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江湖之不良人经典语录】
1、真的以为,我能闭目不言,早已远离世俗尘缘;真的相信,我已超然物外,可将一切烦恼化为青烟……从未想过,前世今生的界限,竟是如此难以分辨;从未念过,往复轮回的记忆,在滚滚红尘的世间。
2、我很好奇,阎王爷的生死簿上可有他自己的名字!
3、我常氏兄妹不杀无用之人
4、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大意失荆州,马虎失街亭;小心使得万年船……害良曰贼,窃货曰盗……
5、你为什么听命于我?只因为你是臣,而我是君!
6、无常索命,厉鬼勾魂。
7、这世上我就你一个妹妹,我不爱你爱谁呢!
8、我笑你偏听偏信优柔寡断,我还笑你忘恩负义不知好歹,我更笑我自己识人不明!
9、星云啊,你知道吗?师傅已经尽力了。我用了这么多年,费尽了心思,想要让你远离江湖险恶,远离权利的争夺。但是没想到,有些事情,不是你想逃避就能逃避的了的。现在,师傅要走了,去一个你永远找不到的地方,很远,很远……以后的路,就要靠你自己去走了。日后,当你偶尔仰望星空的时候,你会想念师傅吗?
10、那一刻,你走过我的身边,再也没能放下心中的思念;那一刻,见到你甜美的笑颜,我已无法忘记有你的瞬间。那一天,我们染上了白色发线,携手相望沧海的变迁;那一天,面对你老去的脸,我看到的是你未变的容颜。
11、真的以为我能闭目不言,早已远离世俗尘缘。
12、一如既往,孤独相伴,万千纷扰,与我何干。
13、一悲一喜一枉然,一草一木一红颜。
14、厉鬼勾魂,无常索命!李星云,你的死期到了!
15、厉鬼勾魂,无常索命。
16、我是什么人没必要告诉你,正如我从来没问过你是什么人。
【剧情简介】
唐朝末年,天下大乱,藩镇割据,群雄并起。
据说黄巢叛军攻陷长安之前,官府中的神秘组织——‘不良人’,曾经执行过最后一次任务,然后便消失不见了,几乎与他们同时消失的,还有叛军搜遍长安也未曾找到的国库宝藏,自此以后,江湖上便传出一条谣言,在传说中的龙泉剑上,隐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李星云的神秘孤儿,机缘巧合下被隐士阳叔子所救,并拜在其门下学武,数年之后,李星云与师妹陆林轩下山历练,途中结识了姬如雪和张子凡两个好友,后来又偶然得到了传说中的龙泉剑。
这样一来,李星云和龙泉剑引起了包括玄冥教、通文馆、幻音坊和天师府等诸多门派的觊觎,他们动着各种各样的心思,或巧取豪夺,或通缉追杀,各种手段招数无所不用其极,甚至连消失已久的‘不良人’也有重出江湖的迹象。
李星云,这个身世成谜的少年,就这样和他的朋友们周旋于险恶的江湖之中,为了求得一条生存之道而努力挣扎着。
【剧集评价】
《不良人》用动画讲述中国人比较擅长讲的武侠故事。所谓“不良人”,是唐朝担任政府监察工作的专有官员职称,负责情报工作、缉捕犯人、协同查案等职责,相当于明朝的“锦衣卫”。《不良人》的故事背景放在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藩镇割据,不良人解散,十皇子李星云流落民间,随后故事围绕着龙泉宝藏的秘密展开,各路派系背景立场不同的人物陆续登场,李星云在这个充满侠骨柔情的江湖中不断成长。这样的故事,虽然逃不开传统武侠的英雄磨难、绝地逢生的套路,但却让国产动画有了比较好的故事节奏,让成年观众可以看得下去。
立足传统,深度挖掘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以精良的制作品质、丰富的文化内涵。《画江湖之不良人》在基于史实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形式与内容上的艺术创新,但在关键事件上又高度还原了历史事件。对历史真实存在的人物进行艺术加工,如王彦章、李克用、李嗣源等,引发观众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不良人的故事新颖,背景设定于唐朝末期,这是一种极大胆的独创,要知道即使是历史评书、各种中文网上的穿越小说,也都鲜少涉及这段历史。对于观众来说,这正是一段新颖的题材。观众对于这段历史的不了解使大家无法猜测出其后的情节发展,一直保持着对故事的兴趣,而主创团队选用这样难驾驭的题材,也可以看出其魄力。通过讲述中国唐末背景下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展现了浪漫瑰丽的武侠文化,尤其在人物性格、服饰、场景等方面更是极致地凸显了充满诗意的东方韵味,唤醒国人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共鸣。
