的;反之,则是非科学的。

如果按理想的内容来对其进行分类,理想可分为:职业理想、生活理想、社会理想和道德理想等。通过分类,大家已经能够分辩出职业理想是人们对未来工作向往和追求,即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

生活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诸方面的具体目标的'追求。如:吃、穿、住、行等。

道德理想是人们所向往的道德人格,即对做人的标准和道德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也就是将来在道德方面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达到什么境界。

社会理想即人们对未来社会制度、社会面貌的预见和期望。设想几年以后、几十年以后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在上述四种理想中,哪一个是最根本的呢?是社会理想。因为社会理想是一个人全部理想的基础、归宿,又贯穿于其他理想之中未来的社会制度、社会面貌如何,就应该成为当代每一个有责任感的青年人最关注的内容。我们熟悉的“四有”中的有理想也就是要求有社会理想。

按奋斗的时间长短分类:可分为长期的远大理想和近期的具体理想。

关于第三个问题:理想的作用,这是本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特设计教学思路如下:

1) 学生首先阅读教材,找出其作用的表现

2) 利用名人名言等资料,让学生加深对其的理解,重点把握第三条作用。

设计意图:引进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材料,使学生既立足于教材知识,又面向社会实际,树立崇高的理想。

人的一生,不仅作为个体而存在,而且又作为社会的一员而存在。崇高、科学的理想在促使个人实现人生理想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当一个一个的个人从当时当地的社会存在出发,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经过奋斗获得理想的实现之后,又会提出新的、更高的目标,并继续为之而奋斗——这样,人类社会就不断地在追求和实现理想的奋斗中前进。所以,崇高的理想又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

人类的发展,是在不断地实现具体目标的过程中而发展的,一个个具体目标的实现推动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而这一切,都是在崇高理想的指引下布取得的,因而说,崇高的理想是我们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

一个人树立了崇高的理想,就能在理想的支配下按既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社会上无数英雄人物都是在崇高理想的鼓舞下,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的。因此说,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五、归纳总结:教师点拨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参与本框知识的重和梳理工作,然后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内容,进而使学生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反馈练习:围绕本框的问题,选择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练习题,力争突出体现本框的重点和难点,目的是进一步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启智、导信、促行的教育目的,实现知情统一。同时,教师通过创设积极进取的竞争氛围,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并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行动,树立崇高理想。

附:板书设计

性质 助推器

内容 分类 理 想 作用 精神力量

时间 精神支柱

对青年的重要意义

《少年正是读书时》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一代文豪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促进读书,许多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读书节目,如央视10套的《子午书简》,凤凰卫视中文台的《开卷八分钟》,中国教育台的《读书周刊》,特别是央视一套播出《朗读者》后,读书更是成为一种时尚,成为几乎全民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业相对繁重,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应该怎样去选择,怎样去读呢?本课题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说教材

《少年正是读书时》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综合性学习的主题,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目前的阅读状况,找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说学情

中学生已经进入中学这一成长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及时地帮助他们养成热爱阅读的习惯,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活动实施时,要强化这样的意识:综合性学习的一切活动应由学生自己自主、合作完成,教师的作用只是引导和协作。

三、说目标及重难点

知识与能力:通过说读书名言,讲述读书故事,交流读书体会,好书推荐等,增强学生表达、倾听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述、合作讨论等活动,增强学生与他人交往沟通,养成多读好书的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有选择地读书,提高阅读品位,善于总结和分享。

重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爱读书、会读书。

难点:学会有选择地读书,提高阅读品位,善于总结和分享。

四、说教学过程

三环节:课前准备——课堂活动——课后延伸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

1.搜集名人读书名言。

2.搜集名人读书的经验,写上自己的评析和体会,要求联系实际,有现实意义。

3.搜集读书成语典故,及名人读书的故事,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课堂活动: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曾经写下这样的诗:“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谁给大家说说这首诗的主旨呢?(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综合性学习初显

活动一:名人论读书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名言展示:书是一扇窗户——高尔基说:“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

书是良药——汉朝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活用名言:依照上面的例句,运用相同的修辞方法,写出你对书的认识。同桌之间互相交流一下。书是________——我说:“________________。”