《画江湖之不良人》不仅仅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国产动漫,更是一部承载着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民族动画,它将中国传统文化带到了海外,向全世界展现了华夏文明的丰富内涵,彰显了文化大国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西方,有英雄主义的魔兽世界;在中国,则有锄强扶弱的侠文化。何谓侠文化?在金庸眼中,“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画江湖之不良人》既完美地再现了经典的侠文化,亦传播着与世界文明一脉相承的共同价值主张。动画中以除暴安良为使命、不断打击邪恶势力的武侠英雄们身上所传递的正能量,以及一诺千金、追求正义等侠义精神。此外,更潜移默化地传播了中国传统礼仪,比如拜师礼、尊敬师长、除恶扶弱、舍己为人,均出现在《画江湖之不良人》中。这些桥段不仅符合国内主流价值观,还在更深的层次上引爆了世界范围的文化共鸣。
杜子建:微博,是我们生命片断的墓志铭。
沧月:西湖春暖花开,即将引来最美丽的季节。同时我也迎来了N多来访的朋友……这几天忙着到处给明晓溪和顾漫找房子,她们要来西湖边和我一起闭关写作一两个月~嘻嘻。期待ing
小S:今天带我女儿去看医生,排队的时候,有一位老太太坐着轮椅被推进来,眼睛紧闭,头垂向一边,大女儿问我她怎么了?我说她不舒服,她说:她死了吗?我说嘘!小声一点啦,别人不想听到这种话!瞄了老人一眼,眼睛还是紧闭,不知有没有听到,小孩真难防!
赵薇:哥哥给我看了一个故事,阿诺克斯——一只信鸽的编年史。为一只鸽子为主角的故事强烈感动着。《动物记》是他小学4年级看的书,却让我着迷感动着动物世界里那份执着的单纯。
姚晨:一只蓬头垢面的小狗,认真的看我们拍戏。刚才它从我眼前跑过,我一晃神,还以为是一坨移动的墩布……
李开复:创业者不能怕累。有意义的事情都会很难,也会很累。美国肯尼迪总统曾经说过:“我们下定决心登陆月球,不是因为那很简单,而是因为那很艰苦。”
李冰冰:如果你简单,这个世界就对你简单。
袁岳:电台里这一句牛的:不要同傻瓜争辩,因为人们会分不清谁是傻瓜。
路金波:1,做人要装。装做善良、上进、睿智、正直。——装得久,你连自己也欺骗了,就真成了那样的人。2,要无知。少读书,不看咨讯。大师太多,信息无穷,太爱学习则容易变成别人的'存储器。——最好是只知道那些基本的常识和方法论,把时间用于思考,然后创造自己的世界。
关军:今天下午和新浪围脖的管理者通话,听他的意思,原来名字后面的V不是VIP,而是验明正身的意思。那好吧,我也V一下,不知道随后会不会有BIU的一声……
吴晓波:刚刚读了两本女人写的书,刘瑜的民主的细节和龙的大江大海,非常好,女人一旦有理性的力量,男人们都去打麻将就可以了。
高圆圆:有的人的出现真的只是为了考验你的底线,你幻想着,如果不出现这一切考验,我是多幸运的人,我不用面对我的无能,我不用把我的无能拿出来时时提醒自己你是多么差劲。只能无能的怪罪于命运……
刘若英:生命它从不会温柔的对待我们,也不会管我们本来打算往哪里去,它只是不停的前进,逼近,然后我们一点点一滴滴的,去学习接受,面对。然后有时看着它,有时看着自己,有时与它奋力对战……有时与它并肩同行……十年二十年过去……三十四十年过去……就这样过去……
俞敏洪:优秀短信转发:1.最酸的感觉是吃醋吗?不是,最酸的感觉是没权吃醋。2.人生就像一杯茶,不会苦一辈子,但总会苦一阵子。3.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4.做与不做的最大区别是:后者拥有对前者的评论权。5.常常告诫自己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结果……在树林里迷路。
和菜头:回复中凡是自己给自己ID加个V的,一律连人带贴删除拉黑。当草根不丢人,丢人的是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明明是一夏利,非要插一宝马的车标。
海清:昨天给一家杂志拍照,拍很多张,一直要我脸上的表情冷写,酷些,不许笑,坚决不许我笑。拍到快凌晨,我实在憋不住了,弱弱的问了句:你们是要做清明节专刊吗?现场爆喷。
郑渊洁:云南大旱最可怕之处在于,云南是中国水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连水资源丰富的云南都没水了,中国水资源最匮乏的城市之一的北京距离滴水贵如地沟油指日可待。云南的今天,就是北京的明天。对于光是洗车就日消耗十万吨自来水的北京人来说,到了没水喝那天属于自作自受。
张玫玫:看完《十月围城》黎明的造型,才知道晚清就有了离子烫,看完《锦衣卫》甄叔的造型,才知道原来明朝就有玉米烫了。
王克勤:刚刚放下患儿家长的电话,心情很沉重!!仅仅今天下午17时到此刻,我便接到来自山西的三例投诉,来电家长均怀疑孩子接种疫苗引发了死残。其中一个名叫景煊的太原男孩仅仅活了11个半月便离开人世,系2006年底死亡,“接种到死亡,仅仅三四天!”另外两个三岁与四岁男孩均成了“脑瘫”。
南派三叔:江南致电:榕树下的人会给你电话,你可别不接,于是守候,结果28个小时了,电话没到,忽然今晨电话响,出现一个奇怪的号码,一查为内蒙古自治区的,心中暗怪,接听,对方汉语很不行,我一字一顿问:榕树下?他答:布来齐,你牛肉要吗?
蔡康永: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朝代:明代
作者:唐寅
原文:
雨打梨花深闭门,忘了青春,误了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注释
①一剪梅:此词牌以周邦彦所作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句,故取为调名。又名“玉簟秋”、“腊梅香”。重头六十字,平韵。
②“雨打梨花”句:用宋人李重元《忆王孙·春词》结末成句。
③销魂:黯然神伤。
④颦:皱眉。“愁聚”句意为整日眉头皱蹙如黛峰耸起。
⑤“晓看”句:两个“看”字实系无意义举止,乃特定心态的外现行为。
简析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是明代词人、一代文豪唐寅,即唐伯虎的作品。这首词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这阕《一剪梅》的佳处不只在于词句之清圆流转,其于自然明畅的吟哦中所表现的空间阻隔灼痛着痴恋女子的幽婉心态更是动人。空间,既无情地拉开着恋者的距离,而空间的阻隔又必然在一次次“雨打梨花”、春来春去中加重其往昔曾经有过的“赏心乐事”的失落感;至若青春年华也就无可挽回地在花前月下神伤徘徊之间被残酷地空耗去。时间在空间中流逝,空间的凝滞、间距的未能缩却,尤加速着时光的消失。上片的“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是无处不令 “我” 回思往时的温馨;下片的“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则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诚无愧其“才子”之誉称。
作者简介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汉族,南直隶苏州吴县人。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据传他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吴门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生平
作者:佚名