2.介绍名人的读书方法,如:韩愈的“提要钩玄法”;朱熹的“三到法”;鲁迅的“随便翻翻”;毛主席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华罗庚的“厚薄法”等。

(作用:先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体验存在感和成功感,然后及时介绍名人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模仿和创造)

活动二:开讲啦

1.讲读书的典故及古今中外名人读书的逸闻趣事。

(作用:给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大胆展示自己。)

活动小结: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先辈,把自己的经验写成文字,供后人借鉴。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把自己投入到书籍之中,才能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为即将展开的更加绚丽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延伸

同学们,上节课的活动相信大家都尝到了读书的“甜头”,现在一定正跃跃欲试要一展读功吧,可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选出适合自己的书呢?这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相关资料,如“流行作品与经典作品较量”“读图与读文争锋”“网上阅读利与弊”等,看看大家是如何见仁见智的。

《少年正是读书时》说课稿2

各位评委老师中午好,我是语文xx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少年正是读书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第一方面:教材学情

《少年正是读书时》是部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内容。单元主题为“人生之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人生问题,规划人生,珍爱生命,而语文的学习,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课外阅读,不仅可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启迪思维,还可以塑造良好的精神气质。这是初中阶段的第二次综合性学习,旨在通过此次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阅读状况,找出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激发阅读的兴趣,通过三年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说学情:七年级学生,读书水平参差不齐,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没有养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阅读量和阅读方法都有很大差异。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优势,他们对新奇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也具有很强的表现欲和可塑性。教学时,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动起来,从学生的基础出发,发挥学生自主意识,在交流讨论中找到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二方面:说教学目标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要求,结合教材与学情,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以珍惜少年时光,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为任务,营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

1.通过学习交流,让学生认识到读书的意义,主动读书,热爱读书。

2.填写调查问卷,通过对比发现自己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找出共性问题,分析原因,自主讨论交流,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因为初一学生读书有限,读书方法上更是缺乏,我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通过小组交流,共同研讨的环节,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三方面: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陶冶法、和点评法。用名人故事、名人名言等来陶冶学生,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在学生交流展示后进行恰当的点评给予激励。

学法上,我贯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的指导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采用的学习方法是小组合作讨论法和经验交流展示法,让学生在活动中养成动手动脑的良好习惯。

第四方面:教学过程

《新课标》中指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因此在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遵循课标的要求,让学生接触社会,在研究、实践、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增强学生与社会与他人互动中的应对能力。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环节展开。

环节1故事导入增趣味。

我设计的导语是利用名家刻苦读书故事的方式导入。这里选取的是鲁迅少年时因成绩优异获得金质奖章,他却把它典当了买书并买来辣椒,冬天边嚼辣椒驱寒边读书的故事。

此导语以讲故事的方式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渲染书中自有魔力,引得无数名家为其销魂,终成一番事业,以此也来激励同学们“我辈正当读书时,奋发苦读必可为”。

环节2读书意义齐探寻

这一环节,我设计两个任务,一是有的同学认为读书没有用,尤其读一些自认为与考试无关的书。你赞同这样的观点吗?读过的书,在你的学习和生活中,有帮助过你吗?请分享。请2、3位同学交流看法,有具体的生活实例为证,告诉同学们学习的外延是无限广博的,爱读书是个终生收益的好习惯。二是,教师给学生讲名家谈读书对自己人生的帮助,这里可以用书上胡适先生和叶辛先生的几段话,也可以补充国学大师季羡林“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林语堂所言“有闲必读书,这种的读书,得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杨绛女士的“读书,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等。

这一环节重在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养成积极思考,大胆发言的良好习惯。同时,用榜样的力量,来鼓舞那些不爱读书的同学,认识到读书的意义,珍惜时光,振奋精神,热爱读书。

环节3问卷调查明差距

首先,教师请学生看国民阅读指标图表和自主填写调查问卷。(见书上)接下来,同学之间互相分享问卷结果,寻找差距。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与同学交流比较,形成小组共性问题分类总结。在这一部分中,教师可以适时再呈现国家之间的阅读数据的差距,让学生直观感受后教师总结,从而让学生明了读与不读在数量上和能力上是有巨大差距的,我们从材料上仅仅看到的是数字,但是数字背后的是质的飞跃,别人已经飞速前进,而我们仍处于步行时代,从而让学生产生读书的紧迫感。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课堂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与社会接触的能力,阅读图表的能力和语言综合表述能力,用调查的结果总结问题,从而引导学生珍惜少年时光的意识。

环节4共同研讨促阅读

各组将研讨结论提交,教师组织开讨论会。

首先,好书你我共分享。分享自己读过的好书篇名,并陈述内容简介及推荐理由。其次,读书妙招我来提。交流自己在平时读书活动中有哪些较好的读书方法。最后,名家如何巧读书。以名人为榜样,吸收借鉴优秀的读书方法。

此环节设计,紧承上一环节,利用三个小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学习优秀经验。三个小活动课前布置学生认真准备,仍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先内部讨论交流,然后推选小组代表就其中的一个活动做小组总结发言,传授经验,共同增长见识,学他人之长,克自己之短。

本环节活动的开展,仍然尊重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教会孩子们有逻辑的表达,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的展示交流,把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融合在了整个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名家如何读书活动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名家读书方法,诸如华罗庚的“猜想法”,锻炼思维能力,苏东坡“各个击破”读书法等。

环节5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请那些平时不爱读书或读书没有方法的同学谈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小结。

2、作业:谈谈我的读书之乐或这个阅读习惯让我受益匪浅两个题目任选其一,形成片段

让学生谈收获,把学生始终放在课堂第一位,是对课堂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学生听课的又一次强化。通过教师的梳理总结,使本课知识要点化,系统化,给学生以强化记忆,课下作业的设置,围绕读书,也是对读书方法,收获等方面的进一步深思,引导学生将内心收获流泻笔尖,更强化认知。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教学目标

1. 通过把字句与被字句的比较,知道不同的句式可以表达相同的意思。

2. 读背名人名言,养成搜集、运用名人名言的习惯。

3. 喜欢阅读成语故事,明白成语的意思。

4. 搜集

5. 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把感兴趣的故事记录下来和大家分享。

一、温故知新

1. 读句子,比较。

2. 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3. 总结拓展练习。

二、语海拾贝

1. 读名言,重在学生自主阅读,积累名言名句,不必讲解,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作解释。

2. 熟读成诵。

3. 交流自己积累的名言名句。

三、点击成语

1. 自由练读,读通顺,想想写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2. 把读懂的内容与同学交流,或提出自己的疑惑。

3. 交流阅读体会,说说成语的'意思。

四、综合性学习搜集对联·话说对联

1. 介绍对联。(上联与下联的字数相等,词语相对,内容相关,语言鲜明简练,声调优美和谐。)

2. 说说对联经常挂在哪些地方。

3. 对联有什么作用呢?

4. 把自己搜集的对联进行分类。(如:景色类节庆类)

5. 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6. 挑选几副贴在教室里。

五、习作百花园

1. 让学生自己阅读习作要求,教师相机点拨,帮助理清习作要点。

2. 引导学生选择习作素材,既可整理故事,又可自编故事。激励学生自己创编故事。

3. 同学之间相互交流习作计划。

4. 学生自主进行书面表达,鼓励创新。

5. 同学之间相互修改习作。

6. 自我修改完善。

六、自主阅读园地

1. 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丰富的内涵,唐朝的汪伦就用妙语与大诗人李白结下了深情。想了解这个故事吗?请自己读读《妙语结深情》这篇文章。

2. 说说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获。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勾画汪伦说的话,然后联系第2段的有关语句感受汪伦用语的巧妙。

3. 再读短文,积累好词佳句,可先勾画,再摘抄,最后背诵。

参考

☆语海拾贝中的人物简介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中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和导师。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作家。原名萨缪尔·兰亨·克里曼斯。他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练生动,多采用民间口语。其代表作有《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萧伯纳(1856~1950),爱尔兰作家。一生共写剧本五十多部、小说五部和其他著作多种。著名剧本有《华伦夫人的职业》、 《人与超人》、 《苹果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