唐寅祖籍晋昌,所以在他的书画落款中,往往写的是“晋昌唐寅”四字。北宋时唐氏家族南迁,开始来到南京、苏州经商。唐寅就出生在苏州府吴县吴趋里一个商人家庭。唐寅一生共有三位妻子,十九岁时娶徐氏,是徐廷瑞的次女,但在她大约廿四岁的时候病逝。后来可能又娶有一室,但碰到科场弊案的牵累而离去。后娶沈氏,或名九娘, 唐伯虎自幼天资聪敏,熟读四书、五经,并博览史籍,16岁秀才考试得第一名,轰动了整个苏州城,二十九岁到南京参加乡试,又中第一名解元。正当他踌躇满志,第二年赴京会试时,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而交恶运。
“会试泄题案”详情:当年京城会试主考官是程敏政和李东阳。两人都是饱学之士,试题出得十分冷僻,使很多应试者答不上来。其中惟有两张试卷,不仅答题贴切,且文辞优雅,使程敏政高兴得脱口而出:“这两张卷子定是唐寅和徐经的。”这句话被在场人听见并传了出来。再加上由于徐、唐两人在京师的行动惹人注目,会试中三场考试结束,顷刻便蜚语满城,盛传“江阴富人徐经贿金预得试题。”户科给事华眿便匆匆弹劾主考程敏政鬻题。事连徐经、唐寅。明孝宗敕令程敏政毋阅题,其所录之卷,由大学士李东阳会同其他试官进行复审,结果证明徐、唐两人皆不在录取之中。鬻题之说,虽属乌有,但舆论仍喧哗不已。明廷为平息舆论,便着锦衣卫加以审讯,查无鬻题实据,最终以徐经进京晋见程敏政时曾送过见面礼;唐寅也因曾用一个金币向程敏政乞文,送乡试座主梁储,使两人均遭削除仕籍,发充县衙小吏使用。程敏政因此罢官还家。华昶因奏事不实,也遭降职处分。一场科场大狱,以各打五十大板结案。事后三个被告均不服,程敏政归家后愤郁发疽而亡。唐寅耻不就吏,归家后夫妻反目,自己消极颓废,筑室“桃花坞” 以自娱。
徐经加梧塍后,闭门读书,并作《贲感集》以明志。至公元1505年明孝宗死,徐经一心盼望新天子的赦令,希望再返科举仕途。次年以慕司马迁的齐、鲁、燕、赵壮游为名,北上京师探听消息,但因科场失意后体质一天比一天差,不胜旅途劳顿,至京便卧病于永福禅寺,于正德丁卯(公元1507年)客死京师,归葬于江阴砂山。年止三十有五。关于这场会试泄题案,记载很多,说法不一。实际上这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明史·程敏政传》云:“或言敏政之狱,傅瀚欲夺其位,令昶奏之,事秘莫能明也。”但毫无疑问,这一事件对唐寅来说是极其严重的。从此唐寅绝意仕途。归家后纵酒浇愁,游历名山大川, 决心以诗文书画终其一生。
明弘治十三年(1500),唐寅离开苏州,坐船到达镇江,从镇江到扬州,游览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然后又坐船沿长江过芜湖、九江,到庐山。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给唐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以后的'绘画作品中被充分地反映了出来。 他又乘船溯江而上到了黄州,看到赤壁之战遗址。唐寅的《赤壁图》即依此所画。后又南行入湖南,登岳阳楼,游洞庭湖。又南行登南岳衡山。再入福建,漫游武夷诸名山和仙游县九鲤湖。唐寅由闽转浙,游雁荡山、天台山,又渡海去普陀,再沿富春江、新安江上溯,抵达安徽,上黄山与九华山。此时唐寅囊中已罄,只得返回苏州。唐寅千里壮游,历时9个多月,踏遍名山大川,为后来作画增添了不少素材。
返回苏州,家中非常清贫,妻子大吵大闹,终于离他而去。他住在吴趋坊巷口临街的一座小楼中,以丹青自娱,靠卖文鬻画为生。他在一首诗中写道: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幅丹青卖,不使人间造孽钱。”以表其淡泊名利、专事自由读书卖画生涯之志。唐寅三十六岁时选中城北桃花坞,建了一优雅清闲的家园,度其清狂生活。桃花坞原是宋人章庄简的别墅,但经风雨沧桑,早成一片废墟。不过这里景色宜人,环境十分幽静。一曲清溪婉蜒流过,溪边几株野桃衰柳,一丘土坡,很有几分山野之趣。第二年唐寅用卖画的钱建成了桃花坞别墅。虽只几间茅屋,檐下却悬着雅致的室名“学圃堂”、“梦墨亭”、“蛱蝶斋”等匾额。唐寅一生酷爱桃花,别墅取名“桃花庵”,自号“桃花庵主”并作《桃花庵歌》:“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醉半醒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富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富贵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春日,园内花开如锦,他邀请沈周、祝允明、文征明等来此饮酒赋诗,挥毫作画,尽欢而散。。“日般饮其中,客来便共饮,去不问,醉便颓寝。”(祝允明《唐子畏墓志铭》)此时唐寅过得清闲而超脱。
明正德九年(1514), 他被明宗室宁王以重金征聘到南昌,后发现身陷宁王政治阴谋之中,遂佯装疯癫,脱身回归故里,后来宁王起兵反叛朝廷被平定,唐寅幸而逃脱了杀身之祸,但也引起不少麻烦,从此思想渐趋消沉,转而信佛,自号“六如居士”,“六如”取自《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自治一方印章“逃禅仙吏”。
从南昌回家后因常年多病,不能经常作画,加上又不会持家,生活艰难,甚至常靠向好友祝枝山、文征明俩人借钱度日。其间有著名书法家王宠常来接济,并娶了唐寅唯一的女儿为儿媳,成了唐寅晚年最快乐的一件事。
明嘉靖二年(1523),54岁他健康状况更差,这年秋天,应好友邀请去东山王家.但见苏东坡真迹一词中有二句: “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 ”,正好触动唐寅心境,他一阵悲伤,告别回家后,从此卧病不起,不久结束了他凄凉的一生。死后葬在桃花坞北。嘉靖26年迁葬到横塘镇王家村。他逝世后由其亲友王宠、祝允明、文征明等凑钱安排后事,祝允明写了千余字的墓志铭,由王宠手书,刻在石碑上。后世有关唐寅的生平事迹大多是从这墓志铭中得到的。 唐寅仕途坎坷,晚境凄凉,以致身后诗文几近散轶。明万历年间,常熟书商何君立仰慕唐伯虎的诗文和为人,不惜重金,征求片纸只字,为他搜集整理诗赋词章。将唐寅生前散轶的近百首(篇)诗文核阅后付梓,这就使唐寅有了第一个较完善的诗文集传世,一时洛阳纸贵。后来,江南著名的出版藏书家。常熟书商毛晋也十分敬重唐寅才情为人,他在编录《明诗纪事》及《海虞古今文苑》时,又特地详细收录了唐寅生前诗文和轶事,丰富和完善了唐伯虎诗文内容,为后代积累了生动的文化资料。
毛晋,后来还独立承担了重修唐寅墓的重任。据《苏州府志》,崇祯甲申三月十六,毛晋与同郡士人游春至姑苏横塘王家村,因见一代才子唐寅之墓荆棘荒芜,牛羊放逐墓园,顿生哀悯之心。他询问附近田夫,方知唐寅亡后,后嗣中唯剩一侄孙孀妇,经济拮据,困顿城内,以致唐寅四时之祭匮乏。毛晋凄然感叹: “是朋友之罪也,千载下读伯虎之文者皆其友,何必时与并乎?”于是,毛晋慷慨解囊,重修墓封,再立碑石,并且择地墓旁造三间祠堂。苏州地方官雷起剑亲作 “重修唐解元墓”碑文,“更勒石以遗千古之有心者。”
文学成就
唐寅诗风相当特别,据说他早年曾下苦工钻研过《昭明文选》,因此早年作品工整妍丽,很接近六朝的气息。泄题案以后的诗作,多描写自己的处境,写起来情真意挚,自然流畅,虽然在字句上推敲得不是很精炼,但可以感觉到唐寅信手拈来的才气。
他的诗作有《百忍歌》、《上吴天官书》、《江南四季歌》、《桃花庵歌》、《一年歌》、《闲中歌》等。
唐寅诗文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清新,对人生、社会常常怀着傲岸不平之气。
除诗文外,唐寅也尝作曲,多采用民歌形式,由于多方面深厚的文学艺术修养,经历坎坷,见闻广博,对人生、社会的理解较深,所以作品雅俗共赏,声名远扬。
评论
历史上的唐伯虎确实有一些狂放不羁的行为,如酗酒、狎妓、傲倨、玩世不恭,他的自暴自弃实际上反映着对社会的不满。这正如徐文长的狷介被人们曲解视为“狂生”一样,那都是社会制度扼杀了人才,是在人格上的一种变态反应。其实在读书人中这样的例子又何止像唐伯虎、徐文长二个,只是在唐伯虎身上比较集中典型地具备了这些品格素材。这些素材恰好为通俗小说所用,并加以渲染附会,从而在民间广泛流传。这里不免有许多低级庸俗,迎合小市民趣味的东西。数百年来唐伯虎就是以这样一个优游于山水、闲情于风月的玩世不恭的形象出现的,把唐伯虎的真实形象极大地歪曲了。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五十四岁。唐伯虎的悲剧,实际是有抱负不甘心沦落的读书人共同的悲剧。